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視工商業的政治和經濟原因?源於主動出擊失敗後的不折騰

2020-12-15 騰訊網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大一統王朝中,是國土面積最小,但卻最有錢的王朝。和他之前的王朝相比,也是城鎮市民化最高的王朝。

唐朝時,十萬戶以上居民的城市只有十來個,但到了宋朝,卻猛增至四十多個,還包括首都汴梁和臨安(南宋行在)這樣擁有人口數百萬的超級大都市。

有錢和城鎮化高,都只因為宋朝的商業經濟高度發達,宋朝也是封建王朝中最重視商業的王朝,在所有的封建王朝中,獨具一格。

有一個數據是,唐朝最鼎盛時期的開元年間,國家每年鑄幣的數量,最高是三十二萬貫(每千錢為一貫),而北宋中期的宋神宗時期,國家鑄幣的數量,曾高達每年五百零六萬貫,從這個對比就可以看出兩個朝代之間的繁榮差距。

顯然,鑄幣的需求是隨著市場的擴大和繁榮而來,且宋朝的國家稅收也大多依靠商業稅。那麼,宋朝為何會如此繁榮?或者說,宋朝的統治者為何會一反常態的重視商業?主要原因大概有三點。

第一:宋太祖的野望,宋太宗及其子孫的無奈 ,重商收稅

宋朝是建立在四分五裂的大環境中,宋太祖趙匡胤在建國後,除了要掃平各個割據政權外,最核心的願望是收復或贖買回被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

要想完成這個目標,就需要龐大的財富積累來做基礎,不管是贖買或戰爭奪回燕雲十六州,都離不開錢財,因此,趙匡胤從建國初期,就開始有意識地積攢。

宋朝在發動對南方各個割據政權的戰爭中,收繳了部分財富,統統被趙匡胤收歸他創立的「封樁庫」中,但還遠遠不夠。

而宋朝建立初期,特別是掃平南方各國後,又需要恢復生產,不能輕易壓榨剛從戰爭創傷中恢復的各地百姓,反而要輕徭薄賦。

如此,僅僅依靠傳統的農業稅收的話,國家剩餘不了幾個錢。因此,宋朝從剛開國時,就重視商業,試圖用商業稅收彌補國家的需要。

至趙匡胤意外死亡前,在「封樁庫」中是積攢了不少錢的,但這個錢卻基本被宋太宗趙光義消耗一空,當然,宋太宗並不全是為了自己享受花錢。

宋太宗同樣是個有雄心的皇帝,特別是繼位有疑點之後,更需要拿燕雲十六州來證明自己,所以,他在位期間,借著趙匡胤的積攢,主動發起了對北漢和遼國的戰爭。

北漢被趙光義消滅,但對遼國的戰爭卻以失敗告終,高粱河一戰中的失敗,讓趙光義的雄心大受打擊不說,也將宋朝建國以來的積蓄消耗一空。

從高粱河一戰後,北宋的皇帝們幾乎失去了主動進攻遼國的膽略,此後的宋真宗執政時期,還有一次被動的迎戰,換回來一份《澶淵之盟》,妥協的和平之后,再一次兵發燕雲,就要到一百多年後的宋徽宗時期了。

既然不進攻,就需要防守,長期維持漫長的防線要消耗的錢糧,未必就比發動戰爭少。最重要的是,宋朝無力收回燕雲十六州,無法擴大疆域,變成了心氣比較虛弱的王朝,就更需要維持國內的和平與穩定。

為了維持內部的穩定,也為了有足夠的消耗去維持漫長的防線,到中期還有跟西夏常年累月的戰爭,宋朝很需要充足的錢糧來供給。

因此,在農業稅收之外,鼓勵商業經濟的發展,減輕農民壓力的同時,從中收取更多的商稅來供應國家所需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另外,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卻同時給這兩大階層豐厚的待遇,且長期堅持募兵制,用來收買和養活不少失地農民,這些,都需要額外的稅收來支撐。

自《澶淵之盟》後,北宋的皇帝們很少有主動向外折騰的,基本以國內為主,他們和士大夫集團共同營造的安定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的持久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穩定的社會環境也加大了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當然,士大夫集團的帶頭作用不可忽視,他們也是潮流和需求的主要推動力。

到了南宋時期,要維持從南到北的數千裡防線,時不時還要應對金、蒙主動發起的進攻,只剩下半壁江山,就更需要商業稅了。

第二:宋朝不抑制 兼併土地,釋放出來的農業人口需要工商業經濟消化

自古以來,各王朝統治者大多打擊和抑制土地兼併,維護小農經濟,以確保農業稅收,維護國家所需,但到宋朝時的情況卻發生了重大變化。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是用武力手段奪取了後周孤兒寡母的江山社稷,得位不正,因此,在定下重文輕武國策的同時,也對被剝奪權力的武勳階層和需要拉攏的士大夫集團釋放了不少優待政策。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允許他們搞土地兼併。而土地兼併自然會帶來大量自耕農失去土地的惡果,宋朝統治者解決這個危機的方法就是,推動商業經濟的發展,來消化這些失地自耕農。

