今天我們來學習《詩經》的第三十六首詩,也就是《邶風》的第十一首詩《式微》。
在學習《式微》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其對後世的影響。
唐·王維《謂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唐·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南國辛居士,言歸舊竹林。
未逢調鼎用,彼有濟川心。
予亦忘機者,田園在漢陰。
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
唐·貫休《別杜將軍》
伊餘本是胡為者,採蕈鋤茶在窮野。
偶披蓑笠事空王,餘力為文擬何謝。
少年心在青雲端,知音滿地皆龍鸞。
遽逢天步艱難日,深藏溪谷空長嘆。
偶出重圍遇英哲,留我江樓經歲月。
身隈玉帳香滿衣,夢歷金盆風和雨。
東風來兮歌式微,深雲道人召未歸。
燕辭大廈兮將何為,濛濛花雨兮鶯飛飛,一汀楊柳同依依。
上面三首詩皆有「歸隱」的意象,也從側面說明了《式微》在後世之人看來或有歸隱之意吧。這才常被詩人們吟誦以示心志。也可見此詩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式微》
[先秦 無名氏]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讀起來很簡單的一首詩,其實大有深究之處。
《毛詩序》說:「《式微》,黎侯寓於衛,其臣勸以歸也。」黎國和衛國是唇齒相依的兩個國家。狄人攻滅了黎國,黎侯逃到衛國,衛君就給了他兩個城邑來居住,這首詩是追隨他的大臣們勸他回去復國。
但問題來了,既然是黎國的大臣勸君之詩,為什麼要放在邶風,實際上也就是衛風中呢?
《詩經》中許多篇都具有諷諫之功,這首想來當是衛國的大臣諷刺衛宣公的,宣公淫亂好戰,使得國力日漸衰微,時間長了,恐怕自保都不能,又怎能覆護逃亡至此的黎侯呢?
由此我們也可來解「式微」這個詞,《詩經·大雅·烝民》中言:「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式」是古訓,是古代聖王所傳下來的法度,但衛國離此法度已漸行漸遠了。「微」便做衰微來解。國力衰微、法度衰微、人心衰微,衛國在經過了莊公,公子州籲和宣公的折騰後,正處於這麼種萎靡不振的狀態。「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不是由於您的緣故,怎麼會奔波於露中!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不是為了您這個人,怎麼會顛僕於泥濘中!
方玉潤評點此詩:「語淺言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魯莽讀過。」
反覆吟詠,方得真味。當我們顛沛流離,當我們等待的人遲遲不現時,大可以此抒發一下心中的悲涼哀怨: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以上就是小蟲子對詩經《式微》的學習,有不當之處望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