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盛一時的拜佔庭帝國,是如何被奧斯曼帝國代之而興的?

2020-12-22 芳談歷史

330年,君士坦丁在拜佔庭舊址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此後羅馬帝國政治、經濟重心部分東移。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東羅馬帝國,又稱拜佔庭帝國(395一1453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仍舊存在,一度還相當繁榮。

一、拜佔庭帝國的基本情況

拜佔庭帝國的疆域包括過去羅馬帝國一部分富庶和文化發達的地方。如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埃及等地區。有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首都君士坦丁堡位於歐亞水陸交通要道,是拜佔庭帝國的工商業中心,也是中世紀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大都市。

安條克、亞歷山大裡亞等城市工商業也十分發達。在城市影響下,農業經濟也有發展。拜佔庭從海路和陸路跟遠方進行貿易。波斯、阿拉伯、衣索比亞、印度和中國,與拜佔庭都有貿易往來。市場上陳列著寶石、香料、象牙和絲綢等遠方珍物。商人把各種奢侈品輸往西歐,賣給王公貴族們。

帝國政府每年有巨額的貿易稅等財政收入和充裕的糧食原料供應,有足夠的財力、物力維持一支龐大的僱傭軍,以鞏固奴隸制統治。拜佔庭帝國還存在相當數量的自由農民;埃及、敘利亞等地沒有直接受到蠻族入侵;奴隸市場仍然存在。這些因素使它的奴隸制危機沒有像西羅馬那樣尖銳。

二、拜佔庭帝國對內的政策與對外的擴張

拜佔庭帝國統治下的勞動人民生活並不比西歐同時期的勞動人民生活好些。奴隸及農民受著殘醋的剝削。各地人民起義不斷發生,532年君士坦丁堡爆發了以「尼卡」(勝利)為口號的起義,幾乎逼得皇帝查士了尼逃出都城。但是,查士丁尼統治時期(527-565年),拜佔庭帝國統治還是鞏現固的,國家財力雄厚、軍事力量強大。因此,查士丁尼殘醋鎮壓「尼卡」起義後,中央專制政權相對穩固。

對內,查士丁尼為鞏固奴隸制,主持編纂了《羅馬民法總編》,也稱《查士丁尼法典》。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它保存了羅馬法,並使之系統化;它對歐洲近代國家的立法也頗有影響。

對外,查士丁尼妄圖恢復古代統一的奴隸制羅馬帝國。534年拜佔庭滅汪達爾王國,535—536年侵佔義大利和西班牙東南部,並在這些地區建立帝國的統治權,復闢奴隸制,給被徵服地區的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查士丁尼妄圖恢復羅馬奴隸制帝國的美夢,不久即告破滅,所佔土地不斷喪失。

三、內外交集導致拜佔庭帝國新生產關係的出現

由於連年戰爭、大興土木、宮廷豪華靡費,消耗了國家大量資財。政府不斷增稅,官吏強徵勒索,貪汙成風,勞動群眾不堪忍受沉重負擔,民怨沸騰。同時,北方有斯拉夫人、阿瓦爾人的侵襲,東面有波斯人的襲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導致了福卡斯起義(602-610年),殺死了皇帝摩裡斯,奪取了政權,沉重打擊了垂死的奴隸制統治勢力。

610年,非洲行省省長希拉克略在埃及大地主和駐軍的支持下,在首都元老派的配合下,推翻了福卡斯建立的政府,登上了皇位,建立了以封建地主為主的政權。希拉克略政府讓被徵服的斯拉夫人大量移入小亞細亞及其他地區,以補充勞力的不足。結果,農村公社廣泛建立,自由農民數目增加,個體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加強,隸農制也發生相應變化,隸農處境得到一些政善,奴隸制已經不是基本的剝削方式。從此,封建生產關係在拜佔庭帝國逐漸出現。

四、封建化在拜佔庭帝國的最終形成

從七世紀起,阿拉伯人佔領了地中海東岸和北非。拜佔庭帝國的領土不斷縮小,只剩下小亞細亞、色雷斯及居住著斯拉夫人的巴爾幹半島,成為一個以希臘語為主的國家。

八至九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發生破壞聖像運動。皇帝、宮廷顯貴及軍事貴族希望奪取修道院的土地和財富,削弱教會的經濟政治勢力,也支持聖像破壞派。修道院被關閉,財產、土地被沒收,修道士被迫還俗。沒收的土地分給軍事貴族和士兵世襲佔有。破壞聖像運動中,人民群眾以保羅派異端形式出現,要求恢復原始基督教的平等,甚至舉行廣泛的起義。最後,爆發821-823年斯拉夫人託馬領導的小亞人民起義,曾包圍首都達一年之久。

