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楚國人,李斯為什麼要背井離鄉,去秦國求發展

2020-12-24 蕭邦老師的課堂

李斯我們都很清楚了,他是秦始皇的丞相,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貢獻。秦朝建立後,他提出了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措施,都被秦始皇採納,並對後世乃至於現在都有很大的影響。

既然李斯能力這麼強,為什麼他一個楚國人不為楚國效力,而非要去秦國呢?其原因有三點。

1、秦國在招賢納士

李斯所處的年代,正好是戰國末期,這時,秦國在招賢納士。秦國在戰國初期就開始招賢納士了,比如秦孝公時期的商鞅,就是因為秦孝公招賢納士,商鞅才投奔了秦國,並實行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後來秦國又有了張儀、魏冉、範雎等人的到來,為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此時秦國的招賢納士成為了傳統,而這個傳統也是讓秦國強大的一個原因。

但是這時其他國家,並沒有像秦國那樣到處招納賢才,所以秦國的這一措施,使得其他各諸侯國的飽學之士,都紛紛慕名而來,這樣給李斯來秦國也創造了先決條件。

2、其它諸侯國在走下坡路

秦國在招賢納士,李斯就一定要去秦國嗎?當然不一定,但是此時其它諸侯國的實力都下滑了。

李斯由於家境貧寒想要飛黃騰達,就到齊國跟隨荀子學習,學成後,李斯想展示他的才華。

但是如何才能得到機會展示他的才華呢?那就要能得到諸侯們的賞識和重用。去哪一個諸侯國比較合適呢?

於是李斯對各個諸侯國的形勢加以分析和比較。因為他是楚國人,首先他就分析楚國的情況,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眼光短淺,只顧眼下自身的利益,這樣李斯就放棄了楚國。

其它的諸侯國,也都在走下坡路。韓魏兩國已在秦昭襄王時期,被秦國打得已無還手之力了。

燕齊兩國也是偏安。趙國的國君又昏暈無道。現在只有秦國的國力日盛,君主明智,有想統一天下的願望。

李斯經過分析後,認為秦國是他最想去的諸侯國,也有更多的機會讓他名利雙收,因此他決定去秦國。

其它諸侯國都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國是在蒸蒸日上,李斯也就沒有選擇,只能去秦國了。

3、李斯有治國之才

秦國當時是很強大,李斯選擇去秦國也沒有錯。可是李斯為什麼敢去秦國呢?他如何保證秦國一定用他呢?因為李斯有自信。

他去秦國肯定是要去幫助秦王治理秦國,而他跟著荀子就是學的治理國家的學問。

我們知道秦始皇治理國家趨向於法家的思想,而李斯正好是一個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治國思想與秦始皇一致,因此他就敢去秦國謀職。

李斯到了秦國後,得到了呂不韋的賞識,很快李斯就當了一個小官,然後他就慢慢尋找機會見秦王嬴政。

有一天,他見到了秦王嬴政,並對秦王嬴政說:「秦國現在強大了,是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不能錯過。」

嬴政覺得李斯說得對,因此很欣賞李斯的言論,並提拔李斯為長吏。所以我們看到李斯能得到呂不韋和嬴政的器重,就說明他是有治國之才的人。

李斯從小家庭很窮,於是他想通過讀書學習來改變他的現狀。李斯認為要改變現狀,就要學習。

學什麼,跟誰學呢?當時荀子名氣較大,於是他去拜荀子為師。由於古代只有為官才能出人頭地,於是他學習治國的學問。

所以我們看到,李斯對他自己要什麼,和當時的社會需求都非常清楚。而且他能很好地將他自己的需求,和當時的社會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再加上他自己的努力和優勢,終於得償所願。

李斯後來能成為秦國丞相的道路確實很艱難。但是他通過他的聰明才智,實現了他的願望,無疑李斯的前半生是成功的。

李斯選擇去秦國這件事,說明了,人要會看形勢,同時還要有學問,才有可能實現夢想。

參考文獻:

《史記·李斯列傳》

作者介紹:

蕭邦:喜歡中國歷史,對歷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通過文字還原歷史的真相,揭開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了解歷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圖片:來自網絡

往期文章連結:

