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在哪?有多重要?以至於北宋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2020-12-19 向東向南看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中原政權與草原民族戰爭的場地,也是漢民族北方包括長城左內的邊塞地區。

北方草原民族佔領這個區域等於打開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門,他們的騎兵鐵騎一路無阻到達黃河北岸,所以失去燕雲十六州北宋一直視為隱患才不悔餘力的奪回要回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就像三國蜀國的漢中一樣,進可攻、退可守,就是橋頭堡的意義,而且燕雲十六州北依託燕山山脈,成為阻擋北方遊牧騎兵的天然屏障,昔日漢朝的北方長城防線就是以這些地區為主要布防區域,也是地理上北方草原和中原農耕地區的地理分界線,其戰略意義不亞於歷史上河套地區對於屏蔽長安的意義。

經過歷代王朝的經營,燕雲之地對防備北方敵人的戰略形勢完整,同時由於接近草原可以獲得戰馬培育的基地,所以宋朝對於燕雲十六州肯定是勢在必得的,但之所以終宋一代,都不能收復,那就是宋朝的政治、軍事體制問題,阻礙了宋朝國力的正常發揮,自縛手腳當然不能實現收復失地的歷史任務。

燕雲十六州是汴京屏障,趙匡胤初建大宋便提議遷都,原因就是汴京四周無險可守,但是遷都一事勞民傷財滿朝文武都不贊成,趙匡胤也只好作罷,他預言百年之後京師必為胡人所破,果然,到了宋徽宗發生了靖康之難。

自古入關兩個地方,山西和燕山,大同和山海關,但是前面有十幾個關。大同不用想了,山西中間有一條盆地,而且有汾河,坐船即可到達黃河,直接就可以到達華北中原盆地。

有很多人說,遊牧民族傻,為什麼不走其他地方呢?因為,除了這兩個地方是平原,其他地方都是山,而且這兩個地方,後面都有一整套的軍事,防禦系統。山西盆地,凡是一條線上的蓋城池,都是很大規模的,可以這樣說,這一條線上,每個縣都有城池,甚至村兒都有自己的堡。

燕山一帶更不用說了,大家仔細看地圖,也是一條線的平原地區,山海關是最後一個關,前面還有好幾個關,可以這麼說,沒有燕雲16州的屏障,大軍可以隨時南下。

幽雲十六州對於中原文明來說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天然屏障,自山海關起到嘉峪關,整條長城防線幾乎無孔可入。但是讓我感覺脊背發涼的事是、長城以南直到長江邊是一馬平川,再無半點依託。

石敬塘的行為使得中原文明長達五百年的時間內直接暴露在遊牧民族的鐵蹄下,丟失去了產馬地。雍熙北伐失敗以後、宋人只能依靠重甲勁弩的步兵沿白溝河抵禦遼金。

以騎兵而言,不考慮意外,和糧草,如果沒有燕雲屏障,鐵騎一破山海,雁門,居庸關,西路可以沿汾河打到潼關,中路和東路可以一直打到黃河邊,在古代黃河冬天結的冰可以行人跑馬,這樣中路可以一直打到長江邊,西路潼關守不住,會被一直推到關中平原,河西走廊。

東路,淮海徐州一線守不住,就會完全被北軍飲馬長江,最次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大部分都會被搶個光,可以說燕雲是門戶必爭之地。

只有山前沒有山後的話根本沒辦法長期對抗遊牧民族。從幽州節度使到明朝,能長期保有幽雲地區的主要原因就是擁有山後各州的關隘,一旦山後的關隘被突破了,無險可守的山前平原地區就和河北中南部的大平原沒什麼區別了。

長城的作用不是用來擋人的,是用來擋馬的,這一點在燕山地區不明顯,在內蒙甘肅一帶擋馬的作用十分突出。遊牧民族失去了馬匹做機動,戰鬥力就會下降。北宋趙光胤杯酒釋兵權積蓄國力後,因趙光義得位不正,北伐各將無法統一調度,致使北伐失利!

後面宋朝因武將地位低下,文官可不喜歡打仗,帶兵的也是文官為主將監軍,還點帶著太祖的陣圖排兵布陣,能打才怪。固然地利很重要,但是是北宋的朝廷體制決定的。

當時雲州屬石敬塘河東節度使轄下,幽州是趙德鈞盧龍節度使的首府,幽州是石敬瑭引來的契丹軍佔領的,雲州是被石敬瑭主動放棄的。是契丹佔領幽雲十六州後到北宋初年已經經營此地數十年,非常穩固了。

從中晚唐開始,河朔就處於半獨立狀態。但守住北邊還是沒問題的。劉仁恭劉守光不怎樣,一樣吊打契丹。如果沒有石敬瑭的叛亂,趙德均(李紹斌)守住幽州還是沒問題的。即使在五代亂世,文化也是重要符號!

