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真實存在,海明威單戀英國護士……聽學者們講述「書裡書外...

2021-01-20 北晚新視覺網

《書裡書外》雖是厚厚一冊,可當你閱讀時隨便翻到哪一頁,猶如看手機中的微信,會不自覺地被其中內容所吸引,閱讀到一段又一段饒有趣味的故事。這部書的信息量很大,蘊藉著後現代文化的特色,卻並沒有泡沫文化的瑕疵,學術含金量和文學品位也很高。這些短文使得世界文學經典名著中的人物故事進一步鮮活起來,也使普通讀者們可在消閒閱讀中汲取很多有益的知識。

《書裡書外》 鄭魯南 主編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書中共104篇短文及片斷連結,描述了104部世界文學經典的書外逸聞。比如,那些名著中文學形象的原型是從何而來,又是哪些昔日的生活經驗素材引發了作家的創作靈感,還有哪些社會的偶發事件卻化為了文學作品裡的情節和題材,有哪些作品裡的生動細節實則是某些作家刻意瞞藏的隱私,而另一些作品裡的精彩故事雖然是一些作家虛構模擬,其間卻曲折地反映了他們某種生活挫折的經歷及精神創傷。讀這部書,我們可以了解到那些世界文學巨匠艱苦精神勞動的思想軌跡,也可以更深層次地領略偉大作家們的理想追求和人格風範。這部書中一篇篇短文的作者,也大都是研究外國文學的著名學者和翻譯家,他們是那些世界經典名著作品的譯者與研究者,所寫的文章篇幅雖短,卻是文筆精湛、字字珠璣、故事生動、趣味盎然,頗具雅俗共賞的可讀性。

李毓榛先生所寫的《〈靜靜的頓河〉葛利高裡的原型參照了第一騎兵軍中的葉爾馬科夫》是全書的首篇,寫出了《靜靜的頓河》這部「頓河史詩」的出版歷史背景:此書在發表時受到了各種阻撓,高爾基不得不將此書手稿寄給史達林裁決,史達林閱讀手稿後,在高爾基的別墅裡親自接見了作者肖洛霍夫,同意這部作品出版。我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十月》雜誌曾經刊登過描寫此事的短篇小說。此書出版雖然是史達林拍板決定的,但仍然有很多人認為肖洛霍夫寫此書是為「反革命」說話。在嚴峻的政治氛圍裡,作家也不敢更深入地談及人物原型的來龍去脈,因為此書的人物原型葉爾馬科夫經歷複雜:當過白軍也當過紅軍,最後被蘇維埃政府秘密槍決了。由於肖洛霍夫對人物原型是誰三緘其口,以致西方國家的文人們質疑肖洛霍夫是否為此書的真正作者,直到1991年發現了作者的親筆手稿才徹底澄清此事。這部書從創作到出版,直至196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世界文壇蕩起陣陣波瀾。

胡其鼎先生一文《〈浮士德〉取材於16世紀德國民間浮士德博士的傳說》,說明了約翰·浮士德在歐洲歷史上確有此人,他出身於農民家庭,當過教師,後來在德國各地行醫、算命,還自稱會點金術,是個江湖術士型人物。歐洲民間曾經流傳著他的各類傳說以及話本故事和木偶戲,德國偉大詩人歌德看中了這個人物題材,再創作後寫成了歌劇。作品突出的主題是,浮士德雖然精通各種自然科學知識,但他卻被魔鬼誘惑,與魔鬼定約,使得魔鬼攝走其靈魂。浮士德的典型意義在於,他其實是中世紀那一批追求自然科學、遺棄神學教條的知識分子的化身典範。歌德本人即是通曉各門自然科學知識的淵博學者,他對那批新一代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的批判傾向,既同情也懷有某些疑慮的。歌德為了寫好這部劇作,整整花了60年時間。他在刻畫浮士德這個形象時,也是寄託了深切的同情,卻又懷著某種複雜心緒的。胡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外國文學專家,他在此書裡還另撰有三文,一文揭示了巴爾扎克小說裡那個可憎的銀行家鈕沁根,其原型人物即為巴黎的一位銀行行長羅特席爾德;另文則記述羅曼·羅蘭的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主人公的藍本即是按照音樂家貝多芬生平所描寫的。此外,他還生動地描述了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如何從一個三歲男孩身上汲取創作靈感,因而寫出了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鐵皮鼓》。作家發揮想像,主人公成為了一個永遠不願意長大的侏儒,由此深刻地諷刺了納粹德國摧殘人性的殘暴統治。

