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分析了3447個地鐵站,發現了中國城市地名的秘密

2021-01-09 新周刊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 圖/SCJiang

一個小小的地鐵名,就是一座城市風貌的一部分,它反映著不同地方的水土,也承載著各個城市的文化和歷史。

「下一站,四公裡。」

到重慶旅遊,聽到地鐵報出這麼個站名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被吸引住。居然還有城市用「公裡」來命名地鐵站,而且還弄了一個「五公裡」「六公裡」「八公裡」「九公裡」的系列?!如此別致的命名方式,總能給外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如果打開中國其他城市的地鐵圖,你會發現,每個城市的地鐵站都有自己獨特的命名特點。

為了揭開中國地鐵站命名的秘密,我們分析了177條地鐵線路,共3447個地鐵站,看看中國各個城市的地鐵站在命名上有什麼共同特徵或獨特之處。

地鐵名的標配詞

在對數據進行整理之後,首先,我們想知道的是有哪些詞彙是中國地鐵站命名的「標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對全國在營運地鐵的站名進行了詞頻分析,並畫出了詞雲圖:

點擊查看大圖,看看哪些地鐵名裡哪些詞最多?

看到這個圖的時候,你是不是會心一笑,馬上能想到相應的地鐵站?

住在長春的你,此時的腦袋裡必定會浮現出「勝利公園」或「人民廣場」;如果你住廣州,第一個想到的或許是「天河公園」;到了武漢,你可能會想起「中山公園」「洪山廣場」……

對一座城市來說,「公園」「廣場」是重要的文化地標,以這兩類文化地標來命名,一方面指向性非常明確,可以給市民或遊客提供清晰的地理定位;另一方面,將這些地標作為地鐵名字,也可以幫助推廣城市文化。

廣州地鐵,公園前站。

在「公園」「廣場」之外,地鐵站名裡還有另外一種常見的重要地標建築,那就是「火車站」。

在跨越城市或省份的交通中,火車站往往擔負著重要的任務,也因為這個原因,它成為了各個城市的地標建築。

但是,火車站一般處於城市的邊緣地帶,自駕或公交都會增加人們的交通成本,所以,為了方便人們的出行,附近都設有地鐵站,地鐵名也會與火車站同名。

武漢地鐵,武昌火車站站。

地鐵名最愛用的字

統計完標配詞彙,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地鐵最愛用的字又是哪些。

通過對全國各條地鐵線路的站名文本做字頻分析,我們發現「路」這個字,以絕對優勢,排在了第一位!

註:換乘站的名字可能會被統計多次,但由於這些站數量佔比很小,不影響最後的排名結果。(點擊查看大圖)

可以說,無論走到哪個城市,你都能在地鐵圖裡,找到不同的「路」。

當然,這個字能出現這麼多次,有一座城市功不可沒,它就是「上海」。在717個帶「路」的地鐵名中,就有264個出自上海,更誇張的是,以「路」為名的地鐵站,佔了上海所有地鐵站的62%!

註:換乘站會被重複計算,但佔比極小。

(點擊查看大圖)

打開上海地鐵線路圖的時候,總讓人產生一種在看地圖的錯覺,一條條的「馬路」在你眼前延展開來,而不同線路交匯的地方,就像一個個的十字路口:

上海的地鐵網絡,是不是特別像地圖?

(點擊查看大圖)

奇妙的是,你還能在一些路線上看到其他的省份和城市。搭2號線,你可以從「江蘇」跨越到「南京」;乘12號線,你將從「陝西」一路穿到「桂林」;坐上4號線的列車,你還能到「西藏」......搭了一趟上海地鐵,仿佛穿越了大半個中國。

實際上,這種獨特的命名方式和上海對道路的命名是相呼應的。

上海是一座現代化的都市,很多中心城區是近百年來才發展起來,地標性建築比較少,所以很多地鐵名就以道路作為名字。

受英租界時期「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名稱命名,東西走向的以城市命名」的規則影響,上海的道路網路變成了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而這一網絡也被延伸到地鐵站的命名中。 

