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的晚清讀者,為什麼喜歡讀西方偵探小說

2020-12-22 上觀

偵探小說是一種誕生於西方19世紀的文學樣式。「福爾摩斯」是怎麼來到中國的?偵探小說是如何風靡一時的?請聽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魏豔在「一席」演講上講述這段有趣的歷史。以下是演講主要內容。

『從「安樂椅偵探」到「硬漢派偵探」』

與其他文體相比,偵探小說其實是一種現代發明。它的前身是哥特小說,比如吸血鬼系列小說。哥特小說的一個特點是常常渲染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或者某種怪物。

隨著19世紀現代科學的發展,測謊儀、指紋鑑定在法醫學中被廣泛應用,攝影術也越來越成熟。人們發現這些不可思議的事物其實是可以被解釋的,「偵探」的角色隨之誕生。偵探往往代表著能夠解釋現代科學現象和理念的權威人士。    

在偵探小說史中,可以看到不同類型偵探的演變。早期的偵探,比如福爾摩斯,屬於「安樂椅偵探」。之所以稱他們為「安樂椅偵探」,是因為他們搜集到證據以後,基本上就坐在書房裡進行理性推理。比如美國作家愛倫·坡寫過一個短篇叫《瑪麗之死》,整個故事中,大偵探杜邦都是坐在書房裡,每天靠讀報紙連載來推測誰是真正的兇手。

「安樂椅偵探」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所以他們的世界觀比較樂觀,認為只要制服一兩個罪犯,整個社會的秩序就會恢復原樣。到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硬漢派偵探小說流行起來。當時,正處在「二戰」時期,人們對世界的看法比較悲觀,整個硬漢派偵探小說的基調也充滿了懷疑主義。「硬漢派偵探」和「安樂椅偵探」不同,他們身手敏捷,會使用槍械。但犯罪者也「升級」為跨國團夥,只制服一兩個罪犯是遠遠不夠的。

『被公案故事化的「呵爾唔斯」』

偵探小說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1896年。當時,梁啓超主編的《時務報》為了向中國人介紹西方的法律和習俗,在一年時間裡刊載了4篇有關福爾摩斯的短篇小說。當時,福爾摩斯的名字被翻譯成「呵爾唔斯」。

然而,當時中國的讀者從來沒讀過偵探小說,他們對於犯罪文學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包公案等古代公案上。所以,為了遷就讀者的閱讀習慣,翻譯者把福爾摩斯故事按照古代公案故事的模式做了一些修改。    

那麼,古代公案故事有什麼特點呢?以包公案中的《烏盆記》為例。故事說的是一個叫李浩的商人,回家路上投宿在一個小旅店裡,被人謀財害命。他的骨灰被燒成了一個烏盆,賣給了老漢王某,老漢把它用作尿盆。晚上,老漢起來解手的時候,烏盆突然大聲說話,李浩的鬼魂現身,請王某向包大人喊冤。在包公的幫助下,商人沉冤得雪,兇犯被抓獲,以狗頭鍘處死。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公案小說有幾個特點。首先,犯人往往在故事的開頭就出現了,而且整個犯罪過程一目了然。其次,斷案者往往是在故事的中間出場的,他獲得線索的方法經常是鬼魂現身、器物說話或者是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這與西方偵探小說探訪證人、收集各種證據來尋找兇手很不一樣。

另一個不同點是,西方偵探小說的結尾往往是一群人在一個屋子裡,推理整個案件,公布真兇和真相;但中國公案小說往往還有一個尾聲,就是一定要將兇手繩之以法。

這些不同之處,其實反映了中國公案小說和西方偵探小說不同的價值取向。西方偵探小說更強調智力上的挑戰,所以它會提供一定線索,以供書中的偵探和書外的讀者同時參與,推斷出誰是兇手。而中國公案小說並不在乎犯罪過程,而是更在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官員能不能秉公執法等等。

當時《時務報》上刊登的「呵爾唔斯」小說,其中有一篇被譯成《繼父誑女破案》。「誑」是欺騙的意思。從標題中可以看出,這個故事已經「劇透」了。

『「福爾摩斯」第一次在中國小說裡出現』

晚清時期,西方偵探小說在中國非常流行。有學者曾經統計,那個時候大概一共翻譯了1000餘部西方小說,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偵探小說。    

為什麼晚清讀者喜歡讀西方偵探小說呢?