契丹在東北亞可比大宋更正統。燭影斧聲懸案之後太宗上位想通過外站來正位,發動的侵略戰爭。同樣太祖就高瞻遠矚,知道契丹的實力和燕雲的實際情況,先南後北,把北漢留著當緩衝。宋太祖北伐時燕幽地帶是傾契丹的,因為契丹對幽燕開發較好,而且保留漢制並推行民族法制稅制平等。

當時韓德讓孤軍守城時宋軍勢大,但幽州城是軍民全力守城,城內漢軍和民兵遠多於契丹軍隊。雲州一帶傾宋,因為早先遼太宗徵戰中原趙地搶掠頻繁,他們多數願意跟隨潘美楊業軍歸宋。

嚴格講宋太宗攻遼就是無道義的侵略,無論是國家政治還是民心傾向上都沒有說辭。只是帝位不正的穩定政權的措施,想通過外戰拓疆給自己登基正名。滅北漢遼的援救只是做做樣子,宋太宗卻認為那是遼國真是戰鬥力想捏軟柿子。

宋朝本身就缺少先天條件,再加上政策上失誤,以文制武使得整個民族武人一無是處,尚武精神大跌。縱觀兩宋三百多年,雖然壽命比較長,但是最終還是一點點地被外族強大的武力蠶食殆盡了,直到狼性尚武的明朝朱元璋出現,才收復幽雲十六州,一統天下,燕雲十六州這一丟就是四百年。

