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胃部研究揭示出這種動物令人意外的飲食習慣

2020-12-19 cnBeta

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深入研究了大白鯊幼年的進食習慣,發現其飲食習慣與它們作為可怕的掠食者的形象有所不符。在檢查了在新南威爾斯州海岸捕獲的大白鯊的胃內容物後,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底棲生物在它們的飲食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這進一步揭示了它們如何以及在哪裡度過它們的時間。

研究小組將該項目描述為有史以來第一次對大白鯊飲食的詳細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通過保護網在澳大利亞東部海岸採集的40條死亡幼魚的胃內容物。在這樣做的過程中,研究小組發現一系列海洋生物構成了這種掠食者的食物組成,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生物是意料之中的,也有一些是讓人意外的。像澳大利亞鮭魚這樣的中層水魚佔鯊魚食物的32%左右,但團隊沒有想到的是,平頭魚和瞻星魚等底棲魚類也大量出現,佔17%左右。

"我們發現,雖然中層水魚,特別是東澳鮭魚,是新南威爾斯州幼年白鯊的主要獵物,但胃內容物凸顯出這些鯊魚也在海底或附近進食,"來自新南威爾斯州初級產業部的研究合著者Vic Peddemors博士說。

研究還顯示,體型較大的鯊魚往往攝入較高脂肪含量的飲食,而鯊魚幼魚的獵物也包括不同類型的鰩魚,以及鰻魚和其他魚類物種。

「大白鯊的飲食種類繁多,」研究主要作者、來自雪梨大學的理察-格雷格說。「除了東澳鮭魚,我們還發現了其他骨質魚類的證據,包括鰻魚、鱈魚、鯔魚和腕魚。我們發現,鰩魚也是重要的食物組成部分,包括小型底棲鰩魚和電鰩。鳶鱝也是被獵殺的對象,不過考慮到其遊速,這對鯊魚來說是很困難的。」

研究人員表示,鯊魚不太可能開始獵殺更大的獵物,如海豚或其他鯊魚,直到它們體長達到約2.2米長(7.2英尺)。他們的研究結果與標籤項目一致,這些項目顯示白鯊大部分時間都在遠處的水面下遊泳,該團隊希望這些發現將被證明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它們的遷徙和進食習慣,以此作為保護手段。

"在鯊魚的胃內,我們發現了各種魚類的殘骸,它們通常生活在海底或埋在沙子裡。這表明鯊魚必須花很大一部分時間在海床上方覓食,"Grainger說。"鯊魚捕食時背鰭在海面之上的刻板印象可能不是很準確的描述。"