在上海的地名裡,你幾乎能夠找到全中國的省份。

用道路來命名地鐵,成為了上海的獨特標籤,老市民對此也習以為常,但對遊客來說,這種單一的命名方式常常能把他們繞暈。

這裡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路」是一條線,指向的是一個狹長的、線狀的區域,不像公園、火車站這樣是個具體明確的「點」,所以對不熟悉上海道路的人來說,地理位置上的指向性就不明確了。

除了「路」,從前面的字頻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方位詞也是中國地鐵命名時的通用詞彙。在哈爾濱,你可以看到「哈西」「哈南」「哈東」;在重慶的中央公園附近,你可以找到「中央公園西」「中央公園」「中央公園東」;在廣州,有「大學城北」和「大學城南」。

哈爾濱地鐵1號線,從哈東到哈南。

這些都跟地標建築本身的命名或區域中心所處的方位有著密切的聯繫。

不過,雖然方位詞在全中國的地鐵中都通用,但像北京這樣這麼「四平八直」地強調東西南北的,你絕對找不到第二個!

不信,你打開北京的地鐵圖,整個地鐵線路都是左右對稱、規規矩矩的。左邊有天安門西,右邊就有天安門東,南邊是天通苑南,北邊就是天通苑北,有網友開玩笑說,「正好湊了一波天北天南天西天東」,是不是有種指南針的既視感?

強調東南西北,左右對稱的北京地鐵。

(點擊查看大圖)

其實北京就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市,道路也是橫平豎直地由北向南,從東向西。相應地,北京的地鐵線路也是筆直交叉,跟城市「正南正北」的走向一致。

在這座將「天圓地方」的觀念發揮到極致的城市裡,老北京人的腦袋就好像嵌入了一個坐標系,指起方向來,不分前後左右,只論東南西北。

所以,在北京地鐵裡看到一堆的方位詞,也就不足為奇了。

地下鐵的湖光山色

找完共同特徵,我們又對各個城市的地鐵站名分別做了字頻統計,列出了每個城市排行前三的地鐵站名用字。

註:這裡只統計地鐵線路在3條以上(包括3條)的城市。另外,為了去除通用字詞對結果的影響,統計時去除了「公園、廣場、大道、火車站、中心、大、路、東、西、南、北「等字詞,地鐵名字中出現所在城市名字的,也不列入統計。

有沒有發現,在一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地鐵名必定帶有較多的「山山水水」。

像南京這樣周邊山丘眾多的城市,地鐵裡也跟著冒出很多座「山」。搭個地鐵就好像在「翻山越嶺」一般:爬完4號線的九華山、聚寶山和靈山,轉S7號線翻無想山,再轉個S8號線,還可以看到鳳凰山。

光是念這些古樸的名字,你都能想像到那秀麗、清幽的畫面了。

靠山的城市,地鐵名多「山」,而靠近江河湖海的城市,地鐵的「含水量」也會噌噌噌地往上漲。

比如說,像大連這樣的港口城市,地鐵名裡就會出現很多「港」:東港、旅順新港,還有名字非常可愛的雙D港(雙D,即 Digital & DNA,分別表示數字和生命技術,雙D港這個地方也是大連的新興科技城),如此中西合璧的名字,在全國都是少見的。

圖為大連九裡線和3號線交接的部分。在大連的地鐵站名中,「港「「灣「「海「「灘「等字都出現了。

到了蘇州和杭州,地鐵裡就會有很多的「江」和「湖」,如蘇州的汾湖、星湖、尹山湖、獨墅湖、陽澄湖,杭州的婺江,甬江……而且,一般水多的地方,橋也會連帶著比較多,所以,在蘇杭地區的地鐵線裡,你還會看到各種橋,像寶帶橋、沈塘橋、下寧橋、曹家橋、龍翔橋……

