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清代的李白,命途多舛的薄命詩人

2020-12-17 聆思贅言

人物生平

黃景仁,清代乾隆年間人,以詩聞名於世。四歲喪父,家境清貧。早慧能文,八歲即應學使者試。十六歲,唯一的哥哥去世。同年參加童子試,名列第一。後來因為母親年邁,為了養家餬口,開始遊歷四方。先後出入湖南按察使王太嶽、太平知府沈業富、安徽學政朱筠幕下。期間,屢次參加鄉試不第。二十七歲時應乾隆帝東巡召試,取二等,被賜予二匹緞,任武英殿書籤官,任主薄。以為自己否極泰來,接家人來北京。然而在京城生活艱難,貧困潦倒,舉債而活。往遊西安,受到陝西巡撫畢沅的賞識,援助他為縣丞。次年回京,到吏部等待任官,竟不就。後兩年,黃景仁三十五歲,為債主所逼,抱病離開北京,過太行山,貧病交加,死於途中。

詩歌評價

黃景仁幼年即愛詩,早年便有詩名。仰慕李白,其詩學習李白。所作詩歌,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也有激揚豪放之作,頗似李白。其詩流傳下來一千多首,數目與李白相當。其詩頗為時人所稱賞,「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朱筠見到他,則稱之為「神仙中人」。當時享有盛名的詩人袁枚,稱之為「今日之李白」,其好友著名詩人洪亮吉曾說:「自湖南歸,詩益奇肆,見者以為謫仙人復出。」延君壽在《老生常談》中贊他道:「其真能直闖太白堂奧,東坡而後,罕有其匹。」

詩人評析

黃景仁一生曲折坎坷,三十五歲,便短命死了。縱觀他一生的經歷,非常的簡單。而他一直身處窘困失意之中,為著口腹之役,漂泊流離,未能一日得安。一天天捱下來,度日如年,則三十五年不知是怎樣撐下來的。他人所見,與其自身之遭遇之感受,相差何其太遠。

昔日白居易經過李白墓,作詩云:「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黃景仁遭遇之艱,命運之薄,與李白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李白生於盛唐,以詩名揚古今,可謂得其時。雖然屢不得意,最終客死他鄉,一生未嘗不在優遊自適之中。黃景仁詩才固不及李白,生亦非其時。一生偏以詩自負,以詩為務。當他在太白樓賦詩驚四座之時,提筆裡就,躊躇滿志,好像舉世莫及。雖能因詩獲得時人賞識,也不過是如他詩中所說:「只知獨夜不平鳴」而已。

短短一生,都在困頓之中。連年奔走在外,身體羸弱多病,天天疲憊不堪。已經那樣了,還要耗費精力不斷寫詩。空有大志,未能片刻揚眉吐氣。空有詩名,反而成了拖累。在他二十四歲生日時,曾作詞《沁園春》云:「蒼蒼者天,生我何為?令人慨慷。嘆其年難及,丁時已過,一寒至此,辛味都嘗。似水才名,如煙好夢,斷盡黃齏苦筍腸。」年紀輕輕,已經有如許深的悲慨。當其入京失意之時,每天跟著戲子要飯,打扮得粉墨淋漓,又歌又哭,謔浪笑傲,旁若無人。其抑鬱愁苦,憤懣成狂,辛酸落寞之情狀,可想而知。故其常常自嘆:「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結語

人生天地之間,忽如遠行客。雖終不過是過客,而人生之珍貴,也不能只空空走一過場。孔子稱:「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黃景仁短短一生,雖然困頓不遇,也掙得一份詩名,留下一千多首詩,雖不及李白,也使他身死而名不湮滅。如今他已死去二百多年,還有許多人讀他的詩,再過一千年,他的詩和名,也將流傳著。

