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電影《麻將》|導演楊德昌鏡頭下,對現代城市人群的批判

2020-12-14 梁東西就叫梁東西

喜歡我的影評,就趕緊點個「關注」吧!

2007年楊德昌與世長辭, 這位與侯孝賢、柯一正、陳厚坤等並稱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軍旗手,在對城市下人的生活狀態進行了好幾輪的審視和批評後,最終還是帶著滿臉的不舍離開了。

《麻將》是楊德昌導演的第七部長篇電影,分別從騙子與傻子、女人與父親的角度,講述了一個以四人為組的騙子團隊理想幻滅和解散的故事。

故事延續了楊德昌導演過往創作中的群像式人物刻畫形成的多線索敘事結構,在空間敘事中展現精彩的戲劇衝突,對都市現代性進行了深刻地辨析和反思。

楊德昌的最後一部電影《一一》裡,洋洋對婆婆的遺像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要告訴別人不知道的事情」,或許這也是導演自己的心聲。

「現在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只要你去告訴人們他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他們一定會相信你」

麻將作為一種博弈遊戲,發展百餘年來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國粹」。因不同地域文化的滲透,麻將的玩法也變得異彩紛呈。但唯一不變的是,這永遠是四個人維持的一場平衡遊戲。

圍繞著「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騙子,一種是傻子」的文本意義。由紅魚、香港、牙膏、倫倫組成的詐騙團夥,取締了紅魚那逃跑的老爸,成為了臺灣文化社會裡具有代表性,又配合默契的組合。

紅魚,作為破產富商的兒子,他以為他的騙術已經深得父親真傳了。作為這個團夥的首領,在實際中,紅魚很好地貫徹了父親的欺騙方針。

他帶著剛剛「入行」的倫倫,在影片的開頭就駕車者要講的傑的粉色奔馳撞壞,並使計讓傑相信,紅魚介紹的「小活佛」是真的很靈驗。

牙膏,就是「小活佛」的扮演者。作為一個可以預知風水的角色,他先是裝神弄鬼地告知當事人他之後的不幸,再讓倫倫去製造不幸,使當事人百分之百相信他,並心甘情願地向「小活佛」獻上自己的金錢甚至肉體。

香港,明面上是某美容室的理髮師,實際上在詐騙團隊中擔任著奴役女人的角色。他成功將美女艾莉森帶回家過夜後,又以愛的名義引誘她成為四人組共享的「獵物」。

就在他們騙取了傑的信任和徵服了艾莉森之後,「四人組」初嘗了成功的滋味,紅魚開始把目光轉向了剛從法國過來的美女馬特拉和邱董的情婦安琪拉。

當看到馬特拉向自己投來信任的目光和安琪拉也開始相信「小活佛」說的話時,紅魚儼然覺得世界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可是,「每個人選擇出牌的同時也,又不可避免地成為別人手中的一張牌。學習父親的騙術,深諳父親騙術中「無情之上」的道理,再看到父親和情婦在家中自殺的場景後,紅魚內心建立的人生邏輯徹底被擊垮了;

一直遊走在女人之間,把女人當做「戰利品」的香港,在安琪兒那裡「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被安琪兒的女友玩弄。香港的精神受到了很大刺激,幾近瘋癲。

身為「四人組」邊緣的倫倫,本來是作為監視者看著馬特拉不讓她有機會逃跑。最後卻良心發現告訴了馬特拉真相,並萌發了一段愛情。

頓時間,看似穩固的「四人組」轟然倒塌,最後只剩下「小活佛」一人。他一面遊說著倫倫重新開始,一邊招攬新人建立新的「四人組」,準備重新回到荒誕的詐騙世界中。

「當不存在什麼告訴你真正需要什麼的人,當所有選擇的重擔都落在你身上時,大他者才徹底地統治了你,選擇則徹底消失了」

在影片中,有這樣的鏡頭:

香港將美女艾莉森帶回家過夜後,第二天早上準備將其讓給另外三人共享,艾莉森當然不能夠理解這樣的行為。在這個誘導的過程中,紅魚、香港和牙膏配合嚴絲合縫。先是牙膏要依循慣例分享香港帶回來的女人,然後香港站出來與牙膏反目,紅魚趁此機會將艾莉森拉進房間進行軟語勸說,讓其接受這一安排。

