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2020-12-24 小閔學歷史

歷史有時候對於有些人來說真的是一個莫大的玩笑,對於周武帝宇文邕來說是如此,對於周世宗柴榮來說也是如此,宇文邕時期他早已平定北方,此時只剩下南方偏安東南的南陳,宇文邕死前想要先打垮突厥再統一天下,可是上天不給他時間了,在北徵突厥時候就病死了,死後楊堅篡位奪取了他的江山。

周世宗柴榮也是一個如此可惜的人,他採納了王樸的《平邊策》並放出豪言:「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在位期間北挫契丹奪取十六州其中三州,往南又進一步打擊南唐的勢力,可以說趙匡胤之後的一切也是在柴榮的基礎上打造的。

可惜的是柴榮也僅僅在位六年就病逝了,死後趙匡胤又奪取了後周的江山,而且趙匡胤之後就推翻了上司柴榮定下的決策,主張先南後北,先是平定南方再逐步解決契丹問題。

柴榮的計劃有多大的可行性,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不過趙匡胤的計劃卻是失敗了,因為最後他統一了中原,可卻是一個「閹割」的宋朝,宋朝的幽雲十六州一直在契丹手裡,唐朝時期的河西一帶在西夏手裡,西南諸地又是大理的地盤,比起漢唐就算是比起明朝來說其國土也是遠遠不如。

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要拒絕柴榮曾經定下的主張,而是同意趙普的先南後北呢?

其實從形勢上來看,如果趙匡胤真的採用柴榮的主張是真的機會不大,因為柴榮時期的契丹是大遼最為衰弱的兩個時期,此時的契丹是由遼穆宗主持大局的,他在歷史上被稱為「睡皇帝」。

這個人愛喝酒不愛女色,一喝酒就愛撒酒瘋然後睡覺,導致遼國的朝政日益衰敗,所以就有了睡皇帝的稱號,要不是後來繼位的遼景宗有幾把刷子那麼遼國可能會提前一百多年就滅亡了。

周世宗柴榮意識到此時的睡皇帝根本無心政事,攤上這麼個活寶只需趁你病要你命就能一舉奪下幽雲十六州,而一旦有了幽雲十六州這塊屏障就不需要再懼怕遼國的鐵騎,周世宗是一個有想法的人,想到就幹。

於是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周世宗柴榮發動了北伐戰爭,奪得了幽雲十六州的三州之地,而事實上柴榮的主張是有一部分正確的,因為遼國君臣確實來不及防禦,至於之後的結局如何,由於沒有後續只能是各抒己見了,這終歸是歷史。

可惜的是,周世宗在北伐之時後就病逝了,他的北伐計劃暫停,不久後趙匡胤就發動了「陳橋兵變」。

此時由於趙匡胤是欺負人家孤兒寡母上的位,所以也有點不光彩,一方面他需要迅速平復後周舊臣,另一方面他需要建立功勳來證明自己來顯得其名正言順。

但是趙匡胤的性格和柴榮來說也不相同,柴榮有點李世民的影子。高平之戰面對敵軍居然敢身先士卒,就如同當年李世民「虎牢關大戰」三千玄甲精騎對陣三十萬竇建德的大軍。

有人會說這柴榮就是運氣好,可是運氣確實是運氣,可是有時候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歷史上哪一次奇蹟不都是豪賭來贏得勝利的?

所以對於柴榮來說,他主張先解決契丹再解決南唐,就如同後來朱元璋決定先對付張士誠還是陳友諒一般。

不過趙匡胤的性格則相對柴榮來說更為穩重,我們看到北宋滅國之戰都是需要經過精心策劃的,直到萬無一失才實施,比如當時南唐名將林仁肇,對於當時的南唐來說就好比趙國之李牧。

趙匡胤意識到想要消滅南唐就必須先解決林仁肇,於是趙匡胤不惜用反間計除掉了林仁肇,讓南唐後主李煜自毀長城,林仁肇一死,南唐唾手可得。

在兩者性格之下,趙匡胤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挑硬骨頭打,相反他在經過一番抉擇之後還是選擇先挑軟柿子捏,這對於他和當時新興的北宋來說都是最好的抉擇。

所以趙匡胤先用了幾年時間平定了南方,等到他想回過頭來再解決契丹之時,已經來不及了,為什麼?此時的契丹出了一個明主,遼景宗耶律賢,更可怕的是他的老婆蕭燕燕。

他們在位期間一改遼穆宗時期的弊政,使遼國國力得以恢復,同時對內又提拔賢才,讓宋朝君臣聞之喪膽的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叔侄就是這個時候被挖掘出來的。

而國有明君,就意味著整個國家的決策權不會耽擱,這和遼穆宗時期是不一樣的,所以趙匡胤想要在君明臣強的時候拿下幽雲十六州是明顯不明智的,就有了後來想用錢贖回幽雲十六州,還沒來得及實施也掛了。

