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類器官在體外構建出迷你小腸

2020-12-22 科學網

科學家利用類器官在體外構建出迷你小腸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5:23:16

瑞士洛桑理工學院Matthias P. Lutolf小組通過支架引導的類器官形態發生,實現迷你小腸的構建。相關論文於2020年9月16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通過使用組織工程和細胞的固有自組織特性,研究人員將腸幹細胞誘導形成管狀上皮,其具有可及的內腔以及與體內類似的隱窩和絨毛狀結構域空間分布。當連接到外部抽水系統時,迷你腸腔是可灌洗的。這樣可以連續去除死細胞,從而將組織壽命延長數周,還可以使試管中充滿微生物,進而模擬宿主與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迷你腸道包括罕見的特殊細胞類型,這些類型在常規類器官中很少見。它們保留了腸道的關鍵生理特徵,並具有顯著的再生能力。這一幹細胞自我組織為功能性類器官類的概念是廣泛適用的,並且將能夠實現更多與生理相關的類器官的形狀、大小和功能。

 

據悉,上皮類器官,例如從腸幹細胞衍生的類器官,在建模組織和疾病生物學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是,目前在三維基質中產生這些類器官的方法導致了具有封閉囊狀結構的隨機發育組織,這些結構限制了其壽命和大小,從而??限制了實驗操作並無法實現內穩態。

 

附:英文原文

Title: Homeostatic mini-intestines through scaffold-guided organoid morphogenesis

Author: Mikhail Nikolaev, Olga Mitrofanova, Nicolas Broguiere, Sara Geraldo, Devanjali Dutta, Yoji Tabata, Bilge Elci, Nathalie Brandenberg, Irina Kolotuev, Nikolce Gjorevski, Hans Clevers, Matthias P. Lutolf

Issue&Volume: 2020-09-16

Abstract: Epithelial organoids, such as those derived from stem cells of the intestine,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modelling tissue and disease biology1,2,3,4. However, the approaches that are used at present to derive these organoids in three-dimensional matrices5,6 result in stochastically developing tissues with a closed, cystic architecture that restricts lifespan and size, limits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and prohibits homeostasis. Here, by using tissue engineering and the intrinsic self-organization properties of cells, we induce intestinal stem cells to form tube-shaped epithelia with an accessible lumen and a similar spatial arrangement of crypt- and villus-like domains to that in vivo. When connected to an external pumping system, the mini-gut tubes are perfusable; this allows the continuous removal of dead cells to prolong tissue lifespan by several weeks, and also enables the tubes to be colonized with microorganisms for modelling host–microorganism interactions. The mini-intestines include rare, specialized cell types that are seldom found in conventional organoids. They retain key physiological hallmarks of the intestine and have a notable capacity to regenerate. Our concept for extrinsically guiding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stem cells into functional organoids-on-a-chip is broadly applicable and will enable the attainment of more physiologically relevant organoid shapes, sizes and functions.

DOI: 10.1038/s41586-020-2724-8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24-8

