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館之戰,李如松以六千人擊敗倭軍兩萬之眾

2020-12-14 盧龍軍節度使

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而萬曆三大徵之一的韓戰就是其中之一,明軍以弱於倭軍的兵力打敗了倭軍。而在朝鮮戰場上也有一場戰役是以少勝多,這場戰役的指揮是名將李如松,他以六千人的兵力打敗了倭軍兩萬多人。這就是朝鮮戰場上著名的戰役碧蹄館之戰。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二十六日,朝鮮戰場上,李如松命令總兵查大受,副總兵祖承訓率領三千人前往朝鮮王京打探消息。半天后他接到送回的情報說查大受遇敵並與之交戰,得到消息的李如松決定親自去偵察。

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帶楊元,李如柏,張世爵,領兩千人向王京進發。

部隊行進速度很快,沒多久就到了馬山館,李如松停住了腳步。他下了一個命令,自己先帶一千人先行,楊元元帶一千人隨後跟進。分兵之後李如松就帶領部眾快速到了一個地方,碧蹄館。在這裡他看到了戰鬥的痕跡以及屍體和兵器,他毫不猶豫地帶兵衝進了戰場。

可是沒過多久他就發現情況不對,他進入戰場後倭軍就把缺口圍了起來,而且是裡三層外三層的包圍。李如松帶領一千人,加上查大受的三千人一共才四千,而這時倭軍有兩萬之多。(李如松曾用一個詞形容當時的情況—圍匝數重)

面對這樣的情況李如松也知道是一場硬仗,於是下令全軍出擊,如果敢退縮的斬首。雙方鏖戰多時,然而明軍雖然是遼東鐵騎精銳,但奈何人少,如果再這麼下去遲早被吞沒。

在這關鍵時刻楊元帶領一千人來了,他來的恰是時機,倭軍被打得疲憊不堪,楊元的出現將倭軍陣型衝垮,倭軍以為是明軍援軍來了,殊不知才一千人,紛紛逃跑,於是倭軍只能撤退。

萬曆三大徵之朝鮮戰場著名戰役碧蹄館之戰就這樣結束了,這場戰場又在李如松的軍事生涯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焦點

