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上,同樣有過重男輕女的思想,為何近代歐洲有很多女王?

2020-12-14 桃煙讀史

古代社會,男權的優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說在所有亞歐大陸的主流已知文明中,男性都由於體能上的優勢造成的慣性在政治生活中壓倒女性。

然而歐洲的很多國家,例如,西班牙和英國,都曾產生過許多著名的女王,像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更是號稱讓全歐洲匍匐在她的腳下,這些女王在重男輕女的歐洲,所產生的原因是複雜的。

現代英國產生的法理基礎就是徵服者威廉和懺悔者愛德華的母親之間微弱的血脈聯繫,它本身就是承認女性繼承權的產物。而英法百年戰爭也是侄子和外孫對法王王位不同的繼承權解釋的後果。

到了後世的奧地利的特蕾莎,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性和旁支在無子王位繼承上的分歧甚至戰爭貫穿了整個歐洲歷史。

這其中基督教對婚姻和繼承人的態度,女性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提高,這些都是女王產生的重要原因,然而在這個問題上,將歐洲區別對待也是有必要的,畢竟法國這個傳統歐洲強國就從來沒有產生過什么女王。

一.女性對王位的繼承並沒有法理上的排斥

1.血統是歐洲王室繼承的基礎

無論女性在古代歐洲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如何,公主們是王室血脈繼承人的基本事實是被法律保護的,根據日耳曼人和盎格魯人的習俗,嫡長子在王位繼承上享有無以倫比的地位,這和古代中國是一致的。歐洲各國在沒有兒子的王死去後,女性對王位的繼承權受到尊重。

這樣的法理基礎是英國,西班牙和奧地利那些女王們登基的最基本原因,而慈祥的父親為了保證女兒對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續,甚至不惜出讓大量的國家利益,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特蕾莎女王就是在戰爭中登基的,她的繼位引起了歐洲國家的騷動,查理七世和特蕾莎女王對於神聖羅馬帝國主導權的爭奪,女王的丈夫弗蘭茨一世的登基,都是改變歐洲歷史運行軌道的重要事件。

2.撒利克法典的運用

「土地遺產無論如何不能傳給婦女。」是法蘭克人的法典,撒利克法典的重要內容。然而在英法百年戰爭前,法國人並沒有認真的尊重法典的精神,只有在法王菲利普六世執政的合法性遭到挑戰後,撒利克法典才被法國人認真的開始引用。

由於歐洲王室錯綜複雜的聯姻關係,法國人表示的對女性繼承權的否認,讓他在荷蘭和奧地利的王位繼承戰爭中,都選擇了反對女王的立場,這點和英國幾乎是完全對立的,筆者認為這是歐洲兩大王位繼承的道統之爭。

英王繼位的基礎是出於尊重女性王位繼承權的立場,而法王的產生是因為尊重旁系家族成員的政治利益,限制女性繼承權的行為,作為歐洲很長時間內的兩個頭等強國,英法對王位繼承的態度將他們涇渭分明的分為兩派,並且這兩國都在這樣的認知中介入了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的繼承權紛爭。

3.女王的產生終是政治集團的博弈結果

女王在政治中,只是政治集團的代言人,英國的瑪麗女王和伊莉莎白女王連續的執政,就是逐漸成熟的文官官僚集團對統治者的要求,英國人的精力逐漸從歐洲列王的紛爭中轉移開來,在保持歐洲均勢的同時,追求商貿和科技的發展,一個可能更熱愛和平的女王明顯更符合英國統治階級的利益。

而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一個德國人,經過了痛苦的婚姻生活後罷黜了自己的丈夫,在情夫的幫助下成為俄國女皇,就是一個接近武則天上位的政治故事了,俄國的情況是特殊的,東正教和保守勢力的俄國,沒有產生女皇的法理基礎,俄國女皇是歷史隨機選擇的產物,並且她以後女性政治家在俄國的默默無聞,也說明了這個著名女性大帝成功的偶然性。

二.基督教和分裂的西方政治版圖在女性政權產生中的重要作用

1.基督教對婚姻的保護

基督教提倡的婚姻神聖論,是大量的女王產生的重要原因,對一夫一妻制度的尊重,由於教會在歐洲巨大的影響力,成為了人們內心的道德標準,大量的情夫和情婦的存在,只是單純的男女之愛,在政治中絲毫沒有撼動原配的法律和道德基礎。

原配的子嗣在政治繼承權中享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和我國古代政治中,大量的皇子爭奪皇位的戲碼不同,其實很多子嗣不多的歐洲國王皇帝, 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是有限的。自己的女兒在情感上和法律上都是統治者最合意的繼承者。

