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iNED 新經濟發展研究院 收錄於話題#熱點新讀2#創意經濟1#泡泡瑪特1
iNED「熱點新讀」欄目,將圍繞「數字」、「創意」、「綠色」、「智能」、「流量」、「共享」六大關鍵詞,對當下熱點事件與熱門賽道帶來全「新」解讀。
敬請關注。
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高開77.1港元/股,較發行價上漲超100%,總市值達1065億港元。盲盒重度沉迷少男少女們喜大普奔:「年輕人的『茅臺』來啦!」
盲盒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能夠讓年輕人瘋狂追捧?小編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泡泡瑪特 CEO 王寧曾表示,也許再給5年時間,泡泡瑪特會成為國內最像迪士尼的一家公司,擁有很多有價值的 IP 並進行商業化。
泡泡瑪特並不是一家單純的盲盒生產及銷售公司,他們一直紮根於創意經濟領域,堅持講屬於泡泡瑪特的IP故事,希望能夠成為全球領先的潮流文化娛樂公司,成為「中國迪士尼」。
在這「全民娛樂」的時代,IP對於一家創意經濟企業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得IP者得天下,也不再只是標語口號。在泡泡瑪特400頁的招股書裡,IP這個詞共出現了376次。泡泡瑪特強調IP是其業務核心,目前其運營有85個IP,其中12個是自有IP,如 Molly、Dimoo 等;還有22個獨家 IP ,如 Pucky 等;此外,還有51個非獨家 IP 。
Molly
能否持續引起消費者的興趣、願意去追捧並且有越來越大的可能轉化為消費行為,是衡量一個創意經濟 IP 是否有商業價值的唯一標準。不斷攀升的盲盒銷量背後,有人是因為好奇心,有人是因為可愛的造型入坑,有人是收藏癖發作,還有人妄圖抽中稀有款大賺一筆。但想要長期吸引目標客群,需要有源源不斷的飽含旺盛的生命力和創意的優質 IP 作支撐。
以迪士尼為例,迪士尼做的就是設計IP,打造IP,再到輸出IP的過程。
縱觀迪士尼IP來源,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
自有 IP ——1923年,華特·迪士尼創作出迪士尼家族第一個並且是影響最深遠的 IP ——米老鼠。並在此後的八九十年間,米老鼠、唐老鴨、高飛、小熊維尼等一系列迪士尼自有卡通人物形象不斷出現,還有近年來《冰雪奇緣》中的艾莎等;
挖掘 IP ——迪士尼十分擅長從世界範圍內的經典名著、童話故事乃至神話傳說中尋找、挖掘具備迪士尼屬性的 IP 形象,典型代表便是《格林童話》中的白雪公主和來自中國的花木蘭等;
收購 IP ——相比較原創和開發,收購可以更快速擴充迪士尼的 IP 家族,迄今為止迪士尼最引以為傲的三次收購案例就是收購皮克斯影業、漫威漫畫、盧卡斯影業三家電影公司,而這些公司都是眾所周知的 IP 大戶。
反觀泡泡瑪特,泡泡瑪特嚴重依賴少數頭部 IP ,這意味著一旦將核心IP取走,泡泡瑪特將失去主心骨。
招股書數據顯示,基於 Molly 形象自主開發的潮流玩具產品的銷售額分別約佔2017年、2018年及2019年總收益的25.9%、41.6%及27.1%。2019年,Molly產品產生的收益達4.56億人民幣。據招股書披露,只有僅4個IP產生的累計收入超過1億,而銷量最好2個IP(Molly和Dimoo)都是收購而來的。如果將IP定位為業務核心,這樣把所有希望押注在一個IP上顯然不是健康的發展模式,同時,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是極容易被複製的。
Molly之於泡泡瑪特就像當年的米老鼠之於迪士尼,但龐大的IP帝國想要建成,光有一個Molly是遠遠不夠的。
泡泡瑪特運營團隊顯然也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如今,他們集結了一支由91名設計師組成的內部創意設計團隊,還籤約了包括 Kenny、畢奇、龍家升等知名潮玩設計師在內的28位合作藝術家,由設計師和藝術家共同進一步助推IP創作的商業化,以保證源源不斷的IP和衍生品誕生。
如何抓住泛二次元文化精髓,挖掘目標客群的心理特徵和喜好,不管是通過自主設計抑或是 IP 授權、聯合開發等方式,構建屬於泡泡瑪特的獨特 IP 內容系統,將是泡泡瑪特想要成為「中國迪士尼」,在資本市場繼續呼風喚雨首先必須攻克的難關。
同時,上文提到,迪士尼在設計 IP 之後,並沒有就此停步,他們花費了大量心血打造、開發IP,再輸出 IP。從IP的開發度及延展度來看,泡泡瑪特目前還存在IP開發與利用形態單一的問題。
以泡泡瑪特商業化最成功的 Molly 為例,在其主要銷售渠道,包括:線下零售門店、機器人商店、線上天貓旗艦店內,主要銷售的品類較為基礎,僅有手辦、盲盒、吊卡、徽章、場景小屋、充電線等。
迪士尼衍生品的產業鏈,其開拓了電影、樂園、郵輪、服飾、出版物、音樂劇、玩具、食品、教育、日用品、電子類產品等一系列消費品。迪士尼在全球有3000多家授權商,生產10萬多種迪士尼卡通形象產品。針對這一問題,泡泡瑪特從去年開始,積極配合IP形象打造動畫短片、周邊、線下展等,還積通過Molly與伊利、德芙等品牌商業化聯名合作試水,拓展衍生產品線。
較為可惜的是,這幾次的試水市場反饋並不熱烈,沒有爆款現世,大部分盲盒消費者並未為此買單。除了豐富衍生品品類外,打造線下樂園或大量增加大型體驗店或許是一條值得思考的路徑。通過線下沉浸式體驗的方式,打通泡泡瑪特自身IP產業鏈,放大其IP價值,強化IP與消費者的連接。
泡泡瑪特寬窄巷子店
最後,盲盒重度沉迷少女想說,泡泡瑪特能否成為「中國迪士尼」小編並沒有資格下定論,但作為腦殘粉,小編在這裡有些小小的願望:希望能看到源源不斷的「Bolly」「Jolly」「Wolly」,希望能在泡泡瑪特玩到關店被趕出去,希望能在店裡買到除了盲盒以外的各種可愛物件,最後希望泡泡瑪特在創意經濟版圖走出一條自己的花路!「韭菜就韭菜,來,任割!」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泡泡瑪特,我的「Bolly」「Jolly」「Wolly」在哪?》
閱讀原文(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