這項研究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們只吃魚翅,而不吃鯊魚肉?原因令人意外
    原因令人意外大家都知道,魚翅是一種非常奢侈的頂級食材,但是這種食材,要說營養價值和美味程度,其實都很一般,但是卻非常的昂貴,因為想要得到這種食材,比較的困難,所以魚翅可以看作是財富的象徵吧!但是真要補身體,那最好還是不要選魚翅,真的沒有多少營養價值,僅僅可以補充一些蛋白質,對此,還不如多吃幾個雞蛋。
  • 鯊魚菲特輕卡飲食,年輕人都喜愛的輕食品牌
    儘管這樣做會讓大家看見體重秤上逐漸降低的數字,但對身體的影響卻是非常巨大的,很多人會因此出現出現胃部不適等情況。而且長此以往,也會導致身體各方面新陳代謝降低,甚至影響工作和學習。除了節食,難道好好吃飯就不能擁有好身材麼?鯊魚菲特輕卡飲食告訴你:輕卡飲食可以讓大家在解決溫飽、保證健康的基礎上,達到勻稱身姿目的。
  • 海洋裡的大吃貨,研究發現:大白鯊的飲食結構比之前認為的更複雜
    最近,來自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對首次對東澳大利亞海岸大白鯊的飲食進行了詳細研究,這種頂級食肉動物在靠近海床的地方覓食的時間比之前認為的要長。這意味著,大白鯊不僅獵食體型較大的海洋動物,還會對各種我們想不到的魚類進行獵殺,表明它們有著非常複雜的飲食結構。
  • 1.1億年前的悲傷故事,一隻甲龍遭遇意外,留下整個胃給人類研究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看過《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朋友應該對其中的甲龍有印象,這種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被認為是「最堅硬的恐龍」,因為它們的背部長出了類似鎧甲的結構前段時間皇家泰瑞爾博物館的考古研究團隊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上發表了關於該甲龍化石的最新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對甲龍的消化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了其中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根據該論文的描述,考古團隊起初發現該化石時甲龍的姿勢是翻倒的,這說明它生前可能遭遇了意外。
  • 揭示:4個飲食習慣,足以讓我們學習
    古往今來,長壽一直是備受人們關注的話題,從秦始皇時期開始,人們就表達出了對「長生不老」的嚮往之情。而現今生活中,雖然我們無法做到「長生不老」,但長壽不再是夢想。據專家介紹,長壽主要和四個因素有關,分別是遺傳,生活習慣,環境以及醫療條件的改善。其中遺傳佔了兩成比例,生活習慣則佔了75%。細究其劃分,在生活習慣中,飲食習慣成為了重中之重。
  • 發現無皮鯊魚的科學家做出令人震驚的結論
    您從前是否聽說過無皮鯊魚?科學家首次在撒丁島的水域的一艘拖網漁船中發現了一隻似乎沒有皮膚的貓鯊。該發現發表在《魚類生物學》雜誌上 ,並發布了許多令人驚訝的發現。
  • 聖經時代的猶太人飲食習慣
    聖經時代指的是從亞伯拉罕出兩河流域到第二聖殿被毀這一時期,歷史上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70年。在擁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基礎上猶太人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而飲食正是體現猶太人自身民族性的一個方面。
  • 綠色清淡的飲食習慣,有助於保持腸胃健康,多吃這類水果與蔬菜!
    導語:隨著胃病的逐漸年齡化,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胃病的現象,很多年輕人抱怨自己的腸胃不好,吃不好睡不好,腸胃疾病確實是會引起令人心煩的症狀。導致腸胃問題的誘因比較多,例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飲食壞習慣以及疾病因素等。
  • 研究給出的「答案」,令人意外
    其實這個問題在歐美醫學界及營養學界進行過多次討論和研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咖啡這種飲料具有令人感到意外的健康益處,可以起到避免過早死亡的效果。根據營養學家的研究,咖啡豆中被發現了至少數百種抗氧化成分,這些抗氧化成分的好處在於,它們有助於對抗炎症,而炎症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潛在原因,其中包括關節炎、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和許多不同類型的癌症。
  • 基因組研究揭示了齧齒動物如何徵服美國
    與行為、飲食以及活動能力相關的基因變異也許會有助於城市裡的老鼠們。如果無法適應,紐約市的老鼠就很難佔據一席之地。現在,它們的基因組為老鼠徵服紐約等城市的能力提供了線索。據估計,紐約大約有200萬隻老鼠。2月發表在bioRxiv上的一項研究中,遺傳學家確定了數十種與飲食,行為和運動有關的基因,而這些基因可能有助於紐約老鼠的壯大。
  • 45歲大姐一天放屁100多次,去醫院檢查,醫生:或與飲食習慣有關
    原來,在了解張大姐的日常飲食習慣之後,醫生分析:張大姐的胃病跟她每天的飲食習慣有關。張大姐的胃口一直很好,不挑食,唯一的缺點就是吃飯過快,喜歡吃油膩的肉類食物。放屁和胃部疾病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1.情緒因素「氣到串氣」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話,因為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比如在人們經常生氣或是生悶氣的時候,人體內的氣就在各個地方進行堆積,在沿著腸道排出體外,但像這種氣流不順的氣有很大的可能會頂到某些內臟引起疼痛。