郭開出賣趙國,這樣不忠心的人,秦國為什麼還要獎賞他

郭皇后因為爭寵被廢,曹皇后賢良淑德,為何宋仁宗仍然不喜歡

相關焦點

  • 李斯被秦二世腰斬,滿朝文武為何無人替他求情
    李斯不是秦國人,而是楚國人。但是,他不甘心平庸地做一個小吏,而是想出人頭地,便投奔了大家荀子,學習帝王之術。 學成出師後,李斯沒有回到楚國報效,而是來到了當時最強大的秦國,拜在了呂不韋的名下。後來因為才華橫溢,又被引薦給了嬴政。
  • 《大秦賦》18集李斯為什麼抱著羊羔去見呂不韋 大秦賦6國打秦國
    《大秦賦》18集李斯為什麼抱著羊羔去見呂不韋相信很多看過這個片段的朋友都對這個片段記憶猶新,並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李斯等人會給李斯送小羊羔呢?難道呂不韋喜歡吃羊肉,所以大家投其所好?其實沒這麼簡單,這裡涉及到一個周朝時期的禮儀,即所謂的見面禮。
  • 為秦朝盡心盡力的李斯,最終被陷害入獄,為什麼沒有人替他求情?
    為秦朝盡心盡力的李斯,最終被陷害入獄,為什麼沒有人替他求情?李斯在清朝的時候,就是作為一個官員,所以自身的能力比較強大,而且也擁有遠見,正是由於擁有著這麼多的優點,所以當時的呂不韋特別欣賞他,但是在呂不韋去世了以後,就由他擔任著秦國的丞相,在那個時候嬴政也比較器重他。自從他當上丞相以後,也沒有讓皇帝失望,在治理自己國家的路上一直都特別盡心盡力,而且在他的幫助之下,秦始皇實現了貨幣以及文字等這些方面的統一。
  • 原本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斯,最後怎麼落得腰斬的結局?
    他也本不是秦國人,而是楚國人。當然,這種在別國上班的情況,他也不是第一個。李斯是楚國的上蔡人,他的老師是法家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和韓非子是同門師兄弟。李斯最早在楚國擔任了一名小小的掌鄉文書,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公務員。原以為一輩子會庸庸碌碌的過下去,但是一件小事,改變了李斯的人生軌跡。
  • 李斯被腰斬,滿朝文武大臣為什麼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
    李斯作為秦國後期出色的人才,絕對可以算得上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了。那麼為什麼他被腰斬時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為他求情呢?這恐怕已經不能只是歸結為一個人,人緣好或者是人緣差的簡單問題了,這就不得不深入剖析一下當時事件的背景和經過,還有相關人物的性格特點了。
  • 《大秦賦》中的兩位秦國名相,呂不韋和李斯,誰的功勞更大?
    作為《大秦帝國》最後一部的《大秦賦》近期登陸央視,在前4集播出後評分一度達到了8.9分,但隨著嬴異人的退場,嬴政的繼位,評分開始一路下滑,現在已經跌到了7.9分。還有就是李斯的出場似乎也有些過於早了,這一階段的李斯應該還沒有得到秦始皇如此重用。當然後面畢竟還有50多集的劇情,現在還不太好對演員的演技和全劇的呈現效果下定論。所以我們不去討論一下秦始皇的這兩位名相呂不韋和李斯,這兩位《史記》中單獨列傳的人物,到底哪一位對秦國的貢獻更大。
  • 李斯被腰斬之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沒有一人站出來為他求情?
    丞相李斯被趙高誣為謀反,被腰斬於鹹陽市,並夷滅三族。李斯作為一國丞相被權臣趙高誣陷謀反,最終腰斬之時,但滿朝的文武大臣卻沒有一個人為其求情,這是為什麼呢?李斯之死其實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從其和趙高同流合汙,狼狽為奸之時已經為其死埋下了禍根。
  • 李斯「直言進諫」被腰斬,為何無人替其求情?只怪他作孽太多!
    秦國最終在秦王嬴政的統領下,蕩平四海一統天下,而除了武將的功勞之外,眾多文臣也有著非常大的貢獻,李斯可以說是其中之一,但是在後秦始皇時代,李斯卻慘遭腰斬的命運,作為昔日秦國丞相,為何卻無人替其求情呢?
  • 大秦賦:嬴政的一席話感染到了李斯,秦國確實是個獨具魅力的地方
    《大秦賦》進行到了十二集,許多曾經出現在秦代歷史上的有名賢臣都已相繼出場,比如蒙恬、蒙毅,再比如荀子的學生,也是後來秦國的丞相——李斯。劇中的李斯是一位擁有鴻鵠之志的謀士,一次荀子講學,問自己的學生,你們覺得當今天下該如何治理?
  • 秦二世二年,李斯父子被腰斬,滿朝文武為何無人為他們求情?
    秦二世二年,李斯父子在鹹陽街市被腰斬,罪名是謀反。臨死前,李斯對兒子說道:「真想和你一起牽著一條黃狗,去上蔡東門外打獵追逐野兔,可是還辦得到嗎?」說罷,父子二人抱頭痛哭。秦朝的統一六國、統一度量、統一文字、統一貨幣都是在李斯的主持下完成的。
  • 《史記》中的李斯,秦始皇的寵臣,贏了地位,輸了人品