相關焦點

  • 與納蘭性德比肩的清代詩人,黃景仁創作的「愛情詩」有何特色?
    縱觀清代文壇能夠在詩詞領域有所建樹之人,恐怕唯有「格高韻遠,哀感頑豔」的納蘭性德,時至今日他的詞作依然風靡大江南北。其實清代詩壇除了納蘭性德之外,還有一人非常值得大家關注,他就是「毗陵七子」之一黃景仁。作為唯一一個可以與納蘭性德比肩的清代詩人,他創作的「愛情詩」也具有,感傷低沉、寂寞悽苦、真摯動人的特色。
  • 黃景仁的愛情詩—和無法相擁的人好好的告別
    黃景仁,清代詩人,可能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過這個詩人,但我們可能都知道他寫的詩句「十有九八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相傳黃景仁為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後裔,然而到了他這一代,家道中落,貧窮至極,他為了生計多次遠離家門外出謀生四處漂泊,飽嘗羈旅的心酸與苦楚,在他35歲時就結束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黃景仁才華橫溢卻實在是命運多舛,他幼年喪父,在母親和外祖父的照顧下,他開始讀書識字,每天都和哥哥努力的讀書,雖然日子過得清貧,但是親人都在身邊,卻也覺得很快樂。
  • 黃景仁很深情的一首詩詞,寫盡了相思之情,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詩詞背後/文①最孤冷的人,最深情黃景仁住在京師的時候,不會交際,和眾人合不來,經常覺得自己和三國時期的虞翻有著共同的處境,權貴也不能隨意召喚他。黃景仁儀態優美,站在常人之中如同鶴立雞群,人們都爭著想和黃景仁交往,但他視而不見,因此人們都認為他是偉才,或說他是狂生,但都不是。當他遇見愛情的時候就變成了浪漫惆悵的公子,看他寫的愛情詩詞: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 黃景仁很孤獨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28個字,但是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黃景仁也是一位大家,他在清朝文壇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另外他的作品也是膾炙人口,譬如《別老母》、《雜感》、《綺懷十六首》等等,那都是經典名篇,尤其是他的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更是讓他滿天下,成為了清朝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所以說清朝儘管很落後,但是在文學上依舊很強盛。
  • 黃景仁的這首《別老母》詩,感人至深:此時有子不如無
    相比較而言,清代黃景仁的這首《別老母》,同樣感情真摯,卻更多了一些辛酸的沉痛和無奈,以及發自肺腑的愧疚感和吶喊。黃景仁常年漂泊在外,寄人籬下,經常過著貧困交加的生活,他雖然極有才氣,卻一直沒有合適的際遇,所以久而久之,難免會形成一種多愁善感的氣質。
  • 每天一首古詩詞|黃景仁: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綺懷》其十五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的黃景仁。詩歌名「綺懷」。「綺」本意是指有花紋的絲織品,後來引申為美麗。「綺懷」即是一種美麗的情懷。據說黃景仁年輕時曾和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故事的開始美好,結局卻未必都能圓滿。於是,這首詩中也便充滿了一種愛情失落無處尋覓的絕望,因而更加悽婉動人。
  • 風雪之夜要去遠方謀生,拜別年邁的母親,黃景仁寫下平生悽美之作
    昨天夜裡讀詩,偶然間讀到了清朝詩人黃景仁的《別老母》,一首看似很普通的作品,但是讀過之後內心久久難以平復,直到很晚才睡去,頭腦裡一直想著母親,清晨醒來依舊還是很傷感。黃景仁是清朝著名的詩人,他與當時的龔自珍、袁枚、鄭板橋等人齊名,而他的作品卻是更具有感染力,由於他家境貧寒,也是時常離開母親去到外地謀生,其實這與當下大部分的年輕人是一樣,所以他的詩寫得很真誠,也很是傷感,那麼《別老母》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整首詩意境悽美,當時詩人正是在風雪之夜拜別母親,需要出門去到外地謀生,看到母親白髮蒼蒼,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
  • 黃景仁:李商隱的忠實粉絲,靠模仿出圈,留名文壇
    今天咱們來說說黃景仁吧,這個一生把李商隱當成自己偶像的男人。據說他是黃庭堅的後代,他非常的喜歡李商隱,他喜歡到不僅愛他的詩詞而且一生都在模仿致敬。咱們先來看看他的模仿作品吧:《綺懷.其十五》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似此星辰非昨夜 ,為誰風露立中宵。
  • 歌行體,少年綺懷詩言志,繼承李商隱,傳薪黃景仁
    以綺懷為詩題,黃景仁最為出名。江湖流傳「為詩不知梅雪宜,就算會詩也枉然」。大家好我就是那個梅雪宜。前兩回我們講了「梅雪宜」的來歷,談到離騷一脈中美好理想的追尋與寄託,當時我們提到了黃景仁,認為他也是一個「梅雪」詩人。而我梅雪宜的《情詩三百首》特別是「梅花詩」其意境得黃景仁者頗多。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黃景仁的一首名篇。