鼓勵工商業發展,實現失地農民或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不但解決了階級矛盾和社會危機,同時也促進了工商業和城市經濟的繁榮。

為了保證這份成果,也為了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宋朝制定了大量保護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即所謂的「一切弛放,任令通商」,使工商業在儘可能廣泛的範圍內自由發展。

第三:兩宋時期,科技得到巨大發展,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

宋朝算是中國有史以來科學技術最強盛的朝代,也是最重視科技的王朝,宋朝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

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典型代表就是四大發明,而這四大發明中,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三大發明始興於宋朝,並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運用。

除三大發明之外,農業生產工具、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水平都相應的有大幅度提高,糧食的畝產量超過唐代兩倍以上,煤炭業、紡織業、造船技術等各種生產、科學技術的大發展,也是促進宋朝工商業空前繁榮的推動力。

因此,綜合以上三點原因,就能得出宋朝為何重視工商業,以及工商業為何能無顧忌發展的原因了。由於宋朝統治階層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政治和經濟政策,另外,宋朝時的科技和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使得宋朝經濟空前繁榮,商業稅收佔比一度高達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不但超過前代,後代封建王朝都少有能與之相比的。

相關焦點

  • 日本為何不像唐朝時與宋朝交往?從貿易發展對政治影響的角度分析
    因此在政治上為了維穩,在經濟上政府就更加重視商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比如歷朝的商人是被嚴令禁止當官的但在南宋,政府對在海外貿易中為國家稅收做出重大貢獻的商人可以以「補授官職」的方式賞賜他們。《宋史.食貨志》記載:「紹興六年,知泉州連南夫奏請:諸市舶綱首能招誘舶舟、抽解物貨、累價及五萬貫十萬貫者,補官有差。
  • 宋朝之後,再無宋朝。
    宋朝之亡,不僅僅是一個王朝的覆滅,更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性改朝換代的歷史性巨大變故。用那個時代的話語來說,叫做「亡天下」;用今天的話語來說,不妨稱為「文明的中斷」。 今天就從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科技分別「意淫」一下最強盛的故國——宋朝吧。
  • 兩宋在對外戰爭上為何總是失敗?有一致命原因,不敗才不科學
    話說宋朝是一個比較畸形的朝代,比如說宋朝的經濟十分強大,文化也很強盛,但是,在對外戰爭的時候卻不斷失敗,而這其中存在一個致命的原因,因為這個原因,宋朝的敗亡已經成為了定局,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1、兩宋的經濟宋朝的經濟十分強大,在宋朝,工商業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而市民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這和之前的朝代截然不同,因此,只要能夠花錢解決的事情,宋朝都不願意使用別的方法來解決,比如說戰爭問題就是典範。
  • 日本敢對強大的唐朝和明朝開戰,為何卻不敢打宋朝?有一致命原因
    但是縱觀歷史,我們卻能發現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那就是日本還是比較懼怕宋朝的,在宋朝時期,日本不敢與我國為敵,或與我國相抵抗,那這個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很多人都認為,古代中國最繁盛的唐朝是不能和其他朝代相比較的,的確,唐朝的確是中國歷史上十分繁盛的一個朝代。
  • 淺談好水川戰役北宋失敗的原因,不知彼不知己,與虎謀皮?
    文|烏啼月營帳內,四位大人正襟危坐,分別為陝西經略副使範仲淹、韓琦,渭州知府兼經略判官尹洙,年輕的武將狄青,他們今日所聚的原因乃是議論是否主動出兵攻打元昊主力的問題。毫無疑問,這場議會於宋仁宗於宋朝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先輸一場。
  • 西班牙國內外貿易:以「工商業」經濟視角,解讀快速發展的原因
    這也是後來西班牙能夠迅速通過頻繁的海外殖民活動,建立起廣闊的殖民地,發展強大阿德殖民經濟體系的重要原因。在幅員遼闊的勢力範圍下,西班牙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和工商業體系,這為公元16世紀西班牙帝國社會經濟的變革,特別是工商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我們從西班牙國內外貿易的表現分析,工商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 北京:天津西安等北方城市勿灰心,其實經濟南移早在宋朝就開始了
    北京:天津西安等北方城市勿灰心,其實經濟南移早在宋朝就開始了!一種觀點認為,其實經濟南移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開始了,北方五胡亂華徹底把北方打爛,南方幾個割據小朝廷一直比較穩定。不過,決定性的反超還是在南宋引進佔城稻後,從一年一種變為一年兩種。
  • 文人司馬光用一生,來削弱宋朝、埋葬宋朝
    同時政府直接放貸給貧民,不讓他們向富商借高利貸,國家多收到了稅,而農民實際支出反而少了,因為青黃不接時借的高利貸才是貧民痛苦的根源,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後期支持新法的原因。2.精兵簡政。大規模裁撤吃皇糧卻不幹實事的文官冗員,財政向實際戰力傾斜,軍隊吃飽後由上貢跪安轉主動出擊。不過司馬光家族是大地主,利國利民,卻損他的階級利益。
