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有利於宋朝麼?邊境和平百年,可燕雲十六州再也無心奪回

2020-12-19 騰訊網

遼軍南下的消息傳來以後,不少大臣主張南遷。宋真宗本人也表示,自己沒打過仗,要不躲一躲?這個時候宰相寇準一口唾沫星子逼退了所有打算南遷的朝臣,也讓宋真宗一下子打消了這個想法。

寇準表示,不僅要打,而且宋真宗你還要御駕親徵。這玩意兒宋真宗也沒搞過啊,寇準表示,皇帝請放心,御駕親徵的意思就是,炮灰在前面衝鋒,你躲在後面蒸蒸桑拿就可以了。

宋真宗這才勉為其難地帶上了一套桑拿用具趕往了前線,士兵們看到皇帝親自來看他們做炮灰了,那叫一個激動啊,所以打仗倍兒賣力。

大戰的結果是遼軍吃了點虧,宋朝大軍也沒佔多少便宜。不過僵持下去的話,勞師遠徵的遼國大軍肯定是吃不消的,在這個節骨眼上,蕭太后表示不玩了,還是議和好了。

澶淵之盟的籤訂,看起來宋朝還沾光了。

蕭太后是個務實的人,眼看著大軍就要吃敗仗了,這後勤供應還跟不上,她心裡當然慌張。趁著大敗還沒有出現,蕭太后果斷表示要和談。

宋真宗還在蒸桑拿,和談的消息就傳來了。他高興的連龍袍都沒穿,就連忙跑出來點頭表示答應和談,可是寇準的吐沫星子已經準備好了。

他表示這個時候遼軍吃了虧,又是勞師遠徵,再堅持一會兒,肯定可以把遼軍給撕了。大將楊延昭也表示,再給點錢糧,打下燕雲十六州也不成問題!

利用曰:「晉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歲求金帛以佐軍,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請,利用不敢以聞。」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眾以來,圖復故地。若止得金帛歸,則愧吾國人矣。」利用曰:「子盍為契丹熟計,使契丹用子言,恐連兵結釁,不得而息,非國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議遂定,利用奉約書以歸。---《宋史》

他們倆是士氣高漲,可是其他大臣都表示還是和談舒服,尤其是宋真宗的態度決定了一切,他不願意再留在北方前線了。

財大氣粗的宋真宗表示,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那都不算什麼問題。他派遣曹利用前去和談,表示哪怕花上百萬錢,只要不打仗就沒問題。

寇準是個小氣鬼,他連忙把曹利用拉到旁邊,表示如果超過了三十萬,那就把他腦袋搬個家。曹利用嚇得脖子一縮就去議和了。議和的結果大概分為這麼幾條:

第一,宋朝和遼朝從此以後,就是兄弟國家了。

宋真宗歲數大一點,就是哥哥,遼聖宗歲數小一點,就是弟弟。以後的皇帝誰歲數大誰就是哥哥,這純粹是面子上的問題。

第二,遼國放棄了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宋朝和遼朝以白溝河作為國界,大家互不相犯。

也不要深溝高壘地防守了,保持原樣就好。這是把國界線給確定了下來。

第三,那就是遼國最關心的歲幣問題了,他們要求宋朝每年必須要給遼國十萬兩銀子和二十萬匹絹

,相當於和平的保證金。

第四,宋朝和遼國之間,在邊境可以設立貿易集市,

雙方的商人們,都可以到集市上來販賣東西,互相通商,這也有利於彼此的經濟發展和情感溝通。

這幾條和平協議,其實看起來並不過分,從地盤的角度上來說,宋朝還沾光了。只不過每年的歲幣,雖然不多,卻也是一種恥辱的象徵。

遼宋百年和平,其實就靠這一合約。

你別看宋真宗膽子小,這哥們籤訂的協議作用是真的大。宋朝本身就不是大一統王朝,北方的屏障都在人家遼國人手裡,所以它能夠存在三百多年時間,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其中存在的一百年,那就是多虧了這一次籤訂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籤訂以後,這遼國人也不鬧了,邊境也消停了,遼宋的皇帝好得跟親哥倆一樣。

