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為何朱元璋北伐一年就收復了?

2020-12-14 網易新聞

公元936年,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大將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為了獲得契丹支持,割讓了幽雲十六州,甘做「兒皇帝」。從而站穩腳跟,建立後晉,定都汴梁。


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以後,中原王朝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至此是徹底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


在古代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有多重要呢?


它對中原的戰略意義,相當於長江天險對於南京的作用。大家想一下南京面對北方威脅,如果失去了長江天險,就等於開局輸了一半,而中原面對北方遊牧民族,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個屏障,亦是如此。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北伐,一路上是勢如破竹,一接連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連下數城,到了關鍵的幽州(北京)之地,本想乘勝追擊一舉拿下,但因病重而不了了之,只能班師回朝,不久柴榮英年早逝,這可以說是中原王朝在軍事上距離收回燕雲十六州最近的一次。


當然除卻這次軍事行動以外,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在北宋末年,北宋就曾收回了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距離徹底收回燕雲十六州只有一步之遙,當然這段歷史是相當屈辱的。

因為宋徽宗趙佶是與虎謀皮的與金國籤訂了海上之盟,其中條件之一就是收回燕雲十六州,但是沒成想,與金國合作之下暴露了宋軍戰鬥力低下的情況,結果是北宋雖然在滅遼以後收回了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但是不久金國翻臉不認人,直接南下,一舉滅掉了北宋,是為靖康之恥。


可以說兩宋319年,對燕雲十六州是日思夜想,卻是可望不可即,想要收回卻是束手無策。


三百多年以後,在元末亂世之中,一個名叫朱元璋的男子崛起,先是統一了江南,再在1367年派徐達、常遇春率領25萬大軍北伐,歷時一年,不只是收復了中原,並且攻克大都(北京),元朝全國性政權統治結束,燕雲十六州自然也是被收回。


那麼為何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的燕雲十六州,到了元末,朱元璋只用一年就將其收復了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局勢不同,唐朝留下的弊端和北宋重文輕武下,自然難以收回燕雲十六州



北宋之所以收復不了燕雲十六州,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唐朝留下的爛攤子,北宋收拾不了,反而走上另一條畸形道路。

眾所周知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藩鎮林立,中央朝廷式微,直到最後滅亡的一刻,唐朝也沒有解決藩鎮問題,反而亡於藩鎮朱溫之手。


可以說唐亡以後,五代十國亂世就是放大版的藩鎮割據局面,各路藩鎮建國,並且是相互攻擊,武將謀反篡位是比比皆是,是一個重武賤文的時代。


而兒皇帝石敬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割了燕雲十六州,可以說在這個亂世,留下的問題太多了。


雖然北宋最終結束了五代十國亂世,但是距離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已經四十多年了,契丹在此經營日久,根深蒂固,根本不是那麼好收復的。


可以說燕雲十六州就是唐亡以後,放大版藩鎮割據的五代十國亂世留下的一個弊端,北宋在開國之初並沒有將這個問題解決。


一般來說,開國過程中,還有開國初期,是王朝軍隊戰鬥力最強大的時候。


但是北宋因為五代十國的過度重武賤文,加之宋太祖趙匡胤就是武將造反篡得後周江山,所以開始實施重文輕武政策,等於是自廢武功。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期還好說,雖然實施了重文輕武政策,但是畢竟武將出身,懂得帶兵的難處,所以還是給予武將一定便宜行事的權力。但到了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期,這位文臣出身的皇帝,害怕武將奪權,是多方面限制武將權力,軍隊的戰鬥力自然是大幅度下降,而軍隊戰鬥力下降,自然打不過契丹這個勁敵,歷經兩次北伐,也是慘敗而歸。


開國初期軍隊戰鬥力最強的時候,都收不回燕雲十六州,更不用說以後了。而北宋滅亡以後,在南方偏安一隅的南宋,更不用想燕雲十六州了,是遙不可及。


二、朱元璋本身雄才大略,局勢對他也很有利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那麼何為時勢造英雄呢?


那便是聰明的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順勢而為,做出一番大事業


像唐高祖李淵從617年起兵,僅僅一年,到了618年,便是建立唐朝。


而明太祖朱元璋從25歲起兵,到統一天下,足足用了15年。

以時間來看,很明顯李淵的一年起兵時間可以說在大一統王朝中應該是最快的,但是可以以此認為他比明太祖朱元璋、漢高祖劉邦、元世祖忽必烈等開國皇帝強嗎?