統治階級需要聯合起來反對人民運動,843年政府宣布恢復聖像崇拜。人民起義及保羅派異端遭到鎮壓。封建化過程加速,農村公社瓦解,自由農民淪為依附農和農奴。十一世紀末,政府推行「普洛尼亞」(監領地)制度。以服軍役為條件,將國家土地及村社土地作為終身領地分給封建主。這些領地逐漸發展為世襲。領主除徵收地租外,享有司法權和行政權。領地上的農民必須交納租稅,服勞役,並喪失人身自由,逐步農奴化。封建化基本完成。

五、拜佔庭帝國的衰亡與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封建主力量增強,中央集權基礎受到破壞。拜佔庭帝國從十二世紀晚期起日趨衰落。又接連遭到兩次侵略。第一次是塞爾柱突厥人興起,奪去了小亞大片地區。第二次為十字軍侵入。先是威尼斯、熱那亞假十字軍勢力,控制地中海東部貿易,嚴重打擊了拜佔庭的商業活動,君士坦丁堡的貿易額縮減三分之ー,甚至二分之一。

後來在威尼斯商人等鼓動下,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君土坦丁堡,洗劫這個歷史名城,縱火焚燒七天,許多建築物被破壞。接著十字軍又侵佔拜佔庭的色雷斯、希臘等地,建立拉丁帝國。十字軍暴行激起了希臘人的不斷反抗。小亞細亞的尼西亞皇帝領導了這場鬥爭,1261年重新奪回君土坦丁堡,推翻拉丁帝國。復國後的拜佔庭疆域更加縮小,國內四分五裂,在國際上始終處於軟弱地位。

十四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把拜佔庭勢力完全逐出小亞細亞,又佔領了它的大部分歐洲領土。偏處君士坦丁堡一隅的拜佔庭帝國岌岌可危。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集結十七萬軍隊,三、四百條船隻圍攻君士坦丁堡。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拜佔庭帝國滅亡。奧斯曼帝國代之而興,以君士坦了堡為首都。改名伊斯坦堡。

攻陷君士坦了堡圖

六、拜佔庭帝國文化和經濟的影響力

拜佔庭文化是由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東方文化互相作用、匯集而成。因為東正教始終受制於世俗政權,教會對文化的控制有一定限度。因而拜佔庭文化仍保持著希臘羅馬文化的傳統,並吸收亞洲各國文明,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五至六世紀,拜佔庭文化仍然是古典文化的寶庫,同時向中世紀文化過渡、發展,而形成獨特的風格。著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建造於這時期。

聖索菲亞大教堂圖

拜佔庭文化對西歐文化的發展作用是巨大的。它承上啟下,保存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十分顯著。它又長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歷史上與我國就有交往。中國史書中稱東羅馬帝國為大秦。拜佔庭從中國得到了蠶子,並學會了養蠶繅絲的方法。十二世紀絲綢生產技術傳入義大利,十三世紀後,傳入西歐各國。

隋唐時期,中國與拜佔庭之間建立了直接的通商、通使關係。《舊唐書菻傳》載,在唐代,拜佔庭與中國曾通使五次。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運到拜佔庭,並經拜佔庭轉運西歐各國。拜佔庭輸入中國的商品則有琉璃、珊瑚、水銀、呢絨等,拜佔庭商人還轉運世界各地的商品和中國進行交易。

