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戰李如松如何獲勝?聲東擊西之下,破碎了豐臣秀吉的美夢

2020-12-14 歷史鑑賞者

明朝嘉靖年間,是倭寇橫行最為猖獗的時代。不過在戚繼光、俞大遒領導的抗倭戰爭中,倭寇在浙江、福建沿海的勢力逐漸被消滅了。

隨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各路諸侯互相爭鬥,最終豐臣秀吉脫穎而出,他取代了織田信長,成為了一統日本的著名人物。

統一日本以後,豐臣秀吉給自己規劃了一條統一整個亞洲的計劃。要想統一亞洲,首先要徵服的就是大明朝,而大明朝的沿海顯然已經不適合攻取了,所以他們想到了朝鮮。

豐臣秀吉打算從朝鮮登陸,徵服了朝鮮以後,再跨過鴨綠江,進入明朝境內,繼而奪取整個大明朝的江山。理想十分豐滿,估計他做夢都在笑。

可惜他似乎低估了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朝鮮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萬曆21年,倭寇的軍隊一上岸,迅速佔領了王京、平壤等地,朝鮮不得不向明朝求援。

李如松旗開得勝,攻下平壤城。

李成梁我們都知道,那是明朝在東北的薊遼總督,努爾哈赤就是李成梁一手扶植起來的人物。李成梁的幾個兒子全都成為了明朝的著名將領,其中最出色的,當然就是李如松。

如松馬斃於炮,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將士無不一當百,遂克之。獲首功千二百有奇。倭退保風月樓。夜半,行長渡大同江,遁還龍山。寧及參將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潛伏東江間道,復斬級三百六十。乘勝逐北。十九日,如柏遂復開城。所失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並復。酋清正據鹹鏡,亦遁還王京。---《明史》

朝鮮求援的消息傳來以後,萬曆皇帝當即派遣李如松作為主帥,帶領3.5萬人出兵朝鮮。他到了朝鮮以後,立刻將原先駐紮朝鮮的明軍和朝鮮本地部隊全部整編在一起,手裡邊有了6萬大軍。

李如松第一個要收復的就是平壤城,可是這裡也聚集著大量倭寇軍隊。為此李如松採取了聲東擊西的方針。

他先派遣大量人馬猛攻城西,在這裡遭到了倭寇的頑強抵抗,大量倭寇都被吸引到了城西與明軍較量。沒想到在城南、城北都有大量明軍殺入,平壤城眨眼之間就被攻克了。

首次大戰取得了勝利,日本損失了1.1萬人左右,而明軍由於攻城傷亡較大,所以損失也不在少數,約有兩千多人。

猛攻漢城,碧蹄館李如松中了陷阱。

日本的殘餘部隊匆忙逃竄,當時正值大冬天,朝鮮的冬天有多冷,請參考咱們的東北。大冷天的凍死的日軍不計其數,損失自然也不在少數。

這一場大敗,是日本涉足朝鮮後的第一次戰敗,而且只用了3天時間,所以他們非常震驚。小西軍失敗的消息傳來後,黑田長政軍直接放棄了陣地,撤入了開城,與這裡的小早川隆景大軍會合。

總大將宇喜多秀家表示,應該集中所有軍隊到漢城,在這裡和明軍進行決戰。60多歲的小早川隆景表示強烈反對,儘管他是著名的老將,可是還是壓不過豐臣秀吉的養子宇喜多秀家。

當時的宇喜多秀家才不過二十出頭,因為養父的關係,已經擔任了這次徵伐朝鮮的總大將,可以說是個正兒八經的關係戶。

當時漢城聚集了五萬多兵力,而日本因此主動放棄了開城的控制權。李如松大軍輕鬆進入開城,差點以為是諸葛亮擺下的空城計!

