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其賴以起家的北洋軍閥勢力逐漸分裂,主要分裂為兩派,一派是日本支持的皖系,以段祺瑞、徐樹錚為代表,佔據著山東、安徽、新疆、山西、浙江、陝西、福建、甘肅、察哈爾、熱河;另一派是英美支持的直系,以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為代表,掌握著直隸、江西、河南、江蘇、湖北、綏遠、寧夏等省。此外,盤踞東北地區的張作霖在日本支持下,勢力也不斷膨脹,逐漸成長為與直、皖兩系並駕齊驅的奉系軍閥。
張作霖遊走直奉兩系之間,不斷坐收漁翁之利
皖系首領段祺瑞是袁世凱生前最器重的大將,因此北洋系統分裂後,段氏第一個執掌了北京政府。但是,段祺瑞,千方百計利用手中的權力巧立名目,增收苛捐雜稅,並不惜以國家鐵路、林礦等資源為抵押向日本借款,籌集資金以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至1920年直皖戰爭前,已經擁有11個師加17個混成旅,總兵力超過20萬人。
不過,皖系軍閥有個致命弱點,就是在京畿地區沒有直接掌握兵權,因此很多事情都需要盤踞奉天地區的張作霖出兵相助。1918年2月,直系軍閥從國外採購了27000支步槍和大量彈藥,並運至秦皇島,皖系大將徐樹錚雖然得到了消息,但苦於手中無兵,只好請奉軍南下協助,最後這批價值4千萬的軍火超過7/10被張作霖拿去,一次擴編了7個混成旅,軍威大盛。
藉助直皖戰爭,攫取熱察綏三省地盤
徐樹錚也用分贓得到的軍火組建了4個混成旅,並取得「西北邊防軍」番號,可以在西北各省四處徵兵,很快擴充到5萬餘人。而直系軍隊嫡系及同盟軍雖然達到了18萬人,但在直隸地區也僅有曹錕和吳佩孚的1個師、5個混成旅、2個新編旅共5萬6千人。本來雙方兵力相當,但由於張作霖也對段祺瑞把持北京政權不滿,想要分一杯羹,因此派兩個精銳師入關助直討皖,致使皖系兵敗,段祺瑞下野。
張作霖因助戰有功,被任命為蒙疆經略使,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省也收入囊中。但直皖戰爭的勝利果實大半落入了直系手中,他們不僅掌握了北京政府大權,還控制了原屬皖系的多個省份。1919年馮國璋死後,曹錕成為直系新首領,又通過賄選手段就任大總統,更是一門心思斂財、徵兵、擴軍,麾下僅嫡系部隊就達到7個師5個混成旅,總兵力超過10人。
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奉軍趁機全力整頓
由於直系在收編皖軍、搶佔地盤方面處處排擠打壓奉系,致使曾經並肩作戰的直、奉兩系也很快兵戎相見。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奉系已經擴充到5個師23個混成旅和3個騎兵旅,總兵力超過20萬人。可這些部隊大部分都是收編的土匪武裝,在吳佩孚的正規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10萬大軍出關,僅有2萬餘人完完整整的回來。這2萬餘人的主力就是少帥張學良、郭松齡訓練和指揮的第3、8旅,其軍官大都是東北講武堂畢業的軍校生。
經過這一仗,張作霖看到了奉軍的缺陷,開始對奉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其更加正規化。大批不堪作戰的老派將領被裁撤,取而代之的都是畢業於東北講武堂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年輕軍官,軍制上也增加了輜重、通訊、偵查等多個兵種。張作霖還耗費巨資大力擴建兵工廠,提高自製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尤其是火炮方面,集中打造了2個重炮旅。加上27個步兵旅、5個騎兵旅,僅步兵總兵力就達到25萬人。
整頓後的奉軍實力居全國之冠
此外,張作霖還積極籌建海、空軍。通過設學校培養海軍人才,購買外國軍艦,收編渤海艦隊,組建海軍陸戰隊等措施,使東北海軍擁有巡洋艦、炮艦、魚雷艇等各類戰艦20餘艘,總噸位32200噸,總兵力3300人,佔當時全國海軍戰艦總噸位和官兵總人數的半數以上。空軍建設方面,張作霖也編練了4個航空隊,裝備各式戰機近300架。
到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奉系成為各路軍閥中唯一海陸空軍齊備的一支武裝,整體實力已經超過了吳佩孚的直系軍隊。正是通過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取代直系掌握了北京政權,控制了東北、華北、西北等廣大地區,並將勢力擴展到長江下遊。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安國軍」總司令,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