相關焦點

  • 奧斯曼帝國崛起背景——歐洲及拜佔庭帝國的衰落
    在上一篇文章中,談到了奧斯曼帝國崛起的三大法寶,不過,任何事物都是內因和外因促成的結果,特別是要建立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除了打鐵還得自身硬之外,外部環境的作用也相當地重要。那麼,在奧斯曼帝國的崛起中,與之相鄰的拜佔庭與歐洲的情況又是如何成就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的呢?
  • 因為拜佔庭帝國的內戰,奧斯曼帝國擁有了在歐洲的立足點
    在拜佔庭帝國內戰期間,為了爭奪皇帝之位,拜佔庭帝國的康塔屈澤納向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奧爾汗借了六千土耳其士兵。雖然最後,奧斯曼帝國的六千土耳其士兵返回了亞洲,但他們的借用很快便成為同類交易的先例。1340年的拜佔庭帝國(紅色區域)1349年,杜尚統治下的塞爾維亞嚴重威脅著拜佔庭帝國第二大城市和馬其頓行省的首府薩洛尼卡。因為擔心薩洛尼卡和君士坦丁堡的安危,所以拜佔庭帝國的兩個共治皇帝再次請求奧爾汗出兵援助。
  • 拜佔庭是羅馬帝國的尾聲、斯拉夫人的背景,還是奧斯曼帝國的序幕
    拜佔庭帝國之名,源於德國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的著作《歷代拜佔庭歷史學家手稿》,「拜佔庭」的稱呼是為了與古代的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東羅馬帝國、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相區別。拜佔庭,本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的一座移民城市,名字叫做拜佔蒂翁,拉丁名字便是拜佔庭。
  • 拜佔庭帝國的全盛時代——巴西爾二世和馬其頓王朝
    1、拜佔庭帝國的中衰從公元395年算起,至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東羅馬帝國共有12個王朝,93位皇帝。每一個全盛時期的帝國都會有偉大的帝王,拜佔庭帝國也不例外,這位皇帝便是巴西爾二世。在拜佔庭漫長的千年歷史中,其實被動挨打的時期遠多於強盛時期,但拜佔庭也有兩個輝煌的時期,這便是巴西爾時代和查士丁尼時代。巴西爾二世是拜佔庭帝國少有的雄主,公元962年至1025年在位,共63年。
  • 欲攬西天月,先過萬重關:強盛的拜佔庭帝國數次徘徊於滅亡的邊緣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帝國在新的體制中不斷發展,出現公元9至10世紀的強盛局面,這種強盛從拜佔庭擊退多次外族入侵中可以明顯看出來。早在立奧三世統治時期,阿拉伯人就利用水陸並進的行軍方式形成了對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包圍之戰,要不是立奧三世憑藉著出其不意的希臘火戰略粉碎了阿拉伯人的包圍,君士坦丁堡可能已經被攻破了。從此以後阿拉伯人在拜佔庭帝國軍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仇恨,雙方自立奧三世以後一直戰爭不斷。
  • 歐洲宦官發展歷程:強盛的拜佔庭帝國,為何變為「太監的天堂」?
    而在歐洲歷史上,雖然宦官並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但是在某些時代之中,皇帝大權旁落而宦官叱吒風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說在拜佔庭帝國時期。那麼在歷史上興極一時的拜佔庭帝國,又為什麼會成為「太監的天堂」呢?歐洲歷史上的宦官,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又和中國的宦官有怎樣的不同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答疑解惑。
  • 楊晨評《奧斯曼帝國》|一部基於奧斯曼史料的帝國史
    貝爾福在敘事中大量夾雜了個人的判斷和評價,林佳世子勝在觀點明確且獨特,即奧斯曼帝國並非只是伊斯蘭國家,而是「天下」,是拜佔庭帝國,以及巴爾幹、安納託利亞和阿拉伯地區文化傳統的繼承者。而卡羅琳·芬克爾則以紮實的史料見長,使用了大量奧斯曼帝國的官方檔案,意在挑戰西方關於奧斯曼歷史的「敘述傳統」,呈現帝國及其人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隨著時間流逝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 土耳其的心結:放不下的奧斯曼帝國榮光
    尼科堡一戰意味著歐洲各國再也無力阻擋奧斯曼人對拜佔庭帝國的擴張,短短數年時間,拜佔庭帝國的領土就被奧斯曼人蠶食殆盡,只餘君士坦丁堡一座孤城,拜佔庭皇帝在皇位上苟延殘喘,昔日橫跨三洲的東羅馬變成了一城之國,宛若戰國時期盤踞在洛邑的周王室。
  • 千年歷史的羅馬繼承者,君十一的戰死,拜佔庭帝國的覆滅
    拜佔庭鼎盛時期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而中國正處於明代宗朱祁鈺時期,對於我們是一個相對平靜的一年。1204年,拜佔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攻陷,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直到1261年才被收復。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率軍入侵君士坦丁堡,並以此為都城,更名為伊斯坦堡。拜佔庭帝國正式在奧斯曼帝國的入侵覆滅。
  • 拜佔庭及拜佔庭帝國稱呼的由來,為什麼要把東羅馬叫拜佔庭
    但是在東歐的巴爾幹與亞洲相接的地方,歷史上曾經有過東羅馬帝國,經常被人稱呼為拜佔庭帝國,而且這倆名詞經常交錯出現,搞得人摸不著頭腦。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拜佔庭三個字的來歷,以及為什麼要用這個名字來代指東羅馬帝國。
  • 奧斯曼帝國崛起之三大法寶
    他們一定會回答:當然是奧斯曼帝國和大明。大明自不必說了,鄭和七下西洋,威名遠播時,西歐還沒有開始大航海運動,沒見過那麼大的寶船呢。而這奧斯曼帝國以前不過是小亞細亞突厥人的一個小部落,它又是如何在短短在一百多年的時間內崛起成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並在後來滅了存在千年的拜佔庭帝國,自己做起了東羅馬帝國的傳承呢?
