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宋朝武舉武學中的射箭文化

2020-12-05 華太師

科舉制度一直是我國封建社會君王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考試制度,自武則天開始,科舉考試中不僅包含了文藝知識的考察,同時也包括對應試者武藝才能的考察。宋朝的武舉武學制度,在繼承唐代武舉制度的基礎之上,形成了以射箭文化為中心的宋朝武舉武學選拔制度,豐富了科舉制度的內容,在官員選拔制度歷史上留下了絢爛的一筆。

一、抵禦外敵入侵,武官自身素質的提高,社會風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促成了以射箭技能為核心的宋朝武舉武學制度

自宋王朝建立以來,對外戰爭的屢次失敗促使統治者急於選拔「智謀之將」以應對危局。在科舉考試中增加武舉的內容,是宋朝統治者將讀書和科舉考試理念應用於武官選拔的結果。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制度,可以選拔出知書之將,從而提高武官的素質。

(一)選拔謀略之將成為武舉和武學設立的主要動機

唐朝開始,統治者在官方的選拔人才機制中開始通過考試制度來選拔武官,考試的內容主要是以武技為主,特別注重應試者使用武器的能力。宋朝初年,統治者並不重視武官選拔在人才選拔制度中的重要性,在「崇文抑武」的社會風氣影響之下,武官的社會地位並不高。

到宋真宗時期,才重新認識到武官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當時由於對外頻繁發生,宋王朝在戰爭中屢屢失敗,面對對外戰爭的多次失敗,統治者開始意識到武官的重要性。在此之前,軍隊中的許多將帥也是由文官擔任,這些文官雖然熟知作戰謀略,卻也只是一些「紙上談兵」的水平,在實際作戰過程中,根本無法有效指揮士兵。

作戰的連連失敗,導致王朝政權的不穩定。尤其是在一些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入侵更是家常便飯之舉。這些小範圍的騷擾,雖然不會給統治者帶來多大的威脅,卻容易造成邊境地區政權的不穩定,嚴重影響了當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許多百姓哀聲怨道。

為了穩定邊防的秩序,在科舉考試中增加武舉這一考試項目,可以為統治者選拔出真正有能力的武官,這些武官在上任後積極對邊境地區的士兵加以訓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士兵的素質,增強軍隊的戰鬥力,為穩固邊防形式奠定了有效的軍事力量支撐。

(二)人們對武官的素養的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提高了武官的社會地位,為武舉武學的誕生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自科舉制度創立以來,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官員大多數是一些文官,大多數文官都是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學苦讀才有機會在科舉考試中及第,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這些文官自身的素養都比較高,因此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比武官要高出許多。

而當時,在許多人的觀念中,武官大多數時候是由那些只有匹夫之勇,而無雄才大略的人構成的。這些人雖然在軍事戰爭中可以憑藉一身蠻力帶領軍隊在戰鬥中獲得勝利,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素質較低。在待人處事方面,往往粗魯蠻橫,沒有一絲文人氣息。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武官也開始注重自己文化素養的培養。當時人們的娛樂活動比較豐富,文人墨客們經常聚集在一起吟詩歌賦,有些武官也會在閒暇之餘參與一些娛樂活動。久而久之,受到他人的影響,這些武官的素質在無形中也慢慢提高。武官一改前代以來粗魯蠻橫的形象,社會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朝廷的人才選拔制度中,武舉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社會風氣的開放性以及和諧性,使得人們更容易接納不同的官員

宋初,為了儘快恢復國家經濟的發展,宋朝統治者實行了「修生養息」的統治政策,在這種開明的管理體系之下,人們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對於原先的許多事物,願意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接受。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武官也就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因此,通過武舉制度選拔出具有不同特色的官員,有利於豐富朝臣中官員的豐富性,對於朝政大事,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解決方法,對於穩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態平衡,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以射箭文化為中心的宋朝武學制度,是宋朝人才選拔制度中的一大特色

