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聰明的軍閥,肯定是李成梁了。他在鎮守遼東期間,制衡女真,培養子嗣。所以當他下臺以後,本應該是成為眾矢之的的他,卻沒有遭到萬曆皇帝清算,這是為什麼?很簡單,因為李成梁的兒子們個個都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沒有李成梁就沒有努爾哈赤和後來的滿清帝國,李成梁在扶持努爾哈赤的同時,也在不斷培養自己的孩子。
他一輩子有9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如松,次子李如柏,三子李如楨,四子李如樟,五子李如梅,六子李如梓,七子李如梧,八子李如桂,九子李如楠。
前五個兒子,全部都是手握重兵的總兵級別的將領。這些兒子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長子李如松,因為他最勇猛,也是最可惜的一個。
血戰碧蹄館,李如松勝負並沒有定論。
李成梁在作風上雖然有點問題,但是他培養的幾個兒子,每一個都是驍勇善戰之輩,可以說是為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尤其是在萬曆年間的萬曆三大徵之中,平定蒙古的寧夏之戰,和抗擊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朝鮮之役,都有李成梁子嗣的蹤影,李如松更是主角人物。
官軍既連勝,有輕敵心。二十七日再進師。朝鮮人以賊棄王京告。如松信之,將輕騎趨碧蹄館。距王京三十裡,猝遇倭,圍數重。如松督部下鏖戰。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揮李有聲殊死救,被殺。如柏、寧等奮前夾擊,如梅射金甲倭墜馬,楊元兵亦至,斫重圍入,倭乃退,官軍喪失甚多。---《明史》
朝鮮之役中,最艱險的,當然是碧蹄館之戰。萬曆21年,明朝的偵察騎兵在漢城郊區的迎曙驛和日軍部隊爆發激戰,這一戰明軍獲得大勝。
漢城的日軍總部得知消息以後,派遣了一支36000人的軍隊趕往戰場,將明朝的偵察騎兵重重困在碧蹄館之中。他們認為這支不足3000人的偵察騎兵,就是明朝的大部隊。
被包圍的明軍副總兵是查大受,他原本是李成梁的家丁,此刻已經成長為一位驍勇善戰的猛將。他帶領的這3000人馬,全都是明軍中的精銳。查大受在碧蹄館與日軍主力進行鏖戰,但是兵力差距的確不小。這個時候李如松又帶領2000人馬前來助戰。雙方在碧蹄館打了一天一夜,日軍誤認為這就是明軍主力,因為戰鬥力實在是太強悍,所以只能匆匆撤離。李如松匯報的戰爭結果是,明軍陣亡264人,而日軍被斬首167人。可是真實的情況要比匯報的慘烈得多。有資料表明,明軍陣亡一千多人,而日軍是三千多人。雖說明軍在斬首數量上,似乎佔據了上風,可是這一戰卻被公認為明軍的一次失利。李如松作為這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到底有沒有對這場戰爭做出過總結呢?
李如松是如何戰死的?
在朝鮮戰場上,李如松打出了氣勢,這場戰爭最終以明朝的勝利而告終,豐臣秀吉恰好病死了,日軍徹底退出朝鮮。
李如松回來以後,被萬曆皇帝加封為太子太保,此後萬曆皇帝更是力排眾議,將李如松封為遼東總兵,相當於是繼承了父親的志向。
言路復交章力爭,帝置不報。如松感帝知,氣益奮。明年四月,土蠻寇犯遼東。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帝痛悼,令具衣冠歸葬,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明史》
萬曆26年,韃靼南下侵犯遼東,李如松這個時候已經是遼東總兵。他帶領3000人馬,就衝過去跟數萬韃靼大軍決戰。
相同的人馬對決,在碧蹄館的時候,也是三千對數萬,這次也差不多。可是這次李如松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李如松的大軍大敗而歸,李如松本人也在這場戰役中戰死,年僅50歲而已。這麼來看,其實李如松並沒有吸取碧蹄館之戰的戰爭教訓。
碧蹄館之戰能夠僥倖獲勝,其實主要是因為明軍內外夾擊,加上人數在不斷增加,在戰爭結束的時候,明軍人數已經增加到了9000人。
可這次完全不一樣,韃靼擁有數萬大軍,而李如松只有3000人馬,被人家重重包圍以後,還沒有援軍從外部給他們打開一個出口。
李如松戰死的消息傳到了萬曆皇帝耳中,萬曆非常傷心,給了他各種追封,甚至為他立祠祭奠,可見李如松在萬曆心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
李如松自大冒進的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劇。
我們一直在為李如松爭取,認為碧蹄館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李如松是以勝利者的姿態完成了這一戰。
可是在當時來說,這一戰在明朝內部,卻紛紛認為是戰敗的。當時明朝大臣們對李如松的評價是,李如松想要建立蓋世功勳,所以就帶兵孤軍深入,結果才造成了碧蹄館之敗。
當然了,很多人不願意聽到壞話,只想聽好話。那麼當然還是可以解釋為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李如松在這一戰中,暴露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李如松是個驍勇善戰的猛將,所以他打仗總是輕敵冒進。他認為自己很勇猛,所以常常喜歡帶著輕騎在戰場上衝殺。
在對付韃靼軍的時候,李如松依舊還是這麼個德行,終於再次中了對方的埋伏,在碧蹄館幸運逃離,卻沒能在這裡有如此的幸運,這才葬身於此。
總結:李如松的死,是大明王朝的遺憾。
李如松的職位非常重要,他是遼東總兵。不僅要防備蒙古的進攻,也要防備逐漸壯大起來的努爾哈赤。
其實李如松和努爾哈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不錯的。畢竟李成梁當年非常照顧努爾哈赤,有些史料甚至認為,努爾哈赤是李成梁的義子。
有李成梁這麼一層關係在裡面,努爾哈赤和李如松簡直就是兄弟一般的關係。而且李如松作戰勇猛,在明朝後期很少能看到這種既忠心,又勇猛的猛將了。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