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美麗長江之歌#@中國綠髮會
「不盡長江滾滾流。」萬裡長江見證了太多興衰更替,千年、萬年過去,中華這片土地上不知變換了多少個朝代,但長江依然悠悠流著。
關於長江見證的這段歷史,南宋的辛棄疾把它記錄了下來。
今天我們就來通過辛棄疾這首特別霸氣的詞,從其中感受長江的雄渾悲壯、大氣磅礴。
辛棄疾從小生活在金國,他親眼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遭受的凌辱,這些傷痕刺痛了辛棄疾的心,於是他從小就樹立了恢復中原、一雪前恥的願望。
等他回歸宋代趙家朝廷時,卻因為曾經在金國的生活經歷,使得他的仕途不上不下,極為尷尬。
現實是殘酷的,辛棄疾終究還是走上了他的前人們所走的路——壯志難酬。嘉泰四年,辛棄疾出任鎮江知府,他登臨北固亭,登高望遠,回想往事,在感嘆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和痛苦時,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我們前文說,辛棄疾是被貶去鎮江做知府的。在古代的時候,鎮江是英雄們用武和建功立業的地方,而此時,它早已成為了南宋朝廷和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於是作者辛棄疾登臨鎮江北固亭遠眺的時候,看著遠方山河,想起朝廷的軟弱無能,不免心生無奈與不滿。
於是他把自己對於收復失地的迫切和對朝廷的不滿通通都化成了開篇第一句:「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在當時,南宋和金國是以淮河為界的,當辛棄疾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抬首眺望長江以北被金兵所佔領的地區時,心中的憤怒之情油然而生:此時眼前的美好風光,也就只有北固樓周圍這一點了。而更多地,早在很久之前就被金兵侵佔了。
儘管我們都知道,朝代變更是很平常的事情,「皇帝輪流做,明年到你家」就表達了這樣一種意思。但是當你親眼目睹這一切時,還是不免產生一種「千古興亡」的失落感。
歷史總是在往前走,往事隨風,只有這面前一江悠悠春水,依舊在滾滾東流不停息。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使得這種歷史的厚重感再一次加深。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來!」誰能知道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多少朝代更替呢?只不過,眼前的江水一直在滾滾東流罷了。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這一句說的是三國的孫權。年少有為放在他的身上,確實是實至名歸。
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西徵黃祖,北拒曹操,獨據一方。赤壁之戰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歲。
孫權不僅年少有為,他還有英雄都有的野心。他「坐斷東南」,卻依然「戰未休」。這體現出了他的驍勇善戰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在這一點上,孫權和南宋朝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借用孫權的形象,諷刺了南宋朝廷的軟弱無能,表現出他收復失地的決心和對朝廷的無奈。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作者這一句借用了《三國志》中的故事。借用這個故事,其實是想說明:在他辛棄疾的心裡,孫權是能和曹操、劉備並肩的人物。也是想以此,更加突出孫權的英勇無畏。
同時,引出他下文的這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一句,與其說是辛棄疾個人的吶喊,倒不如說是整個南宋有志之士的吶喊。
當年孫權坐擁東南,卻依然徵戰不斷,稱霸一方。而南宋朝廷呢?被金國搶了一半江山,竟然還能安居一隅,歌舞昇平。這是辛棄疾不能理解的,也不能接受的。
時勢造英雄。
儘管因為南宋歷史的原因,這個時代造就了一大批的英雄,比如說嶽飛、文天祥等。
但,也因為這段時勢、這段歷史,南宋產生了極大的社會矛盾,中央與士大夫之間水火不容,不僅如此,南宋朝廷重文輕武,這使得當時的武官被打壓得極其嚴重,間接性造成了南宋的悲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