    前言:如果說秦始皇統一華夏是秦國數代的積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那麼在大一統之後,秦朝所開創的各項統一,才是秦始皇真正能力和功績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他就是秦朝的丞相——李斯。要不怎麼說歷史上的很多名人就是與平常人不一樣呢!這李斯也是這樣,生活中很多類似這種哲理的人或事物,他都沒有感悟。偏偏去悟「茅廁」裡的老鼠。總之吧,李斯不愛做便所裡的老鼠,想做糧倉的老鼠了。他想換個環境,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 大秦帝國丞相——李斯!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走向法治,成為戰國時期的霸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半個世紀後,另外一位法家人物走上了秦國的政治舞臺。他繼續堅定地實行法家的思想,並且幫助了秦始皇統一了天下,這個人就是李斯,也就是後來的大秦帝國丞相。李斯,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西南)。生於約公元前二百八十四年,死於公元前二百零八年,活了大概七十多歲。
  • 《大秦賦》:韓非作為李斯的同學,最終是什麼結局呢?
    韓非去趙國見春平君趙佾,他一席話點醒趙佾:「你趙國不缺將帥,缺的是治國理政的大才,而這個人就是呂不韋,他在秦國主政十餘載,對秦國了如指掌,而且他與嬴政分歧很大,他主張緩圖,而嬴政渴求急進,呂不韋主張行郡縣兼分封,而嬴政則重郡縣奪封地,兩人意見勢同水火,不能相容,秦王若想有所所為,唯有拿呂不韋開刀」。
  • 李斯是怎樣的人?公心大於私心時,他是秦朝功臣,反之,則是罪臣
    《大秦賦》正在熱播中,宮鬥篇全部落下帷幕,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步伐已經邁出,秦始皇當然無法一個人打天下,麾下的文、武英才也要開始逐一散發出光芒,本文要講的是對秦朝統一天下,乃至滅亡,皆有貢獻的一個重要人物,毀譽參半的丞相李斯。李斯是怎樣的人?
  • 賢能不肖譬如鼠,積極進取乃王道,李斯大人的升職記
    在秦國孝文王和莊襄王兩代君主的大赦天下之後,諸侯逐漸對秦國放鬆戒備,然而嬴政即位不久之後,秦國便再次開始諸侯各大諸侯展開猛攻,天下人人惶恐。為一統天下,成就帝王之業的秦國和凋敝疲憊以求自保的諸侯在這時候紛紛開始發布求賢令,希望召集天下賢能幫助自己走向強大。
  • 李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幾乎以一己之力成就了秦國的霸業
    也正是因為李斯的直言進諫,為他爭奪了這樣的地位,也讓秦始皇對他更加的看重,為統一天下埋下了伏筆。殺韓非,滅六國在上述事件結束之後,秦國已經擁有了極其強大的實力,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力量已經達到了其他國家很難去企及的高度。
  • 古今宗匠李斯
    而幫助秦始皇完成這一切的人便是李斯,秦國的丞相。在李斯的一攬子計劃裡, 包含了如下內容:一、分封制被郡縣制所取代,秦始皇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二、經齊方面推行「車同軌」「量同器「,還可以添上「易同幣」:三文化方面推行「書同文"行同倫」。事實上,要統一一個國家,軍事佔領和政治統治只是前兩步;要想透視一個民族,技術和制度是皮肉兩層。
  • 「秦時明月揭秘」為什麼蓋聶去了強大的秦國,衛莊去了弱小的韓國
    大家好,我是村雨,今天分析的內容是蓋聶與衛莊,鬼谷下山後為何選擇截然不同的問題從鬼谷出師後,蓋聶選擇去秦國成為嬴政身邊的首席劍術師,而衛莊則選擇回到韓國,蝸居紫蘭軒。而七國中,最強大的就是秦國,而最弱小的恰恰是韓國。
  • 韓非子與李斯,到底誰更厲害?韓非之死是因為李斯的嫉妒嗎?
    首先說出身,兩人相比,韓非出身王侯,李斯出身平民,從表面看來,兩人的身份確實天差地別,韓非的身份明顯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正是因為李斯是平民,他對自己國家的感情和忠誠度遠沒有韓非高,他可以為了自己將來的權勢地位去攀附強大的秦國,去盡情地發揮自己所學的佐王之術,秦王也不會對他有太多的顧忌。
  • 大秦呂不韋與李斯,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錯:是他們不計後果
    此時欲望膨脹的呂不韋已經不願意思考了,因此他貪婪權勢,貪婪物質極大豐富,貪婪名利的最後下場就是在自己的迷惘中去死!這是秦始皇必須要剷除的,阻礙他發揮雄才偉略,一統天下的最大磐石。李斯其人。李斯又是個什麼主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