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最難的國家:周天子剛封侯就被滅,復國之後又被滅

2020-11-21 昭烈名臣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從周天子統一下的諸侯分封制度,逐漸過渡到秦朝那種郡縣制的集權帝國,這中間發生了許多有意思的事。

畢竟因為周朝的思想和意識,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看那一段歷史,會感覺那一時期的人很多想法和做法都很奇怪。

比如說當初晉文公幫助周襄王平定了一場王室內亂,假如不是晉文公肯出力,周襄王就做不成天子了,這樣的功勞當然應當重賞。

周天子拿出土地封賞晉文公,晉文公不要,說我只要等我死了之後,能夠在我的墓穴裡挖一條隧道就可以了,如此簡單的請求,如果周天子答應了,那麼就可以省下本來就不多的大片土地。

但神奇的是,周天子居然嚴詞拒絕了晉文公,最終晉文公也沒有強求,老老實實的接受了周天子的安排,寧可失去土地也不批准在晉文公的墓穴裡挖隧道,這就是典型的傳統思維,寧要名不要實的傳統。

那個時代這個叫做禮,周天子就是禮儀的代表者,但是當時已經有了另一派思想,也就是孔子說的禮崩樂壞,君不君臣不臣的時代,大家都在拼實力搶地盤,這兩派思想當時交鋒的很厲害,並且不斷夾雜著各種聲音和事件的發生,諸侯爭霸成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

可偏偏有這麼一個國家,一直努力遵循著傳統,經過幾十代人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傳統社會的榮耀,沒想到隨即就被滅了國,春秋戰國時代被滅國的不少,但是能像這個國家一樣,國運如此艱難曲折複雜多變的,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個國家就是謎一樣的中山國。

(01) 我姓姬但我是夷狄

讀先秦時代的故事,一定要先對國家和人物定性,要不然很多事情你根本不可能搞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因為那個時候你的性質不同,所遭受的待遇也是不同的。

最重要的定性就是,你是夷狄還是華夏,這個對人和事都有著本質的區別,古書上你要是分不清誰是夷狄誰是華夏,看書的時候,你會一頭霧水,主要是當時的人特別在乎這種區分。

第二個就是周朝封國那麼多,周朝初年就有71個諸侯國,這些國家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姬姓國和非姬姓國,姬姓國都是周天子自己人,分到的地方和身份都要高一些,非姬姓國都是外人,分到的地方和地位都要低一些。

第三就是所有的封國和個人都有爵位,大體上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比如早起的楚國就是子爵,中原地區對楚國國君的稱呼就是楚子如何如何,這反應了當時等級森嚴的制度。

因為周朝是分封制,所以你是不是姓姬,對你日後國家地位和處理糾紛的態度非常重要,明白了這兩條定性的區別,周代很多的事情你就有了一個提綱挈領的把握。

這兩條本來是很清晰的劃分標準,那個時代的就是地位上的差異性,明白了這兩點劃分,就能大致對一個國家一個人的地位有一個大致的判斷。

但偏偏有這麼一個奇特的國家,如果國家首腦們開會,大家排排坐自然是姓姬的比較靠前,這個時候有個人從後面往前蹭,「讓一讓,讓一讓,我也姓姬」,只見後面的人正在一點點給他讓出空間。

這時候站在主席臺上的周天子大吼一聲,停!他雖然姓姬,但他是夷狄,夷狄怎麼能來參加我華夏的聚會呢,來人呀,把他轟出去。

這個很尷尬的人就是中山國的國君,這個尷尬的國家就是中山國,一個姬姓的夷狄,讓華夏諸侯都非常迷惑的國家。

這件事的原因要從周武王奪取天下說起,當年周族人地處偏遠,在商人看來他們就是愚昧落後的人,但萬萬沒想到,這個愚昧落後的周,打敗了商朝,而且還分封天下,確立了當時的政治格局。

但當初姬周族人支脈很多,其中一支並沒有受到分封,而是一直過著最初的生活,時間久了自然也就被華夏視為夷狄,準確的說他們屬於白狄。

因為中國沒有人種的區別,大家看上去都差不多,區分夷狄還是華夏,看的就是生活方式和衣服首飾等,而中山國位於晉國的腹地,一直被晉國視為心腹大患,無奈中山國也不是軟柿子,晉國因為也有內亂一時間也拿他沒辦法。