同時基督教雖然也有輕微的男尊女卑的態度,但是不像儒家一樣用三從四德和各種綱常理論矮化女性,女性在歐洲文化氛圍中並沒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2.西方破碎的政治環境,男女性合股制度的政治運營

同很早就大一統的中國不同,西方的政治環境碎片化相當嚴重,像奧地利的特蕾莎女王和弗蘭茨皇帝的婚姻,政治合作的意義更大一些。

其中女王的股權甚至超過了弗蘭茨一世,西方世界大量貴族的交叉聯姻,很多強勢王族的女性和稍微弱勢貴族的婚姻,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高,更具有統治力和影響力,而女公爵女族長的誕生,就是女王女皇誕生的最樸素的註解

而參考現在女兒奴的產生,從人類的心理學來講,男性尊位者對女兒的愛甚至是超過兒子的,在政治生活中雖然要努力壓制這樣的情感衝動,但是愛終究是能左右人類行為的源動力,在完全可以操作的情況下,慈祥的老父親幫可愛的女兒謀求政治上的出路,在法理允許的情況下偏重女兒的繼承權,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3.大臣對王位繼承的具體態度

中國的儒家哲學營造的大環境中,是沒有女王存在的土壤的,中國的女性掌權者,大都甘居幕後垂簾聽政,少數像武則天那樣的女皇帝,是機緣巧合下的特例中的特例,他其實受到的臣子的反彈是非常強烈的,武則天是用高壓手段才維持了統治的平穩,並且武家政權的延續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西方的大臣們,在支持女性繼承者的問題上沒有哲學思維的包袱,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死去皇帝留下的權臣都是支持女王和女皇的,反而是這些女性統治者的挑戰者產生的突兀而缺乏理智,女王和女皇往往可以動用繼承的國家力量來反抗篡位者,而兩派的鬥爭背後往往是歐洲地緣政治的爭鬥。

三.歐洲不應被當成整體看待

1.英國,丹麥,西班牙對女王的支持

海洋民族的民族性格,是傾向於產生女王的,他們的政治結構本來就偏向於自治,王權的削弱讓女王們更加符合文官統治集團的胃口,女性的長壽和政治上的理性,讓這些國家,特別是英國的政策保守而持久

這成了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關鍵,正是在維多利亞和伊莉莎白女王統治的時間,英國人的力量得到了迅速的增強。

而隨著近代君主立憲制的產生,一個女性國王在選民,議會中的形象天然的具備優勢,她簡直是男女平等的現代歐洲性別觀的最直觀體現,女性統治者在爭取議會撥款,保持王室去留的選擇中,具有親和力的優勢,這些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選民,當然更喜歡慈祥的老奶奶一樣的,或者美麗又知性的成年女性王室成員。

2.法國與俄國的情況

雖然產生了葉卡捷琳娜這樣的強勢女皇,俄國和法國一樣,民族性格和政治結構上是反對女王的。對強勢人物的崇拜和法國在歐洲最早的中央集權制,讓他們對女性政治家的看法持保留態度。

事實上,這些國家幾乎一直在和那些女王和女皇戰鬥,在西班牙和奧地利的爭執中,法國也總傾向於對於旁系血脈繼承權的重視。

而俄國,如果另一個葉卡捷琳娜,總能帶來勝利的葉卡捷琳娜誕生,他們當然也歡迎,俄國人在政治生態圈中對於強者的崇拜超過了對於男女性別的甄別,當然,一般來說,強勢女性出位的可能性在俄國的土壤是微乎其微的。

結語:

歐洲大量的女王產生是法理默許的背景,日耳曼人從未在法典中明確的限制過女王產生的條件。法蘭克人對撒利克法典的解釋也是從土地延伸到王位的,更像是法王對於自己執政合法性的背書。

雖然對女性的輕視很早起就蔓延在歐洲大陸,但聖經在抨擊了夏娃短視和愚蠢的同時也明確的保護了婚姻的神聖。對於婚姻的態度使得只有王后的子嗣才有繼承的法理權力,而繼承權雖偏向男性,如此漫長的歷史中卻總有大量沒有合法男性繼承人的空缺,這就是大部分歐洲女王產生的合理背景。

在海洋民族中,議會和民意甚至隱隱偏向女王的女性身份了,而法國的無女王和俄國的特例強勢女皇,更把女王產生的條件細化並深刻了。

參考資料:

