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左丘明在《左傳·文公十八年》中提到了堯在位時期,高陽氏有齊聖廣淵,明允篤誠的「八愷」;高辛氏有忠肅共懿,宣慈惠和的「八元」,雖德才兼備卻未被堯所重用。帝鴻氏不才子「渾敦」、少嗥氏不才子「窮奇」、顓頊不才之子「檮杌」以及縉雲氏不才子「饕餮」,雖為非作歹卻逍遙法外。直到舜成為了堯的臣子之後,「八愷」、「八元」方得以啟用,「四兇」也落得個流放邊境的下場。也正因舜具備舉薦賢才,罷黜庸劣的高尚品德,在堯駕崩之後,才能被擁戴為天子。時至今日,「高陽八愷」、「高辛八元」的賢名早已鮮為人知,而「四兇」的惡名卻遺臭萬年。
關於四兇之名有兩種說法,一說「四兇」本就是上古四大兇獸,「帝鴻氏」、「少嗥氏」、「縉雲氏」以及「顓頊」的不才之子,只是用了在以人比獸,借用了四大兇獸的名字。另一說,則是認為「四兇」本就是人名,只是後來有兇獸和「四兇」的劣性相符,於是就以獸比人,借用了「四兇」的名字來為這些兇獸命名。無論孰先孰後,今天我們姑且把「四兇」理解為四大兇獸,淺道一下關於他們的那些事。
『渾 敦』
又名混沌,因源出帝鴻氏,也另誤得有「帝江」之名。渾敦之惡:掩義隱賊,好行兇德,醜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
正因為渾敦掩蓋道義,包庇罪惡,喜歡和愚昧無知的人混在一起,所以它在《神異經》中被描述成:「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名為混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迴旋仰天而笑。」
似熊無爪,暗指其徒有其表;有目不見、有耳不聞,暗指其不聽教化;可明明目不能見、耳不能聞卻能知道有人來,而且還主動靠近,暗指其好事;有腹無五臟,有腸直不旋,暗指它是酒囊飯袋之徒。攻擊有德行的人,包庇有兇德的人,實屬犬之類。也因此用了「空居無為,常咋其尾,迴旋仰天而笑。」這種極具諷刺的描寫,暗諷渾敦之流與犬類無異。
《神異經》中對渾敦的敘述屬於諷刺多於現實,所以《山海經·西山經》中的渾敦形象則更為世人所認可。
「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 實惟帝江也。」
帝江(即「渾敦」)[日·江戶時期]《怪奇鳥獸圖卷》
雖無面目,卻識歌舞,可見渾敦也算得上是一位資深的曲藝愛好者,倒是可以和同樣喜歡樂律的龍子「囚牛」探討一二。
『窮 奇』
窮奇源於少嗥氏。窮奇之惡: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
窮奇在一定程度上與渾敦相似。渾敦會主動攻擊有德行的人,包庇有兇德的人,而窮奇則更為過分。相傳,窮奇若在街上遇到二人爭執,他二話不說就會把善者給吞掉,而且還會給惡者獎勵,也因此落得個兇獸的惡名。
當然,這種說法只屬於民間傳言,暫未找到相應的出處,甚至在《神異經》中也只見另外三兇的記載,而唯獨缺了窮奇。除此之外,在[東漢]範曄的《後漢書·禮儀》中,甚至將窮奇置於「十二神獸」之列:「甲作食雜,巰胃食虎,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意指「窮奇」也是食「蠱」的瑞獸。
窮奇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
至於窮奇的形象,在《山海經》卻存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描述。《山海經·西山經》中載:又西二百六十裡,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山海經·海內北經》中卻說:「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頭始,所食被發,在犬北。一日從足。」
一說如牛蝟毛,又一說如虎有翼,因能食人,故世人多以後者為正。
『檮 杌』
檮杌又名傲狠、難訓,檮杌之罪: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
在《左傳·文公十八年》中的描述方式也與其他「三兇」不同。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少嗥氏有不才子……顓頊有不才子……縉雲氏有不才子……」
其他三兇分別是「帝鴻氏」、「少嗥氏」、「縉雲氏」,可檮杌卻是「顓頊」沒有「氏」。畢竟顓頊只是一個人,而並非一個氏族,顓頊是高陽氏的首領,沒錯就是前文提到有「高陽八愷」的高陽氏。也就是說,其他「三兇」只是三大部落族內成員的子孫,唯獨檮杌卻是部落首領之子,正宗的黃族直系血統。這裡的「黃族」是不是應該寫作「皇族」?非也,用「黃族」更為確切,因為檮杌的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帝。
檮杌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
在《神異經》中對檮杌的描述是: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看著像虎卻長著犬毛,卻又口生豬牙。實在暗喻其仗勢欺人,又如豬般不聽訓誡。
『饕 餮』
饕餮,雖為四兇,但也被奉為龍子之一,性好食,被世人視為貪食惡獸。饕餮之罪: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
關於饕餮最大的爭議當屬於它的形象。
[戰國]呂不韋在《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而在《神異經》中則分有兩種關於「饕餮」形象的說法。
「饕餮,獸名。身如羊,人面,目在腋下,食人。」中規中矩,似只在介紹饕餮,難解其深意。而另一說,則更加符合作者的風格:「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將其貪婪惡狠卻又陰險狡詐的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
饕餮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
狍鴞(即「饕餮」)《山海經圖》[清]彩繪本
綜上所述,「渾敦,愚昧庇惡;窮奇,背信棄忠;檮杌,冥頑不靈;饕餮,貪食崇奢」。究竟是以人比獸,還是以獸比人雖已不得而知,但這「四兇」背後所附的含義著實可思可品。
附《左傳·文公十八年》原文: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豈、檮寅、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醜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嗥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惡名,以至於堯,堯不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故《虞書》數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無違教也。曰『納於百揆,百揆時序』,無廢事也。曰『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無兇人也。
(文: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