而之後的趙太宗就是「高粱河車神」,兩次北伐讓宋朝精銳損失殆盡,所以北宋之後的被動挨打就從這註定了。

相關焦點

  • 柴榮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卻為何突然決定北伐契丹?
    後世因此而認為柴榮主張「先北後南」,即先收復燕雲十六州,然後才向南統一後蜀、南唐等割據勢力。 上文出自《新五代史》,很明顯,周世宗柴榮並沒有主張先解決北方的契丹問題,他主張的是以武力「平一天下」而不是先「修文德」。至於是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周世宗柴榮聽取了王樸的建議,決定先取江淮,就是先南後北。而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與趙普等人「雪夜定策」,其實還是沿襲了周世宗柴榮於王樸制定的既定方針。
  • 先北後南的柴榮搞,趙匡胤先南後北,成敗誰對?
    千千萬萬的英雄都曾試圖實現這一夙願,但最終只有趙匡胤成功了,而那些先輩們都倒在了奮鬥的路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柴榮,個人認為他可能比趙匡胤更優秀,但遺憾的是他因為過早去世而失敗。但可惜可惜的是,他們當年的統一路線還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柴榮選擇的是先幹掉北方再拿下南方,而趙匡胤的政策則是先幹掉南方再拿下北方。兩者的政策是截然相反的,但趙匡胤最終取得了成功。
  • 周世宗柴榮若不早離世,是否能一統天下?
    但是,在軍事上,宋祖卻採取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策略;世宗則採取了相反的策略,即即位之初,即御駕親徵,擊敗北方強敵,後敗江南強國,取得淮南之地,世宗的整個戰略都是偏袒先對付北方強敵,後慢慢對付南方諸侯,以致最後病逝。從政治上講,柴榮比宋祖有文化、有才幹,治理國家的能力更強。這兩種思想在治軍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 柴榮對宋王朝貢獻之大,你了解多少?
    殊不知,宋朝的治國理政大綱完全遵循了後周皇帝柴榮的衣缽。趙匡胤的大宋朝為什麼完全接受柴榮治國理政的衣缽呢?當然,是事出有因。先說說柴榮與趙匡胤。2、柴榮讓趙匡胤當了初級將領趙匡胤與柴榮分手後,先去找了他父親的軍中好友,隋州刺史董應本,董應本道是接收了他,可其子把趙匡胤當家奴使喚,使趙匡胤忍無可忍,準備離開,卻被董應本兒子趕出家門。還一分錢也不給,成了沿街乞討的叫花子。
  • 如果給周世宗柴榮30年時間,能建立像漢唐一樣的大一統王朝嗎?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在短短32天的時間內,一舉收復四州三關,經過高平大捷與收復四州三關後,極大地改變了五代中期遼國對中原政權具有主導地位之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後周在對契丹關係中已經佔有戰略主動。
  • 趙匡胤為何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為何又遭後人質疑?
    還是應該先消滅南方的政權,回過頭來再滅北漢,這樣才更容易,即「必先取巴蜀,次及江南、廣南……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禍之,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屏翰,俟我富實,則取之」。趙匡胤基本上聽取了趙普的意見,此後趙匡胤又反反覆覆地徵求張永德等其他臣僚們的意見,最終明確了「先南後北」 「先易後難」的戰略。
  • 趙匡胤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趙普等勸他除掉,他是如何處置的?
    後周世宗柴榮去世後不到半年,趙匡胤就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奪了後周江山,逼著後周恭帝柴宗訓退位,宋朝由此建立。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給自己的子孫定下了祖訓三條,其中第一條就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趙匡胤畢竟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了後周江山,反了老領導,對老領導的後代有所善待也算是彌補心底的愧疚。
  • 趙匡胤篡位後周登基,為何後周政權沒有人起兵反對他?
    趙匡胤曾經是後周的一員大將,他很早就投奔了郭威,一直到郭威建立後周。不過趙匡胤真正的映入別人眼帘其實是柴榮時期。柴榮繼位後,對軍隊做了改革,提拔一批人才,其中就有趙匡胤。
  • 趙匡胤辜負了柴榮的信任,坐上皇帝之位,不過卻成就了一番事業
    而被大家稱之為千古一帝的無非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唐太宗,宋太祖等人,很多人覺得趙匡胤並不能和秦始皇等人平起平坐,覺得他立下的功績是不能和他們三個人相比的。個人覺得他在其它方面還是做得非常不錯的。事實上,趙匡胤之所以能成為皇帝,也是通過他帶領軍隊進入陳橋變化,他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叛亂方法不同,他本來是下周的官員,柴榮也是一個非常可靠的人,但柴榮死後不久,他的妻子和孩子。大部分人認為他被情況逼得不得不登上皇帝的寶座。他喝醉後,弟弟趁他不注意給他穿上龍袍,所以他只能坐在皇帝身上,當然很多人想。