《封建社會》

《英國政治制度史》

《法國史》

相關焦點

  • 歐洲歷史上有女王,就代表不重男輕女了嗎,事實上依舊重男輕女
    男女平等這種思想,絕大多數人都是認同的。而且世界上目前的國家也多數都做到了男女平等。這種思想是西方人傳播到全球的,起源於歐洲。既然是起源於歐洲,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歐洲歷史上就是男女平等的,即使不男女平等,也不會向我國古代那樣重男輕女。
  • 為何歐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國歷史上卻很少
    在歐洲,這些爵位的意義和中國不一樣,擁有的權力也相差很大。簡單來說他們的爵位都是有封地而且世襲的,而且在各自的領地上有著極高的自治權。英國首相老威廉·皮特在演講中形容這些貴族的領地:「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
  • 《歷史研究》俞金堯:資本擴張與近代歐洲的黑夜史
    關鍵詞:近代歐洲 黑夜 夜生活 夜班 資本主義 從傳統歷史敘述中我們知道歐洲歷史上黑夜的一些情況,例如關於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宵禁和行會禁止工匠開夜工,人工照明在近代的發展以及工廠制度下的夜間勞動,等等,這些知識屬於歐洲史常識,散見於歐洲政治、經濟、宗教、社會和文化等歷史題材中
  • 為何歐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國歷史上卻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
    不管是在歐洲歷史還是文學小說中,大家會經常接觸到男爵這個詞,在歐洲它幾乎成為貴族的代名詞,譬如在莎士比亞的作品《威尼斯商人》中有威尼斯公爵、巴拉庭伯爵、福根勃琪少年男爵等等。爵位構成了歐洲封建歷史的重要組成,同樣,在中國古代也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 廣州有一座「歐洲小鎮」,內有150多座歐式建築,有上百年的歷史
    而廣州也是一個擁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兩千多年的歷史,造就了廣府文化的特色。在廣州最著名的就是「吃」文化,常言道「食在廣州」,廣州的大街小巷都很多地道的老字號,在各種琳琅滿目的美食當中,總是能夠找的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廣州早茶,在別人眼裡這也許就是一道豐盛的早晨,而在廣州人卻將早茶稱為「嘆茶」,這個「嘆」就是享受的意思。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對於17世紀的劃分,史學界有一定爭議,一些人認為它已經進入歐洲或西方文明的近代時期,也有一些人認為17世紀處於歐洲中世紀末期,更有一種說法是處於後中世紀時期,但不論怎麼劃分,都無法改變歐洲各國的基本社會和國家情況。
  • 歐洲中心論,是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中心論登峰造極的集大成者
    世界史並非在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它其實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也就是說,世界史的概念直到近代才名副其實。因為,在人類文明發展之初,世界各地的文明是分割開來的,由於時代和地理知識的局限,各個文明的史學家們並不知道這個世界真正有多大,他們有為世界、為天下著書立說之心,而無寫就整個世界和人類歷史之能,是時代的局限性導致了各種文明中心論的產生。
  • 歷史上的歐洲為何難以走向統一?
    文/王凱迪 從歐共體到歐盟,歐洲的聯合一直是我們眼中高層次國家結合的完美典範。二戰之後的歐洲聯合,不僅讓這塊在近代歷史上長期領先世界的土地重獲生機,更讓世界看到了所謂"歐洲統一帝國"的雛形。
  • 中國觀念對歐洲藝術的影響和中國思想在西方的滲透
    引言人們還未能揭示和正確評價歐洲自16世紀發現中國以來受到的全部影響。歸根結底,它很可能是以人們很難相信的巨大分量,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的形成。事實上,自從中國社會遭到衰落和蒙受欺辱的時代以來,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制度、思想、技術與藝術,在18世紀所掀起的強烈熱潮中被人遺忘了。
  • 近代以來歐洲古希臘法研究
    歐洲大陸國家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起步於17世紀初期,但系統化、學術化的研究成果主要出現於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時至今日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近代以來歐洲的古希臘法律史研究概述在19世紀之前,歐洲的古希臘研究處於萌芽和初創階段。
  • 我讀|奧斯曼帝國與近代早期歐洲:奧斯曼史研究的新視角
    但是,歷史不能人為分割,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並不只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許多隱患的種子早在建國初期就已埋下,甚至在奧斯曼的鼎盛期(即蘇萊曼大帝時期)就出露端倪,因此,要想徹底弄清奧斯曼帝國衰亡的原因,奧斯曼近代早期史的研究尤為必要。《奧斯曼帝國與近代早期歐洲》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 三百年前小冰期給歐洲進入近代社會,中國卻停滯在中世紀時代!