相關焦點

  • Nature|利用支架引導的類器官晶片構建穩態小腸
    類器官,如上皮類器官(如那些源自腸道幹細胞的類器官)在組織和疾病生物學建模方面有很大的潛力。早在2009年,Sato等人證明可以通過單個富含LGR5陽性的小腸幹細胞體外培養成3D上皮樣的小腸類器官。但是,目前用於在3D基質模型中衍生類器官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具有封閉的囊性結構的組織隨機發育,這不僅限制了組織的壽命和大小,限制了實驗可操作性,同時體外培養的類器官組織一直無法形成生物體內的血管網絡,而阻礙營養代謝,阻礙組織的生態平衡。但這些缺陷一定程度上可以結合組織工程和精密加工技術得以解決,這就衍生了類器官晶片(organoids-on-a-chip)。
  • 港大團隊構建全球首個蝙蝠腸道類器官,證實新冠能夠感染腸道
    此前的全基因組序列分析顯示:SARS-CoV-2與在中華菊頭蝠中鑑定出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然而研究蝙蝠冠狀病毒目前遇到了一個局限:缺少可用於研究蝙蝠病毒的實驗室模型。最新研究顯示,港大團隊已經構建了全球首個蝙蝠腸道類器官,填補了這一空白。
  • 科學家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
    科學家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46:53 美國史丹福大學Calvin J. Kuo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
  • 醫研路上 | 周婕:造「迷你器官」,索病毒源頭
    周婕博士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建立人體類器官模型模擬病毒感染從人類或動物組織中提取的成體幹細胞,在培養皿中造出微縮版的類器官 (Organoid),實現在體外模仿來源器官的結構與功能。這是周婕博士近年來醉心研究的類器官技術。在她看來,類器官是巧妙而創新的實驗模型。
  • 今年5篇CNS主刊,類器官organoids助力新冠病毒研究
    但是,臨床證據表明,腸道可能會出現另一個病毒靶器官。實際上,SARS-CoV-2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在分化的腸上皮細胞中高度表達。共聚焦和電子顯微鏡顯示,在人類小腸類器官(hSIOs)中,腸細胞很容易被SARS-CoV和SARS-CoV-2感染。腸上皮細胞產生感染性病毒顆粒,而對hSIOs的信使RNA表達分析表明誘導了通用的病毒反應程序。
  • 肺和結腸類器官可作療法研究模型中美科學家篩出三種抗新冠病毒...
    原標題:肺和結腸類器官可作療法研究模型中美科學家篩出三種抗新冠病毒活性藥物國際戰「疫」行動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生成了肺和結腸類器官系統,藉助這一成果他們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的藥物進行篩選後,鑑定出了三種顯示對新冠病毒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藥物。
  • 全球「科技發展十大突破」——類器官技術落戶生物島
    01 類器官技術:被評為全球「科技發展十大突破」 類器官是由多種細胞類型組成的三維構建體,取自體內組織器官,通過體外三維培養,與來源組織和器官高度相似。
  •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心是陰火,小腸是陽火
    在《黃帝內經》中,關於表裡的關係有三大類,按照三陰三陽分: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太陽月少陰,互為表裡。這就利用了肺與大腸相表裡的關係。同時在治療肺系統疾病的時候,會考慮到脾的治療,這是因為肺與脾同屬太陰經的原理。注意區別同經和互為表裡的兩種關係。粗淺來說,互為表裡有如夫妻關係,同經關係則比如像兄弟關係一樣。
  • 手太陽小腸經話養生,小腸功能失調,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小腸經循行歌訣: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臑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纜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眥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別絡接。
  •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首都醫科大學基於RB1基因突變幹細胞定向誘導分化為視網膜類器官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建立適合長期培養、實時追蹤、高度保真的人類體外腫瘤模型。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人類胚胎幹細胞進行RB1基因的靶向高頻突變及敲除之後,分別分化為視網膜類器官,均在定向分化第60天前後出現了瘤體形成現象。此類瘤體細胞在基因表達譜、分子信號通路、甲基化譜、標記蛋白、超微結構及體內成瘤性等方面表現出高度一致的視網膜母細胞瘤特徵。
  • 科學家從無到有合成能自我繁殖的類生命系統,人類造生命還遠嗎?
    最近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從無到有創造了一個類生命系統,這個系統能夠再生自己的DNA和蛋白質組。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科學家熱衷於研究所謂的「自下而上」過程,即從無生命的建築塊中產生模擬生命的系統。所有生物體最基本的特徵之一是能夠將自身保存和繁殖為不同的實體。
  • 科學家在小鼠研究模型上首獲成功
    能否利用自身的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造一個「人工胰島」?科學家在小鼠研究模型上首次獲得了成功。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曾藝研究組,在實驗小鼠中開展實驗,成功鑑定出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並藉助幹細胞體外培養的方法,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島」(胰島類器官),為下一步人體「人工胰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 非經典Wnt/PCP信號通路決定小腸幹細胞的命運
    近日,一篇有關非經典Wnt/PCP信號通路調節小腸幹細胞系向腸道內分泌細胞和潘氏細胞分化的文章,發表在《自然》期刊旗下的《細胞生物學》子刊上。 據悉,潘氏細胞(或稱帕內特細胞)是小腸內一種少見的細胞,提供宿主防衛微生物的侵犯。其功能的類似於中性粒細胞。在細菌或細菌抗原侵犯機體時,潘氏細胞分泌一些抗菌分子如防禦素到小腸管腔的絨毛,以助於維持胃腸道屏障。
  • EGFR-20ins類器官模型「輕舟-藥敏」免費入組公告
    類器官模型(Organoids)是利用人體來源的組織細胞在體外建立具有三維立體結構的微組織,在形態、結構、基因表達等方面與原組織具有高度同源性,突破了傳統在體、離體模型現有的局限性;類器官與臨床的強相關性,使以類器官為基礎的精準醫療及相應的臨床轉化正得到廣泛應用。現計劃招募一組100例EGFR 20-ins(20-ins各亞型)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隊列。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現在認為是人體的一個新「器官」。而腸道微生物生態的研究近十年來也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是腸道微生物研究存在的重要的瓶頸在於樣品的採集。對正常人來說,除了收集糞便之外,小腸、升結腸、橫結腸等部位的取樣幾乎不現實。另一方面,由於腸道細菌受到外部環境和宿主腸道環境的雙重影響,如何區分外部環境和腸道內環境對腸道菌群的作用變得十分重要。
  • 最新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還有潛在易感器官!心臟、食道、腎、膀胱...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9日獲悉,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揭示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的易感器官。相關研究成果於2月8日發表在中國出版的學術雜誌Frontiers of Medicine《醫學前沿》上。 之前研究表明,受感染的病人初期顯示出與2003年席捲中國的非典型肺炎(SARS)相似的症狀。
  •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2020-08-25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Science:利用CRISPR構建出細胞事件記錄器---CAMERA
    Liu開發出一種利用CRISPR構建細胞事件記錄系統的技術。在他們於2018年2月1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標題為「Rewritable multi-event analog recording in bacterial and mammalian cells」的論文中,他們描述了這種技術和利用它開發出的兩種記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