由於當時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加上敵國的武藝技能,尤其是騎射技能比宋王朝要強很多。因此,射箭在武藝培訓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宋朝武學考試中的科目主要分為步射和馬射,其中對步射,馬射的力度和準確度都有具體的要求。根據這些技能的高低選拔出武官,比如在元豐年間,在《大小使臣試弓馬藝業出官法》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步射一石,矢一發三中,馬射七鬥,馬上武藝五種,《孫》、《吳》義十通七,時務邊防策五道文理優長,律令義十通七。」

只要武藝技能達到這些要求,便可選拔為第一等的武官,不僅擁有豐厚的俸祿待遇,還可以享受很高的地位。」接下來的二等官員,三等官員也是根據這個標準來選定。

其次,還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其步射並發兩矢,馬射發三矢,皆著為格。」

通過這些文字記載,可以看出武舉考試中必須做到以下三點,才有可能從眾多應試者中脫穎而出。首先,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藝,尤以步射,馬射為主,並且射箭在當時的武學中是作為一門科目來學習的;其次,光掌握了這些技藝還不夠,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在選取標準方面是通過考核技能的高低來劃分武官的等級,這個劃分的標準即是通過挽弓的重量考察考試者的臂力,將射中箭的數量為考察的準度,其中等級越高說明學生的技能越突出;最後,在掌握技藝的基礎上,如果還有其他的技能如熟知兵法,擅長武藝,精通計算等,倘若這些技藝十分突出,很有可能會被擇優錄取。

在武學制度中,應試者的「射藝」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去留,同時兼用「行」、「藝」作為參考標準。射箭技藝在宋朝的武舉考試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時帝王會親自進行武舉測試。皇帝親自進行武舉考試測試,首先看中的就是應試者的騎射技能,這是最基本的參加考試的資格,然後再以「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的選舉方式進行選拔。

至宋高宗時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明確文字記載:

「兵部上《武士弓馬及選試去留格》,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若公、私試步騎射不中,即不許試程文」。

以應試者的「射藝」技能決定他們的去留,可見射箭在武舉武學制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這同時也是宋朝統治者希望能夠通過射箭技能提高軍隊戰鬥力的重要表現。

在「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的影響下,統治者對於軍事的重視,是武舉武學制度興起的根本的原因。其中對於射藝的重視,更是統治者為了對抗外來入侵,鞏固王朝政權的所採取的重要措施。

遼、金、西夏都是宋朝自開國以來就面臨的強勁敵人,這些從小在馬背上生活的少數民族,騎射技能十分高超,這就直接刺激了宋朝軍隊必須同樣擁有高超的射箭技藝才有可能在戰爭中獲得勝利。

提倡射箭文化,不僅是為了當時社會穩定發展的需要,同時對於這種文化的提倡,也和統治者的喜好有著一定的關係。在一些王公貴族中,在閒暇之餘,皇帝會帶著一些親近的大臣,一起出去打獵,而這也需要一定的射箭技藝,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射箭文化在武舉武學中的興起。

三、武舉武學制度在宋朝受到很大的重視,對於提高軍隊戰鬥力,樹立國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自實行武舉武學考試選拔制度以來,統治者對於武官的這種重視,自然會在無形中影響社會和軍隊中的風氣。武舉武學中選拔出來的人才,不再是僅有匹夫之勇的蠻夫,他們不僅擁有取得戰爭勝利的力量支撐,同時還精通各種兵法。可以在作戰中,根據具體的作戰情況,採取相應的作戰謀略,取得戰爭的勝利。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軍隊的死亡率,另一方面由於在作戰有效的利用軍事資源,還可以減少國家在軍事領域中的財政支出,實屬一舉兩得的好事。

自武舉武學制度實行以來,軍隊戰鬥力提高,在與外敵的軍事抗爭中,接連取得的勝利,為宋王朝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國威形象,使得一些邊境少數民族不敢輕易來犯,穩定了邊防,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安穩的環境,在宋朝歷史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宋朝以儒立國,追求文治的同時重視武官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通過讀書和考試的方式選拔武官,為統治者發掘出了有用的良將,這種制度,對於後來的許多王朝來說,也不失為一種一舉兩得的可靠制度。

參考文獻:

