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版雜誌到策劃書展,不熟終於開了一家實體書店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更酷潮流生活社區 mars探索新鮮城事

今天 mars 想先從「獨立雜誌」說起,查找了關於它的定義後發現大家說法不一,沒有固定的概念,但總結起來又可以用這三個字來概括:靠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有向這個世界輸出的途徑與方式,創作者們大都是孤獨且堅定的。首先是表達欲與信念感,要有強烈的表達自己的欲望並且堅信自己的創作,而後便是要為自己的作品負責,承受是否有人欣賞的孤獨。「獨立」這個詞倒更像描述一個人的性格,或者說是一群人的。

2011 年,不熟從出版獨立雜誌開始,堅持至今。漸漸地,他們從紙背走向人前,舉辦線下活動、策劃大型書展,終於在南京開了一家實體書店——不熟藝術書店。

m:mars

B:不熟

從出版雜誌到策劃書展

不熟的前十期雜誌名叫《SOLO》, 2015 年更名為《不熟》,這期間他們舉辦過雜誌上新見面會、互換明信片和書的交換會,還有各種主題 Party。

《 SOLO 》前十期雜誌

更名後的《不熟》雜誌

去年,他們策劃主辦了第一屆 NABF 2019 南京藝術書展,共 140 家參展單位,包括了出版社、藝術書店、發行商、美術館、畫廊、廠牌、藝術品牌/工作室和藝術創作個人/團體,吸引了 2 萬人入場參觀,是「2019 年度南京最棒展覽」。接下來的一年還會有杭州藝術書展 2020 以及南京藝術書展 2020 等著大家。

南京藝術書展 2019

m:不熟自 2011 年開始出版雜誌,從最初的《 SOLO 》到《不熟》,做雜誌的初衷是什麼?

B:雜誌陪伴了很多人的成長,雖然現在報刊亭、雜誌都在減少,但想要閱讀雜誌的人還在,為了自己也為了愛書之人,《不熟》會一直堅持下去。

m:從一開始只是出版雜誌,到後來參加書展、舉辦活動和藝術展覽,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種漸漸由線上到線下的轉變?

B:對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的挑戰吧,總是想要嘗試新鮮事物。

這一點從雜誌內容和不熟的公眾號上也可以感受到。《 SOLO 》Vol.009 那一期的主題是「入門級」,開篇的解說中寫道:「這期雜誌才真正是一直以來我對《 SOLO 》獨立雜誌的定位......在雜誌裡,我們試圖介紹和打開的這一扇扇門,沒錯,不是高階的,只是入門級的,用入門級的指南給想要獲得有趣的大家指向一個簡單的方向——這個世界不止有六便士,也有月亮,有一些有趣和快樂,自己也可以獲得。」

這也是雜誌的初衷和意義,為讀者打開一扇扇大門,至於要不要走進去、走多遠,則在於讀者自己。至於公眾號,其實更像是一種線上雜誌,在這裡,不熟不只寫雜誌,或者說文字本身,生活、情感、藝術等等都會變成一篇篇具有參與感的內容與大家討論。

卡拉 OK 室裡的藝術書店

不熟藝術書店的前身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南京工藝裝備廠職工活動中心的卡拉 OK 室,大門的玻璃上還保留著當時的標識。這裡是書展過後藝術作品的棲息地,書展的人離開了,但書展上的作品卻還在。

m:早在 2011 年創刊的時候就計劃開一家線下實體書店嗎,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個想法?

B:做雜誌的幾年裡,逐漸產生了這個想法。把自己做的雜誌放在自己的書店裡,想想就覺得很酷。

m:不熟是如何選址在這裡的?

B: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朋友介紹這裡的時候我們一眼就看中了。從樓梯下來,好像一個神秘通道,離開地面上的紛擾,地下始終有一處安靜,與世隔絕般的桃花源留給大家。

m:在空間的規劃上,不熟藝術書店都有哪些區域,功能分別是什麼?