一些讀者被小說中的新奇事物所吸引。比如,福爾摩斯外出取證,他有時候是坐地鐵去的———當時的倫敦已經有地鐵了。還有,福爾摩斯在探訪證人的時候,有的證人在讀《泰晤士報》,有的證人在看天文望遠鏡,這些都是當時比較新鮮的事物。而法國的偵探小說裡,還有對化裝舞會的描寫,晚清的讀者自然覺得十分新奇。    

還有一些讀者被西方偵探小說中的懸念所吸引。一些知識分子覺得,西方偵探小說裡那種理性的、講求證據的破案方法,與中國古代的斷案方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由於西方偵探小說在當時十分流行,它影響或者說刺激了很多中國文人,使他們不自覺地將西方的偵探小說元素融入傳統的中國小說,創作出了一些有本土特色的偵探小說。

劉鶚的《老殘遊記》就是其中之一。劉鶚是晚清有名的小說家。《老殘遊記》講一個叫老殘的江湖遊醫,在義和團運動結束後去山東各地遊覽,看到的各種景象。這本書的體裁比較雜,其中一部分是遊記,一部分是小說,還帶有公案和偵探小說的元素。    

這本書的第十五回到第二十回,講了一個案子。說的是有一家13口人,吃了含砒霜的月餅後不省人事。因為月餅是他家的媳婦買的,所以她成了唯一的犯罪嫌疑人。當時審案的官員對她嚴刑逼供,但她堅決不認罪,於是老殘自告奮勇來審這個案子。    

在書裡,老殘被稱為「福爾摩斯」,這可能是「福爾摩斯」這個詞第一次在中國小說裡出現。老殘按照西方偵探的推斷方法抓獲了兇手。但故事並沒有結束。老殘在抓獲兇手後發現,這13口人原來沒有死,他們只是在沉睡。於是,老殘經過千辛萬苦,在華山的一個山洞裡找到了一種叫「返魂香」的解藥,最終使全家人醒了過來。這個情節與西方偵探小說只是單純的破案有很大的不同。

『按照西方偵探形象塑造的中國判官』

還比如晚清有名的翻譯家林紓。林紓曾經翻譯過一些偵探小說,包括福爾摩斯的故事。這可能給了他一些靈感,他嘗試把西方偵探小說和中國公案小說結合在一起。   

1907年,他寫了《冤海靈光》這部書。他自己說,這部書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案件。晚清同治年間,福建發生了一樁惡女人謀殺親夫的案件。這個惡女人遊氏的家族在當地很有勢力,遊氏死不認罪,審案的陸公頂住了巨大的壓力,才讓她伏法。    

在這個故事裡,林紓仿照理想中的西方偵探塑造了判官陸公的形象。陸公斷案時察言觀色,很少用刑,這正是林紓心目中理想的判官的形象。《冤海靈光》裡有一個情節:陸公在廟裡做了一個夢。但是與傳統的公案小說不一樣的是,他夢醒後想:是不是白天想得太多,晚上才會有這樣的夢,我會不會錯怪了別人?陸公這樣的懷疑主義精神,在古代的公案小說裡其實是沒有的,它更接近於西方的偵探小說。

林紓在故事裡寫道,儘管陸公很少用刑,但是按照古代的刑訊規定,一定要有犯人的口供才可以結案。而這個兇手遊氏就是死不認罪,怎麼辦呢?最後,陸公也沒有辦法,只好聽從幕僚的建議,用酷刑讓遊氏疼痛難忍,最後只得認罪。    

因此,這個故事其實很微妙。它反映了當時中國的作家雖然很想模仿西方的偵探小說,但是在晚清的現實面前,即使是最理想的偵探形象也會碰壁。

『「中國福爾摩斯」狄仁傑的誕生』

在西方人的眼裡,狄仁傑是最知名的一位中國神探,有「中國福爾摩斯」之稱。狄仁傑的故事是怎麼傳到國外去的呢?其實,它的幕後推手是荷蘭外交家、漢學家和小說家高羅佩。

高羅佩這個人很有意思,他雖然是荷蘭人,但他從小生長在荷蘭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亞,因此對東方文化很感興趣,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古代的中國人。

上世紀30年代,高羅佩在日本讀到《武則天四大奇案》這本小說。這是一部清末的公案小說,是現存的唯一記錄狄仁傑斷案過程的古代小說。

高羅佩讀了小說以後,非常喜歡。他覺得這部小說沒有太多迷信內容,而是有一些懸念,比較接近於西方偵探小說的思路。因此,他在1949年把這部小說翻譯成英文,自費出版了2000冊,銷路非常好。這激勵了高羅佩開始創作狄仁傑斷案系列。 