準不從,而使者來請益堅,帝將許之。準欲邀使稱臣,且獻幽州地。帝厭兵,欲羈縻不絕而已。有譖準幸兵以自取重者,準不得已,許之。帝遣曹利用如軍中議歲幣,曰:"百萬以下皆可許也。"準召利用至幄,語曰:"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利用至軍,果以三十萬成約而還。河北罷兵,準之力也。---《宋史》

更重要的就是遼宋邊境不打仗了,改成貿易交流了。有時候因為貿易摩擦也會引發一些小規模衝突,但是這也是無傷大雅的事情。

每年三十萬歲幣就搞定了邊境的戰事,這一筆帳實在是太划算了。宋真宗不禁做夢都笑出了豬叫聲,此後他的子孫後代們做上太平皇帝,都要歸功於他的這一偉大決策。

當然了,寇準叮囑曹利用的那句話,也是非常管用的。否則歲幣可能真的要達到上百萬之多。

這對遼國也有很多好處,每年都有固定收入不說,在邊境的貿易小鎮,就足夠他們掙取不少鈔票了。

宋朝製作瓷器、印刷術等等也通過邊境傳到了遼國那邊,遼國人也開始逐漸擺脫遊牧民族靠打獵為生的生存法則,逐漸開始轉型為手工藝、農耕經濟了。

這次和談,其實帶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1、遼國本來要吃敗仗的,反倒佔了便宜。

當時遼國勞師遠徵,而且後勤供應根本就跟不上,這個時候他們才會提出和談的想法。當時宋真宗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這是不理智的。

如果宋真宗派人查清楚了遼國人為什麼要和談,那麼事情可就不是這麼辦了,說不定宋朝大軍會直奔遼軍而去,大敗對方。

到那時候真的像楊延昭所設想的,至少燕雲十六州是妥妥可以奪回來的。這樣一來,宋朝再想要和談,那本錢可就足了。

2、宋朝不想收回燕雲十六州了。

澶淵之盟的籤訂,使得宋朝和遼國之間長期保持著一種和平的關係。這麼一來就有點麻煩了,宋朝似乎不再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了。

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的門戶,這麼重要的地方落在遼國人手裡,以後一旦遼國反水,宋朝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

此後在宋仁宗時期,遼國趁著宋朝和西夏打仗的時候,趁機南下,逼迫宋朝增加了二十萬歲幣。宋神宗時期,遼國再次南下希望重新劃分界限,這樣宋朝再次割讓了一些土地。

由此可見,只要燕雲十六州在遼國手裡,那麼宋朝就沒有相應的安全感。隨時都有可能被遼國勒索。

總結:澶淵之盟的籤訂,註定了宋朝成不了大一統王朝。

澶淵之盟對當時的宋真宗來說,的確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不想打仗,能夠以最低的代價,換取和平,這是再好不過的了。

可是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宋朝再也成不了大一統王朝了。燕雲十六州拿不回來,中原腹地徹底暴露在遼國、金國等北方王朝的視線之下,這是非常可怕的。

和平只是暫時的,可是威脅卻是永久存在的。宋真宗只顧著自己一時爽,卻忘了後世子孫所面臨的威脅,所以說靖康之變,在澶淵之盟籤訂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參考資料:《宋史》

