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援朝抗日,碧蹄館之戰,彰顯大明爺們的雄風

2020-12-14 蔡駟問好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韓戰的一部分,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包括中國人民支持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說到援朝戰爭,我國歷史上還有3次是援朝抗日,分別發生在唐朝、明朝和清朝,在此回顧明朝的萬曆援朝抗日,其中,最顯大明爺們雄風的碧蹄館之戰。

朝鮮半島,地方不是很大,但歷來是多事的地方,先是自己人在一塊兒瞎折騰相互廝殺,而後是被隔海相望的日本欺負,日本人動不動就跨過海峽,幹一些海盜式打砸搶,後來是侵略、佔領,甚至想吞併。1588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結束戰國時代,但內部矛盾依然存在。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削弱各諸侯實力,豐臣秀吉決定對外發兵,從而獲得更多的土地。豐臣秀吉召令諸侯會師京都,宣布佔領朝鮮、出徵中國的決心。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正月,動員兵力18萬多人,舟師數百艘,從釜山登陸,開始了長達七年的侵朝戰爭。

日軍爬上朝鮮半島,所到之處,就是焚燒劫掠,這可與他們的島國心理有關,自信心不強,唯有新款武力殺人來徵服。日軍僅在晉州一地,朝鮮軍民就被屠殺者達6萬人之多。被殺得抬不起頭來的朝鮮人民,雖然紛紛組織義兵奮起抗戰,到處阻擊敵軍。但實力不濟,敗多勝少。日軍於當年便攻下平壤,得到便宜的日本野心越來膨脹。據學者研究考證,當時日本在封建主和商人貪財欲望的鼓譟下,政界狂徒心理也跟著極度狂躁,囂張到先侵佔朝鮮,然後徵服中國及印度,最終奉日本天皇定都北京。這真是國不在大小,有狂徒什麼事都敢想和胡來。

明廷應朝鮮國王李昖請求,萬曆二十年(1592年)7月,明朝派將領史儒率兵2000出徵,祖承訓率兵3000繼後。12月,明朝政府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徵都督,增派4萬兵力渡過鴨綠江,大舉援助朝鮮。次年1月初六,中、朝聯軍5萬餘人進圍平壤。日將小西行長率兵2.4萬餘企圖憑堅據守。李如松採用三面圍攻,東面設伏的作戰部署攻城。初八拂曉,喬裝朝軍助攻城南門的副將祖承訓部卸裝露出明軍衣甲,日軍大驚,急速調兵堵截。主攻城西門的副將楊元、李如柏乘機攻入西門。激戰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長率殘部連夜過大同江東逃,沿途又遭聯軍伏兵擊殺。此戰斃日軍萬餘人。

明朝東徵軍首戰取得平壤大捷後,在平安道、江源道、黃海道、威鏡道、開城的日本駐軍聞風喪膽,紛紛放棄城池爭相南逃。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1月24日,明軍的一支偵察部隊約3000騎兵在漢城郊區迎曙驛與日軍北上搜索部隊加藤光泰部遭遇並爆發激戰,明軍大勝,斬首600餘級。加藤光泰敗退後,立刻報告了漢城日本軍總部。隨後,日軍第六軍團主力和第三、第九軍團各一部共36000餘人先後趕到戰場,從山上迂迴到,完成了對明軍的三面包圍在碧蹄館,一場前哨戰迅速演變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戰場遭遇戰。碧蹄館位於漢城以北15公裡,為一座小山丘上的驛館。

這場碧蹄館之戰,也稱萬曆朝鮮之役,是日軍企圖對明軍展開的伏擊戰,為萬曆援朝抗日中最驚心動魄的大戰。日本主將——第六軍團指揮官小早川隆景認為,這是明軍總攻的前兆,消滅眼前這支孤軍,是在明軍總攻之前消滅其有生力量的絕佳戰機,於是,他迅速集中其全部兵力、以壓倒性優勢圍殲這支明軍,計劃在短時間內速戰速決。然而,被包圍的這支明軍,並不是一支普通的軍隊,是由副總兵查大受指揮的3000遼東鐵騎,曾經在關外與沙漠蠻族較量過的百戰雄師鐵軍,明軍精銳中的精銳,配備了佛郎機火炮戰車和大量三眼火銃、集束火箭。