(張克偉繪圖   

他的創作思路是從中國古代的公案小說中尋找素材,描寫狄仁傑和他的4個助手一起偵破案件的過程。那時,狄仁傑的助手中還沒有李元芳,4個助手都來自《武則天四大奇案》中的人物設定。    

一開始,高羅佩只想創作一兩本小說,激發更多的中日作家一起來創作類似的小說。但是沒有人理會他的想法,高羅佩只好自己寫了下去。在接下來的18年間,他一共寫了14部中篇小說和8部短篇小說,形成了完整的狄仁傑斷案系列。    

『狄仁傑斷案其實是一個「現代發明」』

我們印象中的偵探小說,其中的線索、推理一般都是通過現代科技來體現的,比如利用交通工具產生時間差等等。但是,高羅佩在狄仁傑斷案裡反其道而行之,在古代中國社會中尋找素材。

高羅佩是一位資深漢學家,他尤其喜歡研究一些冷門的領域,而且五花八門。比如,他擅長中國的古琴,他的博士論文寫的是古代一種馬匹的歷史,他還通過研究發現,中國古代的很多文人都豢養長臂猿。   

因此,他在寫狄仁傑斷案小說的時候,融入了自己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興趣,幾乎每部小說都以古代器物作為貫穿全書的主題或破案的線索,比如屏風、古典漆盒、棋譜、八卦圖、瓷瓶、七巧板等。在一個故事中,受害人臨死之前用七巧板拼出一隻貓的形狀,來暗示罪犯的身份。

高羅佩早期作品《迷宮案》裡有3個案子,其中一個與迷宮有關。這個故事的素材選自「三言二拍」,講的是一個官員年老還鄉後,把自家的後花園改造成一個迷宮。為了怕長子獨吞家產,他把遺囑藏在後花園的一個亭子裡,然後把這個迷宮的地圖交給了他的妻子。這個迷宮的設計並不是高羅佩的原創,而是來自一部有關香爐製作的中國古書《印香圖稿》。高羅佩選了《印香圖稿》中「虛空樓閣」的樣式,把「虛空樓閣」4個字的古篆體隱藏在迷宮中。

為什麼一個年老的官員會設計這樣一個「虛空樓閣」呢?在故事的最後,高羅佩借狄仁傑的口感嘆道:「足見倪公引退之後,寄心玄冥,感到塵世紛紛,都不過是一些虛幻而已。」可見,高羅佩並不是隨意選擇中國古代的文化元素,而是精心設計的。    

高羅佩的狄仁傑斷案系列寫成以後,在西方社會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著名的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裡斯蒂稱讚這本書充滿了少見的魅力與新鮮感。高羅佩的狄仁傑斷案系列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全世界發行,至今還有很多專門介紹這部作品的網站。小說還多次被拍成電影、電視劇,很多都是由外國人主演的。   

上世紀80年代,高羅佩的狄仁傑斷案系列終於被翻譯成中文,回到了它最初創作起源的地方。這本書的翻譯是兩位外交官陳來元和胡明,他們高超的翻譯使得中國讀者讀起這部書來沒有任何文化障礙,反而以為狄仁傑斷案系列故事在中國古代早就有了。

