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對田地採取「不抑兼併」的政策?

2020-12-05 小南史

土地問題一直都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問題,各個封建朝代為了維護自身專制權力統治及保證國祚,大多朝代在其前期都實行堅持抑制土地兼併的土地政策,一般都是對土地買賣進行禁止或者多加限制,從法律上抑制土地兼併,而宋朝卻可能是個例外,而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兼併」的土地買賣政策卻是異於一般封建朝代上述的土地政策,呈現出獨特性,為什麼宋朝又會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宋朝還享國三百餘年。

宋朝田制不立和不抑兼併政策

在這裡介紹一下,關於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兼併」的具體意思,這兩個詞屬於史學範圍,簡單說明一下。

在宋朝之前的大的封建朝代,如漢唐,實行的是土地國有制為主體的土地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一般自耕農的土地都由國家來授予,所以國家不僅對授予的土地擁有主權,同時享受所有權,而所謂的「田制不立」是指在唐朝均田制崩潰以後,由於私有土地的日益增多,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國家已經沒有了剩餘的可授予農民耕種的公田,宋朝沿襲這個趨勢,開始不再授予農民土地,封建國家的土地公有制主體地位逐漸喪失,對私有土地已經沒有了所有權,只剩下了主權。

註: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土地為國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地主階級的土地並不屬於均田範圍。

「不抑兼併」則是在「田制不立」的基礎上延伸起來的,既然國家已經不再授予農民土地了,所以對於私有土地的買賣也不再有買賣上的限制,或者個人佔田上的限額,所以說「不抑兼併」換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土地的自由買賣。但是它的出現必須建立在「田制不立」之上的,意思即既然國家不再向官吏和農民授予土地,那麼也不再限制個人擁有土地的數量,聽由土地的自由買賣,這就是所謂的「田疇邸宅,莫為限量」。

宋朝的窮人買不起田地的怎麼辦?

雖然宋朝已經不再授予農民田地了,但是也有一系列的措施來解決農民無地或者少地的問題。在北宋初期,剛剛經過了長期的戰亂,為了恢復經濟,穩定農業,安頓農民,宋朝的統治者實施了一些的農業恢復措施。

第一、 鼓勵開荒

由於因戰亂導致人口的減少,田地大量的被荒蕪,連當時全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地帶的京畿地區荒地也很多,「京畿周環二十三州,幅員數千裡,地之墾者十才二三。」於是宋太祖便下令:「詔所在長吏告諭百姓,有能廣植桑棗、開墾荒田者,並只納舊租,永不通檢。令佐能著復捕逃、勸課栽植,歲減一選者,加一階。」

並且,還通過免租來鼓勵墾荒,並且以此來作為提拔地方官員的一個標準。宋太宗時期實行「應諸州管內,並許民請佃,便為永業,仍免三年租調,三年外輸稅十之三。應州縣官吏勸課居民墾田多少,並書印紙,以示族賞。」

宋真宗時,「如見在莊田土窄,願於側近請射,及舊有莊產,後來逃移,已被別人請佃,礙救無路歸業者,亦許請射。」通過鼓勵墾荒的土地政策,國內大量的荒地開墾出來。從而達到「始,趙尚寬為唐守,勸民墾田,高賦繼之,流民自佔者眾,凡百畝起稅四畝而己。稅輕而民樂輸,境內殆無曠土。」的效果。

第二、 鼓勵歸業和鼓勵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逃戶的田

宋太祖開寶六年九月頒布的詔令:「諸州今年四月己前逃移人戶,特許歸業,只據見佃桑土輸稅,限五年內卻納元額。四月已後逃移者,用不得歸業,田土許人請射」。到了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又頒布詔令:「州縣逃田經十年已上無人歸業,見今荒閒者,令出榜曉示,限百日本主歸業,限滿不來,許人請射耕佃,其歸業並請射人戶並不得立定稅額及令應副差搖,後及五年,於舊額稅賦上特減八分,永為定額」。

通過上述的兩道詔令,既能使逃戶能歸業,同時又使防止已經安頓下來的農民再度逃離,可以讓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有一定的土地。