碧蹄館之戰打得驚天動地,血海屍山,3000明軍與36000日軍激戰一晝夜,以戰車為工事,先以佛郎機炮、火銃、火箭的壓倒性優勢火力大量殺傷日軍,再以騎兵的短促出擊消滅逼近的足輕步兵,擊退了日軍一次次潮水般的進攻。戰鬥進行到最慘烈的階段,明軍僅餘900餘,彈丸、火藥全部耗盡,但大明軍旗始終屹立不倒,高高飄揚在碧蹄館上空,威震蜂擁而來日軍。

殘酷的戰鬥持續到25日,都督李如松和副將楊元各率領1000人明軍精騎連夜前來救援,從日軍側翼發起猛攻,日軍經過一晝夜激戰傷亡慘重,已成強弩之末,誤認為明軍主力發起總攻,遂倉皇撤回。日軍就是日軍,遇強則軟蛋,但你退他就進。明軍在朝鮮戰場投入兵力有限,始終不能開展大規模圍殲,徹底消滅或趕走日軍。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7月,明朝再次派兵增援朝鮮,由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邢玠率軍入朝,分兵三路,合力應戰,迫使日軍退守朝鮮半島的南端島山。最終,中朝軍隊大獲全勝。日本陸軍完全孤立,倉皇逃竄回國。援朝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萬曆援朝抗日是明朝萬曆時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這場戰爭起於1592年至1598年結束。因為1592年是朝鮮的壬辰年,朝鮮史家因此稱萬曆援朝抗日戰爭為壬辰衛國戰爭。萬曆抗日援朝戰爭,是一場大規模、長時間的全面戰爭。這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今日中、朝、日的領土邊界和戰後近三百年的和平。我們牢記為了這場戰爭勝利而做出貢獻和犧牲的英雄們,攜手努力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奮鬥。(文/蔡駟 圖/網絡) (文/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萬曆朝鮮戰爭:碧蹄館之戰的真實傷亡情況
    萬曆援朝,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復被日軍佔據的朝鮮陪都平壤後,想乘勝收復朝鮮都城王京,結果明軍在進兵路上的碧蹄館被日軍重重包圍,戰敗逃走。經此一戰後,李如松大受打擊,喪失進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為勝利者的日軍,不僅在此戰嚴重損兵折將,戰後也無力反攻明軍,同樣沒有進取的動作。
  • 血戰碧蹄館,明朝騎兵和日本戰國武士的較量
    萬曆援朝,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復被日軍佔據的朝鮮陪都平壤後,想乘勝收復朝鮮都城王京,結果明軍在進兵路上的碧蹄館被日軍重重包圍,戰敗逃走。經此一戰後,李如松大受打擊,喪失進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為勝利者的日軍,不僅在此戰嚴重損兵折將,戰後也無力反攻明軍,同樣沒有進取的動作。作為萬曆朝鮮戰爭的一次重要會戰,碧蹄館之戰給明、日雙方都帶來了相當大的重創,是一場沒有真正勝利者的會戰。
  • 碧蹄館之戰結束後李如松意氣消沉,一退再退,一路退回了平壤
    萬曆援朝,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復被日軍佔據的朝鮮陪都平壤後,想乘勝收復朝鮮都城王京,結果明軍在進兵路上的碧蹄館被日軍重重包圍,戰敗逃走。經此一戰後,李如松大受打擊,喪失進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為勝利者的日軍,不僅在此戰嚴重損兵折將,戰後也無力反攻明軍,同樣沒有進取的動作。作為萬曆朝鮮戰爭的一次重要會戰,碧蹄館之戰給明、日雙方都帶來了相當大的重創,是一場沒有真正勝利者的會戰。