其實,這是一個錯覺,狄仁傑斷案故事是一個「現代發明」。

相關焦點

  • 夏日消暑,讀偵探小說吧
    大學時有一陣子囫圇吞棗讀了他很多本小說,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人間椅子》。試想,一個人曾藏在親手製作的椅子裡,並終日以此窺視外界……這個獵奇的畫面,每每想來,總讓人不寒而慄,也更驚嘆於作者對人心的玩弄。    亂步之外,我更熟的推理作家其實是阿加莎·克裡斯蒂。還有一個巧合,今年恰逢她的處女作《斯泰爾斯莊園奇案》出版100周年。
  • 韓晗 | 晚清「翻譯小說熱」與中國現代文化產業的形成
    在晚清諸多翻譯小說中,「多半是冒險的故事及荒誕主義的矯揉造作」,[9]但這些科學、偵探與愛情小說情節性強,聯想豐富,與中國傳統小說如俠義、公案與才子佳人主題小說有著審美共通之處。[18]在晚清最後十年裡,意識形態領域的「以洋為美」風頭正健。市民階層已經形成雛形,但新興的文學形態卻未跟上,翻譯小說很快趁勢佔領了當時中國文學市場的消費需求。當然,這裡「以洋為美」並非只包含單純的審美形態,它同樣也包括所蘊含的政治傾向,認為西方的意識形態可以對中國的社會改革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即梁啓超所言之「故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者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
  • 裘小龍談詩歌、翻譯與偵探小說
    一個原因是我喜歡詩,但讀詩的人不多,在小說裡面放點詩,讀的人就多了。這可能是受T. S. 艾略特的影響。他除了寫詩,也寫詩劇,其實沒有詩寫得好。他的初衷是,戲劇的觀眾肯定比詩歌的讀者要多,用這個辦法來擴大詩的受眾。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詩歌熱過去之後,詩特別沒人讀。我把詩放在一個通俗的文類裡,尤其是偵探小說這種文類,讀者一下子就多了很多。
  • 希臘神話、聖經和福爾摩斯:趣談早期西方偵探小說裡文學審美風格
    作為一部推理動漫,《名偵探柯南》不僅是很多人童年時代的美好記憶,更是在無數次的翻拍中成為了世界級的熱門大IP。它的風靡,也是偵探小說風靡世界的縮影。西方偵探小說,是一種社會文學,也以「設迷-解謎」的遊戲互動滿足了文學的娛樂性。它誕生於西方,也被日本和中國繼承發展。這期開始,料爺和大家談一談西方偵探小說發展小史。
  • 中國偵探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
    20世紀中期,小說一經面世就在歐美引起轟動,風靡一時,徵服了西方讀者。  「霍桑探案」系列小說是中國現代偵探小說開創者程小青所著,程小青又被稱為「東方的柯南·道爾」,他筆下的霍桑是集優秀品德於一身的「土生土長」的中國式私家偵探。
  • 日系推理小說更適合中國讀者口味,你知道為什麼嗎?感覺到了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受,我們在讀推理小說時,普遍感覺西方國家的推理小說讀起來要特別吃力。別的不說,單單那長長的人名就要讓人記半天,等幾天以後看到後面,往往發現某個人不知道是從哪裡蹦出來的,又要回過頭去重讀。
  • 我們為什麼讀小說
    是為了聽喜歡的故事,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眼淚,還是在閱讀中遼闊自己的人生?是用經典文學滋養自己,還是用通俗文學打發時間?什麼小說值得一讀,我們又該如何讀小說?等等這些問題,相信很多人想到過,卻不一定深思過。戴莉本科學中文專業,後來又讀了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也在高校開了一門中國小說選讀課,深受學生的喜歡。
  • 為了寫美食小說,這個作家還原了一道110年前的雞蛋嗑肥,真香
    因為梁清散筆鋒流轉,毫無違和感地把蒸汽朋克機械放入了晚清這個混亂而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中。加上考據式推理的一步一扣,讀者在其中找不出一絲破綻。對梁清散而言,晚清開埠之後的上海是他非常喜歡的一個寫作背景。「從地點來說,晚清的上海,中西文化強烈碰撞,隨處可見『強行拼貼』的社會現狀。而那個時代,也是人們極其渴求獲得更多新知、求知若渴的時代。
  • 高能校園偵探團:讀偵探小說的孩子更聰明?
    並且,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曾進行了40餘年的研究,跟蹤了數千位孩子的真實成長,發現孩子到了七八歲時,在閱讀方面有著如下特點:思維和語言全面發展,判斷能力增強,喜歡閱讀,熱衷思考,思維活躍;可以運用簡單的邏輯得出一定的結論,做簡單的演繹推理,喜歡推理、偵探故事書。
  • 【推理小說】推理迷們不可不讀的100部經典推理小說
    No.2 《馬爾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達希爾•哈米特(著)《馬爾他之鷹》是號稱「勝過海明威任何一部小說」的冷硬派第一名作,屬於那種你可以不喜歡,卻不可以不讀的推理小說儘管本特利原本打算戲弄一下偵探小說,可是卻寫出了一部本格派史上的經典之作,成為了長篇偵探小說黃金時代的前驅作品。小說還首次將愛情元素代入偵探小說,而且融合的十分完美。
  • 狄仁傑從一代賢臣變身「名偵探」,是因為一個荷蘭人嗎?
