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養龍的君王都有誰?一個是千古明君,一個是有名昏君!

2020-12-16 山海經解密小七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一個野生的山海經愛好者。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我們對吃的追求簡直是到了極致。海裡遊的,陸地上跑的,天空中飛的,飛禽走獸無一不吃。酸甜苦辣鹹,五味五覺,刺激著我們的感官。

就能滿足我們味蕾的刺激,各種動物植物,甚至是微生物都一一被搬上了餐桌。

可是吃這些有形的生物已經無法滿足某些人的需求,我是在神話故事裡有層出不窮的吃鳳凰肉的呀,龍肉的故事。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夏朝一個喜歡吃龍肉的故事。

夏朝的君王孔甲信奉鬼神,喜歡吃喝,打獵,並沉迷於聲色犬馬。

雖然這些愛好對現在的我們來說都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但是在當時一個缺衣少食的朝代。孔甲作為一國之主每天不理朝政,盡幹這些不著調的事情,他還有一個更不著調的愛好就是養龍。

這龍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養的。

說起來龍和孔甲還是一脈所成的親戚,夏朝的開國君王,大禹本身就是一條龍,並且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沒少受到龍的幫助。

可是王位傳到了孔家這一代,親戚早已沒得做了,龍已經變成了他們所圈養的一種寵物。

傳說在舜帝在位的時候,南尋國的人從地脈深處尋到了一雌一雄兩隻龍獻給他。

為了顯示自己地位的獨一無二,舜帝將兩頭龍圈養起來。

後來大禹成了他的女婿,在傳位大禹之後,這兩條龍也順勢交給了他。

到孔甲的時候,這條這兩條龍早已不知所終,但是孔甲這個人又十分喜歡龍,於是不知道通過什麼非常的手段,也不知道從哪裡又找來了一雌一雄兩頭龍。

龍雖然找來了,但是由於養龍消失的年代太過久遠,養龍的技藝早已失傳,孔卡找了很久才找到了一個濫竽充數的劉累。

這劉累在董父後人那裡學過養龍的技術,但他沒有出師就急於巴結龍甲,於是就成了一個半吊子的養龍人。我宰了兩頭龍,給他養沒幾天,一頭龍就嗚呼哀哉了。

這劉累心理素質也過硬,龍養死了他沒有急於逃跑,反而悠哉悠哉的生死龍池子裡拖出來開膛破肚,剁成肉醬放在鼎裡面煮熟,然後不緊不慢地送到孔甲的面前,並謊稱這是自己在野外打來的獵物。

這龍肉啊,是人間極品,好吃的不得了。孔甲吃了一次又想吃,連續吃了好多次,把一頭龍吃了精光。

對於龍這種稀缺對我來說,死一頭就少一頭,並且沒有什麼替代物。

等到孔甲想起龍,讓劉累帶出來耍威風的時候只有一頭雄龍在那裡應付了事,多次後孔甲才察覺不對,憤怒之下想要懲罰劉累,沒想到這劉累察覺不對勁連夜逃了,再也沒有出現過。

經此一事,孔甲對養龍人的更謹慎了,他也的確找到一個真正有本事的養龍人——師門。

師門雖然本事不小但是脾氣更不小,龍倒是養得好可是就是不肯聽孔甲的命令反而要聽他的,經常當著群臣的面批評孔甲,讓孔甲顏面掃地,所以龍沒養多久就和孔甲鬧得不可開交,又在一次激烈的紛爭之後孔甲再也忍受不住了,命令手下將師門拖出去砍了腦袋。

孔甲是一個信奉鬼神的人,而師門卻是高人嘯父的關門弟子。嘯父是一個和赤松子同級別高人,白日作畫者飛升那種,師門死後孔甲坐在車子裡還沒回宮就被人發現死在了車裡。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原創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參考書籍:《呂氏春秋 》、《 拾遺記》、《 史記》、《左傳》、《列仙傳》

