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最近,來自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對首次對東澳大利亞海岸大白鯊的飲食進行了詳細研究,這種頂級食肉動物在靠近海床的地方覓食的時間比之前認為的要長。這意味著,大白鯊不僅獵食體型較大的海洋動物,還會對各種我們想不到的魚類進行獵殺,表明它們有著非常複雜的飲食結構。
「在鯊魚的肚子裡,我們發現了各種魚類的遺骸——這些魚類通常生存在海底或埋在沙子裡。這表明,鯊魚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在海床上覓食,」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雪梨大學查爾斯珀金斯中心和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博士生理察格雷格(Richard Grainger)說:「鯊魚捕獵時背鰭在水面以上的刻板印象可能不是很準確的畫面。」鯊魚還會像拾荒者一樣仔細在海床裡尋找食物。
這項研究今天(6月8日,恰好是世界海洋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對理解鯊魚的食性和遷徙習性作出了重要貢獻。新南威爾斯州第一產業部的共同作者Vic Peddemors博士說:「我們發現,雖然在新南威爾斯州,中等水域的魚類,特別是澳大利亞東部的鮭魚,是幼年白鯊的主要獵物,但大白鯊的胃內容物強調,這些鯊魚也在海床或海床附近覓食。」
格雷格表示:「這一證據與我們從標記白鯊身上獲得的數據相吻合,這些數據顯示白鯊在水面以下許多米處花費了大量時間。」這項研究檢測了新南威爾斯州鯊魚網計劃捕獲的40條幼年白鯊的胃內容物。科學家們將這一結果與世界其他地方公布的數據進行了比較,以建立該物種的營養框架。
查爾斯·珀金斯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加布裡埃爾·馬喬夫斯基·卡普斯卡博士(Dr.Gabriel Machovsky Capuska)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他說:「了解這些神秘食肉動物的營養目標以及它們與遷徙模式的關係,將有助於深入了解是什麼導致了人類與鯊魚的衝突,以及我們如何才能最好地保護這一物種。」
大白鯊的飲食多種多樣。除了東澳大利亞大馬哈魚,我們還發現了其他有骨魚類的證據,包括鰻魚、鱈魚、鯔魚和瀨魚。我們發現,鰩魚也是一種重要的飲食成分,包括小型底棲黃貂魚和電鰩。鷹鰩也會被大白鯊捕獵,不過考慮到鷹鰩的遊泳速度,這對鯊魚來說是很困難的,但總有成功的鯊魚會享受到鷹鰩這種不一樣的美味。
這項研究發現,根據數量,鯊魚的飲食主要依賴於:中上層海洋遊動魚類,如澳大利亞鮭魚,大約佔32.2%;底棲魚,如觀星魚、底棲魚或平頭魚,大約佔17.4%;東部藍魚等礁魚,大約佔5.0%;鰩魚,如黃貂魚:大約佔14.9%。其餘的是不明魚類或數量較少的獵物。研究人員表示,大白鯊對海洋哺乳動物、其他鯊魚和頭足類(魷魚和墨魚)的食用頻率較低。因為在鯊魚的長到約2.2米之前,捕獵更大的獵物,包括其他鯊魚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是不太可能的。
科學家們還發現,體型較大的鯊魚的飲食往往脂肪含量較高,這可能是因為它們遷徙時需要大量的能量。「這與我們所做的許多其他研究相吻合,這些研究表明,包括捕食者在內的野生動物在選擇飲食時會追求精確平衡,以滿足其營養需求,」雪梨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營養生態學教授大衛·勞本海默(David Raubenheimer)說。
對白鯊的跟蹤顯示,它們是季節性地沿著澳大利亞東海岸從昆士蘭南部遷徙到塔斯馬尼亞北部的,而且活動範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大。保護大白鯊這一物種並安全管理它們與人類的相互作用,是科學家和新南威爾斯州第一產業部的一個優先事項。而這項研究將為科學家們提供很多信息,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管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