第三、官田的招佃與民田化。

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九月下詔:「應系(官)田及官系荒田,經三年以上者,許挑段請射。於所請田元額稅加十分之二,更於次年起納稅,仍先許中戶等己下戶請射,如有餘者方許豪勢請佃,即不得轉將典賣」。

宋朝政府的官田先由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承佃,交納一定的地租,如果農民承佃不完才能由地主承佃,同時官田的民田化則是由賞賜或者出賣的形式來完成。

宋朝土地政策下的背景

宋朝的「田制不立」及「不抑兼併」土地政策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教訓和當時強大的社會經濟為背景。

1、歷史上的教訓

經過了北魏及唐朝近三百年的時間裡,隨著唐朝中期均田制的破壞,所有頒布和實施的限田、佔田、均田等法令或者制度統統失效,統治者雖然有心繼續限制土地自由買賣來抑制土地的兼併,但是也無力抗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了,到了唐朝末期,國家對土地買賣已經不設置什麼限制了,雖然從法令上買賣土地是違法的,但是土地買賣已受到了社會的承認了。

「古先哲王疆理天下,百畝之地號曰一夫。蓋以一夫授田,不得過於百畝也。欲使人無廢業,田無曠耕,人力田疇,二者適足。是以貧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法立事均,斯謂制度。今制度弛紊,疆理隳壞,恣人相吞,無復畔限。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依託豪強,以為私屬,貸其種糧,賃其田廬,終年服勞,無日休息。罄輸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稅。貧富懸絕,乃至於斯﹗」

唐德宗時期的宰相陸贄說的話,其實可以看出,自從井田制被破壞,土地成為私有財產以後,私人佔田數量不再有限制,土地聽任百姓貧富之間自由買賣,結果出現了土地兼併的嚴重狀況:「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而宋朝正是承繼這一土地私有制和自由買賣的進程。

2、宋朝強大的社會經濟

宋朝的經濟異常的發達,宋朝是承繼漢唐之後社會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都知道農業在封建國家中的基礎作用,而宋代的農業比前代獲得前所未有的全面發展,雖然宋朝的土地面積看起很小,但是產出確很大,主要是依賴於當時出現了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秧馬、耬鋤、耬刀等使用,大大的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加之根據南北方的差異進行的農作物品種的交流和優良品種的推廣及耕作技術的提高,使農田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提升。

宋朝時期,農業發達地區的面積產量大約是唐朝發達地區的兩倍,由此帶來的結果是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特別是糧食的商品化,根據資料顯示,北宋時期每年需要1700萬石的商品糧,大約佔北宋全年糧食產量的1%左右,而到了南宋時期,其更是提升到了7%~8%之間。宋朝發達的農業生產和農業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促進了農村的專業手工業或者家庭手工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城鎮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大量農產品進入市場,直接使於廣大農村有著最直接聯繫的城鎮或墟市的興起,最後也使土地的商品化—土地的自由買賣。

宋朝詳細對土地自由買賣的規定

土地的自由買賣是以擁有土地的所有權為前提條件的,即土地的私有制確立為土地的買賣提供了前提基礎。恩格斯有句著名的話:「土地所有者可以像每個商品所有者處理自己的商品一樣去處理土地。」土地的私有制不僅表現為佔有和使用,更加表現為處分,包括出賣。所以說土地的所有權和土地的私有制確立是土地買賣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1、宋朝之前的規定

由於從一開始封建社會就不鼓勵土地的自由買賣,所以立法上也不怎麼重視,導致從秦漢到唐朝之前,對於規定如何進行土地買賣的法律文獻資料非常的匱乏,對於秦漢時期而言,僅知道秦代開始要求各戶到官府登記自身的不動產在內的財產,而對於兩漢時期,從湖北江陵張家山出土的《田律》內容來看,涉及的相關內容也僅是規定土地不準買賣而田宅則可以附條件的買賣,至於有關買賣的土地契約倒是有相關實物證據。

到了南北朝的末期,即北魏和北齊,開始有相關的記錄。北齊對土地買賣的規定是:露田屬於國家所有,故「悉入還受之分」,不許買賣。而作為私田的「桑田」則「不在還受之限」可以買賣,而依照北魏之法,就算是允許土地買賣,也僅僅是買賣有餘和不足部分。

