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路財神畫像)
財神爺,在中國道教中,他是主管世間財源的神明。
在民間,信奉財神的人很多。逢年過節時,拜財神的風俗尤盛。
中國有東西南北中「五大財神」,若加上東南、西南和東北、西北「四路財神」,便湊足了最大數——「九」。
亦即泱泱中華,夠得上財神級別的,總共有九位。
所謂「九路財神」是也!
(小過年。逢年過節拜財神)
管錢財的神仙為何這麼多呢?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要想實現財務自由(比如一個億的「小目標」),是否得遇財就求、逢神就拜?
其實,大可不必。
(道觀「三清宮」。上接蒼穹,神仙之門?)
這很好理解。
所謂「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每個地方或不同行業,都有自己重點祭拜的財神。所求不同,祭拜各異,亦在情理之中。
(人間仙境。雲蒸霞蔚的南嶺之越城嶺深處)
盤點「九路財神」成仙之路,各有各的造化,也各有各的故事。而且,他們成仙之前,身份地位各異。
其中,就有這麼一位皇帝。
乃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周世宗柴榮,被民間尊稱為中財神「柴王爺」,廣受香火,時時祭拜。
(後周世宗柴榮劇照)
「柴王爺」柴榮,系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養子,出生於公元921年10月27日。
其人本姓柴,後隨姑夫兼養父而改姓郭。邢州堯山縣(今河北隆堯)人,是五代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五代第一帝」!
(年富力強的柴榮,雄才大略、經天緯地,為結束五代亂世、重歸華夏一統而殫精竭慮。)
柴榮於公元954年2月26日榮登大寶,改元武德。
共在位五年半。
期間,勵精圖治、鼎力革新,興修水利、整飭吏治,抑佛重教、開疆拓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譽為五代十國時期最有能力和民望的皇帝。
(武德六年時的後周版圖)
史載,周世宗曾制訂過時跨三十年的中長期規劃:
「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這麼宏偉的目標,在他即位之初,就在一步一個腳印地迅速接近。
怎奈天不假壽!
他在北伐親徵幽燕時突染重症,於公元959年7月27日駕崩了。
(歷史的迷霧與動人的傳說)
這裡,就演繹出一個「病龍臺」的故事:
顯德六年(公元前959年),周世宗親徵伐遼,直取幽州。在四十二天內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的土地。
大軍浩浩蕩蕩來到今河北涿縣南邊的瓦撟關時,得知遼軍已經望風而逃,平遼大功將成。於是,以瓦橋關置雄州,並登高臺,閱三軍。
其時,在武德六年五月丙午日。
(瓦橋關外伐遼的大軍。劇照)
由於周世宗素有明君之名,此時正好有當地百姓前來勞軍。
待鄉紳持牛酒進獻時,柴榮隨口問道:「此地叫什麼名字?」
帶頭老者答道:「歷世相傳,稱之為病龍臺。」
柴榮聞言一怔,隨之默然。
當夜,他便身感不適,次日更突然加重,一病不起。因而不得不下令匆匆班師回朝。
剛安排好後事,就駕崩於開封。
「病龍臺」之故事,「天人感應」之結局,近似於一個神話。
恰到好處地從另一個角度進一步神化了英明神武的「五代第一帝」周世宗。
也為其「升天」為「財神」,在民間打下了廣泛基礎。
(弦歌。一聲嘆息)
大家知道,「成仙」之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有著帝王光環的「柴王爺」也不例外。
其從病龍臺染疾到皇城駕崩,僅一個來月;
但從皇帝駕崩到榮登仙籍,卻歷經了二百多年。
具體講,中原民間拜柴王爺的風俗直到宋元之後才盛行。
(柴王爺畫像。中原地區供奉的財神爺,也是廣大礦工、窯工、建築工的保護神。)
縱觀「皇帝財神柴王爺」的成長史,既是一部勵志史,更是一部幸運史(當然,誤登病龍臺檢閱大軍這一刻除外)。
在跌宕起伏、波瀾壯闊中,君會感慨:
從一無所有的商販,到萬民敬仰的皇帝,再到頂禮膜拜的財神!
