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是倭寇橫行最為猖獗的時代。不過在戚繼光、俞大遒領導的抗倭戰爭中,倭寇在浙江、福建沿海的勢力逐漸被消滅了。
隨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各路諸侯互相爭鬥,最終豐臣秀吉脫穎而出,他取代了織田信長,成為了一統日本的著名人物。
統一日本以後,豐臣秀吉給自己規劃了一條統一整個亞洲的計劃。要想統一亞洲,首先要徵服的就是大明朝,而大明朝的沿海顯然已經不適合攻取了,所以他們想到了朝鮮。
豐臣秀吉打算從朝鮮登陸,徵服了朝鮮以後,再跨過鴨綠江,進入明朝境內,繼而奪取整個大明朝的江山。理想十分豐滿,估計他做夢都在笑。
可惜他似乎低估了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朝鮮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萬曆21年,倭寇的軍隊一上岸,迅速佔領了王京、平壤等地,朝鮮不得不向明朝求援。
李如松旗開得勝,攻下平壤城。
李成梁我們都知道,那是明朝在東北的薊遼總督,努爾哈赤就是李成梁一手扶植起來的人物。李成梁的幾個兒子全都成為了明朝的著名將領,其中最出色的,當然就是李如松。
如松馬斃於炮,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將士無不一當百,遂克之。獲首功千二百有奇。倭退保風月樓。夜半,行長渡大同江,遁還龍山。寧及參將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潛伏東江間道,復斬級三百六十。乘勝逐北。十九日,如柏遂復開城。所失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並復。酋清正據鹹鏡,亦遁還王京。---《明史》
朝鮮求援的消息傳來以後,萬曆皇帝當即派遣李如松作為主帥,帶領3.5萬人出兵朝鮮。他到了朝鮮以後,立刻將原先駐紮朝鮮的明軍和朝鮮本地部隊全部整編在一起,手裡邊有了6萬大軍。
李如松第一個要收復的就是平壤城,可是這裡也聚集著大量倭寇軍隊。為此李如松採取了聲東擊西的方針。
他先派遣大量人馬猛攻城西,在這裡遭到了倭寇的頑強抵抗,大量倭寇都被吸引到了城西與明軍較量。沒想到在城南、城北都有大量明軍殺入,平壤城眨眼之間就被攻克了。
首次大戰取得了勝利,日本損失了1.1萬人左右,而明軍由於攻城傷亡較大,所以損失也不在少數,約有兩千多人。
猛攻漢城,碧蹄館李如松中了陷阱。
日本的殘餘部隊匆忙逃竄,當時正值大冬天,朝鮮的冬天有多冷,請參考咱們的東北。大冷天的凍死的日軍不計其數,損失自然也不在少數。
這一場大敗,是日本涉足朝鮮後的第一次戰敗,而且只用了3天時間,所以他們非常震驚。小西軍失敗的消息傳來後,黑田長政軍直接放棄了陣地,撤入了開城,與這裡的小早川隆景大軍會合。
總大將宇喜多秀家表示,應該集中所有軍隊到漢城,在這裡和明軍進行決戰。60多歲的小早川隆景表示強烈反對,儘管他是著名的老將,可是還是壓不過豐臣秀吉的養子宇喜多秀家。
當時的宇喜多秀家才不過二十出頭,因為養父的關係,已經擔任了這次徵伐朝鮮的總大將,可以說是個正兒八經的關係戶。
當時漢城聚集了五萬多兵力,而日本因此主動放棄了開城的控制權。李如松大軍輕鬆進入開城,差點以為是諸葛亮擺下的空城計!
拿下開城以後,李如松大軍開始變得驕縱了,他們認為日本人就是假把式,連戰連敗,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可言。
李如松制定了收復漢城的計劃後,派遣查大受帶領3000人的先頭部隊走在前面,查大受在碧蹄館擊敗了日本的一小撮部隊,李如松志得意滿,覺得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於是李如松派遣李寧祖帶領3000人與查大受會合,自己則帶著2000人馬緊隨其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李如松並沒有傾巢而出,所以他落入了日本人的陷阱。
如松督部下鏖戰。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揮李有聲殊死救,被殺。如柏、寧等奮前夾擊,如梅射金甲倭墜馬,楊元兵亦至,斫重圍入,倭乃退,官軍喪失甚多。會天久雨,騎入稻畦中不得逞。倭背嶽山,面漢水,聯營城中,廣樹飛樓,箭炮不絕,官軍乃退駐開城。二月既望,諜報倭以二十萬眾入寇。---《明史》
查大受的人馬在前線擊敗了日本的先頭部隊,可是卻遭到了後續部隊的重創。這個時候進退失據的查大受,得到了李如松的支援。
只是沒想到日本人的包圍圈就此收攏,原來碧蹄館這裡就是一個大陷阱。李如松知道自己上當了,可是多次突圍都沒辦法成功,雙方在這裡大戰了一天一夜。
死傷無數的情況下,要不是楊元帶領1000多人馬前來相救,李如松根本就走不出這一包圍圈。
碧蹄館之戰算是敗了,不過平壤之戰的確是一個大勝仗。
在明朝的史書中,由於碧蹄館之戰雙方傷亡的數量比較接近,所以他們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突圍戰。
而在日本的史書中,這一戰能夠將李如松騙入包圍圈,算是一場大勝。而且在死傷人數上,兩者也是有比較大的出入。
因此這一戰的結局,其實各有各的說法,歷史已經過去,沒有人去戰場上仔細數過傷亡的數量,而且也沒有人願意將真實的結果告訴世人。
不過這一戰過後,驚魂未定的李如松帶兵離開了開城,撤回了平壤。糧草無以為繼,兵馬損失慘重,李如松一度打算放棄與日本交戰。當然,日本這邊也好不到哪兒去。
碧蹄館之戰,成了明軍和日本軍隊的心理陰影,雙方暫時沒了交集。回顧此前的平壤之戰,李如松能夠集中全部軍隊,聲東擊西地在三天內滅了日本一個軍團,實在是非常出色了。
總結:平壤之戰的勝利,使得明軍在朝鮮有了落腳點。
手裡沒有一兩座大城市,真的是很難在朝鮮待下去。畢竟在朝鮮糧食補給、軍需輸送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因此平壤之戰的勝利,是李如松大軍擊敗整個日本軍隊的關鍵,至少讓他們有了棲身之所。碧蹄館之戰以後,李如松才可以輕鬆回到平壤休整部隊。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