相關焦點

  • 侵佔宋朝河東之地700餘裡:澶淵之盟後,遼國並未遵守盟約!
    月兒彎彎照九州(五)幽雲十六州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後晉皇帝石敬瑭為答謝契丹出兵相助,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契丹國的疆域推進到長城一線及華北平原北部,從此之後,中原王朝失去險要屏障,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對抗中處於不利態勢。
  • 《澶淵之盟》似乎很不平等,重文輕武的北宋,得到了什麼好處?
    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時,北宋曾經前後發動過兩次對遼國的進攻,趙光義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然而,北宋的小運氣有些不佳,他接手的「五代十國」局勢的爛攤子後,其他方面的事情都好說,無外乎是先用兵,再恢復發展,管他什麼後蜀、南唐、吳越、北漢等等,都不在話下,在北宋步兵的攻勢下,紛紛舉手投降。面對著三十年前被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出賣給契丹(後來的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北宋卻頭疼得很。
  • 為什麼「澶淵之盟」為後來北宋滅亡伏下了伏筆
    就要在即將攻下幽州,但是在由於戰線拉的長,軍隊十分疲勞,在高粱河失敗了,被打敗了,也失去收去燕雲十六州的最佳時機。 這時,長期在和平的環境下長大的真宗躊躇不決,但經過寇準的一番努力,真宗來到澶城南城,遲遲不敢去黃河以北的澶城北城。
  •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哪怕後來宋遼籤了《澶淵之盟》,好得像實在親戚,但宋神宗給大臣說起幽雲十六州的淪陷,依然當場失聲痛哭。 所以也就不奇怪,為什麼在北宋初年與遼國的二十五年戰爭裡,雙方爆發多次萬人規模以上的會戰,遼國也遭受過多次傷亡過萬的慘敗與大量物資損失,卻一直都能堅持得住,到《澶淵之盟》前,還有能力對北宋發動大規模攻勢。幽雲十六州的「補血」,就是重要一條原因。
  • 幽雲十六州:北宋惦記了百餘年的一方土地,卻在短暫擁有後滅國了
    北宋真宗最終與遼國籤下停戰協議,也就是「澶淵之盟」,算是向現實低了頭。 幽雲十六州固然是宋朝防守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又何嘗不是遼國防守宋朝進攻的天然壁壘,幽雲十六州,失去了便失去了,想要奪回來,千難萬難。
  • 燕雲十六州在哪?有多重要?以至於北宋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中原政權與草原民族戰爭的場地,也是漢民族北方包括長城左內的邊塞地區。北方草原民族佔領這個區域等於打開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門,他們的騎兵鐵騎一路無阻到達黃河北岸,所以失去燕雲十六州北宋一直視為隱患才不悔餘力的奪回要回燕雲十六州。
  • 早有預謀的「澶淵之盟」,誰才是「幕後黑手」?寇準:這鍋我不背
    在「澶淵之盟」訂立之前,大宋的廟堂之上早已充斥著談和的思想,但是和議卻仍遲遲無法進行,這是為什麼?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契丹不能信任宋和談的誠意。自宋太宗收復北漢,進攻燕雲開始,遼人即認定宋人必收復燕雲而後已,自保之道,唯有先拿下比較容易得手的易州,再謀關南兵家必爭之地;然而,失去易州對宋人而言,實乃失地之辱,而關南更關乎國家命脈。因此,宋遼關係,乃成死結。那麼,在遼國大軍入境之時,宋真宗因何動了親徵的念頭?
  • 宋朝重視工商業的政治和經濟原因?源於主動出擊失敗後的不折騰
    要想完成這個目標,就需要龐大的財富積累來做基礎,不管是贖買或戰爭奪回燕雲十六州,都離不開錢財,因此,趙匡胤從建國初期,就開始有意識地積攢。 宋朝在發動對南方各個割據政權的戰爭中,收繳了部分財富,統統被趙匡胤收歸他創立的「封樁庫」中,但還遠遠不夠。
  • 燕雲十六州在歷史上反覆易手八次,爭搶不斷,原因究竟是什麼?
    因此,毫不誇張地說,在某個特殊的時代,燕雲十六州扮演著不遜於「火藥桶」的角色。燕雲,最早見在《宋史》之中,地理志對他的描述包涵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與山西北部。它的第一次易手,發生在五代十國末期:公元923年,李存勖繼承父業,建立後唐。三年後,興教門之變爆發,李嗣源奪得皇位,並且重用大將石敬瑭,還將公主許配於他。
  • 宋朝滅亡,是趙匡胤引起的禍端嗎?
    有不少人覺得就是趙匡胤的以文治天下的治國方針導致整個宋朝的實力太弱,讓宋朝的後繼皇帝們面對北方蠻夷,只知道一味的割地賠款換和平比如澶淵之盟。 那宋朝滅亡是趙匡胤一手釀成的嗎?又或者說趙匡胤真的是千古罪人?從表象看,趙匡胤應當對宋朝滅亡負責。
  • 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的燕雲十六州,為何朱元璋只用一年就收復了?