  • 瞿秋白鬱達夫都追捧的清詩人黃仲則有什麼故事?
    ▌ 黃仲則故居黃仲則是清代詩人,自清中晚期至民國,一直保持很高的聲譽,許多詩人、文人都是他的擁躉,奉之若神明。據說,有關他的年譜、評傳、詩集選本,出版數量之多,是清代其他詩人不可比擬的。▌ 黃仲則書法清代為黃仲則作傳的人很多,展覽大量採用了前人的著述,給人的印象是,既要言不繁,又翔實懇切。在這些著述中,感情最為充沛,敘述最為細膩的,當屬洪亮吉所作《國子監生武英殿書籤官候選縣丞黃君行狀》。洪亮吉是清代第一駢文大家,與黃仲則是同鄉,又是近二十年的朋友,時人稱之「二俊」。
  • 不是李白。「甘道夫」聯手BBC評中國最偉大詩人,結果出人意料
    近日,英國BBC電視臺推出一部關於中國古代詩人的紀錄片,但卻在國內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要問爭議點在哪裡,相信當你看到這部紀錄片的名字時就明白了。製作組把杜甫與西方著名的文學大神但丁、莎士比亞比肩,認為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評價可謂相當之高。(就是不知道李白老鐵有沒有意見?)演員陣容方面,《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請到了人文歷史學家Michael Wood(麥可·伍德)為本片撰稿和串講。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唐詩的鼎盛是因為在唐朝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人,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同時,我們知道詩歌總是一定程度上表示浪漫的,而當時的詩人們之間也是極其浪漫的,像以樂會友的伯牙子期一樣,他們以詩贈友,表達自己對故人和好友的珍惜、喜愛之情,而有趣的是在這彼此喜愛中好像有一個傳遞鏈一樣。
  • 清代詩人別具一格迎春詩,振奮人心,熬過寒冬「只待新雷第一聲」
    我們期待李白的「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的早春二月,更期待韓愈的「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的滿園春色。待到春回大地,我們終於熬過漫長的嚴寒,沐浴在春天溫暖的陽光裡了。一聲春雷震天響,一場春雨春來到。現在讓我們一起品讀清代詩人張維屏的一首振奮人心的迎春詩。
  • 清朝詩人徐錫麟的這首《出塞》,寫得很是霸氣,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其實清朝除了小說之外,詩歌也是同樣的群星璀璨,比較著名的詩人有黃景仁、袁枚、龔自珍等等,這些詩人的詩作,同樣的寫得很是深刻,也非常的唯美,所以清朝的詩歌,也是非常值得一讀。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清朝詩人徐錫麟一首非常霸氣的詩,那便是他的《出塞》,這首詩寫得很是有氣勢,雖然只有寥寥的數語,但是同樣的不失為一首難得的佳作,讀來更是令人熱血沸騰。
  • 古詩詞裡的李白,縱有千秋萬歲名,畢竟寂寞身後事
    果爸小啟:李白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才華橫溢,又狂放不羈,寫下了許多光照千古的詩歌名篇,贏得世人好評如潮,韓愈、杜甫等紛紛交口讚譽,湧現大批卓越詩篇。相傳采石磯為李白醉酒捉月溺亡之處,今有太白樓、捉月亭等古蹟。李白死後,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遷葬青山,今安徽馬鞍山南採石山下採石鎮,猶存詩仙墓址。古往今來,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當然也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就請大家隨果爸一起,雲遊李白墓,重溫歷代文人墨客們對一代詩仙的評價。
  • 杭黃高鐵告訴你答案
    2018年12月25日,杭黃高鐵開通了,1小時27分,就能從杭州來到徽州。徽杭自古毗鄰,情同手足,水乳交融,有著千絲萬縷的纏綿。皖浙兩省對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的成功實踐,一江水惠及兩岸居民。「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徽州自古地勢鬥絕,山川雄深。古時木材與山貨運到杭州多走水運,徽杭水道由新安江順流而下,經富春江直至錢塘江,水色佳美,四季澄碧。
  • 李白:高傲而世俗的大詩人,「 謫仙人」稱號如何而來?
    李白是生於唐朝鼎盛時期的的浪漫主義大詩人,他一生嗜酒如命,少年時經受老列莊思想,所以喜好耍劍。劍是江湖中的寶貝,而在李白手中卻成了一種神聖的武器。他自稱「謫仙人」,劍便是仙人手中的神器。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於是乘機獻上《大獵賦》,李白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後來,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以張卿牽線向玉真公主獻了詩作,其末尾兩句「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正是因為一次次的獻詩作,李白漸漸進入唐玄宗視線,受到唐玄宗的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