    到了清朝,有無名氏根據這些傳說素材寫了一系列小說《狄公案》(又名《武則天四大奇案》)。這部小說的前三十回是寫狄仁傑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後三十四回寫其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在《狄公案》的故事中,狄仁傑已然化身成為一位完美的官吏,關心百姓疾苦,善於偵探奇案。作為一部公案小說,《狄公案》跟其他的公案小說差異不大,都是主要圍繞除暴安良的俠義事跡、官司的平反刑獄。
  • 偵探小說?推理小說?不要再爭吵了,3分鐘了解推理小說前世今生
    如果你已工作,讀一讀吧,你會排解生活上的優思。如果你已為人父(母),讀一讀吧,你會找到與子女溝通的話題。推理小說就是這樣的具有魔力。可是,你真的了解推理小說嗎?貓君今天為你解讀一下推理小說的前世今生。可以將這個時代的作品統稱為第一代推理小說,或者叫偵探小說。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推理小說(偵探小說)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時期,偵探小說作家呈現井噴之勢,作家們不再將作品局限在正義戰勝邪惡的浪漫主義思潮下,而是將其發展成通俗小說。
  • 論阿加莎克麗絲蒂和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
    但其實卻不是,福爾摩斯探案故事很多人及使沒有拜讀過,但也是知道的,對,柯南道爾就是巜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而阿加莎則是巜名偵探波洛》以及其他一系列偵探小說的作者兩個作者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個時代了,雖然有的故事的情節多少有點兒雷同,但也說不上誰模仿誰。因為讀起來都是那麼吸引人。
  • 日本100多年前的美女,髮型有點唐朝遺風,放到現在一點也不過時
    這些日本美女的老照片都來自100多年前的明治維新時期,那個時代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的時代,也是東方各國學習西方制度的時期,日本無論是文化還是制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明治維新讓一個彈丸島國在短短30年間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快就超過了當時正在進行洋務運動的清朝,還在甲午海戰中擊敗了晚清的北洋水師。可以說當時的日本不僅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傳承,也接受了西方的各項制度,學以致用,發展很快。婦女們的髮飾也發生了變化,不過傳統髮飾依舊是達官貴人參加重要場合必須的裝束。
  • 偵探小說:作家編寫的「數讀題」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偵探小說就像作家編寫的「數讀題」,在一個主體框架裡,人家給出一點兒條件,隱藏一些內容,然後跟你捉迷藏。這方面美國偵探小說國寶級人物埃勒裡·奎因「出題」的境界要高一點點,在給出的線索上人家不設埋伏,不藏著掖著,不過十有八九我們還是猜不對兇手。
  • 瘋讀小說40 男性讀者人生觀報告——神藏打臉絕技,逆襲人生巔峰
    瘋讀小說40 男性讀者人生觀報告——神藏打臉絕技,逆襲人生巔峰 2020 年 9 月 9 日,瘋讀小說發布《瘋讀小說40+男性讀者人生觀報告》,在報告當中針對瘋讀小說平臺中當下最熱門的男頻贅婿類小說進行深入洞察
  • 瘋讀小說40+男性讀者人生觀報告——再平凡的男人 也想拯救世界
    近日,瘋讀小說發布《瘋讀小說40+男性讀者人生觀報告》,在報告當中針對瘋讀小說平臺中當下最熱門的男頻贅婿類小說進行深入洞察,發現這類題材的粘性最高的讀者竟是四十歲以上男性讀者的最愛,喜愛的人物多深藏醫術。
  • 談《漫長的告別》:如何走出偵探小說的「敘事迷宮」
    錢德勒不一樣,他在自己的系列小說中,貫穿刻畫了「硬漢」馬洛這個人物——一個喜歡飲酒、抽菸、獨來獨往的私家偵探。他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文學形象,後來很多偵探小說家乃至編劇紛紛效仿「硬漢偵探」的人物行為方式,讓這個形象成為了文學史乃至黑色電影裡的經典。從角色性格來講,錢德勒的「硬漢」與 海明威 是不同的。
  • 喜歡奶爸類小說嗎?不得不說,這5本奶爸小說還挺讓讀者們放鬆的
    春節期間無聊至極的刀刀,你喜歡奶爸類小說嗎?不得不說,這5本奶爸小說還挺讓讀者們放鬆的。,小說中的各故事情節依舊很吸引讀者,只不過更新的太慢了,雖說現在已經更新了227萬字,但是總還是感覺不夠看。主角帶著自己擁有奇異身份的「女兒」一起生活的故事,當一次醉酒事件之後,主角看著自己懷中的小女孩欲哭無淚,為什麼事情的發展會成為這樣,我只是喝醉酒了而已。
  • 6部晚清民國背景的懸疑小說,風雲變幻曲折離奇,首推親王馬伯庸
    晚清民國這個時期,可謂風雲變幻,也為懸疑小說作家貢獻了一個相對開放的時代背景,以此為背景也是出不少口碑爆棚的懸疑小說,有驚心動魄的,有曲折離奇的,也有生活百態的,今天為大家分享6部以晚清民國為背景的懸疑小說,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