  • 為何歷仕四朝的高懷德始終不倒?
    高懷德是後周天平節度使齊王高行周之子,後晉開運初年,跟隨擔任北面前軍都部署的父親率兵北徵,抵抗遼兵。不料,後晉的軍隊被遼兵重重包圍,救援部隊又遲遲不到,情勢十分危急。高懷德左右射箭,縱橫馳突,敵軍紛紛後退,他護衛著父親突圍而出。高懷德以戰功升任羅州刺史,朝廷賞賜他珍裘、寶帶、名馬,表示對他的特別恩寵。高懷德鎮守睢陽的時候,杜重威投降遼國,京東諸州叛軍四起,高懷德堅壁清野,遏制遼軍的進攻步伐。
  • 宋朝第一代皇帝「趙匡胤」不僅是歷史上的一位明君,而且戰功赫赫
    宋朝第一代皇帝「趙匡胤」不僅是歷史上的一位明君,而且戰功赫赫,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 小兒登基、少婦臨朝:後周符後與遼國蕭後,為何命運天差地別
    說到宋遼歷史,一定離不開宋太祖趙匡胤,而遼國赫赫有名的,除了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外,還有一位活躍於評書戲劇、小說影視劇中的巾幗豪傑蕭太后。在宋人看來,蕭太后便是契丹國主,一力主導了南侵的多次軍事行動。這種對比有一定道理,但嚴格說起來,蕭太后最初面臨的境況,與劉娥不算相似,而更接近後周符太后。符太后乃是周世宗柴榮的繼後,同時也是權臣符彥卿之女,其親姐姐則是柴榮的原配皇后。柴榮北徵返程途中,身染重病,回京後便立年僅7歲的柴宗訓為梁王,隱約有傳位之意。
  • 五代後周第二位皇帝,周世宗柴榮如何滅佛?他為何英年早逝?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本姓柴,後曾改姓郭 。邢州堯山縣(今河北隆堯)人。五代時期政治家,後周第二位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柴榮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 。在位期間,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制度、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
  • 宋太祖取代後周,他對柴榮後裔如何安置?史書記載有出入!
    他通過武力強行讓後周恭帝「禪讓」後,對於後周宗室卻是沒有展開清洗,而是像曹丕那樣選擇了善待。因此贏得了後世一片稱讚。況恭帝當紈綺之衝年,會笙鏞之變響,聽謳歌之所屬,知命歷之有在,能遜其位,不亦善乎。——出自《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周書)恭帝紀)》周恭帝柴宗訓是柴榮的四子,也是柴榮為帝後時存嫡子中最年長的,實為現存「嫡長子」。繼承帝位之時年僅七歲(實際六歲)。
  • 雄才大略的亂世皇帝繼位時許諾三十年後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唐宗宋祖」一詞常常被人用來形容將國家治理很好的皇帝,它的意思是指一個皇帝的偉績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與宋太宗趙匡胤相提並論。唐太宗開闢了貞觀之治揭開了大唐盛世的序幕,宋太祖結束了五代十國亂世開啟了兩宋燦爛的文明。
  • 為什麼郭威要會傳位給養子柴榮,他沒有其他子嗣了嗎?
    後漢隱帝猜忌功臣,郭威憤而起兵,隱帝將郭威二子、三侄全部誅殺,郭家絕嗣(後漢隱帝誅殺郭威二子、三侄,郭氏絕嗣)後周太祖郭威有兩個兒子,分別是剡王郭侗和杞王郭信,如果不出意外,郭威在建立後周后,繼位的必定是他這兩個兒子其中一個,當皇帝怎麼也輪不到養子柴榮。
  •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為何將皇位傳給養子柴榮?這樣真的合適嗎?
    作為結束五代亂世的最後一個王朝的後周,郭威、柴榮兩代帝王,讓人們看到了恢復統一的希望。顯德元年,年僅五十一歲的郭威因病去世,郭威臨終前將後周的皇位傳給了養子、同時也是妻子柴氏的侄子柴榮。郭威為什麼要將皇位傳給養子柴榮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支持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然而從史料記載來看,趙匡胤並沒有重用王溥,而是把他和範質、魏仁浦同等對待。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一年,他還讓範質、王溥和魏仁浦繼續當宰相,以穩定朝廷局勢。可第二年以後他便將這三位罷免相位,讓自己的心腹趙普當了宰相。此後王溥同範質、魏仁浦一樣只擁有榮譽性質的高位,而不具有朝廷大權。在後人看來他完全是被趙匡胤所棄用,並沒享受到擁立趙匡胤帶來的任何好處。
  • 拼命的趙匡胤,為了完成夢想,付出了哪些努力?
    文/採霞聊歷史據《宋史》中對於宋太祖趙匡胤的記載:「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當時的趙匡胤在還是個將軍的郭威手下當他的親兵,而後隨著郭威建立後周之後,他也就順理成章的唄封官了,而這並不是說趙匡胤運氣好,抱到了「大腿」,趙匡胤之所以能夠得到其重視,也是因為他本身實力出眾,不然郭威也不是什麼慈善家,又怎麼會讓他輕易的做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