雖然這些名字指向的範圍可能是一個區片,不一定是某座具體的橋,但從用詞中,你也能窺探到獨屬於江浙地區的綺麗風光。

再往南看,含水量同樣高的深圳和香港自帶的可就不是「江湖」,而是極具地理特色的「灣」,深圳有「紅樹灣」「前海灣」以及位置介乎香港新界西北部和深圳南山區的「深圳灣」,香港則有九龍灣、荃灣、銅鑼灣、筲箕灣、柴灣。

香港地鐵,光一條港島線,就有灣仔、銅鑼灣、西灣河、筲箕灣、柴灣等5個」灣「。

這兩座城市在地理上靠海,海岸線相對其他城市來說也比較長,所以這種地形特點也被反映到了地鐵名字裡。

地鐵名「含水量」高還比較好理解,就是靠水嘛,然而,有一座城市的地鐵,非常費解的有著很高的「含沙量」,它就是廣州。

有些遊客初到廣州遊玩,就被地鐵線路圖中的「沙」給驚到了,這裡最典型的莫過於6號線,它被戲稱為中國地鐵史上站名最多「沙」的線路,包含了「橫沙、沙貝、河沙、黃沙、沙河頂」等5個帶沙的地鐵站。

廣州地鐵6號線,中國地鐵史上「含沙量「最高的線路。

(點擊查看大圖)

看到這麼多帶沙的名字,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沙灘或者是沙子之類的,但實際上,在廣州,「沙」有著特殊的含義。

它代表的是在江心因泥沙堆積而形成的小島,或者是沿海濱江淤泥堆積而形成的小塊平坦陸地。比如5號線的大沙地,原來就是水中的小島。

所以,對於那些由於城市變遷而消失的小島來說,地鐵名裡的「沙」,就成為了一個符號象徵,代表了廣州的地形特色,也見證著廣州的水陸變遷。

地鐵名裡的歷史印記

除了湖光山色,在中國的地鐵名裡,你還能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氣息。

如果你到武漢和重慶,一定會發現,地鐵中「家」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武漢的地鐵有18個「家」,重慶有22個。

拿武漢來說,翻開地鐵圖,你可以看到宋家崗、王家墩、楊家灣、羅家莊、趙家條、陶家嶺、孟家鋪……這麼一看,原來在地鐵站名裡,「家」這個字是跟姓氏連在一起用的。在這些地鐵站中穿梭,感覺就像在挨家挨戶串門。

在武漢,有許許多多以姓氏為名的地名,它們都標誌著那片土地開拓者們的籍貫與姓氏。最終,這些名字也作為地標指示,被放到了地鐵裡。

跟武漢一樣,重慶以姓氏為地名也特別多見。

據重慶地名文化研究專家李正權介紹,明代之前,重慶人口比較少,經濟也落後;明代之後,長江上下遊的經濟交流增多,重慶也逐漸發展起來,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些世家大族,這些大家庭的住宅往往佔著很大的面積,甚至形成街道,所以這些地區就以大戶人家的姓為名,比如「曹家」。

另有一類是老城外的大地名,像楊家坪,肖家灣,這些是清康熙二十年後,湖廣一帶的貧困農民遷移到重慶開荒種地,並用自己的姓氏命名已佔據的田產。所以,今天我們在地鐵名上看到的楊家坪,肖家灣也是跟著這些地名來的。

除了「姓氏+家」這種特別的命名格式外,承載著特定城市歷史記憶的還有「門」這個字。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地鐵是用「門」最多的。

如果你搭上北京地鐵2號線的列車,在18個地鐵站中,你將一路穿過「阜成門、復興門、宣武門、和平門、前門、崇文門、建國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西直門」,仿若坐上了一趟穿梭於時光隧道的列車。每一扇「門」都是一段興衰史,見證著帝都濃厚的歷史底蘊。

令人遺憾的是,北京的這些「門」,大部分只有「虛名」,如果你從這些「門」中出站,很可能看不到實際景物。

北京地鐵裡的很多「古城門「,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像大家熟悉的「朝陽門」(元稱「齊化門」),就消失在歷史的硝煙裡了。古時候,朝陽門是進京的交通要道,因為它離京杭大運河北端一個非常重要的碼頭「通州碼頭」很近,南方運往北京的糧米都是從這個門進城,存在城內的糧倉中。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時,朝陽門被攻破,後來由於年久失修,朝陽門也被拆除了。