《宋史》

《宋儒學案》

《東京夢華錄》

相關焦點

  • 挽弓當挽強,弓箭在中國古代戰場上的實戰運用
    唐代箭術理論的風格傾向,從《射經·馬射總法》中「勢如追風,目如流電;滿開弓, 緊放箭」的口訣即可一窺。此外,武周長安二年(公元702 年)武則天創設了與文科科舉考試並列的武舉,九項考試科目中射箭類獨佔五項(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長垛),唐代對箭術的重視由此可見。因此唐朝也湧現出許多射箭的行家裡手。
  • 古代武舉科考開硬弓,力度180磅以上,現代人可能連弓拉不開
    中國有一套完整的科舉制度,一直延續至清朝,武舉經歷了幾興幾廢。通常人們都會產生一種錯覺,學武之人大多都是沒文化之人,殊不知這也不是常人能勝任的職位。武舉考試要過"過五關斬六將",每個朝代都有各自具體的標準。唐代除了考驗武力值還要看顏值,宋代需要考軍事策略,清朝較為重視武舉,拉硬弓,舞大刀,石礩子是必考項目。騎射是每個朝代都會涉及到的項目,拉弓射箭這一方面尤為重要。
  • 射箭分為幾步?明代《武備志》:要變成射箭高手,先學會指間夾草
    回溯我國軍事技術史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發現,每一階段的軍事技術發展總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在冷兵器時代的中國,刀槍劍戟等進攻性武器難以攻克由高大堅固的城牆所構築的防禦體系,武器裝備的防禦能力成為軍事技術發展的重心。
  • 宋朝神臂弓是種什麼武器?為何朝廷明令禁止私造,戰場不許被繳獲
    因此,弩比弓的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弓是步騎通用的,而弩一般只能步兵使用。因為弩一般要腳力張開,故射程也遠,但弩的射擊頻率較低,從敵騎兵進入射程到短兵相接,只能發弩三四次,宋朝的弩可分為以下三類:其一,普通弩。弩其實也可以認為是弓的一種,一般用足跟開張,故只能由步兵使用。
  • 宋朝神射手射偏三箭,遼軍哈哈大笑,神射手:你回頭看看
    頂級射手應該是想打什麼就能打中什麼,力量大、距離超出常規、出手快且隱秘、準確甚至神奇(同時發兩箭可能是最低要求)、射箭的速度快且耐力好(人肉機關槍這種好象是罕見品種,但是的確是存在的)等等。次一等,常規的神射手,應當凡是神射手幹得了的活,沒有短板,比如,弓4石,左右射和回馬射,齊射,射移動靶之類的。
  • 射箭選手弓上面長長的杆子是什麼?
    射箭是我國六藝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射箭運動也漸漸被推廣,不少地方都開設了射箭館。看過奧運會射箭比賽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每一位奧運選手的弓上面都會有一根看起來很長的杆子,它是什麼?有什麼用呢?
  • 無弓射箭館之解鎖新潮運動
    其實,弓箭近幾年慢慢走進了大眾生活中了,並成為集娛樂與健身功能於一身的新潮運動項目。並滿足隨時隨地想成為一名弓箭手的需求。無弓弓箭館以此為目的,在深圳市為全民創造一個近距離了解弓箭的新世界。在教練的指導下,他們快速開始了一整套標準的射箭體驗。
  • 奶牛帶你玩射箭(一):弓的種類介紹
    先從射箭開始吧,會拍一個系列,關於射箭的各方面。第一次拍的很土味、很粗糙,服化道都沒講究。剪輯、配字幕實在很費時費神。以後會慢慢改進,請大家勿噴。傳統弓就是各國古代使用的弓(19世紀之前)。我國有資料可考的弓的形制就是唐宋元明清(東亞地區基本類似)。首先給大家看一把明朝樣式的弓,它的特點是比較短小。朝鮮弓和這個類似。
  • 西北射箭高手蘭州「比武」 引弓競技推全民健身
    西北射箭高手蘭州「比武」 引弓競技推全民健身 2016-09-25 13:17: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宋朝軍隊手中的大殺器:神臂弓!