  • 在海裡遇上鯨和鯊魚,哪個更危險?這種動物會讓你改觀
    鯊魚給人的印象是兇殘血腥的,而鯨則被認為是溫順憨厚的,這主要是因為大白鯊和藍鯨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其實鯊魚和鯨有很多種,習性也大不同,今天介紹的這種動物,可能會讓你改變對它們的印象。它就是鯨鯊,綜合了鯨和鯊魚兩種動物的名字,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 古代化石揭示了大型海洋食肉動物的最後一餐
    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具2.4億年前巨大爬行動物的骨架,它的胃裡還能看到它最後一餐的內容物,一種幾乎同樣巨大的海洋生物。這一發現表明,巨食,即大型動物被其他大型動物吃掉,在古三疊紀時期比以前認為的更為普遍。這種奇怪的動物也是肉食性的,新的研究揭示了這些古老的恐怖動物願意吃下多麼大的獵物。在中國發現魚龍貴州魚龍後,考古學家注意到,這隻近5米(15英尺)長的化石的胃部有一個大的凸起,裡面有大量的小骨頭。經過仔細觀察,科學家們能夠確定這些遺骸是一種稍小的爬行動物遺骸,被稱為 "辛普賽龍",它屬於一群被稱為 "刺龍 "的四肢蜥蜴類生物。
  • 研究揭示動物體內高度保守的增強子基序
    研究揭示動物體內高度保守的增強子基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8 21:42:56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Bernard M. Degnan和Mathias Francois研究小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本文講出好方法,或有助調理胃部不適
    在人體當中食管和胃部的賁門部位出現關閉不嚴或者是壓力過大的情況時,還會反流到食道中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就容易出現燒心反酸等不適症狀,如果這種問題總是反覆發作的話,也讓人苦不堪言。反酸、燒心胃病反覆發作?本文講出好方法,或有助調理胃部不適當身體出現反酸燒心的時候,並不是一種疾病,消化道很多相關的疾病,比如消化道潰瘍,急慢性胃炎,MALT淋巴瘤甚至胃癌等,都有可能會出現反酸燒心的問題。如果這種情況,反反覆覆就應該及早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找出正確的病因,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 大流散時期猶太人的飲食習慣
    而飲食方面,在《聖經》基礎上,《塔木德》作了更為詳細的解釋。流散至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在《聖經》規定的飲食禁忌的基礎上,借鑑了流散地的飲食風俗,猶太飲食進一步發展。2000多年的流散生活,使散居各地的猶太民族飲食習慣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對《聖經》中所規定的飲食禁忌逐漸放鬆,面對現代化的浪襲,不同背景的猶太人對飲食禁忌懷有不同的態度。
  • 古老的巨型鯊魚還能在深海中潛伏嗎?
    由於謠言,巨大的鯊魚在地球上的持續存在一直存在於我們的集體想像中。 梅格神話經常認為,這隻50英尺的捕食者一直躲在海底某個地方。這個想法已經發布了不止幾本書和偽文檔,所有這些都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地球上大多數的下層水域尚未被開發,因此到處都是神秘動物的原始巢穴。但是,根據我們所知道的生活在下面的生物需要的生物適應性知識,沒有多少動物能夠引發深海消失的行為。
  • 胃癌早期不痛不癢,若發現這些症狀,胃部或是出現了問題,需注意
    導語:胃癌大多都是被胃病拖出來的,我們都知道維持胃部健康需要健康的飲食習慣,而且胃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你發現得早,就可以預防胃部細胞的癌變,有效保護身體健康,所以我們要注意胃部的情況。3、總是沒有食慾、仿佛患了厭食症俗話說,能吃是福,只要你還想吃飯,只要消化沒有問題,就可以為人體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從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但是如果你出現沒有食慾的現象,長期不想吃東西,這種現象,輕則厭食症,重則胃癌,所以這種現象是很危險的。
  • 動物竟能讓失去的眼睛重新長出?新研究揭示奧秘
    本文轉載自「細胞」 如果在淡水中生活的小型真渦蟲地中海圓頭渦蟲(Schmidtea mediterranea)的眼睛發生了什麼意外,它們可以在幾天內把眼睛長回來。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這是一個科學難題---美國懷特黑德研究所的Peter Reddien實驗室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
  • 吃完飯後,若有4個表現,也許是胃部在「訴苦」,請重視起來
    吃完飯後,若有4個表現,也許是胃部在「訴苦」,請重視起來飯後腹脹如果我們平時吃東西的時候不加節制,攝入了過多的食物,有可能會出現腹脹腹部不舒服的感覺,但是你明確的了解自己的飲食非常有規律,而且每次吃飯也不會吃太撐,可是吃完飯之後仍然會出現腹部發脹腹部不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