1975年的朝陽門外運河及吊橋連接處,內已建有環城鐵路站。/ 維基百科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在同樣具有豐厚歷史積澱的古都西安和南京,有些古城門還是得到了修繕和保留,所以,今天我們還能在走出地鐵站後,看到它們。

到西安,你可以看到為了紀念馮玉祥將軍而開鑿的「玉祥門」,西安城牆各門中復建得最完整漂亮的「永寧門」,以及地處城東,象徵「迎著太陽升起」的「朝陽門」。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在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南京,你可以觀賞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有著「天下第一甕城」之稱的「中華門」,還有名字非常優雅詩意的「雨花門」。

中國的地鐵名裡,值得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有的地鐵名非常風雅,聽起來就讓人心情愉悅,像北京的金臺夕照,西安的桃花潭,南京的莫愁湖,香港的杏花邨......

可以說,一個小小的地鐵名就是一座城市風貌的一部分,它反映著不同地方的水土,也承載著各個城市的文化和歷史。

北京的莊嚴氣派,上海的現代多元,杭州的詩意風雅,廣州的嶺南風情,重慶的市井氣息……這些都被藏在地鐵名字裡了。

所以,如果你想快速地了解一座城市,不妨試試從地鐵名開始吧,你一定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Ps:3447個地鐵站名裡,換乘站會被重複統計,但此部分地鐵站佔比很小,對統計結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有哪些地鐵站名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呢?

快到評論區給我們留言吧!

參考文獻:

1. 渠亞楠 .南京市地鐵站名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10(4):56-61.

2. 楊洋.以社會語言學視角研究地鐵站名稱——以昆明市為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 14 (6):75-77.

3. 楊詩雨,郭敏.武漢地鐵站名的命名方式與文化意義探究[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10):104-106.

4. 溫濟聰. 從地鐵命名看城市傳播景觀建構[D].浙江大學,2013.

5. 孔德麟,安昊.論地鐵站名翻譯背後的文化因素——以北京地鐵二號線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30(08):140-141+143.

6. 楊耀梅.天津地鐵站名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01):69-71.