(02)終於有了名分

中山國也很鬱悶,本來就深處春秋第一強國晉國的腹地,一直以來衣食住行,行為習慣什麼的,基本上也跟晉國沒什麼區別了,大家都是姬姓國,你幹嘛老看我不順眼呀。

從現在發掘的文物來看,中山國的墓葬、青銅器和銘文,這已經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華夏國家了,論文化水平之高,論工藝造型之巧,甚至論儒學浸染之深,都不在華夏諸侯之下。

但偏偏華夏諸侯就是不承認他,因為他還缺一個手續,這就是周天子的正式冊封,前面說過這些諸侯國都是周天子冊封的,一代傳一代,但是後面通過不斷的打仗兼併變化等因素,有的諸侯國消失了,有的則是新產生的諸侯,但無論周天子的實力如何,只有得到周天子的正式冊封,你才能成為一個被大家承認的諸侯國。

周威烈王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14年,經過中山國幾十代人的努力,中山國的國君中山武公終於獲得了周天子的冊封,正式升格為諸侯,從此就可以和華夏諸侯平起平坐了。

這個時間點很重要,按理說從此中山終於可以高枕無憂了,但是十一年後,卻發生了另外一件事,讓中山國這幾十代人的努力,全部都付之東流了。

十一年後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又正式冊封了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從此春秋時代實力最強的晉國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晉國原本的家臣,韓趙魏三家。

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歷史上的大事,也是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韓趙魏實質的三家分晉在前,三個諸侯獲得正式的冊封在後,這中間足足有50年的間隔,也就說說從周貞定王十六年,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韓趙魏三家都是沒有名分的,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以上這些年號你可以忽略掉,簡而言之就是當中山國終於獲得了周天子的冊封,甚至還要比韓趙魏三家早11年,中山國自己為可以高枕無憂了,但此時早已經是禮崩樂壞了,中山國拿到的是一張過了期的傳票,周朝這個大船馬上就要沉沒了。

(03) 好難的中山國

當中山國終於有了華夏的名分之後,華夏這幫諸侯在就不在乎名分了,他們在乎的只剩下了實際的利益。

中山國依然沒有逃脫被一直被打壓的命運,先說之前為什麼被打壓,大家都知道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打出來的口號叫做尊王攘夷,實際上尊不尊王那都是口頭上說說,沒什麼實在的,關鍵就在這個攘夷上面。

齊桓公作為帶頭大哥,最大的作用就是帶領大傢伙攻打蠻夷,幫助被蠻夷擊垮的國家復國,比如果衛國,整個春秋基本上都是這個模式,各個帶頭大哥紛紛上場,把大家團結起來打蠻夷。

孔子對管仲最高的評價就是他成功抵禦了蠻夷的進攻,要是沒有管仲恐怕我們都要變成了蠻夷,那些所謂的蠻夷就是在華夏諸侯不斷的進攻中慢慢一點一點消失或者走向更為偏遠的草原地帶。

中山國作為蠻夷自然也就是華夏諸侯打擊的對象,好不容易熬到了自己終於成了諸侯,這邊華夏諸侯一看這也沒有蠻夷開始打了,於是就自己人開始自相殘殺了。

以前打蠻夷大家都有正當性,現在沒蠻夷了,大家相互攻伐為的就是地盤和利益,完全不講什麼道義了,好不容易有了身份的中山國,依然是三晉最大的敵人。

失去了約束的諸侯國們,攻打別人再也不需要理由了,於是三晉之中最先強大起來的魏國,決定出兵滅了中山國這個眼中釘肉中刺,儘管說中山國也不是軟柿子,但是跟魏國比起來還真不是同一個量級的對手,於是在魏國的進攻下,中山國在獲得了正式身份後沒多少年,就被第一次滅國了。

為什麼要說第一次呢?因為中山不愧是姬姓國,他表現出來的頑強,讓當時的周天子都感到汗顏,在中山桓公的帶領下,中山國勵精圖治,幾十年後又重新建國,堪稱自救的典範。

但中山國的地理位置實在太特殊了,三晉之地由南到北大體上是韓魏趙的順序,中山就趙國的北面,趙國往北還有燕國,也就是說中山是三晉的腹地,誰吃了他就能擴充自己的勢力。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中山國沒有任何錯,錯就錯在這個位置實在是太好了,於是在趙國的不斷鼓動下,復國後的中山國依然被看做是蠻夷,儘管他有周天子的冊封,狼吃羊一向都是隨便找個理由的。

於是在以趙國為首的聯軍的不斷進攻下,中山國終於再次滅國了,第一次是亡在了魏國手裡,第二次是亡在了趙國手裡,身為同姓,中山和晉國的命運如此相似,看來韓趙魏三晉真的是要把姬姓趕盡殺絕呀。