這得怎樣的開掛的人生和無敵的人設,才能做到如此卓越啊。
(亭與楓葉。理想與現實)
史載,周世宗柴榮的家庭原本是邢州望族,又是堯山當地有名的富商。
但他出生後,卻已家道中落。
年未童冠的他,不得不前去投奔嫁給同鄉人郭威的姑母。
這個命運轉折點,是柴王爺走向人生巔峰的開始。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劇照)
由於生性謹厚,且在幫助處理各種事務時很有條理,展現了極高的天賦,深受郭威喜愛。
恰恰柴氏無子,便收養柴榮為子,改姓郭。
(古道西風。茶、鹽、藥的通道)
當時,郭威家境也不富裕。
柴榮為資助家用,便外出與鄴都富商頡跌氏做茶貨生意,往返江陵等地,所獲頗豐。
及至成年後,才棄商隨郭威從戎。
這一段自小便從商獲利的經歷,讓柴王爺一出場,便走在了打怪升級為財神的路上。
(陽光下的「柿」場與風雨橋)
能讓眾多老百姓視為財神爺的,除了自身有別人難以企及的盈利能力外,
關鍵是更該有能帶給眾人經濟收入增加和經濟地位的提高或保障的法寶。
這一點,「柴王爺」就一直做得相當不錯。
所以,才在眾帝王中脫穎而出。
(財富天空。)
柴榮十分關心民間疾苦。
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改革措施,如均定田賦、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及興修水利等舉措,使得地方經濟得以在走馬燈般的朝代更替和戰亂中,很快恢復並逐漸發展。
上述成就,儘管有相當難度,但作為皇權在握的帝王,歷史上也有不少人做到了。
但被人們敬奉為「財神」的,卻只有柴榮一個。
(溼地裡的自由。水利,才是農耕時代的經濟命脈)
原來,在平民大眾的眼裡,周世宗不僅能讓他們戰後歸田、發展生產、吃飽穿暖,有了盼頭,還特麼得講究公平。
不分貧富貴賤,「柴王爺」都是有求必應的。
因為,就連歷代受優待免納租稅的曲阜孔氏,也被他取消了特權,照平民例納租賦。
還有佛寺。
還有發行的錢幣也不摻假……
(書寫新篇?)
為保障來之不易的成果,他大力整肅吏治。
雖然前期有些嚴苛,但能在風尚基本形成後即迅速轉為寬嚴相濟。
以及修訂新法,嚴刑竣法,從而使得政治清明而經濟發展。
(繁花似錦。雖小但開得燦爛,恰如戰亂後難得的一次展顏)
柴王爺還是一個搞「城市建設」的高手。
他繼位第二年便「嫌棄」開封道路狹小,擁擠不堪,決定在京師大興土木,使新城區急速擴展了五倍。
為此,他徵丁十數萬、費帑不計其數。
奇怪的是,這明顯「講排場、窮奢侈」的行為,竟然沒有留下諸如「勞民傷財」之類的歷史罵名。
不僅不被詬病,反而是歷史上極少數因「基建狂魔」贏得讚譽的皇帝之一。
(雕欄玉砌,氣勢恢宏)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柴榮頒布了建築開封外城的詔書:
「宜令所司於京城四面,別築羅城,先立標誌」。
也就是「抓住規劃龍頭,一張圖紙實施」。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徵發開封府及近畿的曹、滑、鄭州丁夫十餘萬開始建築。
在舊城之外新建羅城,面積相當於原來的四倍。
也就是「擴大城市容量,增加城市競爭力」。
羅城的建設,不光是證都城的政治、軍事和文教等公益設施的「擴容提質改造」,也給了百姓很大的自由發展空間。
亦即:等新城規劃好,各類公共設施都選址完之後,百姓可以在剩下的土地上自行建造。
此舉,極大地拉動內需,掀起了民間投資置產熱潮。
從而使大眾的財富、資產增加了、升值了。
(滾滾財源如水流)
他曾專門下詔就道路寬度和綠化、建築退線都列出了要求,還對開封的水系景觀進行了營造。
鼓勵市民在河邊種植綠樹,建設標誌性建築。
這些舉措,使得開封的面目一新,人們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升。
(柴榮雕塑。網絡圖片)
周世宗的壯年而逝和壯志未酬,讓人們深感惋惜。這種惋惜,又進一步放大了他的好。
隨著朝代更替和時間的不斷推移,以及神化後的事跡的廣為流傳,加之宋時對文化的寬容,一個皇帝財神就此橫空出世。
(財神駕到。你會求要什麼?)
「柴王爺」接受著人們的供奉祭拜,並慢慢地演變成一種習俗,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