B:我們有展覽區、雜誌區、插畫區、設計、攝影等等,牆上還有一些微噴版畫,帆布袋、限量包的展示。在陳列上,每位藝術家的風格不一樣,很難用固定標準去衡量。對於藝術的欣賞也是比較私人且具有主觀性的事情,我們主要由工作室的小夥伴選擇和決定,打動了他們就是打動了書店。和傳統書店不同,藝術書畢竟還是小眾,書店開業時間也不長,我們正在持續搜羅中,想要一點點把書店給填滿。

「小眾」這個詞一段時間以來經常被妖魔化,是一種莫名的優越感,也是對這種優越感的鄙夷。其實這就是一個客觀的中性詞而已,用來表示只被少數人接受的事情和愛好。就像懂得欣賞爵士樂的人不多,那它就是一種小眾音樂,僅此而已。

����這本書是《What's Next:三十 × 30 共創》圖文並茂,探討了生命、存在和時間的意義。書本裝幀十分有趣,由中間分開,各為兩冊,左邊是友人的作品和觀點(你能想像的設計界大拿全在裡面),右邊是自己對同一個議題的回應作品。

����這一本是又一山人的《囉囉嗦嗦》,讓讀者透過紅白藍看見港人精神,這本書也記錄了他六十年來的「囉囉嗦嗦」。

����還有天然的《紐約一周行》,把 MICA( 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 t )畢設搬到家裡並讓不熟上架一個月五次補貨到手軟的作品。

書店最好的姿態是書的姿態

m:疫情對於書店的打擊尤其大,甚至有的書店不得不向讀者求援,不熟有沒有面臨同樣的困境,又是怎樣應對的?

B:開店本身就是有風險的,疫情所造成的風險更是全面、公平,不僅對書店,對所有人都產生了影響。在人人皆難的情況下,是否應該先自省、自救,而不是向同樣困難的讀者求援。

所有的不利影響都是暫時的,書店最好的姿態是書的姿態,而不是商業的態度!書店以紙為疆,從不設邊界;書店生為孤島,卻是行走的人類文明和城市文明;書店生而孤獨,走進的人卻與世界和解。

mars 覺得,不是書店呼喚我們,而是我們需要書店,因為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線。在這個自帶情緒的空間裡,我們可以難得的從現實瞬間被拉回到一種理想主義的狀態,或許孤獨,但卻天真爛漫。

m:以前創作一期雜誌更多的是在表達和輸出,而現在運營一個線下空間會有非常即時和正面的反饋,你們喜歡這種轉變嗎?

B:當然我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不熟更加關注一些小眾、獨立的藝術家,為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也讓喜歡的讀者有接觸他們的渠道。目前為止還是正面的評價比較多,所以還挺喜歡的(笑)。我們是很樂意與來訪者溝通和聊天的,這有利於我們查漏補缺,喜歡我們多謝支持,討厭的話還需努力。

m:暢想一下,還有什麼事情是不熟很想要做卻還沒做的?

B:想要舉辦更多好玩有趣的展覽,並且人手一本《不熟》雜誌哈哈哈...

不熟正憑藉著店裡「劍走偏鋒」的書與周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客人,沒見過的反而更吸引人,希望大家都能帶著這份好奇走進不熟藝術書店。