就這樣戰國第八雄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儘管他一直很努力,但是他似乎總是跟不上時代,不是他們不努力,是那個時代容不下這樣一個國家,當然最終以武力勝出的諸國,最終也都亡在了武力最強的秦國手裡。

總結:很多時候,時代變了,我們之前苦苦追求的東西,可能真的得到了,也變得一文不值了,緊跟時代的潮流和變化,才能更好的生存,意味的守舊,註定要被時代所淘汰,中山國就是這麼一個被時代不停打擊的例子。

相關焦點

  • 春秋陳國被滅之後,竟在戰國時又復國,還成了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野心家層出不窮,禮崩樂壞,陰謀詭計大行其道,血腥戰爭之餘,卻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讓後人津津樂道。鮮為人知的是,春秋一個叫陳國的諸侯國,虞朝舜帝姚重華的嫡系後裔所建,就上演了一個傳奇:春秋時二次被滅之後不久,就再二次復國;再一次被滅之後,竟然又在戰國時復國,更為驚人的是,還成了戰國七雄之一。
  • 戰國時代,諸侯國熱衷維護周室顏面,秦王滅周為何袖手旁觀?
    這樣的制度是擁有一定弊端的,當諸侯國手中的權利不斷增大之後,周天子對於各路諸侯的實際控制權,就開始不斷降低了,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朝漸漸失去了掌控諸侯的話語權,但那時
  • 戰國時周天子為何不像其他諸侯一樣壯大自己,反而被諸侯所滅?
    周平王的時候周朝遷都到洛邑地區,史稱東周,從此之後也開啟了中華歷史上的五百多年的歷史大變革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周王,僅擁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塊地方,方圓六百多裡地,人口至多一二十萬,手裡也沒什麼像樣的軍隊,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幾個諸侯派兵撐起來的,與晉楚齊等方圓幾千裡、人口百萬、帶甲動輒一二十萬的大諸侯相比
  • 如何記住戰國七雄各自的滅國時間和順序?只要掌握它就可以了
    戰國是繼春秋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最為精彩的歷史片段之一,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先後有七個國家脫穎而出,他們的實力遠超同時期的其他諸侯國,之後經過不斷的兼併戰,這七個國家愈發的強大,戰國七雄格局就此形成。
  • 唯一國家被滅,國王還健在的國家,打破世界紀錄,至今都在復國
    滅國之後他們所面臨的大多都是被屠戮乾淨,最著名的就要屬沙俄最後的沙皇,全家七口人被關進地下室,被機槍掃射了四分鐘,全部身亡,其中最小的孩子才14歲。所以到最後亡國改朝換代後,皇室很難生存下去,即便活下去最終也只能開始流亡生活。但世界總有例外,唯有一個國家被滅之後,國王還健在的國家,打破世界紀錄,至今都想復國。
  • 赫赫一時的大唐帝國滅了之後,我國進入另一個戰國時代
    公元907年,赫赫一時的大唐帝國滅了之後,整個蔥嶺以東的東亞再無一個能夠主導整個華夷秩序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何區別,商鞅和白起都沒有封侯範雎呂不韋卻可以
    既然這樣那很多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商鞅變法如此大的功勞,被秦孝公封在商於之地,封號商君;而魏冉被封為穰侯、範雎被封為應侯、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雖然他們都有功勞,但是遠不如商鞅吧,為什麼地位要比商鞅高呢?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戰國時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歷史事件了。
  • 歷史上哪個武將滅國最多?王翦滅5國,鐵木真滅47國,此人:你們讓讓
    今天我就和大家說說,首先是戰國時期的王翦,他是秦始皇麾下的第一武將,在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出現了7個強大的國家,他們分別是楚國,趙國,燕國,韓國,秦國,齊國,魏國,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實力逐漸強大,而秦朝大將王翦滅亡了其中5個國家,分別是魏國,楚國,燕國,趙國,齊國,其軍事能力不可謂不強。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何區別?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侯」與「君」都是古代爵位的一種,不過二者在秦朝之前的戰國時期有著很大的區別。「候」一般就是指侯爵的意思,是中國先秦時代的產物,是周朝天子分封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是中國古代皇族、貴族的封號。
