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與士大夫共天下,重文輕武之根源,朝堂如何限制武將權力的?

2020-12-15 騰訊網

擁兵自重,這一切都是因安祿山帶了個壞頭,才會有藩鎮割據,才會有五代沒完沒了的中下層軍官裹挾上級造反,才會有五代那道德淪喪的社會之亂。趙匡胤是有情懷和理想的,正是他執著於人倫正道的推演,匡扶最基本的道義,才使得有宋一代的百姓避免生於如五代一般的亂世。為了解決從安祿山造反開始,延續五代十國,直至宋朝,根深蒂固的藩鎮做大,然後藩鎮割據,最後下級士兵裹挾將領造反的如同死循環般的社會風氣,才是宋朝以來重文輕武的主要原因。

重文輕武,不能全怪趙匡胤,畢竟有歷史局限性,想像宋之前是什麼景象,簡直是武力大亂鬥,再前面就是唐朝藩鎮割據。所以宋太祖重文抑武也是歷史局限歷史趨勢。再到明朝,明前期是文武並立,甚至武比文要高,一直到土木堡,大量勳貴慘死,導致明中期開始文官佔上風,開始重文抑武。

宋以前軍功是很重要的一個上升途徑,很多人以從軍為榮,即使是趙匡胤,他也是從軍出身了。宋以後主要還是以科舉為榮,還有幾個有能力的人願意棄筆從戎。五代十國雖然也是戰亂,但是比起魏晉南北朝那還是小兒科。五胡亂華,兩腳羊,滅胡令,北伐南徵,外戚宗親,門閥世家,土豪士紳,胡華之爭等等哪一個不需要實力,哪一個不需要政治智慧。最後隋朝一統天下,建立的制度主體一直延續到清末,在這一點上對於中國而言是真正的承前啟後。趙匡胤也只是平定天下的能人之一,但他還是沒有做到完全的一統,這點上是他對國家軍隊的制度制定上有著巨大的問題。

第1點就是侮辱士兵,秦朝就有罪犯刺字這點沒錯,但是把犯人和普通士兵放在一處是他的首創。兵痞子這名字就是宋朝開始的,這就大大打擊了士兵的榮譽感。第2點就是從文人之中去選拔軍隊將領,這一點可以看看當時的武人科舉,只要文章寫的好,不管你會不會領兵都可以中舉。於是就有很多科舉失敗的文人希望通過武舉,然後他中舉以後馬上棄武從文。

趙匡胤在這點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在位的時候就多次要求武將學文,而且還經常抽查,不合格者就會被降級處分。至於其他視頻中已經有說了,其他的話就不細說了。趙匡胤確實統一了國家,但也給後世留下了一個重文輕武巨大的隱患。以至於宋朝喊出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產生了士族階層掌握國家話語權的,中華文明越來越走向保守封閉的道路。

宋朝重文輕武,關鍵在於觀念的輸出,比如:從宋朝開始對人們的思想桎梏就越來越嚴重,理學興起,強調「萬般皆下品,為有讀書高」而且還須是讀儒學書,而唐朝是儒釋道並存的。宋朝表面上是提高了文人的地位,但其實是弱化的「人」的獨立性。宋朝把「文」和「武」強行對立起來,而唐朝許多詩人都是文武雙全的。宋代還灌輸文人就應該只會琴棋書畫,不能沾武,文人就應該依附皇帝。

宋朝為了抬高文人地位,給了文人許多特權,而這些都是建立在壓榨普通百姓,尤其是壓榨農民的基礎上的,所以,宋朝的土地兼併的現象非常嚴重,這就造成大量的流民,也就是失地的農民,宋朝就收容這些失地農民當兵,所以才造成軍隊很多,但這些軍隊並不是用於打仗,而是當雜役用,並且不被當人看,所以,戰鬥力低下。