��

文 / Jane

圖 / 不熟

原標題:《編輯之選 | 從出版雜誌到策劃書展,不熟終於開了一家實體書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去世 曾任三聯書店總經理 出版蔡志忠漫畫、金庸...
    一輩子都在編輯崗位上樂此不疲,給他做壽還不到三月,安安靜靜,不打擾地走,也是福份。」編劇史航發微博說:倉促擬一副輓聯,紀念今天去世的沈昌文先生:知道難,弘道尤難,漏船載酒,刻舟求劍,先生此生大不易;讀書易,做書不易,涸轍濡沫,餐雪履冰,舉世今世粗知難。 」兒童文學作家孫衛衛發微博回憶他2011年在三聯書店偶遇沈昌文先生:「上午到協和醫院體檢。
  • 書展劇透!《指環王》特展、遇見挪威森林、稻田上的書店,「大出版...
    從新書首發到大師首展,既是出版機構充分發掘豐富的藝術文化資源,不斷激發文化發展動力,滿足讀者精神文化需求的探索,也是文化創意產業與實體經濟融合,以文化創意為引領,實施文化創意內容牽引和傳播渠道再造的嘗試。」世紀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總裁王嵐表示。
  • 閱讀這座城,書店正與春天一起復甦
    如同老友約定般,我們熟悉的書店都在,並升級了新玩法——既有闊別三年重現思南公館的2.0版露天書集、「離雲端最近」的朵雲書院重新開放夜場,也不乏策劃個性化書單的主題書區、融合文創藝術社交等多功能的時髦潮店……當生活日漸正常、讀者陸續回歸,實體書店正以更加彭勃的姿態來引導和回應閱讀訴求,用豐富多元的內容治癒人心、恢復信心,將公共文化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城市各個角落。
  • 開書店13年,遇狂風、遭水淹、被拆,他如何讓自己變成書店之光?
    02 後來一個高校的朋友說:「你還有書,來學校做書展吧!」於是有了一段沒有實體店,靠到學校做書展的時光。有時也到大學城一段人流比較大的路上擺攤兒賣書。每天裝一噸左右的書,騎一輛大電動三輪,在路邊支攤兒。
  • 我削尖了腦袋想,除了書展我們還能幹點什麼來錢的事情?
    @Perimeter我們希望書展能有更好的內容。自己策劃是一方面,但是也希望本土能有更多好的作品出來,不僅是藝術家和書,整個設計、藝術行業,還是應該讓大家注意到的。我們將機構取名為art book in China,是覺得中國的整體狀態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希望看到本土的創作變得更多樣化和優秀。
  • 香港書遊記:從銅鑼灣到旺角,樓上書店的各種困局
    每年來深圳評十大好書,都是來去匆匆,不是因為工作就是因為小孩,眼看著十大好書的評委們會後結伴逛香港書店,眼饞到死。終於在今年成行,在11月30日結束深圳十大好書評選後,次日和陳子善、袁唏兩位老師一同赴港。子善老師到金鐘辦點事提前下了地鐵,我和袁唏老師到銅鑼灣後分頭行動。
  • 十一來假雜誌藝術書節逛逛!
    香蕉魚書店如何從一臺二手的Risograph印刷機、從它大連第一家實體店被迫閉店後僅有的一點庫存的到現在依然是積極活躍在獨立書店、藝術出版領域的一個實體空間,創始人關暐將從在這個玻璃房發生的第一件事講起這些年在這個大本營做各種項目的故事。關於關暐:畢業於德國 HfG Schwäbisch Gmünd 產品設計專業,修讀平面設計。
  • 上海書展如約而至,傳遞閱讀的力量
    線上線下,做足融合文章  「上海國際文學周創辦10年,遇上意想不到的狀況,但上海出版人和作家交出的答卷並非無所作為。」上海作協副主席孫甘露感慨。受疫情影響,包括國際文學周在內的上海書展部分單元調整了呈現形式。以「萬水千山」為主題,上海國際文學周仍然策劃了七堂主題對談,書展期間每天在線放送。  某種程度上,正是線上線下的交融,打破了「萬水千山」的阻隔。
  • 2020年48周新書到店/假雜誌書店
    原創 書店 假雜誌 收錄於話題#新書到店26個© Yasmina Benabderrahmane「La Bête A Modern Tale」◍ 閒逛者小報 新書到店「閒逛者小報」vol.1第一期,讓我們在非人類的、超人類的
  • 實體書店漸成大商場「標配」 複合型經營模式將是趨勢
    復甦的表現是,近幾年,廣州新開了不少上規模的書店,不少書店更紛紛和商場「聯姻」,逛書店成了人們熱衷的一種生活體驗。廣州如今究竟有多少實體書店?記者從廣東省書報刊發行業協會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省實體書店約6111家,其中廣州668家。
  • 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你有過開書店的夢想嗎?相信很多愛書人,都曾在內心中萌生過這樣的小想法:「未來,我想開一家屬於自己書店。」但是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少之又少,而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開書店不賺錢」的現實?記得大學剛畢業時,工作很難找,有一天我媽對我說:「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的話要不給你開家店吧,你先想好你要做什麼。」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就說:「我想開家書店。」我媽聽了之後,說了句:「那你還是找工作去吧。」當時的我,一千隻烏鴉在頭頂划過的既視感。