相關焦點

  • 父兄是昏君,自己是千古昏君,收一個義子,卻成帝國最有作為明君
    俗話說,守業更比創業難,放在封建王朝,守住一個帝國,更是難上加難。多少英明神武的開國皇帝,因為敗家的子孫,而葬送了基業。秦始皇多麼雄才大略,結果攤上個胡作非為的二世祖胡亥,結果大秦帝國二世就亡國。然而歷朝歷代,都是昏君多,明君少,被偏安一隅的南宋,連第一代帝王都是千古昏君。
  • 明朝的所有皇帝中,哪個是明君?哪個是昏君?
    明朝經歷了二百七十六年,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朱元璋、朱棣和朱佑樘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而昏聵不明和昏庸無道的皇帝要屬朱祁鎮、朱厚熜和朱由校。明君。一、明太祖朱元璋。
  • 中華五千多的歷史中不乏昏君當道,中國十大昏君都有誰?
    中華五千多的歷史中不乏昏君當道,中國十大昏君都有誰?在華夏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中國歷經23個朝代83個王朝,出現過將近500位皇帝。在這些人當中除了一些千古賢君之外,也有不少的昏君,其中最昏庸的十位帝王分別是夏桀、商紂王、周幽王姬宮涅、隋煬帝楊廣、晉惠帝司馬衷、明神宗朱翊鈞、明武宗朱厚照、宋徽宗趙佶、晉惠帝司馬衷、石敬搪。夏桀出生年不詳,姒姓,名履癸,是夏朝末代君主,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昏君。
  • 對金國俯首稱臣,殘害忠臣良將,宋高宗趙構是明君還是昏君?
    就連脫脫都在《宋史》中憤懣的寫道"帝方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於來世之誚,悲夫"。有人認為趙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那不是沒有道理的。(二)、功過參半,不可全盤否定諡法"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
  • 古代君王,或有為明君,或無為庸君,或無道昏君,但他卻是個例外
    朝鮮王朝,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封建王朝。1392年,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而建國。朝鮮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1394年定都於漢陽,翌年改稱漢城。 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
  • 夏朝有個「養龍專家」,傳說養過2條活「龍」,他養的到底是什麼?
    不過,龍始終給人們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說熟悉,是很多人都在圖畫上傳說中看過或者聽過龍,說陌生,是因為無人能夠親眼目睹龍的活體。不過翻開千百年前的古代典籍,能找到很多與龍有關的記載,其中有一些記載足以讓現代人感到匪夷所思。 《左傳》和《史記》《路史》中,都記載了夏朝養龍專家劉累的事跡。此事要從堯舜禹時代說起。「當舜之時,人來效獻龍」,舜帝在位時,四方部落和天下諸侯都表示臣服,向舜帝進貢各種奇珍異寶和珍禽異獸,龍也是貢品之一。舜帝也很喜歡龍,就把龍豢養在宮中,「帝舜氏世有畜龍」。
  • 中國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不是唐朝
    在我們的電視劇上可以看到,明朝的皇帝好像都是有缺陷的,比如朱元璋殘暴,朱棣兇狠,朱瞻基愛鬥蛐蛐——雖然絕大多數人覺得這都不算啥缺陷,誰還沒個愛好呢?但是還是給這個雄才大略的明宣宗添上了一筆汙點。包括唐朝在內幾乎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昏君的——除了清朝。
  • 他是明君還是昏君?
    北宋時期有一個爭議十分之大的皇帝,這個皇帝就是宋神宗趙頊,為什麼說他是爭議最大的皇帝呢?因為讚賞宋神宗的人,認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上進的人,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明君;但是,不欣賞他的人,則認為他是一個把國家攪得雞犬不寧的昏君,還說他的行為為北宋王朝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 龍王傳說:謝邂時空之龍和千古家的盤龍棍,到底哪個更強?
    《龍王傳說》該書是《鬥羅大陸》系列的第三部。但是如果不看番外神界傳說,就無法將故事串起來。龍王傳說有很多和龍族相關的武魂。今天介紹謝邂時空之龍和千古家的盤龍棍。到底哪個更強?謝邂是當代史萊克七怪之一。謝邂武魂由光龍匕和影龍匕進化為時空之龍。
  • 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算明君嗎?是自然死亡還是被呂不韋謀殺?
    人們在誇讚秦始皇的時候,總是愛說「奮六世之餘烈」或者「秦國連出七位明君」之類的贊語,秦武王和秦昭襄王分別在位三年,也有功勞於秦,但孝文王贏柱在位僅僅3天,怎麼能算得上是明君呢?三天的時間能有什麼施政舉措呢?