拿下開城以後,李如松大軍開始變得驕縱了,他們認為日本人就是假把式,連戰連敗,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可言。

李如松制定了收復漢城的計劃後,派遣查大受帶領3000人的先頭部隊走在前面,查大受在碧蹄館擊敗了日本的一小撮部隊,李如松志得意滿,覺得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於是李如松派遣李寧祖帶領3000人與查大受會合,自己則帶著2000人馬緊隨其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李如松並沒有傾巢而出,所以他落入了日本人的陷阱。

如松督部下鏖戰。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揮李有聲殊死救,被殺。如柏、寧等奮前夾擊,如梅射金甲倭墜馬,楊元兵亦至,斫重圍入,倭乃退,官軍喪失甚多。會天久雨,騎入稻畦中不得逞。倭背嶽山,面漢水,聯營城中,廣樹飛樓,箭炮不絕,官軍乃退駐開城。二月既望,諜報倭以二十萬眾入寇。---《明史》

查大受的人馬在前線擊敗了日本的先頭部隊,可是卻遭到了後續部隊的重創。這個時候進退失據的查大受,得到了李如松的支援。

只是沒想到日本人的包圍圈就此收攏,原來碧蹄館這裡就是一個大陷阱。李如松知道自己上當了,可是多次突圍都沒辦法成功,雙方在這裡大戰了一天一夜。

死傷無數的情況下,要不是楊元帶領1000多人馬前來相救,李如松根本就走不出這一包圍圈。

碧蹄館之戰算是敗了,不過平壤之戰的確是一個大勝仗。

在明朝的史書中,由於碧蹄館之戰雙方傷亡的數量比較接近,所以他們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突圍戰。

