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典Wnt/PCP信號通路決定小腸幹細胞的命運

2021-01-20 騰訊網

近日,一篇有關非經典Wnt/PCP信號通路調節小腸幹細胞系向腸道內分泌細胞和潘氏細胞分化的文章,發表在《自然》期刊旗下的《細胞生物學》子刊上。該文章題名為Non-canonical Wnt/PCP signalling regulates intestinal stem cell lineage priming towards enteroendocrine and Paneth cell fates。

作者指出,要治療慢性腸道疾病,就需要詳細了解腸道幹細胞(ISC)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機制。然而,ISC譜系層級結構和區還有待討論。

研究人員發現,非經典的Wnt/planar細胞極性(PCP)通路激活的ISCs,被引導分化為腸道內分泌或潘氏細胞譜系。該研究中,作者採用的方法是時間分辨譜系標記與單細胞基因表達分析。

據悉,潘氏細胞(或稱帕內特細胞)是小腸內一種少見的細胞,提供宿主防衛微生物的侵犯。其功能的類似於中性粒細胞。在細菌或細菌抗原侵犯機體時,潘氏細胞分泌一些抗菌分子如防禦素到小腸管腔的絨毛,以助於維持胃腸道屏障。該細胞的命名是紀念發現該細胞的奧地利醫生約瑟夫·帕內特(1857年-1890年)

小腸內分泌細胞是分布在腸上皮與腺體細胞之間,它們分泌多種胃腸激素,一方面協調胃腸道自身的運動和分泌功能,也參與調節其它器官的活動。這些細胞呈不甚規則的圓錐形。基底部附於基膜,並有基底側突與鄰近細胞相接觸。胞質中含一些粗面內質網與高爾基複合體。細胞最顯著的形態特點是底部胞質中含大量分泌顆粒,故又稱基底顆粒細胞。此型細胞對管腔食物的刺激和pH變化等化學信息有較強的感受性,從而引起其內分泌活動的變化。分泌顆粒大多在細胞基底面釋入固有層中的毛細血管,經血循環運送並作用於靶細胞;少數激素被釋放後可直接作用於鄰近細胞,以旁分泌方式調節靶細胞的生理功能。

體外培養細胞是胃腸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細胞要養好,就要避免支原體汙染。因支原體在富有營養的培養基內很容易生長,並會嚴重影響細胞的基因表達譜,使結果發生偏移。因此,應定期對細胞培養物進行支原體監測。可使用德國MB的支原體PCR檢測試劑盒(一步法)。該試劑盒靈敏度高,覆蓋支原體物種廣泛,3小時即可出結果。通過內控條帶可檢測PCR反應,通過是否存在支原體陽性條帶可監測是否存在支原體。