  • 碧蹄館之戰,中日雙方都宣稱大捷,卻為何戰後,兩軍同時磨洋工?
    明朝抗倭援朝戰爭中的碧蹄館之戰,是一場充滿爭議的戰鬥。明軍和日軍都宣稱己方取得大捷,殺敵甚眾,可奇怪的是,此戰之後,兩軍卻同時停止了攻勢行動,戰爭陷入了僵局。以此看來,碧蹄館之戰對兩軍的影響,遠不似表面上那樣簡單。1593年初,李如松指揮的明軍攻克平壤,勢如破竹般地收復大半個朝鮮。各路日軍望風而逃,退回到王京。
  • 碧蹄館之戰李如松贏了嗎?為何在徵討韃靼時沒有吸取教訓?太狂了
    尤其是在萬曆年間的萬曆三大徵之中,平定蒙古的寧夏之戰,和抗擊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朝鮮之役,都有李成梁子嗣的蹤影,李如松更是主角人物。官軍既連勝,有輕敵心。二十七日再進師。朝鮮人以賊棄王京告。如松信之,將輕騎趨碧蹄館。距王京三十裡,猝遇倭,圍數重。
  • 碧蹄館中的一個細節,已暗示了一代名將李如松的悲慘結局
    其中最成器屬長子李如鬆了。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1]),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今遼寧省鐵嶺市)人。明朝時期名將,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李如松驍勇善戰,師從徐渭。憑藉父蔭,起家指揮同知,充任寧遠伯勳衛。屢立戰功,遷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升任山西總兵。萬曆二十年(1592年),出任寧夏提督,平定寧夏拜之亂。壬辰倭亂時,出任中軍都督府僉事,帶兵援助朝鮮。
  • 平壤之戰李如松如何獲勝?聲東擊西之下,破碎了豐臣秀吉的美夢
    李如松大軍輕鬆進入開城,差點以為是諸葛亮擺下的空城計!拿下開城以後,李如松大軍開始變得驕縱了,他們認為日本人就是假把式,連戰連敗,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可言。李如松制定了收復漢城的計劃後,派遣查大受帶領3000人的先頭部隊走在前面,查大受在碧蹄館擊敗了日本的一小撮部隊,李如松志得意滿,覺得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 萬曆朝鮮戰爭:碧蹄館之戰的真實傷亡情況
    再往下,是毛利家的史料《毛利家記》《毛利三將傳》,稱日軍在碧蹄館之戰中殺死明軍5 萬人。《太閤記》收錄的《宇喜多秀家注進狀》,則說宇喜多秀家在碧蹄館之戰結束後寫信給安威攝津守,提及在碧蹄館之戰中擊敗百萬明軍,斬首38000 餘級。其他日本史料大多也說明軍至少死亡1 萬人,但是仍然超過明軍實際兵力。
  • 碧蹄館鏖戰:萬曆朝鮮戰爭為何由攻轉守?
    此時,朝鮮傳來情報,王京漢城(今韓國首爾)空虛,李如松認為王京唾手可得。「癸巳朝鮮之役,平壤大捷,李如松以平殄在邇,不欲他兵分其功,潛率家丁二千人夜至碧蹄館。」(《萬曆野獲編》)此時李如松的老毛病又犯了,自幼追隨父親李成梁的他,深得父親「深入搗穴」的精華。
  • 血戰碧蹄館,明朝騎兵和日本戰國武士的較量
    萬曆援朝,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復被日軍佔據的朝鮮陪都平壤後,想乘勝收復朝鮮都城王京,結果明軍在進兵路上的碧蹄館被日軍重重包圍,戰敗逃走。經此一戰後,李如松大受打擊,喪失進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為勝利者的日軍,不僅在此戰嚴重損兵折將,戰後也無力反攻明軍,同樣沒有進取的動作。作為萬曆朝鮮戰爭的一次重要會戰,碧蹄館之戰給明、日雙方都帶來了相當大的重創,是一場沒有真正勝利者的會戰。
  • 碧蹄館之戰結束後李如松意氣消沉,一退再退,一路退回了平壤
    萬曆援朝,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復被日軍佔據的朝鮮陪都平壤後,想乘勝收復朝鮮都城王京,結果明軍在進兵路上的碧蹄館被日軍重重包圍,戰敗逃走。經此一戰後,李如松大受打擊,喪失進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為勝利者的日軍,不僅在此戰嚴重損兵折將,戰後也無力反攻明軍,同樣沒有進取的動作。作為萬曆朝鮮戰爭的一次重要會戰,碧蹄館之戰給明、日雙方都帶來了相當大的重創,是一場沒有真正勝利者的會戰。
  • 萬曆援朝抗日,碧蹄館之戰,彰顯大明爺們的雄風
    說到援朝戰爭,我國歷史上還有3次是援朝抗日,分別發生在唐朝、明朝和清朝,在此回顧明朝的萬曆援朝抗日,其中,最顯大明爺們雄風的碧蹄館之戰。朝鮮半島,地方不是很大,但歷來是多事的地方,先是自己人在一塊兒瞎折騰相互廝殺,而後是被隔海相望的日本欺負,日本人動不動就跨過海峽,幹一些海盜式打砸搶,後來是侵略、佔領,甚至想吞併。
  • 抗倭戰爭中的錦衣衛:用密寫技術傳送情報,幫李如松燒掉敵人糧倉
    結果三千明軍一戰損失兩千以上,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龍顏大怒,在嚴厲斥責石星並急調李如松統兵入朝的同時,還在皇宮裡秘密召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讀者諸君可能對駱思恭這個人不太熟悉,這也難怪,要是提起用雪埋掉解縉的紀綱、跟嚴嵩關係不錯的陸炳,讀過那本暢銷書的都知道,這二位都是壞特務。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在面臨朝鮮節節敗退、明首度援軍失利的情形下,明朝方倉促任命宋應昌、李如松為經略與提督,率兵前往朝鮮救援。《明史》接下來寫道:  二十一年春正月甲戌,李如松攻倭於平壤,克之……壬午,李如松進攻王京,遇倭於碧蹄館,敗績。二月甲寅,敕勞東徵將士。夏四月癸卯,倭棄王京遁……(六月)癸卯,倭使小西飛請款。
  • 萬曆援朝之平壤戰役丨一場戰役暴露出中、日、朝三國冷兵器的差異
    此後的平壤之戰更是決定了朝鮮王朝的歸屬,此戰役可謂是至關重要。 明朝的積極參戰與朝鮮的畏手畏腳 平壤戰役的始末 平壤之役歷經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明將祖承訓率兵三千餘人,孤軍攻打平壤城,但慘遭失敗;第二階段是明朝增派援兵,在提督李如松的指揮下,會同朝鮮軍隊共同攻打平壤城,最終擊退守城日軍,收復平壤。
  • 壬辰倭亂時日本戰國名將使我軍多次失利
    在碧蹄館之戰中,5000遼東騎兵遭遇日軍第3、第6、第9軍共36000人,結果佔兵力絕對優勢的日軍傷亡超過8500人,明軍傷亡2500餘人,佔據參戰兵力優勢的日軍經過苦戰也無法消滅這支僅僅數千人的孤軍,反而自身損失慘重。
  • 不,36000人打不過中國9000人,大明鐵騎教其做人
    因為這座離朝鮮漢城以北僅十五公裡的小驛站,即將迎來「援朝抗倭」歷史上一場令日本武士膽寒的大戰,在這次戰爭中人數較少的大明遼東鐵騎狠狠的教訓了日本人……碧蹄館之戰自此載入史冊。碧蹄館之戰也讓日本人在戰後大為震驚,因為他們在重兵包圍明軍的同時,卻無法有效的擊敗這支精銳部隊,導致士氣受到了影響。
  • 名列東亞十大名將之首,比成吉思汗都還猛,李舜臣到底憑什麼?
    因為1592年是農曆壬辰年,1597年是農曆丁酉年,所以朝鮮將這兩次戰役稱之為壬辰倭亂與丁酉再亂;日本方面則是因為年號的不同,將其稱為文祿 慶長之役;至於咱們中國則是稱其為萬曆朝鮮戰爭,因為這場戰爭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
  • 《霍比特人:五軍之戰》:五軍之戰索林戰死後,矮人境況如何
    矮人一般都非常長壽,比如索林橡木盾就活了一百多歲,戴因也不例外在五軍之戰後也活了很久。但是為何在魔戒系列和五軍之戰中,矮人為何人口逐漸凋零呢?  五軍之戰中,都林王族索林和他的兩個侄子奇力和菲力戰死。
  • 樊城之戰徐晃能擊退關羽,到底靠的是什麼,兵力優勢是關鍵
    鎮守襄樊的曹仁被關羽擊敗,難以抵擋,向曹操求援,曹操命于禁、徐晃率軍前來救援。因為徐晃所部在漢中之戰中損失慘重,新兵較多,因此最終留守宛城,只有于禁率七軍去救援樊城。于禁是曹操最信任的外姓大將,所率的七軍又是曹軍精銳,曹操對於他們是寄予厚望。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漢水暴漲,關羽趁勢水淹七軍,一舉全殲了于禁所部,並包圍了襄陽、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