門內是紅魚與艾莉森的軟語相勸,門外是牙膏與香港的假意爭吵。隔著一道牆,空間的獨特性呈現出來的戲劇效果就發揮了獨到的積極作用。

著名導演徐克說過,「所謂空間敘事,就電影而言,簡單地說,就是運用或藉助空間來組織、敘述時間,它意味著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電影創作者對故事空間、情節空間、場景空間打開選擇、表現、組合,二是敘事空間本身對影片中故事情節、敘述方式的影響或限制。」

如果說,在那個時候的四個人相隔著一道牆,就能使觀眾在縱深的空間區隔感受到了四人關係上的荒謬感。

那麼,接下來的這個鏡頭,則把影片的諷刺意味再升級了一層:

為了搞垮安琪拉,「四人組」準備故技重施,安排香港去再次「奴役」安琪拉。第二次到達安琪拉的住所,等待香港的卻不只是她一人,還有另外的兩位女同伴。她們三個一同站在長桌的這邊,不斷用言語刺激和誘惑香港;而站在長桌的那邊,香港左右躊躇,最後在女人們露骨的挑逗下,接受了被這三位女性「反奴役」。

事後的香港抱著馬桶狂吐,他的精神防線終於因為此次失敗變得一蹶不振。作為麻將「四人組」的他們,總以為自己就是「大騙子」,自己就是創造其他人所需的「生產者」、「製造者」。

但是,當紅魚最後遇到了邱董,當他在邱董的口中聽到了和自己所說過的一模一樣的話後,他槍殺了邱董。

那是人性的掙扎,是失去金錢信念的虛妄,也是信仰空虛的貧瘠。楊德昌導演正是藉此,將「手術刀」有力地指向了現代城市人群。

「不是因為馬特拉是造地鐵的公司,而是因為它讓這些人知道了他們要的是什麼」

那個從法國來到臺灣尋找男朋友的馬特拉,在一出場後就讓馬科斯與艾莉森如膠似漆的關係出現了裂痕,也讓在一旁的倫倫神魂顛倒。

代表著「愛情」與超越利益的天使一旦出現,不僅可能誘發失衡關係的崩潰,還可能會柳暗花明重新修復兩性的平衡。

雖然說,一直到影片的最後,馬特拉能救贖的只有倫倫一個,但更有意思的是,原本在「四人組」邊緣遊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倫倫,最後卻對牙膏大吼了一句「你吼我,說明你需要我;馬特拉也吼我,說明她也需要我。」

倫倫的退出,不是因為失去了信仰,也不是因為精神上的殘破。他的退出,是為了愛情,為了追求男女之間的平衡,為了證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只能依靠金錢和利益維持。

雖然《麻將》這部電影已經上映了24年,但楊德昌導演在電影中注入的思想卻是跨時代的。

「他們每天看電視,看八卦雜誌,看暢銷書,甚至看廣告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想聽別人告訴他怎麼過日子。」