肯定是不能的。


所以說這就是時勢造英雄,並不是李淵有多麼強,所以只用了一年時間,而是因為當時的局勢適合李淵,所以李淵起兵僅僅一年,便是建立唐朝。


而以燕雲十六州的問題來說,北宋和明朝之所以差距這麼大跟時勢也有著很大關係。


像前文交代的情況來看,很明顯北宋所處的時代,局勢對它根本不利。而明太祖朱元璋所處的時代,局勢對他是非常有利的。


像北宋先天不足,戰馬方面是一個大難題,所以王安石變法之中,就有保馬法這個政策,想以此增加戰馬數量。而因為元朝在全國各地養馬,不局限於一地的原因,所以朱元璋雖然在江南崛起,但戰馬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還有對手方面,北宋的對手契丹(遼國)是相當強大的,在五代十國多次幹涉中原王朝之間的混戰,自己又可以超然物外慢慢在北方發展;也就是後周世宗和北宋建立的前幾年,遇到了有著睡王之稱的遼穆宗在位,這位皇帝暴虐殘忍,在位後期又經常酗酒荒政,所以周世宗北伐才可以一路勢如破竹,而除此以外,正常情況下的契丹(遼國),北宋很難佔到便宜的。

而明太祖朱元璋的對手元朝,雖然軍隊戰鬥力強大,但是關鍵是內鬥為先,朱元璋在江南崛起,並且統一江南的時候,他們在內鬥;朱元璋派軍北伐的時候,他們還在內鬥,直到大都被攻克以後,內部的內鬥才得以控制,不再那麼激烈,可以說朱元璋的敵人雖然強大,但是內鬥為先,這樣的局勢,對他的幫助太大了。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明太祖朱元璋是個雄才大略的人,個人認為他比宋太祖趙匡胤還要稍勝一籌;雖然他靠著元朝內鬥的時機崛起,但本身也是足夠強大的,不然怎麼會在元末各路起義大軍中脫穎而出,並且最終亡元呢?


像1367年的北伐,朱元璋的安排就很到位,派的是徐達、常遇春這樣的猛將,並且制定了北伐的戰略行動,先取山東、河南,再取河北,進而攻克大都(北京),最後再下山西,直奔西北,以這樣的高明戰略手段,實現了古代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成功北伐,燕雲十六州自然也是跟著收復回來。