而在日本的史書中,這一戰能夠將李如松騙入包圍圈,算是一場大勝。而且在死傷人數上,兩者也是有比較大的出入。

因此這一戰的結局,其實各有各的說法,歷史已經過去,沒有人去戰場上仔細數過傷亡的數量,而且也沒有人願意將真實的結果告訴世人。

不過這一戰過後,驚魂未定的李如松帶兵離開了開城,撤回了平壤。糧草無以為繼,兵馬損失慘重,李如松一度打算放棄與日本交戰。當然,日本這邊也好不到哪兒去。

碧蹄館之戰,成了明軍和日本軍隊的心理陰影,雙方暫時沒了交集。回顧此前的平壤之戰,李如松能夠集中全部軍隊,聲東擊西地在三天內滅了日本一個軍團,實在是非常出色了。

總結:平壤之戰的勝利,使得明軍在朝鮮有了落腳點。

手裡沒有一兩座大城市,真的是很難在朝鮮待下去。畢竟在朝鮮糧食補給、軍需輸送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因此平壤之戰的勝利,是李如松大軍擊敗整個日本軍隊的關鍵,至少讓他們有了棲身之所。碧蹄館之戰以後,李如松才可以輕鬆回到平壤休整部隊。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豐臣秀吉的帝國夢,把中國和印度納入日本版圖,把首都遷到北京
    面對突如其來的豐臣秀吉大軍,一時間難以抵擋。豐臣秀吉帶著他的百戰之師一路上勢如破竹。先後奪取了朝鮮的王京漢城以及陪都平壤。日本軍隊向著中朝邊境緩緩推進。04面對入朝的明軍,豐臣秀吉野心破碎在朝鮮戰事還沒結束的時候,豐臣秀吉就迫不及待地開始計劃第二步的路,他和部下商議著遷都北京
  • 他,與大明談判,發下最毒毒誓,導致豐臣秀吉、小西行長家族俱亡
    朝鮮王后來,內藤如安又投靠了豐臣秀吉手下的重臣小西行長。小西行長原本是一名商人,因資助過豐臣秀吉,並得到賞識,後又在戰爭中屢立戰功。所以,小西行長在豐臣秀吉成為天下老大後,被封為二十四萬石的大名。後又在豐臣秀吉發動的侵略朝鮮中,擔任先鋒。戰爭一開始小西行長與豐臣大軍屢戰屢勝。朝鮮王李一急速向明廷告急,朝廷下令明東徵總督李如松支援。李如松率部抵達鴨綠江,與小西行長在平壤交戰,史稱平壤會戰。小西行長那是李如松的對手,幾戰下來,小西行長的豐臣大軍被殲滅一萬二千餘人。小西行長的軍事部署也被全部破壞。
  • 豐臣秀吉是怎麼死的?
    1592年7月17日拂曉,中日兩國軍隊終於開始發生衝突,明朝軍隊失利 大明萬曆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以宋應昌為經略 李如松為東徵都督,增派四萬兵力渡過鴨綠江,大舉增兵朝鮮 1593年1月3日明軍進駐肅川,會合朝鮮士兵,開始了第二次平壤攻防戰
  • 豐臣秀吉挑戰大明,底氣來自哪裡?
    大明朝廷經過短暫的討論之後得出向朝鮮出兵的結論,在東徵提督李如松的率領下,四萬明軍跨過鴨綠江向日軍發起攻擊。單從國家體量上看,明朝與日本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而豐臣秀吉的野心根本不止於朝鮮,他甚至打算在攻下朝鮮之後進軍大明,繼而坐鎮寧波府並向印度進攻。那麼豐臣氏何來這麼大的胃口?日本敢於制定這種作戰計劃的底氣來自哪裡呢?
  • 明朝的一個市井無賴,大膽吹牛,連萬曆皇帝和豐臣秀吉都被他騙了
    在中國明朝歷史上,有一位超級大忽悠,視軍國大事為兒戲,把大明的萬曆皇帝、日本的豐臣秀吉和朝鮮國王耍得團團轉,真是令人拍案稱奇! 在明神宗朱翊鈞執政期間,明朝有三次大規模的軍事戰爭,俗稱萬曆三大徵,分別為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朝鮮之役。其中的萬曆朝鮮之役,是明朝戰爭史上極為精彩、曲折的一場戰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
  • 歷史上的瘋狂計劃:豐臣秀吉準備佔領寧波,遷都北京,攻下印度
    秀吉為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秀吉鄙人也,然當其在胎,母夢日入懷,佔者曰:『日光所臨,莫不透徹,壯歲必耀武八表。』是故戰必勝,攻必取。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滿百歲,安能鬱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
  • 萬曆援朝之平壤戰役丨一場戰役暴露出中、日、朝三國冷兵器的差異
    明、日雙方爆發了多次大戰,戰況十分激烈,平壤之戰作為萬曆朝鮮戰役中的重要一環,其涉及兵力之廣、規模之大,都成為了萬曆朝鮮戰役的重點。 此次戰役決定了平壤城的歸屬,所以雙方都是準備充分,而明、日、朝三方軍隊的武器裝備成為了影響勝負的關鍵因素。
  • 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武將—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如果不是生在這個時代,他也許會終生默默無聞,過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然而,他生適逢時,在那個舊的等級秩序已經傾覆而新的秩序尚未確立的時代,這位農民之子豐臣秀吉就有機會充當大名和武將,以至登上權力的顛峰。 豐臣秀吉雖生在農民家庭,而生父和繼父都是武將織田家的下級武士。8歲時,秀吉當過小僧,以後又輾轉於商品生產較發達的尾張、遠江、三河、美濃一帶。
  • 豐臣秀吉狼子野心,妄圖攻佔明朝,坐鎮寧波
    豐臣秀吉,終止日本戰國亂世的三傑之一。他統治的桃山時代,處於織田信長的安土時代和德川家康的江戶時代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農民關白統一日本秀吉位居關白,卻是農民出身。卑微的出身,未能限制他的狼子野心。他之所以想要葬於寧波,是因為想要侵略明朝,直達印度。