著名翻譯家董衡巽先生所寫的一文《〈永別了,武器〉細節來自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切身經歷》,更為翔實地介紹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家庭背景與生活經歷。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主動從軍,在戰場上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血腥。他負傷住院時,單戀一位英國護士,卻是一場無結果的愛情。這些生活為海明威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素材。自然,《永別了,武器》是文學作品,更多的情節描寫是出於想像,董先生認為:「作家的創作離不開生活經驗、觀察和想像這三個要素,其中生活經驗或者說生活積累是創作的基礎,沒有生活的感受,再豐富的想像也是無源之水。」董先生是海明威研究的專家,這番話不僅寫出海明威文學事業之所以成功的真諦,也是諸多作家創作經驗的總概括。

還有,著名翻譯家文潔若老人也為此書提供了五篇文章,分別介紹了經典文學名著《好兵帥克》《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培爾·金特》《細雪》《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原型,其文活潑有趣,且文字精湛,頗值得一讀。日本文學的翻譯家葉渭渠、唐月梅夫婦則為此書提供四文,敘述了日本文學經典《源氏物語》《蟹工船》《伊豆的舞女》《雪國》《黯潮》《浮華世家》各書中的主要人物的原型,以及所取材的生活事件,追源溯流、探脈尋根、梳理紛繁的頭緒,他們的文筆既蘊涵了文學趣味,且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含金量。這些老翻譯家都是先父的生前友好同事,也是我的先賢長輩,我對他們充滿了尊敬景仰之情。

鄭魯南大姐編輯出版此書足足十年,堅持不輟。她在後記中,語帶深情地表示欽敬那些老翻譯家、學者們對外國文學事業的一片摯愛之心,他們不計功利,不問稿費多少,嘔心瀝血、辛勤耕耘。鄭大姐描述胡其鼎老人因為目力衰退,寫那四篇短文時候,臉幾乎貼近了稿紙,此景此情真讓人鼻酸欲泣。如今《書裡書外》終於與讀者們見面,可其中的一大批作者卻先後離世,未及看到浸透了自己心血的書出版。所以,《書裡書外》這部書,不僅僅是可引人入勝的書,一本很好看的書,也更是煥發了那些先賢學者們高潔精神的紀念冊。

(原標題:那些家喻戶曉的世界名著和鮮為人知的人物原型)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施亮