7. 關仲:帶「馬親王」遊走上海馬路 探訪神奇路名,關仲,2015.03.18

8. 揭秘重慶這些帶姓氏的地名,網易重慶,2016.02.22

作者 | 錢婷婷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以老地名命名,北京地鐵站為何採用「公主墳」「大瓦窯」等名字?
    1969年10月1日,北京首條地下鐵道竣工通車,1971年1月15日投入運營,從此,北京有了地鐵,這也是中國建成的第一條地下鐵道。如今,半個世紀過去,北京的軌道交通線路可謂四通八達。截至2019年底,北京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已達22條(含磁懸浮S1線和現代有軌電車西郊線),總長度近700公裡,線路覆蓋北京市12個市轄區,日均客運量達上千萬人次,地鐵已成為人們出行最為快速、便捷、環保和安全的交通工具。北京是有著3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都,而作為標誌性稱謂的地名,則伴隨著北京的發展而發展,變化而變化。
  • 日本地名比中國地名更好聽更有逼格?大錯特錯
    在豆瓣、知乎和微博上都有一種論調:日本的地名比中國的地名更好聽更有逼格。他們的第一項論據是,日本的一級行政區比中國的更有歷史厚重感。對,就是網紅熊本熊的老家,你再仔細看看這個縣的地圖,有沒有發現「玉名郡」「菊池郡」這樣的地名?也就是說,在日本「縣」是「郡」的上一級。那麼bug來了,在中國秦漢時期,「郡」是管著「縣」的。其實,地名概念一直都是變來變去的,不存在「誰比誰更高級」的說法。但是,哈日族並不死心,他們列舉了中國和日本部分城市的名字,總覺得日本的聽起來更有逼格。
  • 朝鮮鹹鏡南、北道地名景觀空間分析比較研究
    建國以後成立了中國地名研究所,主要研究地名的基礎理論和應用,並建立了我國的地名信息系統。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地名研究也由原來單一的文獻分析逐步轉向了依託於ArcGIS的強大功能和一些數學模型而形成的更加多元化和科學化的研究方向。文朋陵和許建國應用數理統計的聚類分析和洛倫茲曲線進行地名的區域劃分和分析,從而使地名的研究更加系統和科學。
  • 北京:地鐵站英文名 東西南北隨意翻
    細心的網友發現,大紅門南站英文名是漢語拼音音譯「DAHONGMENNAN」,而同條線路已經開通的地鐵站,東、南、西、北則是「East」「South」「West」「North」。不僅僅是8號線,記者梳理370座地鐵站的英文名發現,涉及東南西北的翻譯還真是隨意,乘客王先生直言不諱,「這是典型的唱歌兒不看曲本——沒譜兒啊!」
  • 中國地名含有「上」字的三座城市,一座是大都市,一座卻是後花園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專屬的名字,有些名字歷史悠久,意義深遠,自古以來歷代都在使用,內涵深刻,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城市被合併和重新劃分,城市名稱隨著行政規劃被修改甚至消亡,在中國,總共有600個城市,也就是說有600多個地名,在這些地名中,有三個城市有「商」字,你能想到哪些城市嗎?
  • 日本4個地名有趣的城市,這名字取的,太讓人尷尬了
    要不然,每年幾百萬中國遊客去日本看什麼?日本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景色,而是稀奇古怪的人名和地名。日本人名奇特不用我說,大家多少都有耳聞,比如:田中木下,樹上一郎、黑島結菜、飯豐萬裡江、大島優香等等。同樣,日本的地名一樣有趣,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一、宮崎宮崎,位於日本九州有名的旅遊城市。
  • 傳承地名文化,喚醒城市記憶
    對一座城市來說,地名文化因深植於居民之中而成為市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外地人了解這座城市文化的快捷「窗口」。近年來,南京在「美麗古都,創新名城」實踐中,採取多種方式保護、傳承、使用優秀傳統地名文化,既留住了鄉愁記憶、靚麗了城市街區,又提升了城市品質,助力了城市街區文化繁榮。
  • 中國「最奇葩」的地鐵站,坐落在有名旅遊城市,出站口是「野外」
    中國「最奇葩」的地鐵站,坐落在有名旅遊城市,出站口是「野外」中國的「特殊」最大的地鐵車站,著名的旅遊城市,檢票口是荒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目前的中國居民的生活水平的發展,這是我們的日常的交通,極大的體現,城市,公共汽車乘坐地鐵的人比的人很多
  • 地名學有什麼用——牛汝辰《中國地名掌故詞典》序
    同月,越南領導人致函中國政府,予以承認。但越南卻背信棄義,於1975 年公然出兵侵佔了我國南沙群島的六個島嶼,並全部改為它們的名字,還在它們出版的地圖上,把我國「南沙群島」更名為「長沙群島」,「西沙群島」更名為「黃沙群島」。中印邊界東段的傳統習慣線以北地區,歷來屬於中國。
  • 中國名字最難念的十大城市地名,你能讀對幾個?
    中國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千年的滄桑,許多漢字都已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儘管如此,我國許多地名依然保留著古稱,一些人在外出旅遊或者一些商務活動中,經常因為所到之處地名生僻鬧出過笑話,在這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地名比較難認的旅遊城市。