  • 為何豐臣秀吉不殺德川家康?
    本能寺之戰後,有望統一日本全境的織田信長被害,其部下由信長的手下重臣豐臣秀吉接管,后豐臣秀吉擊敗了謀殺信長的明智光秀,並採取了先西後東的戰略方針,以武力平定西國諸國,再與原信長盟友的德川家康結成聯盟,共同完成統一大業。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人,侵略擴張的第一個踐行者,豐臣秀吉長得很醜外號叫猴子,出身貧寒草根出身,豐臣秀吉所在的時期日本正處於內戰,戰亂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亂世梟雄,之后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感覺日本國力增強,這個時候豐臣秀吉決定要進行對外擴張,把琉球,呂松,菲律賓
  • 碧蹄館之戰李如松贏了嗎?為何在徵討韃靼時沒有吸取教訓?太狂了
    尤其是在萬曆年間的萬曆三大徵之中,平定蒙古的寧夏之戰,和抗擊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朝鮮之役,都有李成梁子嗣的蹤影,李如松更是主角人物。官軍既連勝,有輕敵心。二十七日再進師。朝鮮人以賊棄王京告。如松信之,將輕騎趨碧蹄館。距王京三十裡,猝遇倭,圍數重。
  • 日本軍國野心的源頭,蛇心不足欲吞象的侵華第一人,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處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或許這麼說大家心裡還是沒什麼逼數,其實日本的戰國時代和我們的明朝處在同一個時期,這樣大家應該就清楚了。話說當時這個豐臣秀吉一路在江湖流浪,後來最終被織田信長所看重,成為了織田幕府的家臣。此後更是被織田信長任命為大將軍,幫助織田信長建立了政權。
  • 戚繼光的軍事水平和豐臣秀吉相比誰更高一些?
    戚繼光的軍事水平和豐臣秀吉相比誰更高一些?很多人說,戚繼光的軍事水平和豐臣秀吉相其實沒啥可比較的,看看萬曆三大徵的主帥李如松,麻貴,李化龍,與戚繼光相比您更熟悉哪個明朝將領?就拿與豐臣秀吉直接交手的李如松,麻貴來說,您熟悉嗎?
  • 豐臣秀吉野心有多大?計劃佔領明朝遷都北京,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
    而之所以會爆發這兩次的戰爭與日本的一個人的野心有關,這個人就是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出生於日本一個貧困的家庭,他所處的年代正是日本戰國的年代。國內戰爭頻繁。在戰爭中豐臣秀吉依靠著他的能力一步一步的從微末中崛起。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人物成為了統一日本的權臣。在完成日本的統一之後,日本在他的帶領下開始變得國泰民安,社會穩定。
  • 豐臣秀吉:侵華戰爭的始作俑者?
    豐臣秀吉為中國人所熟悉,是因為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發動了徵服朝鮮的戰爭,並寄望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事實上,這也是豐臣秀吉之前織田信長等人的計劃,只不過最後是由豐臣秀吉來實施而已。本能寺之變發生在日本天正10年6月2日(公曆1582年6月21日)凌晨,織田信長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謀反,殺害其主君信長。日本歷史也由此被改寫。本能寺之變是日本史上最大也最有名的政變。但豐臣秀吉果真只是織田信長殞命的得利者嗎?
  • 黑田孝高:豐臣秀吉麾下的「陳平」,有心徵服天下可惜最終未能如願
    據說黑田孝高得知織田信長死訊之後不僅沒有悲痛,反而興奮不已地對秀吉說「此乃殿下武運即將開啟之時」,黑田孝高對於織田信長也好,還是日後的豐臣秀吉也罷,都沒有太多的親近感,這也是為什麼豐臣秀吉對他頗為忌憚的原因。
  • 豐臣秀吉自認為可以打敗明朝
    參加了著名的桶狹間合戰。其功績信長將淺野長勝的養女寧寧許配給他。二十五歲的豐臣秀吉與寧寧結婚。開始了新編章。得知此事後,豐臣秀吉以「三顧」之禮將半兵衛召至麾下,並借半兵衛之力招降美濃三人眾(稻葉一鐵、安藤守就、氏家卜全)。③次年,織田信長出兵稻葉山城,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齋藤龍興兵敗被俘。此後信長遷居岐阜城(即稻葉山城),並開始在「天下布武」的名義下開始了統一日本的戰爭。
  • 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在與明軍的對抗中表現如何?
    李如松以何談迷惑小西行長,隨後集中主力發動對平壤的強攻。 李如鬆通過對日軍的情報,發現日軍遠程火力不足。 攻城中,明軍以虎蹲炮與佛朗機的優勢,配合大炮,一舉攻克平壤。 此戰中,日軍對明軍的佛郎機尤其是大炮非常不適應。
  • 豐臣秀吉的親信武將在關原之戰時為什麼大批投靠德川家康?
    慶長五年(1600年),德川家康統率的東軍與石田三成實際統率的西軍在關原展開決戰,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關原之戰」。東軍最終完勝西軍,德川家康則通過關原之戰奠定了自己統治日本的基礎。隨著德川家康統治了全日本,豐臣家的悲劇也就註定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