相關焦點

  • 宋明兩朝都重文輕武,為何感覺明朝軍隊很強,宋朝軍隊卻很弱?
    說起"重文輕武",宋朝總免不了被提出來,人們還會舉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例子來進行佐證。其實,翻開中國的史書,會發現中國歷史上"重文輕武"的朝代並不少,而明朝就是其中之一。只是,宋明兩朝同樣是重文輕武,為何總感覺:明朝軍隊很強,宋朝軍隊卻很弱?
  •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耳朵,這個有什麼作用?
    宋朝官員上朝戴的帽子為啥有兩個長耳朵?設計者真是別出心裁相信很多人看古代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只有宋代上朝時官員們的帽子是長了兩個長長的耳朵。每次他們並排站,我都擔心他們會扎到隔壁的同僚。
  • 為什麼宋朝稱呼皇帝不叫天子陛下,而叫官家?
    關於宋朝,我們最先想到的歷史書上刻板形象,就是積貧積弱,但其實,宋朝只是軍事戰略上略差,在文化,經濟,科學技術方面,這是個絕對繁榮,令文人嚮往的的年代。都說五帝官天下,三皇家天下,皇帝名稱地由來就來自三皇五帝,而官家就取自官天下三字。因為官天下時代實行的是禪讓制,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有賢能的人憑本事才能當上統治者。而家天下的意思與官天下不同,自夏朝進入了封建社會,開始實行世襲制,天下就成了一個家族的天下,除非叛亂江山更迭等因素,大多情況,統治者都要從這個家族中選擇。
  • 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探究明朝的文武關係,發生過怎麼樣的變化
    根據《明史》記載,明朝是依靠武力奪得天下的,局勢穩定之後,明太祖就宣布廢除元朝的鎮戍制度,無論是中央還是在地方上一律採用衛所制,也就是說設在地方上的衛所也不歸地方管。衛所制的具體管理是"外統之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為天子親軍者不與焉"。當遇有戰事需要大部隊出徵的時候,朝廷臨時任命一將領擔任總兵官,讓其在戰事期間擁有指揮衛所兵員的權力。
  • 「唯有讀書高」:在重文輕武國策之下對宋代圖書發展有何作用?
    文:如果歷史會說話引言「君臣上下,未嘗頃刻不以文學為物,大而朝廷,微而朝也,其所製作,講說、記述、賦詠,動成卷帙,累而數之,有非前代之所及也。」一項事業的成功都是由多個因素結合的結果,為什麼宋朝圖書事業會如此繁榮呢?宋太祖實行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文人在宋朝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加之統治者對科舉制度的重視,圖書的發行及書院的建立為圖書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眾所周知 宋太祖趙匡胤為武將出生,他發動陳橋兵變之後才奪取政權,登位稱帝。
  • 北宋物質生活豐足,士大夫追求「粗茶淡飯」來滿足精神需求
    1、講究「粗茶淡飯」,北宋士大夫在物質生活中追求精神生活 由於宋朝進行了科舉改革,使得士大夫階層開始急劇擴張,再加上統治者「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北宋士大夫階層成為了當時規模極大的一個階層,甚至對一些文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宋朝不同顏色的官服,都代表什麼?皇帝如何辨別文官武將?
    可是,每日早朝,覲見皇上的文武大臣,其人數要達到上百位之多。 人多嘴雜,再加上皇上日理萬機,那應該如何區分每位大臣的品級,以及所屬職能的不同呢? 原來,古代官員面見皇上或是參加重大典禮時,皆會身穿官服。官員們品級不同,相應的官服樣式也就不同。
  • 為何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傳18帝,國禎319年,宋朝有一點和別的朝代不一樣,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這又是為什麼呢?對於這個疑問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也很好奇,《國老談宛》中記載:「徐鈺為散騎常侍,太宗謂曰:官家之稱,其義安在?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蓋皇帝之謂也。」
  • 「發達國家」宋朝為何總被四鄰欺壓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至1279年宋恭帝於臨安投降元朝,大宋國祚共歷319年,終宋之世,四鄰相繼侵入,風聲鶴唳,邊關危機重重,強敵壓境下的國家生存危機始終揮之不去。宋朝建國之初,契丹人的遼國已經興起44年,佔據北方燕雲十六州,不時南侵。宋太宗徵遼失利,宋真宗籤訂《檀淵之盟》,與遼國稱兄道弟,花錢買和平。
  • 宋朝是古代正統王朝當中公認最弱的,那為什麼還能存在三百多年?