  • 紐約地鐵站發現超級菌 微生物地圖令人震驚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9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紐約地鐵總是人滿為患,但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地鐵系統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擁擠。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對世界上最大的交通系統裡地鐵閘機、售票機、欄杆和板凳上的DNA進行了長達18個月的收集。他們發現了15152種不同的微生物類型,包括腺鼠疫、痢疾和腦膜炎,與550萬名乘車者共享著繁忙的地鐵系統。
  • 《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1月18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期節目,便繼續沿著地名的脈絡,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解開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 中國最難的15個地名謎語,一句話一個地名,有一個可能是你家鄉喔
    中國地大物博,山河秀麗。地名作為一個地方或地點的名稱,使用頻繁,是一個地方最響亮最具活力的符號。地名謎語,一句話就是一個地名,這一句話往往解析簡單明了,很容易給猜字謎者啟發;要麼就是一張圖片猜一個地名,這一張圖一般都非常明了形象,猜字謎者往往十分好奇。
  • 中國「最容易」迷路的城市,導航都懵圈,地鐵站藏在地下94米
    ,但是筆者今天要介紹的這座城市,導航都變得不是很有用處,因為它號稱最容易「迷路」的城市,第一名當之無愧。這個城市就是網絡人氣城市「重慶」,來重慶旅遊的遊客來自五湖四海,很多朋友在旅遊前都做足了功課,但是來一次重慶就懵了,依山而建的地形中,重慶的道路變得異常複雜,滿城風雨各種高架立交橋,以及重慶的出入口和理解平時的出入口和差異,而且道路1層到達的地方也不一樣,不小心錯過了一個十字路口,卻找不到兩個小時的現有的道路。
  • 一個地鐵站冒出倆英文名,北京公共場所外語標識正在修訂
    從2018年開始,隨著多條新線路的開通,北京開始逐步採用新的地鐵站名英文譯寫規則。不過,記者近日在幾處地鐵站卻發現,有的地鐵站冒出兩個英文站名,有的地鐵站翻譯和附近地名、火車站名不統一……據了解,市政府外辦正會同多個相關部門,對公共場所外語標識相關地方標準進行修訂,其中交通部分計劃於年內發布。
  • 山東首個「地名電子書」濟南2萬多個地名可查
    山東首個「地名電子書」濟南2萬多個地名可查9日上午,濟南市民政局召開「2020年為民辦實事——『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新聞發布會。新時報記者在會上獲悉,濟南地名電子書收錄了最新的濟南市地名資料庫:涵蓋六個一級類,十七個二級類,2萬餘條地名。
  • 北京啟用新版地鐵站名英文譯法
    北京啟用新版地鐵站名英文譯法記者近日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本市研究確定的「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站名英文譯法」,已在2020底發布的新版軌道交通線網圖中率先應用,並將逐步擴展至地鐵全路網系統。為提高本市地鐵站名英文譯寫的科學性和適用性,回應社會各界關切,近日,北京市外辦會同交通系統相關單位,依據《地名管理條例》、《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GB/T16159)和《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GB/T30240
  • 一個地鐵站冒出倆英文名 北京公共場所外語標識正在修訂
    不過,記者近日在幾處地鐵站卻發現,有的地鐵站冒出兩個英文站名,有的地鐵站翻譯和附近地名、火車站名不統一……   據了解,市政府外辦正會同多個相關部門,對公共場所外語標識相關地方標準進行修訂,其中交通部分計劃於年內發布。   位置:6號線白石橋南站   一個站冒出倆英文站名
  • 中國「最容易迷路」的城市,岔路多到人崩潰,地鐵站「最深」94米
    在感嘆不可思議的同時,麻煩事接踵而來,更容易迷路,重慶也絕對是我去過的所有中國城市中,最容易迷路的,別說是外地人,就連本地人也容易「攻城」,最具代表性的是黃交叉,分為5層,連接著20多盞燈,層層疊疊,枝杈交錯,從空中俯瞰,像蜘蛛網一樣重疊在一起,是地方司機的噩夢,黃交叉是連接朝天門大橋、慈母山隧道、內環高速公路、機場專用高速公路的重要節點,自2009年建成以來
  • 世界最長地名,全稱總長度高達41個字,翻譯官:到中國就給你倆字
    導讀:「世界最長地名,全稱總長度高達41個字,翻譯官:到中國就給你倆字」在最近幾年,隨著遊客數量的不斷增加,旅遊產業蓬勃發展,旅遊帶來的旅遊經濟也是非常的可觀,很多城市以及國家開始大力開發旅遊產品以期望能夠吸引來遊客,帶來不俗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