  • 碧蹄館之戰李如松贏了嗎?為何在徵討韃靼時沒有吸取教訓?太狂了
    尤其是在萬曆年間的萬曆三大徵之中,平定蒙古的寧夏之戰,和抗擊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朝鮮之役,都有李成梁子嗣的蹤影,李如松更是主角人物。官軍既連勝,有輕敵心。二十七日再進師。朝鮮人以賊棄王京告。如松信之,將輕騎趨碧蹄館。距王京三十裡,猝遇倭,圍數重。
  • 大明抗日援朝為何時戰時和?原來都是萬曆皇帝「搞得鬼」
    大明接到朝鮮的求救信後,朝堂是主要分為了兩派,一派認為豐臣秀吉,是醉翁之意不在朝鮮,真實目的是中國,所以救朝鮮實際是救自己。而另一派則認為,朝鮮作為大明的藩屬,只可能藩屬護衛宗主,有宗主護衛藩屬的道理。還有少數派認為,現在國家經濟困難,並且還有邊疆問題,大明自身也沒有餘力去救朝鮮。
  • 碧蹄館之戰,李如松以六千人擊敗倭軍兩萬之眾
    這就是朝鮮戰場上著名的戰役碧蹄館之戰。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二十六日,朝鮮戰場上,李如松命令總兵查大受,副總兵祖承訓率領三千人前往朝鮮王京打探消息。半天后他接到送回的情報說查大受遇敵並與之交戰,得到消息的李如松決定親自去偵察。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帶楊元,李如柏,張世爵,領兩千人向王京進發。
  • 碧蹄館之戰,中日雙方都宣稱大捷,卻為何戰後,兩軍同時磨洋工?
    明朝抗倭援朝戰爭中的碧蹄館之戰,是一場充滿爭議的戰鬥。明軍和日軍都宣稱己方取得大捷,殺敵甚眾,可奇怪的是,此戰之後,兩軍卻同時停止了攻勢行動,戰爭陷入了僵局。以此看來,碧蹄館之戰對兩軍的影響,遠不似表面上那樣簡單。1593年初,李如松指揮的明軍攻克平壤,勢如破竹般地收復大半個朝鮮。各路日軍望風而逃,退回到王京。
  • 碧蹄館中的一個細節,已暗示了一代名將李如松的悲慘結局
    明人繪《李成梁像》所謂將門虎子,李成梁有爭議,但他培養邊將確實為一把好手,他幾個兒子在他悉心培養下也都有成就為大明邊境重將,安穩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最成器屬長子李如鬆了。萬曆二十年(1592年),出任寧夏提督,平定寧夏拜之亂。壬辰倭亂時,出任中軍都督府僉事,帶兵援助朝鮮。李如松率軍入朝參戰僅僅一個多月,便收復失地五百餘裡,朝鮮三都十八道已收復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鹹境等五道。大軍繼續向南開進,兵鋒直指王京漢城。隨後發生了一次小戰役,碧蹄館之戰,冥冥之中卻對應了李如松最後得悲慘結局!
  • 萬曆援朝之平壤戰役丨一場戰役暴露出中、日、朝三國冷兵器的差異
    引言 公元1592年,萬曆朝鮮戰役爆發,日本舉兵進攻朝鮮,並想以朝鮮為跳板,藉此覬覦大明江山。大明王朝隨即察覺出日本的真實用意,為了彰顯大國威嚴和救助朝鮮,從而出兵援助朝鮮。
  • 明朝萬曆援朝抗倭戰爭期間,曾有借兵暹羅的提議,為何後來沒了下文?
    明萬曆二十年(1592)爆發了明、朝、日三方之間的「壬辰之役」。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廢弛,李昖重文輕武,朝廷派內鬥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面對十五萬日軍的進攻,朝鮮迅速潰敗,短短二個月八道丟掉了七個。
  • 碧蹄館鏖戰:萬曆朝鮮戰爭為何由攻轉守?
    「癸巳朝鮮之役,平壤大捷,李如松以平殄在邇,不欲他兵分其功,潛率家丁二千人夜至碧蹄館。」(《萬曆野獲編》)此時李如松的老毛病又犯了,自幼追隨父親李成梁的他,深得父親「深入搗穴」的精華。加上剛剛大破倭奴「氣益驕」,又不想讓南兵搶奪功勞,於是提督李便率幾千騎兵前往王京。在前鋒查大受在礪石嶺斬獲幾百日軍後,發現該部被圍攻,於是查大受率軍撤到了碧蹄館。
