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卻為何突然決定北伐契丹?

2020-12-14 騰訊網

周世宗柴榮曾經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正月北伐,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他的這次出徵十分順利:僅僅用了42天時間便收復了三州十七縣。正當柴榮準備攻打北方重鎮幽州之時,他卻不幸身患重病,只得班師回朝。

後世因此而認為柴榮主張「先北後南」,即先收復燕雲十六州,然後才向南統一後蜀、南唐等割據勢力。但是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柴榮在即位之後不久就聽從了王樸的建議,決定先向南用兵。

是時,世宗新即位,銳意徵伐,已撓群議,親敗劉旻於高平,歸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而當時文士皆不欲上急於用武,以謂平定僭亂,在修文德以為先。惟翰林學士陶谷竇儀、御史中丞楊昭儉與(王)樸皆言用兵之策,樸謂江淮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樸,及見其議論偉然,益以為奇,引與計議天下事,無不合,遂決意用之。

上文出自《新五代史》,很明顯,周世宗柴榮並沒有主張先解決北方的契丹問題,他主張的是以武力「平一天下」而不是先「修文德」。至於是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周世宗柴榮聽取了王樸的建議,決定先取江淮,就是先南後北。而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與趙普等人「雪夜定策」,其實還是沿襲了周世宗柴榮於王樸制定的既定方針。

周世宗稱帝之時,天下正在繼續持續百年的戰亂,民生凋敝,而後周雖然算是五代十國時期比較強盛的政權,但實力也完全無法與北方的超級大國契丹相抗衡,所以必須先發展自身的實力。而在戰亂時期,自身發展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用武力從其他區域直接攫取。南方各國佔據了四川、兩廣以及長江中下遊等地區,那裡長期以來都是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戰亂較少,且經濟發達,更重要的是長期不修武備,這正是應該首先向南用兵的首要原因。

所以,「先南後北」的策略制定之後,柴榮馬上付諸行動——他即位之後不久就先對後蜀用兵,隨後又三徵南唐,只不過南唐曾經聯絡契丹,準備對後周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才讓周世宗柴榮被迫抽出身來向北打擊契丹,這才有了顯德六年的北伐戰爭。但是柴榮在此途中病逝了,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也許還是會繼續先南後北吧,畢竟南方後蜀、南唐、吳越、南漢等等都是一個個的小金庫啊!

所以,我們可以把柴榮北伐看做其「先南後北」戰略中的插曲,只不過他在北伐的過程中不幸病逝,沒有取得北伐的預期成果,更沒有能夠完成對南方的統一。

另外,因為柴榮北伐的順利以及他的英年早逝而認為他是最有希望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人,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首先就是後周與契丹的勢力懸殊,契丹已經穩步發展數十年,有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基礎,而後周則常年在戰亂狀態,根本就沒有喘息的機會。其次就是柴榮北伐雖然順利,但是他並未與契丹主力正面交鋒,若後周與契丹兩國爆發直接衝突,誰勝誰負實在未可知。

