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軍閥割據,其中尤以奉系張作霖勢力最大。全盛時期,曾控制中國最富足的北方九省之一的城市,不但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工業,而且有四十萬海陸空三軍,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大獲全勝,從而入主中原,成為最後一任北洋政府的統治者。
而且早在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日本關東軍已大舉進入東北,其對滿洲、滿洲、滿洲、滿洲等國進一步侵略中國的雄心壯志,按常理來說,張作霖有四十萬雄兵,經營東北多年,如果命令東北軍直接與日軍交戰,那只有一萬多人的日軍,一定會不戰自亂,一定會把日本人趕出東北。為什麼東北軍一直到日本人在皇姑屯把他打得半死不活的時候才與日軍開戰?
一、從日本人那裡得到啟示。出身貧寒、文化不高的張作霖,為了謀生而出來闖蕩,他賣過包子,做過雜貨店的夥計,還參加了黑道。甲午海戰前夜,一次偶然機會,他加入了宋慶的毅軍,因英勇作戰,不久便升任排長。
部隊解散後,有過軍旅生涯的張作霖回到家鄉,招兵買馬當土匪。後來被盛京軍收編,成為奉天巡防營的營長。
日俄戰爭中,鑽營好手張作霖積極向日本人靠攏。與日軍聯合進攻俄軍後方,燒毀兵站,破壞交通,使俄軍疲憊不堪。日本人推薦他升任前路巡防營指揮官作為回報。一九一一年武昌辛亥革命後,奉天巡防軍改為陸軍第二十七師,日本又一次支持張作霖升任師長,成為奉天軍界的實力派。
在日本扶植張作霖之前,就有過這種想法。日本侵華分子「滿鐵」首任總裁後藤新乎曾表示,之所以選擇張作霖作為日本侵華的工具,是因為他既不具有中央背景,也不富有同情心,但人性貪婪,權力欲強。而且張作霖認為日本在滿洲勢力很大,要想發展就必須背負日本的壓力,也曾多次表示效忠日本。
張作霖和日本人就是這樣,一個是工具,一個是靠山,兩派一拍即合。作為27師師長,張作霖積極投靠日本,以爭取更大的政治權力。一九一二年十二月,日本關東州都督福島抵達奉天,張作霖登門,表示「願意照日本的指示行事」,從此與日本的接觸更加頻繁。
從此以後,奉系在日本的支持下迅速崛起,第一次直奉戰敗後,日本關東軍不但派人親自訓練東北軍,而且還全力提供資金、技術援助,使當時的奉系不僅經濟、軍事實力強盛,而且還建立起完整的軍事工業。
張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不但平定了郭松齡的叛亂,而且完成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成功地確立了北洋政府的最高政權,這也是日本人很高興看到的。
二,一個陽奉陰違的態度。
在滿蒙被佔領後,日本原本打算利用張作霖作為侵略的工具和傀儡,向關內進一步進犯。而變成氣候的張作霖卻沒有了傀儡模樣,也不再提「願依日本之命行事」。儘管和日本籤訂了無數的賣國條約,從日本那裡偷走了無數的利益,但它自己卻不斷發展壯大。但是等他去履行條約的承諾時,他卻裝聾作啞,完全無視日本人的憤怒。
儘管當時日本人被耍得團團轉,但忌憚於扶植的數十萬東北軍,日本人也不願再去撕破臉。再加上俄國一方正準備返回東北,日本又不想把張作霖逼到俄國去,所以只能繼續把他關起來。
而且依靠著日本崛起的張作霖,儘管態度越來越強硬,也無法與日本開戰。由於他還想在中國軍閥混戰的混亂局面中,繼續欺騙日本人來支持他。
三、奉軍與日軍決戰。
儘管東北軍在日本的幫助下,其戰鬥力在中國軍閥中處於領先地位,但與世界大國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那些讓張作霖自豪的軍工工廠,除了工人都是中國人之外。真正的核心技術骨幹,都來自日本。
此外,奉系軍隊號稱四十萬之眾,精銳部隊佔了絕大部分。但這些軍隊中的基層軍官,都是為了日本控制東北軍而來。並且安插了關東的軍隊,一旦這些軍隊被清除,真正的東北軍就會在關東軍面前吃虧。
因此張作霖當時的如意算盤,就是延續了過去的做法,利用日本人想拿他當傀儡來控制東北的心理,繼續爭取日本的支持,擴大勢力範圍。與此同時,同蘇聯和革命軍都保持接觸,即不鬆口日本提出的喪權辱國條約,成為國民口誅筆伐的罪人,也不與日本人撕破臉皮,以免失去這一強大的外國援助。
然而,日本軍部對他這種陽奉陰違的態度早就不耐煩了,最後決定除掉他,改用前清末代皇帝溥儀建立傀儡偽滿洲國,這就引發了一場震驚一時的「皇姑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