    但是趙光義不死心啊,後來還打了很多次,但是基本上就是輸多贏少了,到了高粱河之戰的時候,宋太宗還腿上中箭了,倉皇逃跑,到了夜裡宋軍回到安定下來之後,皇帝差點都給丟了,之後趙光義的腿傷更是年年復發,很是狼狽啊。後來就在經歷了數次的慘敗會後,趙光義終於是折騰不動了,不在尋思收復山河的大業了。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一千年前的趙匡胤,敢立這塊"不殺士大夫「的石碑,固然出於萬世基業的考慮,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勢所必然、順應社會發展的行為。中國人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趙匡胤要結束軍人對政治的幹預,也許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
  • 清朝重文輕武,但這個職位的武官可以蔑視所有文官
    清朝雖然是「馬上得天下」,但一旦統治穩定下來,照樣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 在清朝的權力體系裡,文官的話語權明顯高於武官。武官見了文官,自動先矮2級,一點脾氣都沒有。所以,曾國藩在創建湘軍後,哪怕已經手握兵權,但仍然對督撫一類的文官夢寐以求。朝廷沒有滿足要求,他還一度賭氣離開湘軍回家。
  • 為何後世認為宋朝的軍事實力非常的弱?僅僅因為重文輕武?
    公元960年,後周歸德節度使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逼迫周恭帝禪位,建立宋朝。立國三百多年的宋朝,為何在後世眼中,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呢?就是這樣一個「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富庶程度與社會經濟的繁榮程度卻遠超過盛唐。那為何宋朝造就不出卓越的軍事力量,屢屢對外求和呢? 趙匡胤揮出的兩板斧 宋朝上承五代十國,而五代十國是一個亂糟糟的社會。
  • 宋朝滅亡,是趙匡胤引起的禍端嗎?
    有不少人覺得就是趙匡胤的以文治天下的治國方針導致整個宋朝的實力太弱,讓宋朝的後繼皇帝們面對北方蠻夷,只知道一味的割地賠款換和平比如澶淵之盟。 那宋朝滅亡是趙匡胤一手釀成的嗎?又或者說趙匡胤真的是千古罪人?從表象看,趙匡胤應當對宋朝滅亡負責。
  • 看鑑·拍一拍宋朝:篡位皇帝如何面對最混亂的時代?
    科舉出生的官員能夠成為高級官員的主要來源,於是就有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立國政策。01宋朝面試在宋朝任命一名官員的流程是怎樣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也反映了皇帝與官員的權力關係,我們說君尊臣卑,這是對的,皇帝的確是政治系統的最上端,作為臣的官員必須要聽命辦事,甚至皇帝可以任意的處罰官員,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 宋朝皇帝貼身侍衛:宿衛禁軍,正規軍能力極強!
    宋朝宿衛禁軍宿衛禁軍,選拔嚴格宋軍的進軍體系出自於趙匡胤之手,宋太祖的皇位來的可不容易,也不正當,所以他在當上了皇帝以後確實很多人會問,北宋時期不是非常不看重武將嗎,要不然也不會發生之後的恥辱。通過這樣的方式,統治者不斷將優秀的將領調到了中央,慢慢的宋朝的進軍集合的都是最為優秀之人,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系統,保護皇宮的安全。在《國史大綱》中有:宋開國之初禁軍有二十萬左右,以後則愈增愈多,至北宋中葉,禁兵增至八十餘萬人。
  • 宋朝的重文輕武和亡國,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秦漢、隋唐、明清莫不如此,統一後的中原王朝,其對外戰爭的原因並非出於對土地的欲望,而主要是為了消除外來威脅,以當時華夏文明的天下觀,四夷荒惡之地,實不足取,羈縻即可。但是宋朝是個例外,宋朝頂著「大一統」的名號,但卻無法完成大一統,更不用說開疆拓土了。
  • 宋朝:矯枉過正,越矯越偏,終因養兵而亡
    說起宋朝,既愛又恨。說愛,它是歷代最文明、最繁華的朝代;說恨,這麼文明繁華的朝代,重文輕武,有國無防,時不時就籤盟下之約,動不動皇帝還被抓走當俘虜。宋朝是「一根棍棒打下四百軍州」趙匡胤建立的,「釋酒解兵權」就是這個太祖的英明決策,是對是錯至今爭論不休。
  • 錢報讀書會線上分享|大宋朝杭州人的幸福感,與深宮的他
    6月10日19點,著名歷史作家吳鉤攜其新書《宋仁宗:共治時代》做客單向空間淘寶直播間,聊聊這位平庸之主何以創造一個繁華時代,並將一個你感興趣的宋朝呈現給你。這也是錢報讀書會共同打造的一個線上分享活動。在宋朝重文輕武的開國國策指導之下,宋仁宗以其對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溫和包容的性格,與其治下宰輔大臣逐漸構築出一套相對良性的王朝運作機制。在這一機制之下,皇帝並不獨攬大權,而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他們平定叛亂,開展改革,次第推出選拔人才、改善民生、完善法制等諸多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