  • 不,36000人打不過中國9000人,大明鐵騎教其做人
    因為這座離朝鮮漢城以北僅十五公裡的小驛站,即將迎來「援朝抗倭」歷史上一場令日本武士膽寒的大戰,在這次戰爭中人數較少的大明遼東鐵騎狠狠的教訓了日本人……碧蹄館之戰自此載入史冊。在承認武士的確英勇好戰的同時,也要知道大明的正規軍在當時依然是整個東亞地區戰鬥力屈指可數的部隊,即便明朝此時已經步入暮年,但日本想要以一己之力抗衡明朝的鐵血雄師,還是顯得自不量力。而且在日軍中武士只不過是一部分,還有很多士兵並不屬於武士這個階層,他們的戰鬥力和裝備相較於武士來講就會大打折扣。
  • 授予海軍全訓合格艦長政委:一把「深藍之劍」,彰顯秦漢雄風
    海軍舉行的首次授劍儀式,在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舉行,054A型護衛艦570三亞艦艦長等13名全訓合格的艦長、政委一起被授予「深藍之劍」。從網絡圖片上來看,此款「深藍之劍」採用了漢劍的形制,顯得古樸威武,頗有著秦漢雄風,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無論中外,劍,都是歷史悠久的冷兵器,商代,就有了青銅劍,受鑄造技術的約,青銅劍都很短,一般只有20釐米長,最長不過40釐米。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大明王朝似乎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遠,可以說我們是非常熟悉的了。大明的東廠和 西廠很有名,大明的有幾代皇帝也很「有名」。有的甚至是創新了我國歷史上皇帝的某項紀錄。大明王朝到了其統治末期,已經是千瘡百孔了。其次集結自己的軍事力量,準備向大明發起總攻。但是大明接受其議和邀請了嗎?大明是漢人的「天下」,怎麼能允許這些「蠻夷」來控制自己呢?當時別說是大明不答應,天下的百姓和仕子們好像也是不能答應的。
  • 平壤之戰李如松如何獲勝?聲東擊西之下,破碎了豐臣秀吉的美夢
    猛攻漢城,碧蹄館李如松中了陷阱。日本的殘餘部隊匆忙逃竄,當時正值大冬天,朝鮮的冬天有多冷,請參考咱們的東北。大冷天的凍死的日軍不計其數,損失自然也不在少數。這一場大敗,是日本涉足朝鮮後的第一次戰敗,而且只用了3天時間,所以他們非常震驚。
  • 大明帝國高端玩家的封神之戰!主力在野區被團滅最後卻驚險翻盤!
    其實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正值大明國力最強盛的時候,朱元璋到朱瞻基奮四世之餘烈,打造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連續近八十年的武治文功,所以到了朱祁鎮執政的時候,大明跟北方的瓦剌比起來,優勢很大,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出現土木堡的慘敗。
  • 《巫師之昆特牌》雙刃達葛重振雄風怎麼玩 重振雄風卡組搭配攻略
    導 讀 《巫師之昆特牌》選擇的勢力不同,玩法也非常不同,當然,玩家想要穩定上分,跟隨版本走是最理智的辦法
  • 《大明風華》背後的真實歷史
    最近,一部以明朝初年為故事背景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在各大視頻平臺熱播。該劇故事情節、臺詞和服裝造型讓人耳目一新,但在歷史史實方面存在硬傷,有失考據。有趣的是,《大明風華》中還有一段朱棣之孫、明宣宗朱瞻基在戰鬥中受傷的劇情。歷史記載,朱瞻基所在部隊只是與大部隊短暫失聯,本人亦未受傷。朱棣5次親徵蒙古,對韃靼和瓦剌造成沉重打擊,給明朝北部邊境帶來幾十年和平。《明史》稱讚朱棣「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