    駐紮在此地的是宋朝名將吳玠,面對金軍的咄咄進逼卻異常沉著冷靜,因為吳玠宋軍第一大殺器:神臂弓。神臂弓不是弓,而是弩。神臂弓由西夏人李宏發明,傳入到宋朝以後進行了改進,弓身長一百釐米左右,身寬一百四十釐米,弦長六十釐米左右,有效射程300米,最遠射程可達到驚人的520米左右,遠遠超過一般的弩,屬於技術性兵器,因此成為宋軍弓弩手的之事武器,神臂弩也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武器。
  • 古人可以拉開200斤的弓,現代人為何拉不開了?我們體力在退化?
    不知道有沒有讀者試拉過弓,就是古代射箭的那個弓。小編某次有幸嘗試,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把弓拉開。不禁想,古代弓箭手得有多大力氣,才能拉得開這麼難拉的弓?最強的是,他們並不是只拉一次就完事,而是射一箭拉一次,簡直就是大力神轉世。
  • 玩過弓箭你就知道,全身板甲真不適合射箭,西歐騎士近戰也是沒招
    在古代戰爭中使用的戰弓,為了儘可能地增大射程以及殺傷力,所以會儘可能地增大弓的拉力,戰弓的拉力是要遠高於狩獵用的獵弓的。所以比如我國一些朝代不禁相對低拉力的獵弓,但是會禁大拉力的戰弓。畢竟狩獵的話在林子裡因為有樹木遮擋,想要狩獵並不需要很遠的射程,太遠了你也看不到獵物,都被樹擋住了。而野獸也沒有盔甲,不需要考慮破甲問題,所以狩獵用的弓並不需要特別大的拉力就足以完成狩獵的目的。
  • 從「三石」,到「九石」
    弓的強度單位為「石」,一石約為現在五六十公斤的樣子。古時的度量衡,各朝制度不一。古人所用的弓,其拉力要略大於現代箭術比賽所使用的弓,是可以肯定的。杜甫詩云「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的強,就是拉力強的弓。凡射手,無不以挽強弓為能事。 戰國時期,齊宣王田闢疆很厲害,經常挽弓射箭,自以為有「萬夫不當之勇」。此人按北京話說,頗有點「二」,是個愚蠢的聰明人。
  • 傳統弓在高校流行 世界知名度尚不如日本弓道
    在時下流行分門別類的射箭中,中國傳統弓卻相對小眾,由於較高的難度和較低的普及度,曾經的「六藝」之一如今尚未廣泛流行開來。少林寺「無遮大會」的最後兩天,舉辦的正是中國傳統弓的射箭比賽。來自廣東健公書院隊伍的女選手佘麗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近兩年間,中國傳統弓開始普及,但仍處於起步階段。相比日本弓道的成熟,兩者最大的差距在於——標準化、規範化。
  • 射箭比賽圓滿結束
    本報訊(記者 吳春霖)11月7日,「中國銀行杯」銀川市首屆市民運動會射箭項目決賽正式舉行,32人展開激烈角逐,最終12名選手勝出,分別獲得本次市民運動會射箭比賽複合弓混合組、反曲弓混合組、光弓男子組和光弓女子組冠亞季軍。
  • 蒙古弓的文化傳承
    2016年9月30日,由興安盟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右前旗人民政府主辦的興安盟「也松格」蒙古傳統弓射箭邀請賽賽場上,來自黑龍江
  • 武林大會舉行了中國傳統射箭比賽,知名度不及日本弓道
    8月3日,首屆無遮大會上選手在進行射箭比賽。視覺中國 圖如今射箭運動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在眾多年輕人眼中這項古老的運動卻是時下最時髦的。在時下流行分門別類的射箭中,中國傳統弓卻相對小眾,由於較高的難度和較低的普及度,曾經的「六藝」之一如今尚未廣泛流行開來。少林寺「無遮大會」的最後兩天,舉辦的正是中國傳統弓的射箭比賽。來自廣東健公書院隊伍的女選手佘麗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近兩年間,中國傳統弓開始普及,但仍處於起步階段。相比日本弓道的成熟,兩者最大的差距在於——標準化、規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