無論是96年的臺灣,還是如今的現代化社會,娛樂至死的時代讓人們作為不得不被頻繁告知需要什麼的被動主體來對待。

《麻將》中的戲謔和諷刺,具有現代性的反思,還將當代人被資本裹挾時暴露出來的渺小與可憐展露的淋漓盡致。這對於時下的現代性消費文化仍然具有極高的警示作用。

相關焦點

  • 他憑什麼成為豆瓣影迷心中最佳的華語導演?
    他導演的電影《青梅竹馬》的英文譯名就是「Taibei story」,事實上,楊德昌的每一部影片都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敘事,訴說著一個又一個「臺北故事」。現代性改變了城市景觀,使它和生活其中的人群成為工業齒輪上的一部分。而楊德昌所做的,就是在影像中重構城市物理空間,通過搭建空間的道具和媒介,一遍遍對人們引以為豪的現代都市進行拷問。電影《青梅竹馬》、《一一》中的玻璃現代建築,無處不在的玻璃鏡面映射著城市風光,將室外景色和室內角色投影交織在一起,導演拍攝鏡面中的影子,卻常把真實的人隔離出去,人與城市是對立的二元,無法彼此相容。
  • 楊德昌十三年祭:7大關鍵詞,解讀他的批判、獨行與先鋒
    楊德昌,這個始終自信滿滿甚至帶著些許專斷的導演,利用攝像機窺探著每一張故作平靜麵皮下的驚慌和無措,審視著每一份喧囂沸騰表面下的蒼白和無力。他就像那個彆扭的孩子,一伸手指,便指向那個什麼都沒穿的國王,毫不留情地戳穿謊言,轉身離去,唯留下一臉錯愕的眾人。
  • 伍迪艾倫的「城市電影」:一位世界級導演鏡頭下的都市文化
    星期五言:伍迪·艾倫是一位神奇的導演,你永遠摸不透他下一部電影要講一個什麼故事,但是只要你看上幾分鐘,就知道這就是他的電影。伍迪·艾倫也是一位神奇的作家,他的小說裡沒有固定的形式,但是只要讀上幾行字就知道這就是他的小說。像伍迪·艾倫這樣橫跨電影、文學、舞臺劇、爵士樂的導演,實在不多。像他這樣一邊諷刺著知識分子,一邊又虜獲了知識分子心的導演,更是鳳毛麟角。
  • 楊德昌執導電影《一一》構建的人生模型:家庭親情下探索生命意義
    2000年5月14日在法國坎城電影節上映的電影《一一》,作為已故導演楊德昌執導的遺作,成就了華語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光輝時刻。該片通過描繪一家三代人的人生軌跡,用貫穿婚禮、滿月酒以及葬禮三個人生階段為時間跨度,探討家庭親情和生命的意義,將普通人的平淡生活在電影裡再現,用樸實簡單的鏡頭展現一系列與人生有關的命題,讓觀眾在切實感受生活的日常平淡之餘能夠看透真實的人生。
  • 十三周年祭,從楊德昌到臺灣新電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6月29日是楊德昌導演忌日,聊起楊德昌,其實就是在聊臺灣電影。聊起臺灣電影,不得不提1982年臺灣新電影的出現和變革。由此,我們用下面這篇陳智廷博士「臺灣新電影——香港鮮浪潮」學術分享會訪談一文,緬懷這位亞洲電影大師,追溯臺灣電影的歷史今生。
  • 十三年祭|小野:我和楊德昌曾是彼此的恐怖份子
    而銀幕之前,光線之下的人群,他們整齊的,屏氣凝神的背影多麼虔誠,仿佛在共同經歷一場精神奧德賽的洗禮。之後,我轉過頭望向右上方——那個黑色牆體上鑲嵌著的發出光線的小窗口——這大概是我最接近楊德昌的時刻。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三周年。深焦特此刊出2017年四月與楊德昌合伙人小野、楊德昌妻子彭鎧立對談的文章,以資紀念。「願你恆常看顧那些堅定不移的心靈」。
  • 5部值得一看的電影|批判現實的力作,這才是電影作品該有的樣子!
    我個人比較喜歡經典、某瓣的高分電影,我認為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需同時具備3個要素:1.反映社會現實,2.劇情節奏恰當,3.演員的演技和導演的功力。因此,我最喜歡的5部電影如下:5.《陽光燦爛的日子》(金馬獎獲獎作品),導演:姜文,主演:夏雨(最年輕的威尼斯影帝),寧靜。
  • 20年前的今天,梁朝偉拿了坎城影帝,楊德昌王家衛姜文坎城都得獎
    這是屬於華語電影極致榮耀的一天,兩岸三地的三部電影,在坎城大放異彩。臺灣導演楊德昌憑藉《一一》獲得最佳導演獎。《一一》坎城的全球首映式,楊德昌與小演員李凱莉、張洋洋。楊德昌帶著李凱莉、張洋洋在坎城。楊德昌和太太彭鎧立,與楊紫瓊相逢在這屆坎城。2005年,第58屆坎城電影節,楊德昌獲邀成為短片和電影基金單元的評委會主席。為紀念《一一》首映20周年,臺北誠品電影院將於5月23日、24日和27日,大銀幕放映五場《一一》。
  • 豆瓣評分8.6,一部直指人性的電影,在你笑的同時感悟人生
    《麻將》是由楊德昌導演和編劇,唐從聖、張震、王啟贊、柯宇綸等主演的劇情片。富商兒子紅魚(唐從聖飾)從父親那裡學到很多騙人之術,他和綸綸(柯宇綸飾)、牙膏(王啟贊飾)、香港(張震飾)組成一個四人小集團,到處斂財騙色。
  • 29年前,港臺大腕明星聚首,都沒能拯救這片
    最終,影片因劇本稀爛,呈現出的整體質量太差,不僅無緣美國等國際市場,就連港臺市場票房均低於預期。可謂是嚴重虧損。分析影片之前,老張先給大家說一說朱延平何許人也。相信很多觀眾,尤其是內地觀眾,大多不認識他。但肯定看過他導演的電影。
