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齊桓公,在以禮治國的周朝,居然敢對自己兄弟下如此毒手!

2020-12-25 騰訊網

親兄弟,明算帳。封建王朝,王公大臣之間兄弟情義存不存在?家庭倫理關係真如儒家那樣,兄慈弟悌嗎?

春秋五霸第一霸齊恆公對付兄弟就很殘忍,上篇說到齊恆公詐死騙過管仲,當上了齊國國君。然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攻打魯國,戰爭發生在秋季,齊兵與魯兵在乾時作戰,魯兵敗逃,齊兵又切斷魯兵的退路。

將魯兵圍堵後,就有了談判的本金,有人就會說,為什麼不把魯兵全部殺掉呢?史書上也沒有記載,齊兵圍堵魯兵有沒有把他們全部幹掉。但是小編認為不可能全部幹掉,若是將魯兵全部殺完,勢必會跟魯國結下深仇大恨,那麼後面也就沒有這個談判的這個事情了。

而且用兵之道,在于震懾,而不是滅國,況且那個時候周朝天子還有點作用,要滅別的諸侯國,一定要得到周天子的肯定才行。

魯國敗了,心生膽怯,然後齊恆公寫信給魯國說:「子糾是我兄弟,不忍親手殺他,請魯國將他殺死。召忽、管仲是我仇敵,我要求活著交給我,讓我把他們剁成肉醬才甘心。不然,齊兵要圍攻魯國。」魯人害怕,就在笙瀆殺死子糾。召忽自殺而死,管仲要求囚禁。

國君眼裡有兄弟情義嗎?沒有,只有威脅。齊恆公說是是子糾是我兄弟,不忍親手殺他,請魯國將他殺死,這不是不忍親手殺他嗎?這是讓魯國擺明立場,你若要扶我的兄弟,我就要打你,打你打到死。現在情形已經明確了,我是齊國國君,不是公子糾。你們要認清現實,不要再抱有希望了,不然就打,我齊國實力這麼大,就看你們怕不怕?

所以這句子糾是我兄弟這話也是假仁慈,若是魯國不殺他,把他送回齊國,那又會怎樣?如果魯國回復;「公子糾是齊國的王子,我們魯國不敢殺害齊國王子,對你們齊國一直是敬畏。所以特將公子糾遣送回齊國,任憑你齊國自己去處置。」

那麼齊恆公會怎麼辦?等魯國將公子糾送回來,自己把他給殺了?那這可不行啊,這讓齊國的其他家族怎麼看?你兄弟就因為跟你搶了王位,沒搶過你,你就親自把他幹掉。

我們要知道周朝是個禮制的國家,不是法治,做一切事情首先考慮的是禮。用禮去治理國家的,後來就因為李悝跟商鞅的變法,就成為了禮制跟法治的國家。

可以說魯國其實也不會做,被齊國打一下就怕了,然後自己外甥也不罩著,將公子糾給殺死,然後輔助公子糾的大臣召忽自殺,管仲被關押起來。

王室家族,有兄弟之間的情義麼?沒有,可能生下來就是死對頭,那麼作為王子真的是孤家寡人啊!親人都不能絕對的信任啊。

而魯國,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受到齊國的攻打,也只有將自己的外甥殺死。在王室貴族眼裡,親情在國家利益面前,簡直一文不值。

喜歡本篇文章的朋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收藏分享一下,小編後續會有更多有趣的歷史知識與大家交流。