隋朝的對於土地買賣如何規定,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由於隋朝沿用北齊的均田制等土地制度,也繼承了北齊時期的土地立法,對於國家授予農民的露田,也不許買賣,對於官僚地主的私田和永業田,應該是可以買賣的,至於農民的麻田和桑田,也是允許出賣有餘和買進不足。當然也出現了違法買賣露田的想像,以至於屢禁不絕。

唐朝時期,由於對土地買賣的限制開始鬆弛,有關土地買賣的規定開始增多,特別是由於佛教寺院頻繁買賣土地,客觀上促進了法律對土地買賣的規範。在唐朝,桑田、麻田都屬於永業田,可以自由的買賣;國家所授的口分田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買賣。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令中,大略的了解一下。首先對賣田的限制。

武德七年規定:「凡庶人徙鄉及貧無以葬者,得賣世業田。自狹鄉而徙寬鄉者,得並賣口分田。已賣者,不復授。死者,收之,以授無田者。」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對於土地的出賣限制又進一步放寬,諸庶人有身死家貧無以供葬者,聽賣永業田,即流移者亦如之。樂遷就寬鄉者,並聽賣口分。賣充田宅、邸店、碾磑亦屬合法,為土地買賣解除了一些限制。

到了唐朝中後期,隨著均田制的崩潰後,對於土地買賣的限制就是剩下法令中一紙空文而已,宋朝建立後在「田制不立」及「不抑兼併」土地政策的影響下,對於土地的買賣幾乎沒有多大的限制,並且逐漸從法律上加以確認和保護土地所有權,將土地買賣歸入國家疏導的範圍,利用法律等行政手段加以規範。

在土地的買賣程序上則繼承了之前的朝代特別是唐朝至五代時期的做法,如唐朝的土地買賣之前須向官府申請文牒,經確認後製作買賣文書契約;五代的先問親臨、輸錢印契、過割賦稅、原主離業;並延續了五代的從土地買賣過程中收取一定的交易稅;這些前朝的做法宋朝以立法再以正式確認。所以有「官中條令,惟交易(田產)一事最為詳盡」。

宋朝的土地有買賣、典賣等多種形式

買賣又分絕買和活買之分,絕賣是指將所有權轉移後永不回贖;而活賣或典賣,指在一定期限內可以贖回,所以一般它的價格就比較低;但是如果在限定的時間內沒有贖回的話,那麼就變成絕賣了。

典賣是指出典人將土地房產交給典賣人,領取典錢,但不支付利息,出典人保留贖回權。

典買人可以佔有田產並享有收益,可以出租或者再典當,但是不能出賣。出典人所保留的贖回權,則稱之為「田骨」或者「田根」,如果放棄贖回權的話,就稱為「斷骨」,出典人「斷骨」的話,就有典買人不會絕賣與典賣之間的差價,稱為「添貼」或「貼買價錢」或者「找貼」。

需要說明的是,正式的典當,包括兩個要件,一是出典人必須離業,由典賣人佔有;二是典賣人須納稅,即經過官府將出典人的出典的那部分田土的稅額轉由典賣人承擔,如果出典人依然佔有典物人或仍然納稅的就不是正式的典當,而是抵當,就是以田土作為抵押,向貸款人借錢。

由於契稅過高,佔到買賣總額的十之二三,所以為了逃避契稅,民間就會常常發生名義上「典賣」,實質是「抵當」的行為,從而引發糾紛。具體做法就是先定一個田宅出典契約,但雙方不交割賦役,出典人不離業,典賣人也不交契稅,等典錢交付之後,出典人就與典賣人另外籤訂一份虛假的租約,說繼續耕作土地,只是每年交一定的租金。

宋朝的土地買賣程序

宋朝規定的土地買賣必須依照嚴格的法定程序來進行,這個不僅表現為國家對於土地買賣的國家幹預,限制土地的所有者自由出賣土地,而且也體現了宋朝在土地買賣立法上的發達,在某個程度上甚至還有我們現代的影子。