流程編輯:u02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1月薦書:日本一流學者講述興亡世界史
    作者:森谷公俊等出版社: 北京日報出版社出品方: 理想國出版年: 2020-1這套聚焦於興亡的世界史,由日本一流的歷史學者撰寫在首輯推出的九本書中,杉山正明的蒙古史講述世界從蒙古時代開始真正全球化;林佳世子的奧斯曼帝國史則分析多民族共存的伊斯蘭世界如何實現長期安定;石澤良昭筆下的東南亞仿佛一個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森安孝夫眼中的安史之亂也成為整個歐亞大陸的轉折點,等等。這些不同的歷史視野,融入一個共同的文明系譜,成為人類能夠安心共享的知識體系。
  • 「獨家乾貨」書裡書外、線上線下的作文,可以這麼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作文導寫 ,ID:gh_b47952ece65e】有同學問寨主,書裡書外、線上線下的作文怎麼寫?寨主經過思考,給出了獨家的寫作角度,具體如下:一、「書裡書外」的立意角度1.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書裡」是理論,「書外」是實踐。
  • 英國傳奇的亞瑟王:虛構還是真實存在?
    英國的亞瑟王傳說:是一個偽造的歷史還是真實的歷史?在很多個世紀以來,歷史學家都的存在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大家爭論的焦點,是亞瑟王是否真實的存在,但是基本沒有定論。由於古代的英國歷史文獻和資源有限,並且這個神話歷史故事是在一千年前發生,因此歷史學家對亞瑟王提出了強烈的質疑亞瑟王故事的由來最早提及這一位傳奇的英國國王的人,是來自威爾斯的叫做吉爾達斯修士和他寫的作品《大不列顛》,這是唯一公元6世紀倖存的那個時候的歷史資料 。
  • 浮士德是一個人,他有著神魔交織的一生|歌德的《浮士德》
    我也覺得好像是有一點什麼,但越讀越痛苦倒是感覺得真切,越到後面我讀得就越斷斷續續,書中我不知曉的引用、譬喻和神話典故還有借古諷今的地方太多了,只能一知半解地看注釋的解釋,所以也無怪我看得費力。所以當我合上最後一頁,浮士德終於死掉上了天堂,終於讀完的時候,就像肩上的重擔放下,深深地籲了一口氣,感受到嘔心瀝血的感覺。也許我再讀一遍,才能體會到這部作品的魅力。這部書大致分為兩部分,悲劇第一部和悲劇第二部。
  • 書中所描述的異獸,竟真實存在
    我們所熟悉的很多遠古神話故事,像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都是從此書中流傳開的。 可除了遠古神話,書中又記載了很多離我們比較近的故事。像是共工與相柳、以及大禹治水等,這些人物都是在其他文獻中明確記載,在歷史中真實存在過的。
  • 宋朝書籍國外學者爭相研究!英國學者: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
    宋朝書籍國外學者爭相研究!英國學者: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這本宋朝的書籍被翻譯成英、法、德、意等多國語言供外國學者對中國科學歷史進行研究。而英國學者則是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所評: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如果不是標題不夠長,還可以加上後世各個朝代都非常重視、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收藏等也是可以讓這本書和標題有足夠的牌面的。
  • 優雅地捍衛著紙質書的存在
    蘇菲是法國一本專業兒童文學學術期刊的發起人和總編輯,期刊名字叫《界外》,現在也已經被引進到了中國,中文版叫《畫裡話外》。2014年的那個秋日,除了和蘇菲敘舊,我們還認真地探討了下法國有哪些既年輕又活躍的創作者可以來中國做活動。我至今還記得蘇菲語氣堅定地對我說:「新一代的未來之星,一定會是阿德裡安·帕朗熱。」我當時並不知道這個阿德裡安是誰。
  • 被質疑了3000年的神話傳說,卻被西方學者證實:是真實存在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裡,《山海經》是一部荒誕奇書,書中的內容更是讓很多人都質疑,書中所描述的各種古怪奇事更是描述出不同的神話,但是,作為一部公認的著作它所涉及的領域也是非常的廣,書中更是包括了地理、歷史、動植物、山水等各方面包羅萬象的內容。
  • 國家翻譯隊伍裡的外國學者們
    艾德勒先是去了英國,後來來到了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參與新中國建設的各項工作中,我聽人們談到最多的是他參與了《毛選》四卷的翻譯潤色工作。可惜年代久遠,加之當年只顧聽,沒有記錄下來,那些中國的老翻譯們經常舉到的艾德勒翻譯《毛選》的例子我已經無法詳述,總的感覺就是,當大家在翻譯時遇到一個英文詞彙或者句子爭論不休的時候,似乎都依靠他一錘定音。
  • 歐美「有史以來最佳書20種」排行榜目錄學解注
    作為西部文學傳統與幽默敘事藝術的完美結合,海明威曾宣稱,「一切現代美國文學都源於一本書,這就是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馬克·吐溫曾被威廉·福克納推許為「美國文學之父」,同時享有「美國文學中的林肯」美譽。
