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韓戰的一部分,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包括中國人民支持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說到援朝戰爭,我國歷史上還有3次是援朝抗日,分別發生在唐朝、明朝和清朝,在此回顧明朝的萬曆援朝抗日,其中,最顯大明爺們雄風的碧蹄館之戰。
朝鮮半島,地方不是很大,但歷來是多事的地方,先是自己人在一塊兒瞎折騰相互廝殺,而後是被隔海相望的日本欺負,日本人動不動就跨過海峽,幹一些海盜式打砸搶,後來是侵略、佔領,甚至想吞併。1588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結束戰國時代,但內部矛盾依然存在。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削弱各諸侯實力,豐臣秀吉決定對外發兵,從而獲得更多的土地。豐臣秀吉召令諸侯會師京都,宣布佔領朝鮮、出徵中國的決心。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正月,動員兵力18萬多人,舟師數百艘,從釜山登陸,開始了長達七年的侵朝戰爭。
日軍爬上朝鮮半島,所到之處,就是焚燒劫掠,這可與他們的島國心理有關,自信心不強,唯有新款武力殺人來徵服。日軍僅在晉州一地,朝鮮軍民就被屠殺者達6萬人之多。被殺得抬不起頭來的朝鮮人民,雖然紛紛組織義兵奮起抗戰,到處阻擊敵軍。但實力不濟,敗多勝少。日軍於當年便攻下平壤,得到便宜的日本野心越來膨脹。據學者研究考證,當時日本在封建主和商人貪財欲望的鼓譟下,政界狂徒心理也跟著極度狂躁,囂張到先侵佔朝鮮,然後徵服中國及印度,最終奉日本天皇定都北京。這真是國不在大小,有狂徒什麼事都敢想和胡來。
明廷應朝鮮國王李昖請求,萬曆二十年(1592年)7月,明朝派將領史儒率兵2000出徵,祖承訓率兵3000繼後。12月,明朝政府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徵都督,增派4萬兵力渡過鴨綠江,大舉援助朝鮮。次年1月初六,中、朝聯軍5萬餘人進圍平壤。日將小西行長率兵2.4萬餘企圖憑堅據守。李如松採用三面圍攻,東面設伏的作戰部署攻城。初八拂曉,喬裝朝軍助攻城南門的副將祖承訓部卸裝露出明軍衣甲,日軍大驚,急速調兵堵截。主攻城西門的副將楊元、李如柏乘機攻入西門。激戰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長率殘部連夜過大同江東逃,沿途又遭聯軍伏兵擊殺。此戰斃日軍萬餘人。
明朝東徵軍首戰取得平壤大捷後,在平安道、江源道、黃海道、威鏡道、開城的日本駐軍聞風喪膽,紛紛放棄城池爭相南逃。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1月24日,明軍的一支偵察部隊約3000騎兵在漢城郊區迎曙驛與日軍北上搜索部隊加藤光泰部遭遇並爆發激戰,明軍大勝,斬首600餘級。加藤光泰敗退後,立刻報告了漢城日本軍總部。隨後,日軍第六軍團主力和第三、第九軍團各一部共36000餘人先後趕到戰場,從山上迂迴到,完成了對明軍的三面包圍在碧蹄館,一場前哨戰迅速演變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戰場遭遇戰。碧蹄館位於漢城以北15公裡,為一座小山丘上的驛館。
這場碧蹄館之戰,也稱萬曆朝鮮之役,是日軍企圖對明軍展開的伏擊戰,為萬曆援朝抗日中最驚心動魄的大戰。日本主將——第六軍團指揮官小早川隆景認為,這是明軍總攻的前兆,消滅眼前這支孤軍,是在明軍總攻之前消滅其有生力量的絕佳戰機,於是,他迅速集中其全部兵力、以壓倒性優勢圍殲這支明軍,計劃在短時間內速戰速決。然而,被包圍的這支明軍,並不是一支普通的軍隊,是由副總兵查大受指揮的3000遼東鐵騎,曾經在關外與沙漠蠻族較量過的百戰雄師鐵軍,明軍精銳中的精銳,配備了佛郎機火炮戰車和大量三眼火銃、集束火箭。
碧蹄館之戰打得驚天動地,血海屍山,3000明軍與36000日軍激戰一晝夜,以戰車為工事,先以佛郎機炮、火銃、火箭的壓倒性優勢火力大量殺傷日軍,再以騎兵的短促出擊消滅逼近的足輕步兵,擊退了日軍一次次潮水般的進攻。戰鬥進行到最慘烈的階段,明軍僅餘900餘,彈丸、火藥全部耗盡,但大明軍旗始終屹立不倒,高高飄揚在碧蹄館上空,威震蜂擁而來日軍。
殘酷的戰鬥持續到25日,都督李如松和副將楊元各率領1000人明軍精騎連夜前來救援,從日軍側翼發起猛攻,日軍經過一晝夜激戰傷亡慘重,已成強弩之末,誤認為明軍主力發起總攻,遂倉皇撤回。日軍就是日軍,遇強則軟蛋,但你退他就進。明軍在朝鮮戰場投入兵力有限,始終不能開展大規模圍殲,徹底消滅或趕走日軍。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7月,明朝再次派兵增援朝鮮,由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邢玠率軍入朝,分兵三路,合力應戰,迫使日軍退守朝鮮半島的南端島山。最終,中朝軍隊大獲全勝。日本陸軍完全孤立,倉皇逃竄回國。援朝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萬曆援朝抗日是明朝萬曆時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這場戰爭起於1592年至1598年結束。因為1592年是朝鮮的壬辰年,朝鮮史家因此稱萬曆援朝抗日戰爭為壬辰衛國戰爭。萬曆抗日援朝戰爭,是一場大規模、長時間的全面戰爭。這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今日中、朝、日的領土邊界和戰後近三百年的和平。我們牢記為了這場戰爭勝利而做出貢獻和犧牲的英雄們,攜手努力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奮鬥。(文/蔡駟 圖/網絡) (文/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