第一、 出賣人向官府投狀申碟

所謂的投狀申碟就是向政府提出土地出賣的申請,然後由政府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決定,所以並非每一條申請都會得到政府的批准,其申請要符合當地政府的要求後才能得到政府的批准,才發送準許出賣或者典當田宅的文碟,作為出讓產業的法律許可。而在文碟沒有下發之前而進行土地買賣是無效的。如果買賣無效,買方的損失是很大的,買方不僅沒有得到所買的東西,而且為之付出的錢也不能收回,顯然這條法令是對賣方有利的。得到當地政府的文碟後,才可以進行土地買賣,若沒有得到政府的批准,就不能訂立出賣契約,即使訂立契約也是非法的,更不能進行土地買賣了。

第二、 親屬優先購買,鄰居次之

宋朝承繼漢唐宗族影響,對於出賣人出賣的土地,親屬具有購買的優先權,但是在確認親屬的優先權的同時,又對親屬的範圍進行縮小,以提高出賣人對自身土地的處分權限。

宋朝在賣地之前,要先問親屬,為此還專門訂有律法條文。宋初對親鄰的先買權有明確的規定:「凡典賣物業,先問房親,不買,次問四鄰。其鄰以東、南為上,西北次之,上鄰不買,遞問次鄰。四鄰俱不售,乃外召錢莊。」

根據宋朝的親鄰條法,業主典賣產業,他的親鄰(必須是既親又鄰)有優先典買權,甚至典賣與他人之後,親鄰也可從典主或買主手中贖買歸己。哲宗紹聖元年(1094)規定:「應問親,止問本宗有服親,及墓田相去百步內與所斷田宅接者。」這對親鄰的優先購買權有所限制,後來這一規定一直沿用到南宋。

值得注意的是,《慶元重修田令》規定:「諸典賣田宅滿三年而訴以應問鄰而不問者,不得受理」。這些法律上的新規定,提高了原土地所有者的物權地位,雖然親鄰的先買權受到法律保護,但必須是在法定的三年以內,逾期便喪失了親鄰的優先權。宋朝通過這些規定進一步完善了土地實際所有者對土地的物權;提高了原業主的物權地位及對物的支配權。同時這些規定都使親鄰的先買權有所削弱。土地買賣契約必須有親鄰籤押,親鄰籤押,又稱為「親鄰批退」。

所謂「批退」,也就是親鄰在契書上籤押,表明放棄依法享有的優先購買權。沒有他們的「批退」和「籤押」,田宅買賣即不為合法。紹興二年(1132)閏四月十日詔:「典賣田產,不經親鄰及墓田鄰至批退,並限一年內陳訴,出限不得受理。」同年八月二十九日,臣僚又上言:「典賣田宅批問鄰至,莫不有法。比緣臣僚申請,以謂近年以來米價既高,田價亦貴,遂有詐妄陳訴,或經五七年後稱有房親、墓園鄰至,不曾批退。乞依紹興令,三年以上並聽離革。又緣日限太寬,引惹詞訴,請降詔旨並限一年內陳訴。」。

第三、立契成交

首先,關於土地買賣的書契格式,法律作出了有明確規定,如紹興十九年(1149)戶部曾提及「舊來臣僚申請,乞今後人戶典賣田產,若契內不開頃畝、間架、四鄰所至、稅租役錢、立契業主、鄰人、牙保、寫契人書字,並依違法典賣田宅斷罪。民間買賣田宅,確有書契不如式的情形,而且宋朝政府明確規定這種不如式的契書不能使用。

其次,還有關於契約紙張強行性規定,要求土地的買賣訂立的契約必須使用官版的契紙、標準契約。所謂官版契紙,是由官府統一印製的買賣契約用紙。所謂標準契約,應包括以下要素:如主契人的姓名、典賣頃數、田色、坐落、四鄰界至、產業來歷、典賣原因、原業稅錢、買賣錢額、擔保、悔契的責任。契紙都由官府雕版印造,典賣的契約上寫明號數、畝步、田色、四鄰界至、典賣原因、原業稅錢、色役、回贖期限(宋初始立典賣田宅收贖法)、買賣錢數、買賣雙方姓名等。由土地買賣的雙方各執一份,訂立田土買賣文契,這個又稱「合同契」。