  • 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多強大
    文/寂寞的紅酒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又稱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帝國,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奧斯曼帝國起源於11世紀的中亞,本是突厥的一個小部落。13世紀初,奧斯曼部落遷到了小亞細亞,在當地定居下來。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
    在公元元年前後,整個世界總共就沒有幾個超級大國,唯一可以稱得上帝國的,也就是東邊我們中國的漢帝國和在西邊的這個羅馬帝國。但到了公元4世紀左右,這個時候的羅馬帝國和當年最強盛的時候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無論是內政、外交還是經濟,都陷入了困境。更要命的是,這個時候,從北方新興起了一股強大力量,那就是日耳曼人。這日耳曼人是什麼人?他們是遊牧民族,主要居住在羅馬帝國的邊境一帶。
  • 奧斯曼帝國為何走向衰落?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是因為王位繼承問題
    奧斯曼人建立起一個存在六百餘年、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在這一過程中,王位如何繼承是影響奧斯曼帝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奧斯曼帝國的政治制度在很長時間內是比較穩定的,但是王位繼承問題始終是奧斯曼帝國政治發展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在憲政改革之前,奧斯曼帝國實行的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憲政改革以來,帝國的政治制度逐漸向君主立憲制過渡。學術界有關奧斯曼帝國王位繼承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論。
  • 拜佔庭帝國的誕生:狄奧多西王朝
    東羅馬帝國,史稱拜佔庭帝國,中國古代文獻中對拜佔庭帝國則稱為拂菻。拜佔庭帝國存在的一千多年中,一直自稱為羅馬帝國,德國歷史學家沃爾夫為了區分各個時代中文獻中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就從中引入了「拜佔庭帝國」這個叫法。。
  • 歐陸風雲: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本文作者:念缺一 在穆拉德穩定局勢的過程中,威尼斯共和國就已經從拜佔庭莫裡亞地區的專制公中奪走了薩洛尼卡地區,但是威尼斯共和國對此地的統治十分不穩定:由於奧斯曼帝國的封鎖,威尼斯向這個城市提供糧食非常困難。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而我國能超過300年的都不多?
    東羅馬帝國又叫做拜佔庭帝國,首都是君士坦丁堡,成立於公元330年到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存在了1100多年,實行的是君主制國家,是西方世界一個歷史悠久的帝國。拜佔庭帝國的稱呼其實並不是當時國民所認可的,是因為17世紀的史學家為了方便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出的一種稱呼,因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在拜佔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關於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的問題,一直飽受很多人的解讀,但是我看歷史材料,西方人解釋的少,但是我們東方人卻一直樂此不疲。
  •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一城三名,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
    君士坦丁堡希臘人興建拜佔庭之時,我國正處於齊桓公的首霸時期,而中東地區則是亞述帝國的全盛時期,亞述帝國剛剛徵服埃及,殘暴和血腥的亞述屠戮了人類最早的雙子文明——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之後,君士坦丁堡一直都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直至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君士坦丁堡的原名「拜佔庭」也是東羅馬帝國為何被稱為「拜佔庭帝國」的原因所在。而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君士坦丁堡一直都是整個歐洲的文明中心,君士坦丁堡同時見證了地中海沿岸的千年爭霸。
  • 歐洲黑歷史:一個工程師嫌工資低跳槽,導致一個帝國毀滅
    如果拜佔庭帝國能夠在奧斯曼帝國的進攻中堅持下來,歷史將被完全改寫。 那麼拜佔庭帝國為什麼打不過奧斯曼帝國呢?因為這個對手太強大了。 發源於突厥的奧斯曼帝國原本只是中亞地區的一個小部族,被人打的到處搬家,不知道是不是祖宗忽然顯靈了,自1299年開始這個小部族啟動狂飆突進,短短幾代人就建立起了強大的奧斯曼帝國。
  • 同樣面對奧斯曼帝國,為何東羅馬被消滅,而神聖羅馬能成功
    上圖_ 拜佔廷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此圖為9-11世紀的 拜佔庭帝國 一、東羅馬帝國VS奧斯曼帝國——千年帝國英雄暮 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1、政治原因 既然對手都是奧斯曼帝國,那在面對它時,自己的政治制度如何就十分重要,因為它決定了自身的綜合實力和釋放活力的可能性。 東羅馬帝國在經歷了查士丁尼的對外擴張後,政治制度已經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