相關焦點

  •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北宋末年時,宋徽宗更不顧「宋遼百年好和」,賭一把也要「聯金滅遼」,就為收復幽雲十六州…… 可以說,對幽雲十六州的執念,幾乎貫穿了北宋王朝的一個半世紀興衰,待到北宋變了南宋,殘山剩水間的南宋學者胡安國,依然對北宋「丟失幽雲十六州」悲憤不已:「其利不能已再世,其害乃及於無窮」——大宋落到這步挨揍喊大爺的田地,都是丟了幽雲十六州鬧的。
  • 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為何朱元璋北伐一年就收復了?
    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以後,中原王朝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至此是徹底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在古代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有多重要呢?它對中原的戰略意義,相當於長江天險對於南京的作用。
  • 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的燕雲十六州,為何朱元璋只用一年就收復了?
    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以後,中原王朝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至此是徹底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在古代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有多重要呢?它對中原的戰略意義,相當於長江天險對於南京的作用。
  • 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朱元璋卻一年就收復?
    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以後,中原王朝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至此是徹底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作為中原和蒙古高原交界的區域,一直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屏障作用,尤其對中原王朝而言,但是兩宋300多年時間,中原王朝一直無力收復這一區域。而同樣作為中原王朝的明朝卻能夠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收復燕雲十六州。
  • 幽雲十六州:北宋惦記了百餘年的一方土地,卻在短暫擁有後滅國了
    古代並存多國並存的歷史時期,大多都是有天險可守,比如南北朝的劃長江而分,又比如三國時期的東吳與蜀漢,都是有險可守,宋與遼並存的基礎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幽雲十六州。 北宋真宗最終與遼國籤下停戰協議,也就是「澶淵之盟」,算是向現實低了頭。 幽雲十六州固然是宋朝防守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又何嘗不是遼國防守宋朝進攻的天然壁壘,幽雲十六州,失去了便失去了,想要奪回來,千難萬難。
  • 燕雲十六州在歷史上反覆易手八次,爭搶不斷,原因究竟是什麼?
    因此,毫不誇張地說,在某個特殊的時代,燕雲十六州扮演著不遜於「火藥桶」的角色。燕雲,最早見在《宋史》之中,地理志對他的描述包涵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與山西北部。它的第一次易手,發生在五代十國末期:公元923年,李存勖繼承父業,建立後唐。三年後,興教門之變爆發,李嗣源奪得皇位,並且重用大將石敬瑭,還將公主許配於他。
  • 水滸後傳:北宋大軍劍指燕雲十六州,李逵卻託夢神行太保一個秘密?
    遼國形勢危急,想要和宋朝議和,但是童貫不允,之後宋金軍隊圍困遼軍,遼軍被金軍擊潰,丞相左企弓降金,之後趙良嗣和郭藥師到金國準備拿回燕雲十六州,但是金主反悔了,讓宋朝多拿帶稅銀才肯給,最終把空城留給了宋朝。
  • 邊境和平百年,可燕雲十六州再也無心奪回
    他表示這個時候遼軍吃了虧,又是勞師遠徵,再堅持一會兒,肯定可以把遼軍給撕了。大將楊延昭也表示,再給點錢糧,打下燕雲十六州也不成問題! 利用曰:「晉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歲求金帛以佐軍,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請,利用不敢以聞。」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眾以來,圖復故地。若止得金帛歸,則愧吾國人矣。」
  • 明朝擁有燕雲十六州,有這條生命線,為何還是被少數民族滅國
    中國古代,燕雲十六州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南北兩方的生命線。誰要是掌控了燕雲十六州,誰最終就可能生存下來。在宋朝及五代之前統一國家中,燕雲十六州大部分時間在中原國家手裡,因此,北方的少數民族國家,由於缺乏必要的耕種土地,無法過上相對自給自足的生活,因此他們必須南下抄掠,或者挑起和周邊其他民族的戰爭。
  • 熙河開邊:北宋軍隊戰績最輝煌,戰果最豐碩的一次擴張戰爭
    只要談起北宋的軍事,人們口中總離不開「積貧積弱」,「戰鬥力低下」等詞語。確實,自宋太宗兩次北伐遼國失敗後,北宋便永遠失去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加之党項人李元昊在宋仁宗年間脫離北宋的統治,建立西夏,北宋雖然號稱經濟繁榮,其疆土不僅沒能得到擴張,反而越來越小,因此一直受人們詬病。
  • 如果趙構全力支持嶽飛,他能不能收復故土,進而滅掉大金嗎?
    如果說趙構全力支持嶽飛就可以收復故土的話,那趙構就是傻子了,明明可以將敵人打的落花流水,為何還要委曲求全呢?當時在趙構的心目中嶽飛不足以擊敗大金的,儘管嶽飛也打了很多的勝仗。因為趙構明白大宋有幾斤幾兩,而大金又是個什麼的情況。
  • 為什麼「澶淵之盟」為後來北宋滅亡伏下了伏筆
    宋太宗在消滅了北漢,繼續向北挺進,逐漸收復易州,涿洲。就要在即將攻下幽州,但是在由於戰線拉的長,軍隊十分疲勞,在高粱河失敗了,被打敗了,也失去收去燕雲十六州的最佳時機。
  • 《澶淵之盟》似乎很不平等,重文輕武的北宋,得到了什麼好處?
    公元1004年,北方彪悍的遊牧民族政權大遼國,在巾幗太后蕭燕燕的率領下,再次進攻北宋。遼宋兩家你來我往,這種相互爭鬥的局面,前後已經持續了二十餘年。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時,北宋曾經前後發動過兩次對遼國的進攻,趙光義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
  • 明朝收回了幽雲十六州,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仍未解除?
    最近因為《燕雲臺》的播出,「燕雲十六州」再度被人熱議。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之所以有這麼多稱呼,是因為這十六州裡分別為「幽州(燕京)、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鄚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這裡有兩個中心,一個就是幽州,一個就是雲州,也就是如今北京城區和山西大同。涵蓋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
  • 北宋第一秋名山車神,一頭驢甩開千軍萬馬,逃跑全靠驢腿漂移!
    作為北宋王朝第二為君主,趙光義最被人稱道的就是他精湛的駕驢技術和駕車技術,趙光義和其兄長趙匡胤想必就是兩個極端,後者是「一桿棍棒,力壓八百軍州」,陳橋兵變奪了後周天下的絕世猛男。趙光義則是把逃跑天賦都給點滿,這逃跑技術絕對是君主中的第一。
  • 北宋為何在金國攻擊兩年後就迅速滅亡?你看看徽欽二帝有多弱智
    結果宋軍大敗,金軍卻輕易攻取了遼國首都並藉此發現了北宋的虛弱無能,產生侵宋之心。從公元1125年到1127年兩次揮師南下,不過兩年多時間就滅掉了北宋,是為「靖康之恥」。北宋自與遼訂立《檀淵之盟》後歷經150多年修養生息,為何軍力如此不堪?都城東京汴梁(現為開封)城牆高大堅固,為何輕易就被攻陷,是人禍還是天意?
  • 北宋怨軍將領郭藥師為何成為歷史上真正的「三姓家奴」?誰之過?
    遼統治者考慮到遼東的重要性,針對遼東流民眾多,天祚帝命皇叔燕王耶律淳招募遼東饑民從軍,為了表達老百姓沒飯吃是女真人造成的,要怨恨女真人,哀兵必勝,將這些以流民組成的軍隊稱之為「怨軍」,達到怨恨女真人的目的,為遼王朝出力。怨軍共分為八營,約有兩萬八千人,這其中有一個人是怨軍將領,這個人就是郭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