  • 古希臘的工商業實力有多強?
    於是,希臘人大膽放棄了大規模種植糧食的做法,改為種植經濟作物,例如改革家梭倫就引導希臘人種植葡萄、無花果和橄欖。對他們來說,種植糧食沒有多少益處,反而種植經濟作物,製成葡萄酒、無花果乾和橄欖油後進行對外貿易,反而能賺到更多的錢。經商獲得的財富,用來購買糧食供養希臘人綽綽有餘,剩下的部分還能使他們變得十分富裕。
  • 宋朝文化和經濟發達,軍事實力卻如此羸弱,大家可能都誤會了
    這可能是一個假象,宋朝經濟和文化水平高,軍事上又怎麼會弱呢?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有錢又有人,武器又精良,打仗怎麼會不行呢?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前後又經歷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經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 宋朝小報,我國最早的民間報紙,用來刊登政治新聞和社會奇聞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先進的一個朝代,文化繁榮、經濟發達、科技先進,國家更是以文治國,毫不誇張的說,京中十步一文人,在這樣的燦爛時代,人民大眾對信息傳遞需求達到一個峰值。從漢朝時期就有了邸報,專門用來傳遞官方信息,其私密性極強,而且只服務統治者與邸報內容涉及的官員,在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的宋朝,顯然已經不夠用,於是與邸報相對應的小報應運而生,小報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民間報紙,內容豐富、服務群眾廣泛。
  • 宋朝上班族一年休這麼多天!放假幹點啥,996的打工人羨慕麼?
    加之休假原因多樣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習俗等等,休假種類眾多,有固定休假、節日假(傳統節日、政治宗教性節日)、聖節、朝假、國忌假私忌假、病事假六大種類,致使有宋一朝在休假制度的設立上達到空前完備的程度。
  • 新視角教學設計,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一、課程標準解讀1、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2、涵蓋知識點:宋初加強專制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宋朝邊疆壓力形成的原因與應對辦法;北宋財政危機的原因及影響;北宋的改革;南宋的偏安3、重點難點:重點 宋初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難點 王安石變法
  • 被小瞧了近一千年的宋朝騎兵,你可曾聽聞「拐子馬陣」?
    宋騎之弱:先天不足 雖然我國騎兵歷史很早,但是能以騎兵著稱的朝代卻並不多,憑藉騎兵主動出擊且獲勝的大致只有漢朝時期衛青、霍去病的遠程匈奴和唐朝對突厥的戰爭
  • 「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宋朝武舉武學中的射箭文化
    一、抵禦外敵入侵,武官自身素質的提高,社會風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促成了以射箭技能為核心的宋朝武舉武學制度自宋王朝建立以來,對外戰爭的屢次失敗促使統治者急於選拔「智謀之將」以應對危局。在科舉考試中增加武舉的內容,是宋朝統治者將讀書和科舉考試理念應用於武官選拔的結果。
  • 「發達國家」宋朝為何總被四鄰欺壓
    宋朝積富積弱,經濟繁榮與軍事無能貫穿朝代始終。缺少強硬軍事和外交實力支撐的風雅宋朝,處處被外鄰壓制。大國崛起和小民尊嚴實乃相輔相成,大國崛起是維護小民尊嚴的前提。沒有敢與外敵掰手腕的強大國力,大宋百姓富庶、安康的小民尊嚴實在是過於輕微,代價慘重。
  • 宋朝三百年屈辱至極,卻為何沒有亡於內亂?
    有的人可能會想,宋朝有錢又如何,還不是都拿去當歲幣給侵略者了?可實際上,歲幣的總數只佔宋朝財政收入的一部分,至於和宋朝整體的經濟總量相比,那更是九牛一毛。拿錢換取和平確實是屈辱的,但也不是沒有好處,至少對於老百姓而言,極大地減輕了負擔。而且,宋朝的經濟發展確實是惠及到了百姓的。
  • 漲海聲中萬國商:海上絲綢之路為何在宋朝達到鼎盛?
    宋朝既不是疆域最廣闊的朝代,也不是國力最強盛的政權,海上絲綢之路為何偏偏在宋朝達到鼎盛?應該說,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海外貿易,更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技的全面交流,因此海上絲綢之路在宋朝達到鼎盛絕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是由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技等眾多因素決定的。
  • 中國古代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究竟如何?
    在近代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全方面引領全球。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農業曾是一個國家經濟是否強大的標誌。在中國古代,以自然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讓我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一直屬於前列。據數據統計,北宋時期,中國的GDP達到了全球的60%。馬哲裡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研究中國古代的經濟對理解中國古代的全局是必不可少的。
  • 長平之戰,秦王最開始沒用白起,而最後又換白起,是有政治原因的
    在這場戰爭中,為什麼秦王最開始沒有用白起,最後又換白起來,這裡面肯定有政治原因。第一,戰爭局勢的發展大大超過了秦王的預料。第二,這時候秦王對白起肯定有猜忌,白起這時已經到達封無可封的位置了,繼續建功會功高蓋主,這點與後來局勢的變化有相當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