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更酷潮流生活社區 mars探索新鮮城事
今天 mars 想先從「獨立雜誌」說起,查找了關於它的定義後發現大家說法不一,沒有固定的概念,但總結起來又可以用這三個字來概括:靠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有向這個世界輸出的途徑與方式,創作者們大都是孤獨且堅定的。首先是表達欲與信念感,要有強烈的表達自己的欲望並且堅信自己的創作,而後便是要為自己的作品負責,承受是否有人欣賞的孤獨。「獨立」這個詞倒更像描述一個人的性格,或者說是一群人的。
2011 年,不熟從出版獨立雜誌開始,堅持至今。漸漸地,他們從紙背走向人前,舉辦線下活動、策劃大型書展,終於在南京開了一家實體書店——不熟藝術書店。
m:mars
B:不熟
從出版雜誌到策劃書展
不熟的前十期雜誌名叫《SOLO》, 2015 年更名為《不熟》,這期間他們舉辦過雜誌上新見面會、互換明信片和書的交換會,還有各種主題 Party。
《 SOLO 》前十期雜誌
更名後的《不熟》雜誌
去年,他們策劃主辦了第一屆 NABF 2019 南京藝術書展,共 140 家參展單位,包括了出版社、藝術書店、發行商、美術館、畫廊、廠牌、藝術品牌/工作室和藝術創作個人/團體,吸引了 2 萬人入場參觀,是「2019 年度南京最棒展覽」。接下來的一年還會有杭州藝術書展 2020 以及南京藝術書展 2020 等著大家。
南京藝術書展 2019
m:不熟自 2011 年開始出版雜誌,從最初的《 SOLO 》到《不熟》,做雜誌的初衷是什麼?
B:雜誌陪伴了很多人的成長,雖然現在報刊亭、雜誌都在減少,但想要閱讀雜誌的人還在,為了自己也為了愛書之人,《不熟》會一直堅持下去。
m:從一開始只是出版雜誌,到後來參加書展、舉辦活動和藝術展覽,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種漸漸由線上到線下的轉變?
B:對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的挑戰吧,總是想要嘗試新鮮事物。
這一點從雜誌內容和不熟的公眾號上也可以感受到。《 SOLO 》Vol.009 那一期的主題是「入門級」,開篇的解說中寫道:「這期雜誌才真正是一直以來我對《 SOLO 》獨立雜誌的定位......在雜誌裡,我們試圖介紹和打開的這一扇扇門,沒錯,不是高階的,只是入門級的,用入門級的指南給想要獲得有趣的大家指向一個簡單的方向——這個世界不止有六便士,也有月亮,有一些有趣和快樂,自己也可以獲得。」
這也是雜誌的初衷和意義,為讀者打開一扇扇大門,至於要不要走進去、走多遠,則在於讀者自己。至於公眾號,其實更像是一種線上雜誌,在這裡,不熟不只寫雜誌,或者說文字本身,生活、情感、藝術等等都會變成一篇篇具有參與感的內容與大家討論。
卡拉 OK 室裡的藝術書店
不熟藝術書店的前身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南京工藝裝備廠職工活動中心的卡拉 OK 室,大門的玻璃上還保留著當時的標識。這裡是書展過後藝術作品的棲息地,書展的人離開了,但書展上的作品卻還在。
m:早在 2011 年創刊的時候就計劃開一家線下實體書店嗎,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個想法?
B:做雜誌的幾年裡,逐漸產生了這個想法。把自己做的雜誌放在自己的書店裡,想想就覺得很酷。
m:不熟是如何選址在這裡的?
B: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朋友介紹這裡的時候我們一眼就看中了。從樓梯下來,好像一個神秘通道,離開地面上的紛擾,地下始終有一處安靜,與世隔絕般的桃花源留給大家。
m:在空間的規劃上,不熟藝術書店都有哪些區域,功能分別是什麼?
B:我們有展覽區、雜誌區、插畫區、設計、攝影等等,牆上還有一些微噴版畫,帆布袋、限量包的展示。在陳列上,每位藝術家的風格不一樣,很難用固定標準去衡量。對於藝術的欣賞也是比較私人且具有主觀性的事情,我們主要由工作室的小夥伴選擇和決定,打動了他們就是打動了書店。和傳統書店不同,藝術書畢竟還是小眾,書店開業時間也不長,我們正在持續搜羅中,想要一點點把書店給填滿。
「小眾」這個詞一段時間以來經常被妖魔化,是一種莫名的優越感,也是對這種優越感的鄙夷。其實這就是一個客觀的中性詞而已,用來表示只被少數人接受的事情和愛好。就像懂得欣賞爵士樂的人不多,那它就是一種小眾音樂,僅此而已。
����這本書是《What's Next:三十 × 30 共創》圖文並茂,探討了生命、存在和時間的意義。書本裝幀十分有趣,由中間分開,各為兩冊,左邊是友人的作品和觀點(你能想像的設計界大拿全在裡面),右邊是自己對同一個議題的回應作品。
����這一本是又一山人的《囉囉嗦嗦》,讓讀者透過紅白藍看見港人精神,這本書也記錄了他六十年來的「囉囉嗦嗦」。
����還有天然的《紐約一周行》,把 MICA( 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 t )畢設搬到家裡並讓不熟上架一個月五次補貨到手軟的作品。
書店最好的姿態是書的姿態
m:疫情對於書店的打擊尤其大,甚至有的書店不得不向讀者求援,不熟有沒有面臨同樣的困境,又是怎樣應對的?
B:開店本身就是有風險的,疫情所造成的風險更是全面、公平,不僅對書店,對所有人都產生了影響。在人人皆難的情況下,是否應該先自省、自救,而不是向同樣困難的讀者求援。
所有的不利影響都是暫時的,書店最好的姿態是書的姿態,而不是商業的態度!書店以紙為疆,從不設邊界;書店生為孤島,卻是行走的人類文明和城市文明;書店生而孤獨,走進的人卻與世界和解。
mars 覺得,不是書店呼喚我們,而是我們需要書店,因為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線。在這個自帶情緒的空間裡,我們可以難得的從現實瞬間被拉回到一種理想主義的狀態,或許孤獨,但卻天真爛漫。
m:以前創作一期雜誌更多的是在表達和輸出,而現在運營一個線下空間會有非常即時和正面的反饋,你們喜歡這種轉變嗎?
B:當然我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不熟更加關注一些小眾、獨立的藝術家,為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也讓喜歡的讀者有接觸他們的渠道。目前為止還是正面的評價比較多,所以還挺喜歡的(笑)。我們是很樂意與來訪者溝通和聊天的,這有利於我們查漏補缺,喜歡我們多謝支持,討厭的話還需努力。
m:暢想一下,還有什麼事情是不熟很想要做卻還沒做的?
B:想要舉辦更多好玩有趣的展覽,並且人手一本《不熟》雜誌哈哈哈...
不熟正憑藉著店裡「劍走偏鋒」的書與周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客人,沒見過的反而更吸引人,希望大家都能帶著這份好奇走進不熟藝術書店。
��
文 / Jane
圖 / 不熟
原標題:《編輯之選 | 從出版雜誌到策劃書展,不熟終於開了一家實體書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