  • 侯孝賢:知情重義、清醒克制,透過電影和世界對話的人
    首次參與電影工作的侯孝賢儼然一把天生好手,他會和攝影師分享自己對鏡頭的理解,會提醒導演落下的拍攝鏡頭。憑藉著從小混街頭的經驗和對電影的感知力,侯孝賢用一年的時間就從場記做到了副導演。因為當時的導演很少做實際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副導演在現場真正的面對日常的問題。
  • 城市課︱微觀成都④:麻將之風
    在《微觀成都》第四集中,歷史學家王笛將從成都一場因打麻將引發的官司談起,說一說這座城市和麻將的故事。這個訴訟案之所以能夠吸引如此大規模的關注,歸根結底是因為麻將對百姓生活的影響非同小可。麻將是中國最為流行的娛樂方式之一,人們都關注著這個案子會如何影響到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此外,這個案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打麻將是否損害了成都慢節奏「休閒之都」的聲譽?麻將的價值和意義是否需要重新評估?在現代生活中是否應當保留它的一席之地?
  • 心中最完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的整個導演生涯,如果不算未完成的動畫片《追風》的話,剩餘的七又四分之一長片電影,無一例外的聚焦在臺北市。前三部長片也就是「臺北三部曲」北京是80年代的臺灣,後三部則是「新臺北三部曲」背景是90年代。
  • 《兒子的大玩偶》:臺灣電影「新浪潮」與鄉土文學
    《光陰的故事》則是由陶德辰的《小龍頭》、楊德昌的《指望》、柯一正的《跳蛙》、張毅的《報上名來》組成。縱使影片《兒子的大玩偶》三個部分的導演風格迥異,但卻擁有思想內核上的共性。臺灣電影新浪潮(即「臺灣新電影」)將敘事主體聚焦於底層,那些被礙於社會階層、地位被剝奪掉發言權的底層普通小人物。
  • 電影大師楊德昌的片尾曲,藏著蔡琴潘越雲,飛碟滾石的音樂往事
    楊德昌的所有電影中,風叔最喜歡的一部,就是《獨立時代》了。當然潛意識裡,是喜歡當年那個巧笑倩兮的琪琪陳湘琪吧。雖然《獨立時代》在大部分影迷中的影響力,不如地位尊崇的《一一》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甚至《恐怖分子》或《海灘的一天》,但它在豆瓣的評分,卻高達8.8,和《牯嶺街》、《恐怖分子》評分一樣,略低於楊德昌電影中最高的《一一》(9.0)。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及觀影方法
    在1993年,他就執導了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有些人說,要了解一個導演的電影風格,最好就要去了解他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比如,拍攝出《盜夢空間》、《致命魔術》、《記憶碎片》等等一系列燒腦叫座的神片的克里斯多福·諾蘭,大家追溯起他的電影風格時,都會拿他早年的教育說事。
  • 曾流行於港臺武俠片之前,黃梅戲電影為何迅速式微?
    其實港臺地區在同期也拍攝了一批黃梅調電影,在港臺地區掀起了「戲曲電影」的高潮。香港第一部黃梅戲電影是1958年由香港長城影業公司攝製的《借親記》,這部劇由黃域導演周然編劇,石慧、傅奇主演。邵逸夫邵氏電影也是較先涉及到黃梅調電影的電影公司,1964年推出的由李翰祥導演、凌波、樂蒂主演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席捲了港臺市場。
  • 《關公大戰外星人》,兼談港臺電影中的科學鬥鬼(上)
    《關公大戰外星人》,兼談港臺電影中的科學鬥鬼(上)擔任影片導演的陳洪民,是臺灣第一代本土電影人,作為剪輯師,手下作品不乏《龍門客棧》《獨臂拳王》這些功夫武俠大作;作為導演則有《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看見你就笑》《八仙渡海捉妖魔》等作品。
  • 是枝裕和:穿梭光明與黑暗 送予慰藉與批判的鏡頭詩人
    1995年的導演處女作《幻之光》,當年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 在隨後的20年穩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細膩而不失力度。 UP「電影最TOP」在對是枝裕和做的一期視頻裡說到:「是枝裕和不是那種不是人間煙火的純藝術片導演,他的作品雖然大多衝突性不強,但絕不乏味。在家長裡短間充滿濃鬱的人文氣息,讓人心生親近」。
  • 在獨立時代的成功之後楊先生發明了麻將這反映了臺灣年輕人的困境
    在獨立時代的成功之後,楊先生發明了麻將,這反映了臺灣年輕人的困境。 四個年輕人組成了一個小犯罪團夥,在富二代紅魚的領導下,他們騙了很多錢,活得很瀟灑。 20歲的張國榮是四位男主角中最具身體魅力的一個,他在片中扮演一個充滿誘惑的香港人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