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是郭威的養子而非義子,一字之差,差別可是很大的。郭威為什麼要傳位給養子柴榮,這其中的原因還真不少。
後漢隱帝猜忌功臣,郭威憤而起兵,隱帝將郭威二子、三侄全部誅殺,郭家絕嗣
(後漢隱帝誅殺郭威二子、三侄,郭氏絕嗣)
後周太祖郭威有兩個兒子,分別是剡王郭侗和杞王郭信,如果不出意外,郭威在建立後周后,繼位的必定是他這兩個兒子其中一個,當皇帝怎麼也輪不到養子柴榮。可是,郭威這兩個兒子偏偏早於郭威便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殺害,而且完全因為是替自己的父親背鍋而枉死。
郭威是擁立後漢高祖劉知遠稱帝的有功之臣,被升戳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帥大軍的將相。後漢高祖劉知遠在位不到兩年即駕崩,郭威與大臣蘇逢吉同受顧命,擁立劉承祐為帝,是為後漢隱帝,郭威官拜樞密使,掌管全國的兵權。可是劉承祐即位後,對包括郭威在內的有功大臣極為猜忌,他原本就非常忌憚功臣掌權,為了不願受制於以郭威、蘇逢吉為首的顧命大臣們,劉承祐大開殺戒,將太祖生前的親近重臣史弘肇、楊邠、王章等全部殺害。當時郭威正擔任天雄軍節度使、鄴都留守,並不在京中,因此得以逃過這一次對功臣的血洗,可是,他雖然倖免於難,他留在東京開封府的家人卻幾乎全部遇害。
這一場對功臣的大屠殺中,郭威留在東京開封府的家人幾乎全部遇害,他在京的全部家屬子侄,包括兒子青哥(郭侗)、意哥(郭信),侄子郭守筠、郭奉超、定哥,養子柴榮的兒子宜哥等三人全部被殺。關於此事,《新五代史》卷19便有記載「初,帝舉兵於魏,漢以兵圍帝第,時張貴妃與諸子青哥、意哥,侄守筠、奉超、定哥,皆被誅。」一日之內,包括自己的兩個親兒子、三個親侄兒還有養子柴榮三個兒子在內的八個至親親人全部被誅殺,得知消息的郭威內心不知道該有多麼悲痛,這不僅僅是失去至親至愛之人的痛苦,還有對郭氏一門男丁滅絕後繼無人的家門慘劇的絕望。
郭家幾乎被族滅,此等不共戴天之仇郭威誓要以血還血,可是郭威家人慘遭族滅也並非是無端被殺,而是因為郭威以「清君側」名義於乾祐三年(950年)起兵討伐隱帝,這才觸怒隱帝,大開殺戒屠戮郭威家人。在此後的短短一年時間裡,勢如破竹的郭威大軍便將後漢軍打的落花流水,隱帝劉承祐在出逃途中為郭允明所殺。廣順元年(951年)郭威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周,定都於汴京,史稱後周。
後周建立前,柴榮便已經被郭威收為養子,郭威在兩個兒子三個侄兒遇害後,便全力培育柴榮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郭威之妻柴氏劇照)
自己出生入死一手建立的後周江山最後卻要託付給一個異姓的外家親戚,相信郭威做出這個選擇應該是很艱難的。因為,這是郭威不得不做出,也是他當時唯一和最好的選擇。
郭威的兩個兒子及三個侄兒在開封被殺的時候,郭威已經四十七歲,郭威這個人很重感情,原配夫人,後來的聖穆皇后柴氏與郭威同甘共苦幾十年,夫妻二人感情篤深,兩人最大的遺憾便是沒有自己的孩子,郭威當上皇帝後,追封柴氏為皇后。郭威四十多歲了才只有兩個兒子,而且他的妃嬪非常少,說明他是一個極重感情的皇帝,從生理上看,郭威四十多歲正值壯年,他完全還能再生孩子。可是郭威卻並不再生子,也沒有冊立過皇后,反而立柴皇后之侄柴榮為嗣君,可見他與柴氏感情之深厚。
而柴榮因為家道中落,年未通冠便前去投奔已經嫁給郭威的姑母柴氏。生性謹厚的柴榮幫助郭威處理各種事務,事事都辦得井井有條,因此深受郭威喜愛,加上姑母柴氏無子,便收養柴榮為義子。
郭威建立後周后,由於郭氏已經絕嗣,甚至連柴榮留在開封的三個兒子也全部被害,郭威在這世上最親近之人便只剩下養子柴榮了。在郭威最落魄的時候,柴氏便不顧家人反對,義無反顧的嫁給了他,年輕時候的郭威非常放縱自己,喜歡喝酒賭博而不事產業,是柴氏常規勸他,希望他能振作起來。這一對夫婦結合於患難之中,郭威也常對他人說沒有柴氏的規勸資助就沒有自己後來的帝業,這也是後來郭威立養子柴榮為嗣君的一個主要原因。
當然,養子柴榮也確實非常適合繼承大統,柴榮從小在郭威身邊長大,後周建立前,他任鄴都留守抵禦後漢軍,後周建立後,柴榮以皇子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陽)刺史、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在澶州任內,「為政清肅,盜不犯境」,深受官民倚信。可見柴榮已經成長為一個沉穩有謀,處事不斷的優秀青年才俊。
後記
(五代十國最英明神武的皇帝後周世宗柴榮)
郭威傳位給自己的養子柴榮,固然有自己的兩個兒子三個侄兒被後漢隱帝殺害,郭氏絕嗣的原因,也有郭威與聖穆皇后柴氏感情深厚,愛妻及侄的另一層原因。而最重要的一點是養子柴榮真的非常爭氣,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皇位接班人。
事實也證明郭威選對了繼承人,柴榮繼位後帶領後周走向了最鼎盛,他積極出兵北擊契丹南破南唐西敗後蜀,後周的疆域不斷擴大,已經具備了改變五代十國分裂格局,走向統一的條件。只是可惜其命不祚,在位僅僅六年便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後世史家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