相關焦點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可惜的是柴榮也僅僅在位六年就病逝了,死後趙匡胤又奪取了後周的江山,而且趙匡胤之後就推翻了上司柴榮定下的決策,主張先南後北,先是平定南方再逐步解決契丹問題。柴榮的計劃有多大的可行性,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不過趙匡胤的計劃卻是失敗了,因為最後他統一了中原,可卻是一個「閹割」的宋朝,宋朝的幽雲十六州一直在契丹手裡,唐朝時期的河西一帶在西夏手裡,西南諸地又是大理的地盤,比起漢唐就算是比起明朝來說其國土也是遠遠不如。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要拒絕柴榮曾經定下的主張,而是同意趙普的先南後北呢?
  • 趙匡胤為何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為何又遭後人質疑?
    還是應該先消滅南方的政權,回過頭來再滅北漢,這樣才更容易,即「必先取巴蜀,次及江南、廣南……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禍之,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屏翰,俟我富實,則取之」。趙匡胤基本上聽取了趙普的意見,此後趙匡胤又反反覆覆地徵求張永德等其他臣僚們的意見,最終明確了「先南後北」 「先易後難」的戰略。
  • 先北後南的柴榮搞,趙匡胤先南後北,成敗誰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柴榮,個人認為他可能比趙匡胤更優秀,但遺憾的是他因為過早去世而失敗。但可惜可惜的是,他們當年的統一路線還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柴榮選擇的是先幹掉北方再拿下南方,而趙匡胤的政策則是先幹掉南方再拿下北方。兩者的政策是截然相反的,但趙匡胤最終取得了成功。所以問題來了,關於統一的路線,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南北方向呢?
  • 如果給周世宗柴榮30年時間,能建立像漢唐一樣的大一統王朝嗎?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在短短32天的時間內,一舉收復四州三關,經過高平大捷與收復四州三關後,極大地改變了五代中期遼國對中原政權具有主導地位之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後周在對契丹關係中已經佔有戰略主動。
  • 周世宗柴榮若不早離世,是否能一統天下?
    但是,在軍事上,宋祖卻採取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策略;世宗則採取了相反的策略,即即位之初,即御駕親徵,擊敗北方強敵,後敗江南強國,取得淮南之地,世宗的整個戰略都是偏袒先對付北方強敵,後慢慢對付南方諸侯,以致最後病逝。從政治上講,柴榮比宋祖有文化、有才幹,治理國家的能力更強。這兩種思想在治軍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 張正明:遼朝同中原王朝的關係 | 契丹簡史
    936年(遼天顯十一年,後晉天福元年),後唐太原節度使石敬瑭為了奪取後唐的天下,乞援於遼,不惜把山南代北的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拱手割讓給遼,並許歲貢帛三十萬匹,對遼太宗自稱「兒皇帝」。
  • 雄才大略的亂世皇帝繼位時許諾三十年後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和契丹結盟侵犯後周邊境,柴榮力排眾議御駕親徵在高平大敗北漢軍隊。柴榮率軍乘勝追擊包圍了北漢都城太原,後來因為糧草不繼才班師回朝。顯德二年(955年)柴榮派軍隊西徵後蜀大敗蜀軍,後周一鼓作氣收復了被後蜀佔領的秦、成、階鳳四州。顯德三年至顯德五年,柴榮南徵南唐三次平定江北地區攻克十四州六十縣。南唐皇帝李璟迫於後周的威勢放棄了皇帝的稱號自稱「江南國主」。
  • 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為何朱元璋北伐一年就收復了?
    公元936年,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大將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為了獲得契丹支持,割讓了幽雲十六州,甘做「兒皇帝」。從而站穩腳跟,建立後晉,定都汴梁。
  • 柴榮對宋王朝貢獻之大,你了解多少?
    殊不知,宋朝的治國理政大綱完全遵循了後周皇帝柴榮的衣缽。趙匡胤的大宋朝為什麼完全接受柴榮治國理政的衣缽呢?當然,是事出有因。先說說柴榮與趙匡胤。柴榮邊做生意便習文練武,年紀輕輕就成了當地有名望的大儒商。南北運貨,從不請鏢局押運。19歲棄商從軍,隨養父郭威南徵北戰,屢立戰功。33歲繼皇帝位,雖在位六年半,卻功績卓著。《舊五代史》稱「一代英主」,《新五代史》稱「一代雄傑」,近代史學家稱「明君」「聖君」。
  • 太平軍北伐清朝勢如破竹,逼近北京後,為何不戰自退?
    1853年,太平軍攻佔南京後,內部對太平天國未來的發展產生了分歧。洪秀全、楊秀清信心滿滿,主張直接出兵北伐,攻佔清朝的首都北京。羅大綱表示反對,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先定河南,穩紮實打,徐圖北京;中策是先定東南九省,然後出兵北伐,三路出擊,會兵北京;下策是先加強南京的軍事防守,再向外發展。