由於宋朝的土地典賣屬於要式法律行為,買賣方必須訂立書面契約,真宗乾興元年(1022)開封府下令:「今請曉示人戶,應典賣倚當莊宅田土,並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錢主,一付業主,一納商稅院,一留本縣。」經過官府蓋印的赤約具有三種職能,它既是土地合法買賣的憑證,也是可以進行訴訟的根據,同時還具有公證的性能。這個就是「交爭田地,官憑契書」

第四、典契必須有牙人擔保

牙人不僅要見證典契的訂立,而且還要承擔對買賣本身擔保責任,和業主一起承擔連帶責任,甚至有時候為了強化牙人的擔保責任,可以在牙人的田土上設立物的擔保。上面我們提到,宋朝的赤契是土地合法買賣的合法憑證,也是理斷買賣爭訟的主要依據,與赤契相對的就是沒有經過投稅印契的白契,白契沒有上述赤契的法律效力。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規定「:民間典賣田宅,執白契因事到官,不問出限,並不收使,據數投納入官。」

對於「只作空頭契書,卻以白紙寫單帳於前,非惟稅苗出入可以隱寄,產業多寡皆可更易,顯是詐欺」的白契,官府還要通過法律嚴厲制裁。

《名公書判清明集》「錄白幹照,即非經官印押文字,官司何以信憑?」韓似齋也說:「執白契出官,是自違契限,自先反悔,罪罰詛可輕貴乎?」

其實有些官吏並不絕對不承認白契的效力,因為白契在北宋中後期大量出現,其原因就是因為宋朝對於赤契收受的契稅過重,居然達到了交易數額的十之二三,正是為了逃避這種重稅,民間的白契大量的出現,而且屢禁不絕,所以這個讓當時的官府在審理白契的土地買賣糾紛是感到為難,所以一般都不會絕對不承認白契的效力。

第五、過戶

訂立契約後,須由雙方攜帶砧基籍、上手幹照(老契或舊契),到官府交契稅錢,地方官當面核驗,過割物力和稅錢,然後蓋印,並「批鑿」(宋朝田宅買賣必須立文字契約,在訂立契約時,出典人或賣主須在砧基籍上記載更改物權關係的事項,宋謂之批鑿),上手幹照,交由典主保存。加蓋了官府印章的契約稱為「紅契」,否則就是不合法的「白契」。在宋朝,田宅買賣雙方達成協議後,必須由買主繳付田契稅錢,官府在買賣契約上鈴印。

開寶二年(969),「始收民印契錢,令民典賣田宅,輸錢印契,稅契制限二月」。

可見,紅契的取得要經過「輸錢印契」的程序。最後,還要過割賦稅,硃批官契。它是指在買賣田宅的同時,必須將附在其上的賦稅義務轉移給新業主,即買賣雙方必須在契約上寫清買賣標的的租稅、役錢,並由官府在雙方賦稅籍帳內改換登記後,才有條件加蓋官印,使之成為合法的紅契。

總之,宋朝法律強調土地買賣要同時轉移賦役,割稅離業是典賣契約實現的重要環節。

備註:赤契與白契,兩者之間的區別從納稅上就是有沒有給官府納稅,赤契無非是在稅契後,由官府確認並蓋印,而白契則缺乏這個確認程序,就是沒有「憑據」。

總結

從董仲舒的「限名田」建議開始,「均貧富」「抑制土地兼併」的思想開始從法律制度上得以確立,縱觀西漢以後的各個封建朝代,大致都受到抑制土地兼併思想的影響,「也不同程度的採取法律措施加以緩和這一封建王朝的頑疾,而最後的結果卻是無一例外的失敗了,宋朝則是反其道而行之,還享國三百餘年,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制兼併」的土地自由買賣中,可以清晰看見社會發展的進程,雖然宋朝無法解決因為封建專制權力本身所給土地自由買賣的過程性障礙,許多的官僚貴族依舊利用手中的權力去進行非正當程序的土地兼併運動,導致土地更加集中在某一小部分人的手裡,這也迫使許多無地之人轉向商業發展,當然了,這促使了宋朝經濟的發展,從而成為整個封建時期的最高水平。

