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大明朝中期最聰明的將領,非李成梁莫屬了。經營遼東期間,制衡女真各部落,培養子嗣,培養邊將。在整個明朝邊備廢弛,將吏貪懦的大環境下,鎮守遼東三十年間,率領遼東鐵騎,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近兩百年間前所未有!但人無完人,有大功亦有大過。奢侈無度,養寇自重,虛報戰功。最後在萬曆十九年,為言官所彈劾,慘遭罷職。
所謂將門虎子,李成梁有爭議,但他培養邊將確實為一把好手,他幾個兒子在他悉心培養下也都有成就為大明邊境重將,安穩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最成器屬長子李如鬆了。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1]),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今遼寧省鐵嶺市)人。明朝時期名將,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李如松驍勇善戰,師從徐渭。憑藉父蔭,起家指揮同知,充任寧遠伯勳衛。屢立戰功,遷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升任山西總兵。萬曆二十年(1592年),出任寧夏提督,平定寧夏拜之亂。壬辰倭亂時,出任中軍都督府僉事,帶兵援助朝鮮。李如松率軍入朝參戰僅僅一個多月,便收復失地五百餘裡,朝鮮三都十八道已收復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鹹境等五道。大軍繼續向南開進,兵鋒直指王京漢城。
隨後發生了一次小戰役,碧蹄館之戰,冥冥之中卻對應了李如松最後得悲慘結局!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二十四日明軍的一支偵察部隊約3000騎兵在漢城郊區迎曙驛與日軍北上誘敵部隊加藤光泰部遭遇並爆發激戰,明軍大勝,斬首若干。加藤光泰敗退後,立刻報告了漢城日本軍總部。隨後,日軍第六軍團主力、第三、第九軍團各一部共36000餘人先後趕到戰場,他們認為這是明軍的大部隊,準備將這支明軍包圍在碧蹄館,一場前哨戰迅速演變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戰場遭遇戰,碧蹄館大戰就此打響。日本主將——第六軍團指揮官小早川隆景認為,這是明軍總攻的前兆,消滅眼前這支孤軍是在明軍總攻之前消滅其有生力量的絕佳戰機,他計劃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這支明軍,在短時間內迅速結束戰鬥。此時小早川隆景絕沒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塊肥肉,而是一塊燒紅了的烙鐵。被包圍是由明軍副總兵查大受指揮的3000遼東鐵騎,曾經在關外與沙漠蠻族較量過的百戰雄師,明軍精銳中的精銳,配備了三眼神銃(三眼神銃全長約120釐米,共有三個槍管,槍頭突出,全槍由純鐵打造,射擊時可以輪流發射,是遼東鐵騎的標準裝備。發起衝鋒時,遼東鐵騎即衝入戰陣,於戰馬上發動齊射。三槍打完後吹吹槍口的煙,換個握法,把它豎起來使,那就是把十分標準的鐵榔頭)
戰役中最關鍵危急時刻,李如松見情勢危急與手下驍將數十人親自馳射。
碧蹄館一戰,3000遼東鐵騎(到戰鬥即將結束時增至9000)與強於自己的日軍激戰一晝夜,殘酷的戰鬥持續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將楊元先後率騎兵共2000前來救援,從日軍側翼發起猛攻,日軍經過一晝夜激戰,已成強弩之末,誤認為明軍主力發起總攻,遂倉惶撤回王京。至此,碧蹄館之戰結束
一個戰將能身先士卒,固然可贊。但作為最高統帥,卻不值得稱讚,三軍主帥一定需要確保自身安全,才是最好的選擇!在碧蹄館之戰李如松就面臨一次危機,倭軍發動了幾次斬首行動,幸好部下李有升等拼死阻擋,才得脫身。期間倭軍一金甲小將躍馬直取李如松,又幸好李如松之弟李如梅一箭射殺。
李如松最後的結局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韃靼土蠻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搗巢,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終年五十歲。神宗聞訊後「痛悼」,令具衣冠歸葬於順天府(今北京)宛平縣長辛店之西南。並追贈李如松為少保、寧遠伯,賜諡號「忠烈」,為其立祠紀念。
最終還是犯了冒險主義輕兵冒進,一代將星就此隕落!可悲可嘆!如果李如松在多活十年二十年,也許就沒有後來努爾哈赤崛起。
以上部分參考了百度百科,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