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約國集團與奧地利共和國於1919年9月10日在聖日耳曼昂萊籤署的條約,也就是《聖日耳曼昂萊條約》(聖日耳曼昂萊條約)。該條約的主要內容,就是限制同盟國的軍事力量及各地賠償等。這讓屬於戰敗方的奧地利雪上加霜,既要割地賠款,又要完成戰後重建。
聖日耳曼條約是凡爾賽體系的一部分
由於《聖日耳曼條約》的限制,奧地利的軍隊規模必須保持在3萬人以下,這讓奧地利的軍工企業苦不堪言: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到處都是戰餘物資,很難在國際上找到客戶;奧地利部隊規模太小且國防預算不多,難以養活奧地利國內的軍工企業。
各種毛瑟步槍
斯太爾公司也是揭不開鍋的奧地利軍工企業之一,而且斯太爾公司還有更大的苦衷。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環境,士兵們經常需要攜帶著步槍在沙地與爛泥中作戰,這種極端的環境讓Gew.98步槍的可靠性大幅度下降,因此斯太爾公司在1917年決定,建立一條生產線,生產改進型的Gew.98步槍(原本的立項是生產一款新的步槍,但是戰事吃緊,只能選擇對Gew.98步槍進行修改)。
第一次世界大戰
當然,建立生產線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直到這條生產線建立起來時,奧地利已經要向協約國投降了。因此,這條生產線幾乎沒有被用過,投入的資金根本無法收回。奧地利公司決定,在國際市場上尋找買家,雖然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到底都是廉價的戰餘槍械,但是他們堅信,一定有認同斯太爾造槍水平且不屑於購買便宜戰餘槍械的高端客戶。
一番尋找下來,斯太爾公司發現,在歐洲都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國家,戰勝國急於處理自家的戰餘物資,戰敗國則和奧地利是難兄難弟根本沒錢;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都是些窮酸國家,買武器只注重便宜的價格根本不看品質,最終斯太爾公司將目光放到了遙遠的東方。
張大帥一家
此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其中盤踞東三省的張作霖張大帥算得上是當時的亂世梟雄。張作霖的個人能力很強,一直在東北厲兵秣馬,不過東北三省雖然富庶,但是一直被日本勢力和其他軍閥所覬覦,因此張作霖十分需要引進歐洲先進的武器裝備,也在尋找願意將全套生產技術和生產線出口給他們的廠商。最終,斯太爾的業務代表與張作霖封派出的採購人員相遇了,而且雙方幾乎一拍即合。
1921年張作霖下令在造幣廠(原奉天機器局)內建立一座可以生產、修理槍、槍彈、炮、炮彈的兵工廠,這也就是後來的奉天軍械廠。奉天軍械廠大量購買國外先進先進武器的生產技術,搭建大量的生產線並聘請了不少外國技師,其中斯太爾公司的生產線就是奉天軍械局初期的重要項目。
奉天兵工廠
1924年,在斯太爾公司技工和生產線的幫助下,新的毛瑟步槍終於可以生產了。1924年是民國紀年13年,而生產該槍的是奉天軍械局(瀋陽舊稱奉天,而且是遼寧的省會),因此由奧地利斯太爾公司提供技術卻在中國遼寧瀋陽生產的改進型毛瑟步槍,被稱作遼十三式步槍。
遼十三式步槍
也就是說,遼十三式步槍並不是當時中國軍閥造出的粗製濫造的武器,而是在歐洲老牌廠商斯太爾公司的技術支持下生產出的正統毛瑟步槍,而且在這款正統毛瑟步槍中,既有斯太爾公司做出的修改,也有許多適應中國環境所做出的修改,這些被修改的地方,也都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