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風景畫家克勞德.洛蘭呈現為田園詩的情調,他也是在羅馬度過了幾乎整個藝術生涯,最初只是個麵點師。1625到1627年間,克勞德返回南錫作短暫停留,在那裡,他與同鄉雅克.卡洛相熟。他後來臨摹了卡洛的《戰爭的巨大創傷》系列中的蝕刻版畫。克勞德在南錫的家人是三十年戰爭的受害者,所以這個系列對他可能有著特別切身的意義。在羅馬期間,克勞德與幾位藝術家一同工作,他是阿格斯提諾.塔西的學生兼助手。
與許多北歐人一樣,克勞德全面考察了義大利周邊的鄉村,即坎帕尼亞,他當場繪製的無數素描顯示了他的觀察力。他也是已知最早的在戶外繪製油畫習作的藝術家。不過,速寫只是其風景畫的原材料。為了預防偽造,1635年左右,克勞德開始把自己的油畫畫成素描。他把這些素描作為記錄收入一本名為《真本》的書裡。從這些素描背面的注釋中我們才知道他的畫為「田園畫」,這是一種盛行於16世紀的威尼斯的文學性畫種,其代表是喬爾喬內和提香等畫家的作品。
克勞德的題材多為歷史性的或是田園生活,比如《田園風景》。在畫裡,他並不追求地形學上的精確,而是力圖再現充滿古代遺風的鄉間的詩意本質。克勞德的許多畫是古代文本的視覺敘事形式,如維吉爾的史詩故事和詩歌。這些作品像這幅畫一樣,常常籠罩在清晨或黃昏霧蒙蒙且光線充足的空氣中。我們可以說克勞德的風景畫是「光線裡」的畫,也就是說,他筆下的陽光(多為日落)位於畫面中央和畫中的地平線上,所以建築及其他元素看起來近乎剪影。這個例子是在銅板上繪製的,銅板是17世紀的藝術家常用來創作小幅繪畫的一種畫板。這些銅版畫的表面富有光澤。
在這裡,空間靜靜地擴展開來,而不是像普桑的作品那樣一步步向後退去。一縷懷舊之情、在回憶中放大的往昔體驗在畫面上瀰漫開。正是這種發端於古代文學的懷舊情緒構成了它的主題。克勞德成功地提升了風景畫的地位,而傳統上這一畫種的地位非常低下。當時流行的藝術理論把對普通自然界的表現列在繪畫類型等級的底層。在有學養的贊助人的鼓勵下,克勞德漸漸不再描繪海港的日常生活,而是用歷史、《聖經》和神話故事來裝點自己的海景畫和風景畫,由此提高了這個畫種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