    三百年前中國明朝小冰期的時候,很多人悲哀小冰河時期給西方的歐洲帶來了社會變革,進入了近代社會,東方的中國卻一直都是停滯不前!請大家關注三百年前東方的明朝與歐洲的英國同在十七世紀四十年代發生的歷史事件。小冰河時期,帶給了社會變動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英國與明朝,都在十七世紀的四十年代,在同一歷史時期,都經歷了社會的大動蕩。為什麼英國能走向了新時代,走出了中世紀的歷史環境與資產階級革命時代。中國卻是另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統治,又活在中世紀中?
  • 「歐洲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有多厲害?一戰其實是她的後人在打架
    事件發生後,原本表面上還算是和和氣氣的歐洲各國突然紛紛介入了此次爭端,並逐漸形成了同盟國、協約國兩大陣營。根據統計,全球先後有六千五百萬人投入到了此次戰爭,而因為一戰喪命的人則達到了一千多萬。按照傳承關係看,維多利亞女王傳位於兒子愛德華七世,愛德華七世又傳位給次子喬治五世,所以喬治五世要叫維多利亞女王為祖母,威廉二世則是他的表哥。
  • 為什麼維多利亞女王被稱為歐洲王室的祖母(上)
    因為寫完上一篇以後,很多朋友說對歐洲王室之間的關係不太了解,為了讓大家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方面之後的文章寫作,我先寫這一篇文章,從維多利亞女王寫起,把歐洲王室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儘量寫清楚。之後還會從克裡斯蒂安九世入手再理順另一條線。
  • 歐洲節日有哪些?歐洲電商節日一覽
    歐洲面積世界第六,人口密度70人/km²,是世界人口第三的洲,僅次於亞洲和非洲。下文將整理歐洲的節假日大全,就一起來看看吧。 (各節日時間以實際為準) 1月-2月: 威尼斯狂歡節 威尼斯狂歡節是當今世界上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狂歡節之一歐洲的狂歡節據說都起源於古代的神農節。
  • 歐洲身、心分離的體育觀念,文藝復興時期為何會逐漸「合流」?
    歐洲歷史發展過程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文藝復興運動,其不僅推動了人類的文化發展,給世界文化增添了無數的精彩內容,同時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由於當時文藝復興運動非常注重人文主義,看中人的價值,促使了人們開始重視生活,逐漸形成了對於體育的認識,並由此產生了體育道德。
  • 法語曾是歐洲貴族語言,後來為何被英語取代?從歐洲霸權演變談起
    歐洲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誕生地之一,自古典時代便孕育出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璀璨文化。作為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歐洲同時也是人類近代發展的主要推動區域,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均較為先進,並逐漸消除了國家、民族之間交往的一些語言障礙。然而由於自然環境、地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歐洲內部的民族結構複雜、語言的差別依舊十分顯著。
  • 歐洲歷史十大富強朝代,全都做過歐洲霸主,哈布斯堡王朝不是第一
    歐洲歷史的政治格局跟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很相似,或大或小的君主制國家遍布整個歐洲。當然,有些弱小的君主制國家隨著歷史發展,會被富強的君主制國家滅掉或吞併,或者發展成其它政治制度的國家,這才最終形成今天的歐洲。
  • 歷史的邏輯與歐洲的未來
    當前歐洲的多重危機就體現了歐洲歷史中的「多個聲部」,即多條歷史線索。這些「歷史線索」,猶如一顆顆種子,在歐羅巴的體內孕育生長,有潛力成長為歐洲歷史上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或文化結構。因此,帝國、基督教、民族國家、資本主義、對自由民主的追求以及共同體,一同構成了自古希臘以來歐洲三千年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由於歷史線索的共存、交織、數量上的增加和彼此間的纏鬥,歐洲歷史的演進逐漸出現多線索並進以及在危機時刻出現的「多維度不均衡」現象。沿著歷史的邏輯,「共同體」線索有潛力成為主導歐洲未來的新的歷史範式,但所有出現過的歷史線索並不會消失,而是共同作用於歐洲的未來。
  • 歐洲奇怪的王位繼承:為什麼歐洲國家喜歡讓外國人來當國王?
    翻開歐洲一些國家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歐洲國家的王室都來自於外國。例如英國王室來自於德國,挪威王室來自於丹麥,沙皇俄國的皇室來自於德國,西班牙的王室來自於法國等。就是說,這些國家當年都是讓外國人來自己國家當國王或者皇帝,我們先來看一下當年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