  • 外國政要讀什麼書:樸槿惠稱趙子龍是初戀 小泉痴迷婚外情小說
    普京:經典著作以「聽」代「看」俄羅斯總統普京讀書的習慣,在中學時代就養成了。普京透露,他喜歡讀兩類書,一類是俄羅斯和世界經典名著,如契訶夫、託爾斯泰、果戈理等人的作品。普京中學時特別喜歡讀法國大文豪大仲馬的書,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另一類是傳記和歷史著作,如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和沙俄政府強硬派代表人物彼得·斯託雷平等名人的傳記等。他認為,要多學一些與自己的工作有關的知識,另外,俄羅斯歷史上很多偉大的人物值得人們去品味。普京最不喜歡讀關於自己的書。他不喜歡別人炒作自己。有趣的是,普京喜歡經典著作,不過他通常不是「讀」,而是利用MP3來「聽」。
  • 世界讀書日|一年閱讀500冊書,臨大閱讀之星 書香滿屏!
    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書香女生,Linda就帶你一起來認識一位與書為伴、以書為友的女孩。在該書裡,霍金探究了已有宇宙理論中存在的未解決的衝突,並指出了把量子力學、熱動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存在的問題,該書的定位是讓那些對宇宙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了解他的理論和其中的數學原理。該書自1988年首版以來,已被翻譯成40種文字,累計銷售量突破2500萬冊,成為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
  • 斯蒂格利茨枕邊書:盛宴、狗咬狗、打工女孩
    與許多愛書人一樣,斯蒂格利茨也好藏書,並將自己愛讀之書參差置於枕邊床頭柜上,以隨讀隨取;書山越摞越高,頗有垮塌危殆之感。他夫人或許是憂心於此,採購來增大一號的床頭櫃。在訪談中,斯蒂格利茨談起自己選書的標準,並推薦了一些他認為開卷有益的作品: 1.
  • 做好文化科學普及大文章(書裡書外)
    隨著現代學術不斷走向專業化與職業化,追求「高精尖」對學者具有極大吸引力。相比之下,文化科學普及工作顯得有些簡單。無論在學者的科研項目裡,還是在學術評價體系中,普及都是一個不那麼「高大上」的領域。學界的「高冷」和大眾的「熱情」形成鮮明反差,反映出當前我國學者撰寫的科學普及讀物缺乏。在科學領域,以天文學為例,在近年譯介的普及讀物中,我們看到包括引力波的發現者、諾貝爾獎得主基普·索恩等一大批科學家的名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方面,近年來我們取得不小進步,但仍有較大提高空間。
  • 世界讀書日:哪些書是領航者們重複推薦的?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們推出了過去一年《領航者》嘉賓們分享的書單,伴您一起徜徉書海。而在今天這篇推文中,我們重新整理了一份自《領航者》開播三年以來嘉賓們重複推薦的熱門書單。這些書究竟有什麼神奇的魅力,讓全球領航者們如此青睞?不妨讀一讀,一探究竟。
  • 春天,讓書店「暖」起來(書裡書外)
    很多實體書店停業,不少書店銷售額大幅下降,房租、員工薪酬等固定支出卻依然存在。此外,居家生活為「雲端」帶來龐大流量,數字閱讀平臺、知識付費平臺、網際網路電商平臺,都在積極鞏固既有用戶,拓展潛在人群,這些渠道也會對實體書店恢復營業後的客流和收入產生一定影響。
  • 《山海經》中的異獸被證實,書中世界真實存在嗎?網友:細思恐極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山海經》記錄著一個個神話故事,裡面記錄的光怪陸離的世界讓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它。說《山海經》是一本奇書都無可厚非,因為在《山海經》中所涉及的內容範圍之廣讓你不敢相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寫不到。包括天文、地理、水文、物產、神話等等等等。
  • 十大後現代作家之一,寫了本關於家庭成長的書,英國版尋夢環遊記
    《墳場之書》更多是在講孩童成長、勇敢、家庭、教育和為人父母,是英國版《尋夢環遊記》。《遺忘之海》則更多關注於成人世界和孩童世界的差異,關於成年人失去了的童年記憶。《墳場之書》講述了孤兒諾伯蒂(Nobody)被一群墳場內的鬼魂撫養長大的奇幻經歷。故事靈感來源於25歲的蓋曼看到18個月大的大兒子在附近的墳場騎小三輪車。男孩諾伯蒂的原型其實就是蓋曼的大兒子。
  • 《流動的盛宴》:這是巴黎的黃金時代,亦是海明威最好的時代
    因為海明威曾經對說過,「巴黎是個流動的盛宴」這樣一句話,所以霍茨納建議海明威的這部遺作用《流動的盛宴》這個名字。於是便有了今天的讀者們所看到的這本由海明威創作的隨筆集——《流動的盛宴》。1922年,海明威與第一位妻子哈德莉一同來到了巴黎,在那裡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歲月時光。那時的海明威只有22歲,剛剛新婚不過一年,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也尚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