相關焦點

  • 北宋朝廷一反前朝的「崇文抑武」政策是如何演繹的?
    歷史上真正的宋朝當真"積貧積弱"嗎?其實它強的可怕。宋朝憑著"崇文抑武"的軍事策略,繼承並發展了孫子兵法的實用價值,利用其"儒將"與金,元,遼,夏等抗衡鬥爭,並最終將它們全部收歸於國土,對外戰爭的勝率高達百分之七十,最終國土面積達兩百多平方公裡。"崇文抑武"戰略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智慧鬥爭呢?
  • 宋朝重視工商業的政治和經濟原因?源於主動出擊失敗後的不折騰
    第二:宋朝不抑制 兼併土地,釋放出來的農業人口需要工商業經濟消化 自古以來,各王朝統治者大多打擊和抑制土地兼併,維護小農經濟,以確保農業稅收
  • 為何後世認為宋朝的軍事實力非常的弱?僅僅因為重文輕武?
    就是這樣一個「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富庶程度與社會經濟的繁榮程度卻遠超過盛唐。那為何宋朝造就不出卓越的軍事力量,屢屢對外求和呢? 趙匡胤揮出的兩板斧 宋朝上承五代十國,而五代十國是一個亂糟糟的社會。
  • 兩宋「揚文抑武」政策:具體又多樣化,日趨「文弱化」的世風世俗
    今天我們將一起了解一下兩宋時期的具體多樣的揚文抑武政策。宋太祖大力改革禁軍制度,開創揚文抑武政策先河宋太祖趙匡胤能夠獲得後周政權,離不開藩鎮割據下的強盛的中央禁軍軍隊,他們的武力保障,是趙匡胤最終能夠登基稱帝的重要因素。
  • 日本為何不像唐朝時與宋朝交往?從貿易發展對政治影響的角度分析
    二、宋朝時的貿易狀況與當時日本國內的情況1. 宋朝的情況:其實在我國歷史上,從秦統一六國到大唐帝國結束,歷朝奉行的都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不僅受到歧視還受到各種掠奪性政策對經商行為的打壓。由此可見宋朝對商業的重視程度。2.宋朝時日本的情況:宋朝時日本正處於平安時代(794-1192),在日本寬平六年(894)年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後,日本統治者的對外政策是消極的,採取了「自我封鎖」的對外政策。
  • 宋朝歷史上堪稱「異族」,富得流油,為何軍隊戰鬥力卻十分薄弱?
    但是宋朝在歷史上堪稱「異族」,雖富得流油,但其軍隊戰鬥力卻十分薄弱,版圖遠不及其他大一統王朝,且屢次遭異族欺凌,堪稱「經濟巨擘,軍事巨擘」。事實上,宋朝的軍力之所以如此強盛,有其不得已之處,大致有三個原因:第一,「崇文抑武」的國策削弱了國民的尚武精神,也嚴重製約了武將的自主。
  • 宋朝是古代正統王朝當中公認最弱的,那為什麼還能存在三百多年?
    宋朝宋太祖採取的戰略是先南後北,因為南方是主要的大部分的中原土地,而北方當時因為「燕雲十六州」手裡的關係,所以難度較高,只能放在後面。但是打算得挺好,結果宋太祖還沒來得及找北方的遼國好好算算帳的時候,宋太祖就突然駕崩了,還流傳出了「燭影斧聲」的傳聞,之後就迎來了弟弟趙光義的繼位。
  • 宋朝崇文抑武,以文制武,卻大量冗兵,農業勞動力終於開始短缺
    上篇文章中,我們說了募兵制消極的一面,今天我們接著說它對宋朝有什麼影響。宋朝提倡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猜忌和防範武將宋朝軍制通過 「將從中御」 、「兵將分離」等制度和辦法,以束縛武將才能,降低武將的地位和素質,削弱其指揮權限和主動性、靈活性,犧牲軍事效能為代價,達到消除了武將作亂的可能性。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其人事政策的起源,是與這塊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所立的誓碑分不開的。德國漢學家庫恩(Dieter Kuhn)在《宋代文化史》一書中指出:中國在11世紀至13世紀發生了根本的社會變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地方藩鎮為代表的軍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擔任政府高級行政官員;孟子以王道治國的思想第一次付諸實施。
  • 宋朝奸臣被美劇拍成民族英雄,網友:理由還真沒法反駁
    中國歷史上出過不少奸臣,然而細細數來,宋朝奸臣多達21位,《宋史·奸臣傳》是二十四史中所錄人數最多的一部。宋朝「盛產」奸臣,除了確有蔡京、秦檜等世人皆憤的巨奸影響惡劣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政見不合扣帽子。