可以說時勢對朱元璋有利,他本身也是雄才大略,所以自然是一年便是收回燕雲十六州。


再反觀北宋,時勢對其不利,雖然宋太祖趙匡胤雄才大略,但是後繼者宋太宗並非雄才大略之人,只顧著對內鞏固統治,拼命重文輕武,等於是自廢武功,所以自然的收不回燕雲十六州,而錯過了開國初期的最好時機以後,燕雲十六州自然成為兩宋揮之不去的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的燕雲十六州,為何朱元璋只用一年就收復了?
    可以說兩宋319年,對燕雲十六州是日思夜想,卻是可望不可即,想要收回卻是束手無策。三百多年以後,在元末亂世之中,一個名叫朱元璋的男子崛起,先是統一了江南,再在1367年派徐達、常遇春率領25萬大軍北伐,歷時一年,不只是收復了中原,並且攻克大都(北京),元朝全國性政權統治結束,燕雲十六州自然也是被收回。
  • 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朱元璋卻一年就收復?
    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以後,中原王朝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至此是徹底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作為中原和蒙古高原交界的區域,一直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屏障作用,尤其對中原王朝而言,但是兩宋300多年時間,中原王朝一直無力收復這一區域。而同樣作為中原王朝的明朝卻能夠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收復燕雲十六州。
  • 燕雲十六州在哪?有多重要?以至於北宋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中原政權與草原民族戰爭的場地,也是漢民族北方包括長城左內的邊塞地區。北方草原民族佔領這個區域等於打開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門,他們的騎兵鐵騎一路無阻到達黃河北岸,所以失去燕雲十六州北宋一直視為隱患才不悔餘力的奪回要回燕雲十六州。
  • 燕雲十六州在歷史上反覆易手八次,爭搶不斷,原因究竟是什麼?
    石敬瑭的武力值沒有絕對優勢,為了快速取得勝利便投奔契丹,允諾在事成之後將燕雲十六州劃給對方做酬勞。契丹(遼)鐵騎擁有了這把進入中原的鑰匙,便頻頻南下,處在南部的政權也總感到威脅。直到北宋年間,發生了針對燕雲十六州的第二次易手:宋朝自從建立,天子就開始計劃著把北方門戶收回來,但是一直不得要領。
  •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後,就設了「封樁庫」攢錢,想著從遼國手中贖回幽雲十六州。北宋末年時,宋徽宗更不顧「宋遼百年好和」,賭一把也要「聯金滅遼」,就為收復幽雲十六州…… 可以說,對幽雲十六州的執念,幾乎貫穿了北宋王朝的一個半世紀興衰,待到北宋變了南宋,殘山剩水間的南宋學者胡安國,依然對北宋「丟失幽雲十六州」悲憤不已:「其利不能已再世,其害乃及於無窮」——大宋落到這步挨揍喊大爺的田地,都是丟了幽雲十六州鬧的。
  • 柴榮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卻為何突然決定北伐契丹?
    周世宗柴榮曾經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正月北伐,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他的這次出徵十分順利:僅僅用了42天時間便收復了三州十七縣。正當柴榮準備攻打北方重鎮幽州之時,他卻不幸身患重病,只得班師回朝。
  • 明朝擁有燕雲十六州,有這條生命線,為何還是被少數民族滅國
    中國古代,燕雲十六州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南北兩方的生命線。誰要是掌控了燕雲十六州,誰最終就可能生存下來。在宋朝及五代之前統一國家中,燕雲十六州大部分時間在中原國家手裡,因此,北方的少數民族國家,由於缺乏必要的耕種土地,無法過上相對自給自足的生活,因此他們必須南下抄掠,或者挑起和周邊其他民族的戰爭。
  • 如果趙構全力支持嶽飛,他能不能收復故土,進而滅掉大金嗎?
    如果說趙構全力支持嶽飛就可以收復故土的話,那趙構就是傻子了,明明可以將敵人打的落花流水,為何還要委曲求全呢?當時在趙構的心目中嶽飛不足以擊敗大金的,儘管嶽飛也打了很多的勝仗。因為趙構明白大宋有幾斤幾兩,而大金又是個什麼的情況。
  • 邊境和平百年,可燕雲十六州再也無心奪回
    到那時候真的像楊延昭所設想的,至少燕雲十六州是妥妥可以奪回來的。這樣一來,宋朝再想要和談,那本錢可就足了。 2、宋朝不想收回燕雲十六州了。 澶淵之盟的籤訂,使得宋朝和遼國之間長期保持著一種和平的關係。
  • 幽雲十六州:北宋惦記了百餘年的一方土地,卻在短暫擁有後滅國了
    宋太祖趙匡胤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決心很強烈,不過他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方法卻十分「溫和」,想以大量金錢贖回幽雲十六州。 縱然是宋朝幾代帝王拼盡全力,也沒能實現收復幽雲十六州的願望,反而在宣和四年(1122年)與金聯合滅遼後,短暫取得燕雲地區的統治權後,隨後便被金人搶回去,北宋因此亡了國,只留下「靖康之恥」,成為後世笑柄。
  • 明朝收回了幽雲十六州,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仍未解除?
    最近因為《燕雲臺》的播出,「燕雲十六州」再度被人熱議。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唐朝開放的民族政策,將很多來自北方的「歸化」人口安置於幽、薊、雲、朔等邊州。這就使得很多胡人漢化,漢人胡化。形成了一種兼具農耕和遊牧特徵的新的生態與文明。但是因為唐朝對藩鎮問題失去管控,導致了著名「安史之亂」就是從「河北三鎮」開始的,其中範陽指的就是幽州。公元937年,沙陀人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 319年的宋朝,經歷金代遼,元代金,為何最終無法躲過滅國之禍
    確實,宋朝北不能收復燕雲,南不能奪回安南,西不能降服西夏,尤其是到了南宋時期,更是只能蜷縮在江南一隅。此外,大唐為公認的天朝上國,四海賓服,萬國來朝。而宋朝呢?北宋與遼在國書中甘願互稱南北朝,而南宋更是向金稱臣稱侄,哪有一點天朝大國的風範。但是一直委曲求全的宋朝還是將國祚延續了足足319年,更甚大唐。
  • 水滸後傳:北宋大軍劍指燕雲十六州,李逵卻託夢神行太保一個秘密?
    文:都頭鄆哥(作者原創授權) 之前,筆者與大家品讀了《水滸後傳》第十四回,安道全逃出虎穴,在聞煥章家安身,之後去泰安州進香,遇到了戴宗。今天我們繼續品讀第十五回,看看後續發展如何。
  • 乞丐皇帝朱元璋到底有多猛?他做到了其他帝王千年做不到的事情
    作為一個後來者,康熙對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極高。他給朱元璋的評價是「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洪武皇帝朱元璋真的是英武偉烈的君主,不是一般的帝王可以相比的。
  • 兩宋的遠交近攻為何一敗塗地?
    一剪宋朝時光,歷史似乎總隱含著無盡的屈辱,為何?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科技高度繁榮發達的王朝,在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打擊之下,竟只能被動挨打。兩宋滅亡,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今天,筆者想從軍事策略的角度來談談。兩宋都曾實施「遠交近攻」之策略,北宋曾與金達成「海上之盟」,相約攻滅遼國,南宋更曾經制定聯蒙滅金之策。
  • 古代戰爭講究東徵、南徵、西徵,為何「北」卻用「北伐」?
    諸葛亮北伐示意圖宋太宗時期的雍熙北伐北宋雍熙年間(公元986)發動的北伐戰爭其實是一次失地收復的北伐戰爭後晉時期,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為保疆土完整,人民安康,宋太宗趙光義毅然決定出兵北伐,奪回失地。雍熙三年,宋太宗集二十萬大軍,兵分四路開始了伐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