  • 為何俄羅斯稱中國為「契丹」?古代契丹人,現在在哪?
    為何會稱中國為「契丹」現在在俄羅斯、中亞等國語言中,將中國直譯過來便是「契丹人們共和國」,他們稱呼中國為Kitan,稱中國人為Kitanyes,甚至說哥倫布航海便是尋找仰慕已久的東方契丹,而且根據《劍橋遼宋夏金史》記載,契丹在整個歐亞大陸稱為中國的代稱,這是為什麼呢?
  • 小兒登基、少婦臨朝:後周符後與遼國蕭後,為何命運天差地別
    在宋人看來,蕭太后便是契丹國主,一力主導了南侵的多次軍事行動。但從各種史料分析,蕭燕燕並非契丹國主,真正的國主是她的兒子耶律隆緒,蕭燕燕是作為太后臨朝稱制,代皇帝行使權力。這種對比有一定道理,但嚴格說起來,蕭太后最初面臨的境況,與劉娥不算相似,而更接近後周符太后。符太后乃是周世宗柴榮的繼後,同時也是權臣符彥卿之女,其親姐姐則是柴榮的原配皇后。柴榮北徵返程途中,身染重病,回京後便立年僅7歲的柴宗訓為梁王,隱約有傳位之意。
  • 中國古代徵討,一般都說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中國古代進行徵討,一般都說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首先要明白一件事,古代發動的這些戰爭,方向和稱呼沒有什麼固定的搭配。歷史上也並非沒有北徵的存在。而在很多史書記載當中,其實北徵的使用次數略多於北伐,譬如在《四庫全書》中,「北徵」一詞出現3361例、「北伐」一詞出現2876例。而「徵」和「伐」的區別則可以從春秋時期說起。徵,說文解字意為正當的遠行,孟子說:徵之為言,正也。徵就是正當、端正的意思,徵戰可以理解為正義的、遠距離的戰爭。
  • 朱元璋究竟為什麼能從南到北一統天下,而其他人不行?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戰爭從南到北統一全國的,一次是朱元璋,一次是民國時期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需要說明的是兩次統一,都只是形式上的統一,明朝對東北的統治是羈縻統治。蔣介石則是保留了張學良的東北軍隊,讓東北易幟。但是即使是形式上的統一,從南往北打都很難。為何會這樣?
  • 古代戰爭講究東徵、南徵、西徵,為何「北」卻用「北伐」?
    而伐的戰爭名義是由伐的主動方決定的,戰爭的名目是由討伐的主動方決定的,是不是具有正當的意義這就不一定了。戰爭是國家之間利益的較量,自古以來成王敗寇,話語權永遠掌握在勝利方。伐具有明顯的攻擊性,有維護正義討伐失格一方的意思。所以講到伐,自然佔據道義的制高點。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伐是涵蓋徵這個概念的。
  • 五代後周第二位皇帝,周世宗柴榮如何滅佛?他為何英年早逝?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本姓柴,後曾改姓郭 。邢州堯山縣(今河北隆堯)人。五代時期政治家,後周第二位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 )。柴榮出身邢州望族,自少「器貌英奇」,擅長騎射,略通書史及黃老之術,且為人謹慎篤厚,因而被姑父郭威收為養子。早年曾隨商人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在後漢時期,隨郭威赴鄴都就鎮,任天雄牙內指揮使。廣順元年(951年),後周建立,郭威委任柴榮治理澶州。他為政清肅,使盜不犯境。廣順三年(953年),入朝任開封府尹,進封晉王。
  • 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的燕雲十六州,為何朱元璋只用一年就收復了?
    公元936年,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大將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為了獲得契丹支持,割讓了幽雲十六州,甘做「兒皇帝」。從而站穩腳跟,建立後晉,定都汴梁。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以後,中原王朝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至此是徹底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
  • 史上為何往北打就叫北伐,往南打都叫南徵?
    我們可以發現北伐和南徵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人們印象裡面:在古代史上,一般由南方往北方打的,直接叫做北伐,而由北方往南邊打的就叫做南徵。那麼,為什麼由南往北打叫做北伐,由北往南打就叫做徵呢?
  • 北宋初二帝時代遷都、北伐和帝位傳承制度三者的關係及其變遷
    他打算是先用收買的辦法,把石瑨唐讓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買過來,如果不行,那就當作軍費。 初,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會宴駕,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