  • 周天子並沒失德,秦國卻把周朝給滅了,算犯上作亂,大逆不道?
    戰國末期的周天子是沒有失德之舉,因為此時的周天子已經沒有德可言。周天子此時的地位還比不上一個小諸侯,滅也就被滅了,根本引不起什麼動蕩。秦國滅掉周天子,比滅掉韓國引起的轟動還要小得多,根本與犯上作亂,大逆不道扯不上關係。
  • 天下奇蹟:立國滅國、再立國再滅國。細讀戰國第八雄的生存之道!
    弱小國家如果參與大國間的角逐很容易在角逐中失國。最典型的就是二戰時間的盧森堡了。早晨開始宣戰,中午就沒了。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同樣不大,為防止在角逐中給損耗掉,就盡大可能保持中立,想辦法在夾縫中生存。最後也是幾經滅國、復國。
  • 普通人穿越到戰國時代,七雄哪個國家最好混?
    傳統意義上中國的戰國時代,從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兩百多年的時間段。期間各國展開了各式各樣的變法圖強與兼併戰爭,也是中國農業、思想、軍事等領域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在這個圖強求存、朝不保夕的年代,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最適合普通人生存呢?
  • 天下奇蹟:立國滅國、再立國再滅國。細品戰國第八雄的生存之道!
    弱小國家如果參與大國間的角逐很容易在角逐中失國。最典型的就是二戰時間的盧森堡了。早晨開始宣戰,中午就沒了。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同樣不大,為防止在角逐中給損耗掉,就盡大可能保持中立,想辦法在夾縫中生存。最後也是幾經滅國、復國。最後,在戰國的末期才徹底消失,被史學家譽為了不起的「戰國第八雄」。
  • 春秋戰國哪些國家不是周天子賜封的,諸侯國什麼時間開始稱王的?
    談秦說漢(362)春秋戰國哪些國家不是周天子賜封,爭霸稱雄的諸侯是何時稱王的?  史學家將「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段時期被稱為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象徵著周王朝的禮崩樂壞。其實,在天下爭霸稱雄的過程中,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楚、吳、越國開始稱王,不按周禮套路玩了。
  • 養馬者的逆襲,當年救你如今滅你,秦與周恩怨從此一筆勾銷
    《大秦賦》是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原本不叫這個名字,改成這個名字之後,感覺整個氣勢就出來了,有一種大秦一統天下的感覺。秦國一統天下,從此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一切變得都跟之前混亂時代不一樣了,但不管是歷史還是電視劇,主角只能有一個。
  • 周天子沒有做太壞的事情,那麼秦朝滅掉他為何沒引起眾怒呢?
    在中國古代, 每個新的朝代滅掉舊的朝代,本質原因還是前朝的壓迫和當權者的殘暴,但是在這其中,在戰國末期的時候,其實周天子並沒有做出什麼過分的事情。而且當時的周天子因為不斷分封,已經將自己削弱的還不如一個小的諸侯國,因此很多人都說秦朝那個時候滅掉了周朝是不是有點大逆不道呢?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這一年之後,應侯範睢「遠交近攻」國策成為秦國的共識。 1、韓國率先被滅 三家分晉之後,韓國是位置和環境最差的,東、北部處於魏國的包圍,西鄰強秦,南接楚國。
  • 周天子並沒失德,秦國卻把周朝給滅了,算不算犯上作亂,大逆不道?
    魯桓公得到郜鼎之後,就把它供奉在魯國的太廟裡面。當時臧哀伯就質問魯桓公:你把宋國送來的郜鼎供奉在太廟裡,是打算讓文武百官跟華督學嗎?宋國是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的封地,魯國可是實打實的周朝同姓諸侯國。這件事兒就這麼解決了,也沒見到周天子有什麼其它的意見,也就等於默認了吧。這個規矩好歹還是諸侯們給破的,但後來就是周天子自己破壞規矩了。
  •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這是一個神秘的國家,史書記載它曾遭受多次致命打擊,卻又神奇般地復國成功。進入戰國後,它還一度稱王,壯大成「戰國八雄」,令世人為之驚嘆。這個國家,就是中山國。其實,早在西周晚期,中山國所在地就存在著一個國家:白狄人創建的鮮虞古國。
  • 世界上唯一被滅,國王還依舊健在的國家,至今都在復國
    戰爭有勝就有敗,但人類歷史上每一個國家的末代國王下場都不是太好。有的被送上斷頭臺,有的被軟禁,即使暫時保住了性命,日後也難逃被滅族的命運,畢竟對於勝利者來說消除後患是相當重要的。但今天小恆和大家聊得話題有點不一樣:世界上唯一國家被滅,國王還依舊健在的國家,至今都在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