  • 本周活動 | UNFOLD上海藝術書展的31場講座+4場工作坊
    書店空間開闢出一小塊展覽空間對於一家獨立書店的幫助有多大?香蕉魚書店創辦人蘇菲將從書店3.0後的香蕉魚Galleryd的辦展策展前後與讀者分享這些年在石泉路475號玻璃房裡做過的最受大家歡迎的TOP10展覽。被稱為上海最小文化複合單位的這家小書店未來的規劃願景又是什麼?蘇菲希望和大家一起討論,什麼是我們這些創意讀者群體需要的閱讀養分和書店空間。
  • 有名的實體書店也倒閉了,那些小書店還好嗎?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行動受限讓我們的生活受限也讓全國的實體書店受限過去數月我們眼見著一家家書店奔走呼號緊急求救甚至陷入倒閉危機在你所在的城市一定也有這樣一家書店書店和書在你心裡燃起的微光曾帶給過你溫暖和力量如果此刻的你想起了常去的那家書店如果你正好開了一家書店請繼續往下讀書中漫步•燃亮心燈特殊時期,實體書店舉步維艱。
  • 疫情還點燃了在線閱讀,實體書店將死於實體?
    不過,他們往往先在實體書店看書、挑書,再去網上書店買書。這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景線:實體書店自付高昂店租做網上書店的免費展廳。當然,閱讀方式的轉變也是促成現狀的關鍵要素。在線閱讀享盛宴,實體書店受饑寒從掌閱到閱文,從微信讀書到網易蝸牛讀書,各種在線閱讀軟體的興起,也是讓實體書店走向寒冬的助推器。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求救,眾籌,危機,直播,這幾個詞一起擺在了實體書店面前。 早在實體書店的命運引起關注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就在餐飲業和旅遊業掀起了波浪,而現在,它已經觸及到更多的商業領域。
  • 她行攝多年,若論「如何開一家書店」,這些細節都是重點
    這些年行攝書店,總有人問我,你逛了那麼多家書店,為什麼自己不開一家書店呢?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很直接地答:沒錢啊。後來跟自己說:你拍了那麼多家書店,你再去開書店不會有更多的創意。後來的後來,我都不敢說了。書店的關門,有多種原因,反正這個坑,我不要輕易「踩」。
  • 2019北京書展本月21日開幕 集英社、DC首次參展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2019北京書展將於8月21日開幕,日本集英社和美國動漫巨頭DC COMICS等國際知名出版企業將首次參展。記者今天了解到,8月21日至25日,第二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暨第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節將同時在北京新國展舉辦。
  • 上海書展浦東線下實體票半天售罄
    上海書展 202010點鐘聲敲響,周浦萬達廣場大門應聲而啟,老少市民直奔向那熟悉的紅白色店標……作為疫情之下的「書香盛宴」,將於下周三開幕的上海書展,首度採取實名預約製售票。今天上午10點起,本市12家新華書店門票開售線下實體票。位於周浦萬達廣場的新華書店周浦店,成為浦東的唯一指定門店,僅半天時間,配給該店的幾百張門票即全部售罄。「鐵桿粉絲」現場實名綁定小布在新華書店周浦店看到,進門處早早立起了書展購票信息易拉寶海報,並在店內角落擺出了一個辦理購票業務的小桌子。
  • 實體書店不賺錢?複合型經營、多元化經營成轉型趨勢
    2020年1月—2月,學而優基本沒有營業,到了3月,考慮到要承擔書店的固定成本,陳定方決定要在遵循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恢復營業。然而,門可羅雀,一天賣出幾百元、幾十元變成常態。「實體書店可能再回不到過去的狀況了。」經歷了幾個月的努力,她有些失落。8月初和多家書店一起參加出版行業的會議時,大家發現3月的營業情況大概是往年同期的30%左右,7月份是60%左右。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圖書產業的渠道部分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了,這一點,作為書店業大拿的廖美立深有感觸。在中國,書店圈的人大概不會有人不知道廖美立,她一手參與打造了誠品書店,之後又成為方所書店的總顧問,與之相伴到今年是第十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