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麼事件,什麼領域之中,一個方面投入的越多,就表明另外的一方面就要減少投入,因為人的精力與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說,兩宋時期的文官武官的強弱情況也是一樣的,武官較強,就意味著文官會削弱,相反,文官強了,武官就會變得弱。
因為投資者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文官強還是武官強這些都主要是根據統治者的想法來決定的。
兩宋時期,統治者往往偏愛文官,可以說統治者對士大夫階層的信賴是非常深刻的,這樣一來,武官們的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抑制。
同時,又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對於當時的武將們有著極大的猜忌和防範,所以當時的武將就受到了各種抑制發展。
今天我們將一起了解一下兩宋時期的具體多樣的揚文抑武政策。
宋太祖大力改革禁軍制度,開創揚文抑武政策先河
宋太祖趙匡胤能夠獲得後周政權,離不開藩鎮割據下的強盛的中央禁軍軍隊,他們的武力保障,是趙匡胤最終能夠登基稱帝的重要因素。
趙匡胤稱帝以後,他明白中央禁軍對於他登基所作的貢獻,但是他也明白這些禁軍親信們雖然不會造反謀逆,但是他們的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權力還是會威脅到他。
所以趙匡胤就下令解除了那些禁軍武將們的兵權,這樣一來,就表明了他開始抑制武將發展的決心,這也是兩宋揚文抑武政策的先河。
另一方面,趙匡胤為了進一步防止武官的專權,抑制武官的權力,就開始進行禁軍制度的改革。
他在中央建立了分權制衡的制度,分別建立樞密院以及三衙來制衡禁軍的權力。這樣一來,禁軍的權力就很好地被抑制,軍事權力就完全掌握在統治者的手上,皇帝成為軍隊的最高統帥。
兩宋時期的抑制武官的政策:武官軍隊實權的喪失
趙匡胤改革禁軍制度之後,兩宋對於武官的抑制政策越來越具體又多樣化了。
當時,樞密院作為主管軍隊建設最重要的機構,他掌握著主要的兵權。剛開始的時候,樞密院的正職人員還是由武官擔任的,而且文官和武官的人數還是算是保持在平衡的狀態,甚至武將的數量還比文官的多。
但是後來到了宋真宗趙恆時期,不管是正職還是副職,文官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武官,而且樞密院的正職也大都是由文官擔任,這就表明當時的文官們是基本控制了樞密院這個重要的軍事機構,武將的地位逐漸下降。
除了樞密院的職位權力的喪失外,武官們的實權喪失還表現在他們的長官品秩的下降。
早在以前禁軍中,是有五個最高的職務是由武官擔任的,但是後來趙匡胤改革把那幾個職位廢除了,重新設置了「三衙」作為替代職位。但是三衙的官品以及權力相比之前都降低了好多,這就使得武官的整體的政治地位下降了。
甚至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統治者逐漸不再讓武官擔任各地的統兵將領,而是讓文官擔任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並且兼管本地的軍隊。
這樣一來,傳統的武官制度徹底改變,兩宋時期逐漸形成揚文抑武的世風世俗。
兩宋時期對武官的抑制政策:統治者對武官的防範和猜忌
我們知道,正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是受到武將們的極力支持才得以順利獲取後周政權,最後登上皇位,所以他更加明白,武將將會給統治帶來的極大的威脅。
所以他對於武將就有一種極其深刻的防範和猜忌,他秉持著寧可錯殺也不得放過的思維,趙匡胤就算是對待至親的武將也是非常的狠心。
而他的這種思維也受到後世的宋王朝的統治者們繼承,所以宋朝武將們受到了長期的猜忌和防範。
結語:兩宋揚文抑武政策帶來的影響
兩宋時期長久的揚文抑武政策,徹底地打壓了武將們的發展。打壓武將的目的是為了防範武將幹政,因為看到五代十國文臣虛弱武將幹政導致了混亂的局面,所以就會必然對武將進行慎重的防範和打壓。
兩宋所執行的揚文抑武政策雖然很好的防止了武將幹政,群雄割據的局面,但是同樣也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
在這種制度下,兩宋王朝的軍隊戰鬥力明顯下降了許多,使得當時的兩宋國家在與外部戰爭中吃不到好果子。同時武將的社會地位的降低,社會嚴重缺乏崇尚武術的精神,社會趨漸向文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