  • 宋朝號稱最富有的朝代,財富佔全球1/5,為何戰力最弱版圖最小?
    然而,宋朝在歷史上堪稱「異類」,雖然富得流油,但軍隊的戰鬥力卻很弱,版圖也遠不及其他大一統王朝遼闊,並且屢受異族的欺凌,堪稱「經濟上的巨人,軍事上的侏儒」。其實,宋朝的軍事實力之所以如此不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崇文抑武」的國策消磨了國民的尚武精神,也嚴重限制武將的自主性。
  • 宋朝與士大夫共天下,重文輕武之根源,朝堂如何限制武將權力的?
    再到明朝,明前期是文武並立,甚至武比文要高,一直到土木堡,大量勳貴慘死,導致明中期開始文官佔上風,開始重文抑武。 五胡亂華,兩腳羊,滅胡令,北伐南徵,外戚宗親,門閥世家,土豪士紳,胡華之爭等等哪一個不需要實力,哪一個不需要政治智慧。最後隋朝一統天下,建立的制度主體一直延續到清末,在這一點上對於中國而言是真正的承前啟後。趙匡胤也只是平定天下的能人之一,但他還是沒有做到完全的一統,這點上是他對國家軍隊的制度制定上有著巨大的問題。
  •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由此出現了古代經濟發展的核心思想「重本抑末」。從字面上理解,要重視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待遇。對工商業及其從業者採取限制發展的制度。可以說,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的時候,都會強調重本抑末。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農業生產和商業行為哪個重要,要辯證分析。
  • 對話宋史名家、《細說宋朝》著作人虞雲國,告訴你一個《清平樂...
    為何會出現這樣一個「黃金時代」,真實的宋朝是怎樣的?近日,宋史名家虞雲國攜新作雲直播,帶網友穿越「宋朝」,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為什麼會有「狸貓換太子」這種說法流傳下來?《清平樂》「劉娥」劇照虞雲國:《清平樂》裡劉皇后與李宸妃的關係,與歷史記載大致吻合。劉皇后之所以厚葬李宸妃,呂夷簡的勸諫起了很大的作用。
  • 歷史迷最不喜歡的宋朝,歷史學家們為什麼要大力稱讚?
    北宋亡于靖康之恥之後,宋高宗吸取了北宋滅亡的教訓,開始允許武將設立自己的幕僚機構、自己的軍隊,並且給武將自由決策的權力,但仍然不給調兵的權力,這源自宋太祖吸取了唐朝安史之亂藩鎮割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教訓,頂多給武將統兵權力,不能給調兵權力。
  • 「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宋朝武舉武學中的射箭文化
    宋朝初年,統治者並不重視武官選拔在人才選拔制度中的重要性,在「崇文抑武」的社會風氣影響之下,武官的社會地位並不高。到宋真宗時期,才重新認識到武官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當時由於對外頻繁發生,宋王朝在戰爭中屢屢失敗,面對對外戰爭的多次失敗,統治者開始意識到武官的重要性。
  • 鋼鐵行業兼併重組提速
    一方面,國家產業政策有明確導向要求,要組建一批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另一方面,通過中國寶武、建龍重工、沙鋼集團等區域內、跨區域,以及國際鋼鐵產能合作,推動了鋼鐵行業形成競爭新格局,特別是在市場份額、創新能力、資源配置、成本控制等方面得到有效改善,競爭力大幅提升,對其他鋼鐵企業兼併重組、抱團發展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 在宋朝,為什麼男人寧願去擺地攤也不去當兵?
    「裡」是居民區,嚴禁任何人在「裡」裡面做生意,商業和手工業只能在「市」裡面開展,更要命的是唐朝城市一般還實行宵禁制度,一般天黑了就不允許商人們擺攤和開店了。《清明上河圖》內的攤販形象「好男不當兵」的時代首先我們要知道宋朝百姓的生活水準是怎麼樣的,按照北宋仁宗時期(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