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批評人,常用朽木不可雕也,這句話最早的出處是在《論語》中。
《論語.公冶長》中有宰予晝寢的故事,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 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責罵他朽木不可雕也,實際上這句話孔子想要強調的思想就是,有些事情不要光聽他說,而是即便是聽他說了以後,也要小心翼翼的去觀察求證,這樣才能夠得到最正確的答案。然而孔子沒有想到的就是,因為他這一席話,宰予卻被打成了負面典型,然而翻開史書,我們可以看到,宰予在孔子的門徒之中地位很高,後世還曾經多次追封,並將他列入孔廟十哲之中。
毫無疑問,相對於顏回、曾參這些弟子,宰予並不是一個省心的弟子,史書上有關他生平的經歷很多,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愛提問題,而且所提的問題多半都刁鑽古怪,即便是以老師孔子的學問,也需要仔細琢磨一番以後才能解答出來。
有一次孔子和宰予不知道怎麼就討論到了「三年守孝」這個問題上,我們都知道儒家是最講究禮節的,尤其是對於自己生養的父母而言,在父母去世以後,子女應當守孝三年,頭不梳臉不洗,以表示對父母的哀悼,但是宰予卻認為,三年之禮應該被廢除,改為一年之禮。
理由也很簡單,宰予認為,對父母最大的孝順應該是自己恪盡禮節,然而守孝三年的情況下,時間太長了,如果三年不學習禮儀,那麼三年以後禮義也就會被丟棄,三年不奏樂,音樂也會崩壞,因此宰予主張守孝一年,結果就是這樣一番話,孔子幾乎啞口無言,只能任由宰予隨性妄為,但是背後卻評價宰予「不是仁人君子」。
另外宰予還提出問題,一個仁者掉井裡了,去告訴另外一個仁者搭救,如果不救就是不仁,而如果去救自己也會生死,那麼救還是不救,孔子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卻說宰予這個問題問得太刁鑽。
其實從這一系列的問題上也能看出來,宰予的問題多數刁鑽,但仍然是合情合理,尤其是面對複雜人性的時候,一味的苛求道德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然而宰予也因為這些行為在孔子心目中評價不高,但是在歷史上卻給予了宰予真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