  • 相傳,夏朝「養龍專家」劉累養過2條「龍」,他養的到底是什麼?
    但是據《史記》記載,在很久很久的夏朝,有一個叫劉累的「養龍專家」,他曾養過兩條「龍」,其中還有一條「龍」被做成了美食。那麼,劉累養的「龍」到底是什麼呢?據《竹書紀年》、《左傳》和史記都記載了「養龍專家」劉累養龍的事跡。在史書上說,孔甲是夏朝的第14代君主,這個孔甲是一個昏庸無道之人,信奉鬼神方術。
  • 西漢七代都是明君,一個時代的雄才,這7位皇帝,你認識哪些
    共經歷210年,在這二百多年的歷史中,西漢自高祖劉邦以來連續七代都是明君,這在我國歷史上是非常少有的。其中歷來被人們所稱道的千古明君就有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和漢宣帝劉洵。他們在西漢歷史上乃至在我國古代歷史上都是光耀千古的人物。
  • 勇敢去戰鬥 《魅影傳說》之國家榮譽
    國家,一個神聖的詞語,為了自己的國家,為了身後的家園,即使用命去戰鬥也在所不惜!77313魅影傳說之中秦漢唐時空錯亂,共處一個時空,三分中原大地,然而就如那句經典的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個國家之間也是戰鬥不斷,誰人不想一統三國亂世,成就皇圖霸業。    有國必有君。
  • 每日讀詩:龍虎散,風雲滅。千古恨,憑誰說?
    龍虎散,風雲滅。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百二,淚盈襟血。驛館夜驚塵土夢,宮車 曉輾關山月。問姮娥③、於我肯從容,同圓缺。註:①王清惠,宮中昭儀(女官)。南宋滅亡後,作俘北上。途徑北宋時的都城汴梁夷山驛站,遂在 驛站牆壁上題寫本詞。②太液,原皇宮太液池。③姮娥,即嫦娥。
  • 在上古時期有人養過龍?傳說中的龍究竟是一種是什麼樣的存在?
    華夏族一直以龍的傳人自稱,世人一都一直以為龍只是神話中流傳的生物,龍是我們中國的象徵,最早的龍圖騰,它的出現還有一個傳說。傳說黃帝打敗蚩尤,收服炎帝以後,黃帝統一了當時大大小小的部落,黃帝於是被舉薦為天子。
  • 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的傳說都有哪些?
    「龍」,在中國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作為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其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與華夏文明緊密相依,可以說「龍」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在中國古代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到了現代,我們華夏民族也依然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龍」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史載,夏朝劉累曾養過2條「龍」,那他養的是不是傳說中的龍呢?
    龍,作為中華民族(華夏民族)的圖騰,因為一直沒找到實物,所以普遍被人認為是虛構的生物,只存在於傳說中。不過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有一個叫劉累的落魄戶曾養過2條龍(一公一母),母龍還被做成美食送給夏朝的國君姒孔甲給吃了。
  • 朱坤明: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蕭寶卷和潘玉兒被殺
    咱們中國歷史上有偉大的帝王,你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又有商紂王、秦二世、蕭寶卷這樣喜歡享樂,不會治國的昏君。昏君的下場都一樣,死路一條,前期想盡了人世間的快樂,當然會得到應有的報應。
  • 他難道不是昏君嗎?亂世中的明君更不好做
    ---《宋史》這麼一來明朝宗室們可就亂成一團了,誰都想要做皇帝。各地大臣們就想著要有擁立之功,所以誰都不服氣誰。諸如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監國、永曆政權、紹武政權等等。由此可見,南明將事情的側重點搞錯了,他們不是急著團結起來把滿清趕出關,而是忙著爭奪皇位,繼而同室操戈。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了?
    有一個名詞,每當出現在歷史書中,都會屢屢背上罵名,就是——昏君。 昏君固然是一個貶義詞,但聯想到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能夠將明君變成昏君的例子,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因此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沒背上昏庸無道的罵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並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