感謝締一生物提供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德國亥姆霍茲中心揭示:小腸幹細胞更新與分化的機理
    針對糖尿病早期表現的內分泌失調,通過刺激腸道幹細胞形成特定的腸內分泌細胞,可能是一種有希望的再生方法。為此,需要實現對腸道幹細胞譜系層級和不同腸道細胞募集調控的深入理解,這個至關重要。德國赫姆霍茲中心糖尿病與再生研究所的所長Heiko Lickert和他的研究小組接受了這一挑戰。
  • 聯合治療公司收購小分子Wnt信號通路抑制劑
    SM04646是一種小分子Wnt信號通路抑制劑,目前正處於I期臨床開發,用於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治療。Samumed總部位於美國聖地牙哥,該公司成立於2008年,專注於開發基於其技術平臺的小分子藥物調節特定組織中的Wnt通路。今年8月6日,該公司完成4.38億美元的股權融資,使其募集的總股本超過了6.5億美元。其臨床管線中,已有多達8個靶向Wnt信號通路的小分子藥物:
  • Nature|利用支架引導的類器官晶片構建穩態小腸
    類器官,如上皮類器官(如那些源自腸道幹細胞的類器官)在組織和疾病生物學建模方面有很大的潛力。早在2009年,Sato等人證明可以通過單個富含LGR5陽性的小腸幹細胞體外培養成3D上皮樣的小腸類器官。為此,研究團隊製作了一種可滲透氣體、營養物質和大分子的支架,這種支架將促進腸道幹細胞 (ISCs) 的有效粘附、增殖和分化,並且足夠堅硬,可以作為物理屏障,將ISCs的生長限制在預定的形狀。
  • Blood:不同組織的幹細胞之間或存在共同的衰老機制
    Utx-Δ/Δ和Utx-Δ/Uty小鼠的白血病分析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1044 信號通路和染色質免疫沉澱(ChIP
  • 【重磅綜述】成體幹細胞穩態與衰老的晝夜節律調控
    骨骼肌幹細胞骨骼肌幹細胞(也稱作衛星細胞)是與肌纖維緊密相關的長期靜止細胞,它主要在損傷刺激時活化。衛星細胞在體內會發生核心時鐘機制的強烈振蕩。重要的是,晝夜節律的輸出涉及衛星細胞穩態所需的途徑,例如那些調節靜息態、活化準備(比如轉化生長因子β/骨形態發生蛋白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信號)、細胞骨架以及自噬的信號通路。
  • STEEP介導STING出內質網並激活信號通路
    STEEP介導STING出內質網並激活信號通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2 13:48:07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Sren R. Paludan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幹細胞在皮膚損傷修復、癌症和皮膚穩態中扮演的...
    研究者Elaine Fuchs因發現成體皮膚幹細胞在機體平衡、傷口修復、炎症和癌症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於近日獲得了2020年加拿大蓋德納國際獎,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科學家們理解成體幹細胞形成、維持和修復組織的分子機制,同時也為發現其它幹細胞系統特殊通路提供了新的線索。
  • 專訪天津醫科大學康春生:EGFR突變膠質瘤 有望通過兩條信號通路...
    換言之,是腫瘤細胞「教育」了非腫瘤細胞或免疫細胞,促使之形成了有利於腫瘤發生和發展的微環境。所以我們的結論是腫瘤微環境是受腫瘤引導的,不是微環境教育腫瘤,而是腫瘤教育了微環境。神外前沿:所以我們應該幹預腫瘤,而不是腫瘤的微環境?康春生:對,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免疫治療在一部分腫瘤上無效。
  • Sci Adv:新型動態Fas信號網絡調節神經幹細胞增殖及記憶
    信號網絡的光遺傳學解剖可以為細胞的應答或命運,包括眾多疾病中出現的信號傳遞障礙,給出分子水平解釋。該模型能夠同時誘導特定類型細胞的凋亡和非凋亡信號轉導,並引起相關下遊蛋白酶的激活。圖1.重複激活Fas信號網絡可短暫提高空間記憶5,總結及展望本研究首次利用光遺傳學解剖演示DG信號的瞬時動態變化,發現了DG有關未成熟神經元和神經幹細胞之間通訊的新型Fas信號網絡,即未成熟神經元中Fas的短暫激活僅僅活化mTOR通路,而持久激活既可介導未成熟神經元中
  • 科普:幹細胞移植幹預2型糖尿病最新研究
    伴隨著人類對幹細胞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幹細胞治療技術的日益成熟,幹細胞在2型糖尿病幹預方面展現了廣闊的應用前景。傳統方法幹預糖尿病效果不盡人意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近幾十年來全球公共衛生的一個重大問題。
  • 科學家利用類器官在體外構建出迷你小腸
    科學家利用類器官在體外構建出迷你小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5:23:16 瑞士洛桑理工學院Matthias P. Lutolf小組通過支架引導的類器官形態發生,實現迷你小腸的構建。
  • 文獻精讀 | mTOR信號通路:體育鍛鍊改善運動學習能力的「核心機制」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外周組織的mTOR信號通路在運動後被激活,但如何具體發揮作用還不清楚。因此,在本文中作者從離體與在體兩個層面探索小鼠在長期鍛鍊後大腦中mTOR信號通路產生的具體影響及其機制。
  • B肝感染不同細胞靶點,e抗原蛋白下調,TLR天然信號通路
    最近科學研究已經證明,e抗原(HBeAg)蛋白下調TLR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因此也有科學家指出,HBV感染的不同細胞天然免疫靶點。怎樣理解B肝e抗原、HBV核心蛋白(HBcAG)、B肝病毒剪接蛋白(HBSP)和TLR免疫系統之間的關聯性呢?
  • 補體T細胞受體信號影響卵泡輔助性T細胞的命運決定
    補體T細胞受體信號影響卵泡輔助性T細胞的命運決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08:09 補體T細胞受體信號的強度決定了卵泡輔助性T細胞(TFH
  • 非血緣造血幹細胞我省捐獻者達200例
    本報訊 12月11日,省紅十字會發布消息,我省非血緣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達200例,其中,我市實現捐獻80例。據介紹,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臨床醫學治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惡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對挽救人的生命、保護人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我省有9.39萬名志願者填寫「志願捐獻造血幹細胞同意書」。從我省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年齡分布情況看,捐獻者多為中青年,其中,26歲至30歲佔比最高,有48人;36歲至40歲,有44人;31歲至35歲,有40人。
  • 日常飲食調節小腸微生物組-上皮-免疫穩態和腸炎
    日常飲食調節小腸微生物組-上皮-免疫穩態和腸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17:42:16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Eran Elinav和Hagit Shapiro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表明,日常飲食調節小腸(SI
  • 四川瀘州首例本地採集非血緣造血幹細胞成功完成
    ,志願者小鄭(化名)順利捐獻200毫升造血幹細胞。這標誌著瀘州首例本地採集的非血緣造血幹細胞採集成功。從此,瀘州及周邊地區的捐獻志願者不用再到外地奔波,便可以就近完成捐獻,血液病患者可就近接受治療,在中華骨髓庫尋找匹配的造血幹細胞接受移植,為血液病患者點燃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