相關焦點

  •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鮑叔牙一看管仲走了,而自己輔佐的公子小白安然無事,大喜過望,馬上帶著公子小白抄小路快馬奔馳趕回了國內,拿下了君王的寶座,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當管仲和公子糾不慌不忙的趕到齊國邊境的時候,齊國的使臣奉齊桓公的命令不讓公子糾回國,讓他繼續待在魯國,因為魯國公主是公子糾的母親,魯國是他的外祖父家,讓他繼續在姥姥家待著。管仲一聽,才知道自己上了好友鮑叔牙的當,一氣之下,和齊國開戰,齊桓公早有準備,毫無懸念的公子糾與管仲一敗塗地。
  • 齊桓公為什麼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多個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齊桓公都必須位列其中,而且排名第一。他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國。此時燕國外強中乾,燕莊王差一點就跟周平王一樣被蠻夷攆著跑。但此時的天下非彼時的天下,當上霸主的齊桓公絕不允許自己小弟被人欺負。
  • 為何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死後卻如此悽涼
    最近被全國一卷提及的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人相信已經被我們熱議了。這三個距離我們2600多年的歷史故人,又「火了一把」 ,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那麼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又是何許人也?既然能作為五霸之首,那肯定是尤其過人之處,可是為何死後卻落得個屍體腐臭60多天,卻無人問津呢?讓歷史君為您細細道來。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今天我們要來講的就是春秋中的 其中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
  •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齊桓公,本名呂小白(生年不詳——公元前643年 ),姜姓呂氏 ,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年685——公元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的第十六位國君。驚險即位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他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做公子小白。
  •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小白,他的 「尊王攘夷」,不只是說說而已
    春秋五霸的說法有好幾種,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都繞不開齊桓晉文,齊桓自然指的是齊桓公小白,而晉文指的是晉文公重耳,而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是最早稱霸的一位,所以齊桓公又稱為春秋第一霸主。而作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齊桓公在稱霸的過程中,更是打出過「尊王攘夷」的口號。所謂尊王攘夷,顧明思議,即尊重周天子,抵禦並平定外敵侵擾。
  • 齊桓公為什麼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和鮑叔牙居功至偉
    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多個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齊桓公都必須位列其中,而且排名第一。他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 如果我們迴轉目光,回到2700年前,會發現齊桓公差點與春秋五霸擦肩而過。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名人簡歷】齊桓公(?-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是齊僖公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姜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 春秋五霸之中,為什麼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當得毫無疑問呢?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講了為什麼春秋五霸沒有統一的人選,而是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三王五霸尚無定論為什麼齊桓公和晉文公列為五霸,毫無爭議但是有兩個人是春秋五霸中毫無疑問的內定名額,那就是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因為他們倆都滿足五霸人選的幾個條件:1、國家夠強。
  • 齊桓公身為春秋五霸之首,晚年卻是個悽慘的下場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是春秋五霸之首。有人叫齊桓公為姜小白,這麼叫其實是不對的,那時候男稱氏女稱姓,所以該叫呂小白才對。齊襄公是齊桓公同父異母的哥哥,這個人的風評就差到一定程度了,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亂倫。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個霸主,歷來說法不一,至少有七種說法。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辭通》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其他說法中,楚莊王與宋襄公是常被替換的,加上來的有越王勾踐、吳王夫差。
  • 春秋五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打敗對方,既不奪財也不侵地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和田齊代替姜齊,而春秋五霸就是生活在東周的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故事,想要了解春秋五霸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意義,就從得從周朝建國後開始說起。 周天子的實力一弱,諸侯國就開始強大起來,這個時候,原來用來約束諸侯的周禮就開始沒人遵守了,人是如此,國家更是如此,誰也不願意聽從一個實力還沒有自己強的周天子的命令,所以就開始出現禮樂崩壞的情況,也就是有諸侯國開始不遵守周禮了,實際上禮樂崩壞早從西周晚期就開始出現了,只是到了東周初期,也就是春秋時期就得嚴重。
  • 拙讀《論語》第三百六十一篇:春秋五霸之齊桓公晉文公
    主流譯文:孔子說:「晉文公欺詐不正直,齊桓公正直而不欺詐。」拙的譯文:略。拙的體會:本篇講講述的兩個人物,晉文公和齊桓公都是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分別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首先稱霸,之後第二個稱霸的是晉文公,第三個是秦穆公,第四個是宋襄公,第五個是楚莊王。齊桓公和晉文公,孔子在這裡的評價正好相反。
  • 全國一卷作文,寫好「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先看魯迅「怎麼說」
    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齊桓公、管仲、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提示一下,歷史也在不斷被重新解讀,如今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其實早已經被大文豪魯迅抬下了神壇。這是為何?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之間互相爭霸。歷史上把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桓公在位時期,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家日益強大。而這時候的周王室已經衰敗,天下共主的局面已經受到了威脅,齊桓公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爭做霸主就拿出來「尊王攘夷」的口號,企圖達到自己的目的。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的共同領袖;攘夷:就是聯合各個諸侯國共同抵禦外族對中原的入侵。
  • 春秋五霸各自的實力如何?「霸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周六師是原先周地一帶的軍隊,犬戎滅了西周之後,周朝就失去了這片土地。原先西周的周六師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殷八師原先駐紮周朝在東部洛陽一帶,但是後來也逐漸衰亡了。如此周朝就不得不依賴於各地諸侯國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春秋五霸」也就應運而生了。一、「霸道」完全是禮制崩壞的產物,諸候用「尊王攘夷」的口號來號召其他諸侯。
  • 所謂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照片:周天子冊封霸主的情景二、五霸之爭在後世史學家看來,春秋時有許多諸侯稱霸,因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霸主版本,這些霸主版本難以兼容,也難以統一,一般而言,春秋五霸的不同版本,可分為三種。公認的霸主第一種是公認的霸主,這種霸主的特點是:不管春秋五霸的哪一個版本,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稱謂。在這方面,他們是不可爭辯的霸主。這種霸主有兩種,第一種是齊桓公,他在位期間,齊國的主要管仲是齊國的管仲,儒家對春秋五霸沒有什麼好感。
  • 眼看春秋五霸崛起,周天子為何毫無作為?不是不努力,是被打怕了
    眼看著春秋五霸崛起,直到最後呂不韋滅了東周公國,周王朝徹底滅亡。 而在這幾百年的歷史裡,我有個疑問: 眼看著春秋五霸崛起,為什麼周天子毫無作為? 讓我們看下東周周天子是如何一步步墜落深淵的。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其中一個惹人生疑
    周武王幹掉商紂王后,建立了周朝,歷史進入西周時期。西周時代,周王大封諸侯。封到什麼程度?據史料記載,西周初年有「八百諸侯」。這為之後的春秋戰國群雄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埋下了伏筆。有實力的諸侯開始崛起,建立起自己的霸權,開啟了「春秋五霸」局面。「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版本很多,有兩種說法比較正統。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囊公。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第一種說法文史資料中承認的比較多,第二種說法坊間流傳的比較廣。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