    當然除卻這次軍事行動以外,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在北宋末年,北宋就曾收回了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距離徹底收回燕雲十六州只有一步之遙,當然這段歷史是相當屈辱的。因為宋徽宗趙佶是與虎謀皮的與金國籤訂了海上之盟,其中條件之一就是收回燕雲十六州,但是沒成想,與金國合作之下暴露了宋軍戰鬥力低下的情況,結果是北宋雖然在滅遼以後收回了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但是不久金國翻臉不認人,直接南下,一舉滅掉了北宋,是為靖康之恥。
  • 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為何朱元璋北伐一年就收復了?
    當然除卻這次軍事行動以外,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在北宋末年,北宋就曾收回了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距離徹底收回燕雲十六州只有一步之遙,當然這段歷史是相當屈辱的。因為宋徽宗趙佶是與虎謀皮的與金國籤訂了海上之盟,其中條件之一就是收回燕雲十六州,但是沒成想,與金國合作之下暴露了宋軍戰鬥力低下的情況,結果是北宋雖然在滅遼以後收回了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但是不久金國翻臉不認人,直接南下,一舉滅掉了北宋,是為靖康之恥。
  • 明朝擁有燕雲十六州,有這條生命線,為何還是被少數民族滅國
    中國古代,燕雲十六州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南北兩方的生命線。誰要是掌控了燕雲十六州,誰最終就可能生存下來。在宋朝及五代之前統一國家中,燕雲十六州大部分時間在中原國家手裡,因此,北方的少數民族國家,由於缺乏必要的耕種土地,無法過上相對自給自足的生活,因此他們必須南下抄掠,或者挑起和周邊其他民族的戰爭。
  • 宋朝的味道,是文人的味道
    可以說,以後百餘年間北宋的繁華昌盛、和平安定的根本就是由他來奠定的。可是要注意,這樣的「功績」會讓趙光義感覺非常悲哀。這完全是他不得已才這麼做的!趙恆當政,澶淵之盟,出現了鹹平之治的好光景,接著就開始無釐頭惡搞,白白浪費了和平發展的好時機,最後傳位於孤兒寡母。
  • 遼國自白:我封印了遊牧民族的侵略性,你宋朝卻打開魔盒自取其辱
    宋朝為收復燕雲十六州,於宣和二年(1120年),與金國籤訂海上之盟,南北夾擊,合作滅遼。對於宋朝的決定,遼國也先後派出使臣前來遊說,「今天大宋圖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豺狼之邦,日後會大禍臨頭」,遼使的話很直白,指出宋朝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為了讓宋朝清醒,遼國甚至屈辱地將宋遼兄弟之國降為伯侄之國,遼國甘願自降身份當侄子。但是,宋朝拒絕了遼國示好,鐵了心與金國結盟,成功滅掉了遼國。
  • 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朱元璋卻一年就收復?
    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以後,中原王朝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至此是徹底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作為中原和蒙古高原交界的區域,一直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屏障作用,尤其對中原王朝而言,但是兩宋300多年時間,中原王朝一直無力收復這一區域。而同樣作為中原王朝的明朝卻能夠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收復燕雲十六州。
  • 「靖康之恥」到底是誰造成的?被當作背鍋俠的他,竟是位民族英雄
    他擔任了平海軍指揮使,這平海軍可是一支駐防山東面向渤海的一支水軍,北宋時燕雲十六州失落在遼國人手中,宋遼海上疆界也以渤海中部為界,作為一支一線的軍隊,平海軍也算是宋朝軍中頗有分量的部隊,平海軍自北宋中期以來便是朝廷規模最大的一支禁軍水軍。身為指揮官的呼延慶自然也不是繡花枕頭,他不但能為將,還是出色的外交官,通曉多國的語言,同時博聞強識,極具口才,善於與人辯論。
  • 雁門關:中華第一關,宋朝的鐵血邊城,明朝時成為長城樞紐
    由於此關屹立於險峻的雁門山一處山口中,成為扼守塞外到中原的咽喉,因此自古便有得雁門關者,可直取中原的說法。此外,這裡也是金庸筆下《天龍八部》中最為壯烈和悲情的地方,喬峰逼退契丹百萬大軍而後跳崖自盡於雁門關外,如此悲情壯義之舉也是於此。今天就來說說雁門關在宋明兩代走過的歷史風雲。宋朝時,雁門關成為大宋抵禦遼國南下的門戶,在這裡,上演了太多悲壯的邊塞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