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孫亦平:論中國本土宗教的士紳化傾向———以陸西星在...

2020-12-14 南京大學哲學系

//內容摘要:

生活於明嘉靖、萬曆年間的陸西星雖然宣揚全真道「性命雙修」的內丹學,但他不受全真道教規約束,其首倡「陰陽雙修」的內丹學卻有超出宋元全真道南北二宗的獨特意趣,且主要在江浙一帶的士紳中流行,後人稱之為內丹「東派」。

陸西星的內丹學以「三元丹法」中的「人元丹法」展開,尤其是從「性命雙修」的角度對「人元丹法」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而在歷史上留名。陸西星不僅提出「金丹之道,必資陰陽相合而成」,而且還努力將個體修道作為儒家所倡導的「修齊治平」之起點,晚年還研習佛教,切合了明清時江南士人精神上的多元需要。

陸西星所倡的內丹學之意趣反映的中國本土宗教士紳化傾向,豐富了江蘇道教文化的內容。

關鍵詞:陸西星,內丹學,陰陽相合,江蘇道教

明清時,內丹心性學依然在持續發展,在江蘇就出現了以陸西星為代表的東派。陸西星雖然宣揚全真道的「性命雙修」的內丹學,但他卻不出家受戒,更不受全真道教規約束,生前沒有培養弟子,更沒有創立宗派,他首倡「陰陽雙修」的內丹學說有超出宋元全真道南北二宗的獨特意趣,且主要流行於江浙一帶,因此後人稱之為內丹「東派」。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陸西星是否是《封神演義》作者的問題討論比較多,其中胡適、孫楷第、張政烺、柳存仁等都持陸西星說。柳存仁曾作《〈封神演義〉作者陸西星》《陸西星、吳承恩事跡補考》來證明《封神演義》的作者為明代道士陸西星,編撰時間約在明嘉靖中。雖然其中牽涉道教內丹學,但更是一種對文學作品的考察。隨著近年來對明清道教研究的深入,陸西星的著作也陸續被整理出版。本文力圖將陸西星所倡導的內丹學置於江南道教發展中加以考察,並展現其對道教仙學的推進及對江蘇道教文化的影響。

陸西星(1520~1606),號潛虛,博學能文,揚州興化人,其早歲業儒,後轉而慕道,自稱數遇仙人,以呂祖降跡授以丹訣的神異故事來宣揚內煉成仙,後又「謝去親知,長嘯入棲霞山」,隱居棲霞山,撰有十餘種丹書,編為《方壺外史》刊行。陸西星晚年參佛,又撰有《楞嚴經述旨》《楞伽句義通說》。有關陸西星的生平事跡,清鹹豐年間(1851~1861)梁園隸等纂修《重修興化縣誌》的記載較為詳盡,從中可見他在江蘇接續全真道內丹學傳統又多有所發揮的弘道事跡:

陸西星,字長庚,生而穎異,有逸才。束髮受書,輒悟性與天道之旨。為名諸生,九試不遇,遂棄儒服,冠黃冠,為方外遊。數遇異人,授真訣,乃纂述仙釋書數十種,其《南華副墨》為近代注《莊》者所不及,西星於書無所不窺,嫻文辭,兼工書畫。同時宗臣最以才名,而著作之富獨推西星雲。

陸西星出身於揚州興化的大族,其父精於易學,以布衣卒終,家境較為清貧,其好友宗臣在作《陸長庚母夫人敘》時說:「當是時,餘貧,長庚更大貧。至不能張燭啟塗,往往錯足溝穢,不恨也。」陸西星侍母盡孝,故從小發憤讀書,希望改變家庭的生活境遇,這也是後來陸西星積極參加科考的動因,由此也營造了家族中的學習氛圍,其弟陸原博「亦才士,宗臣擬之『二陸』,其《楚陽詩選》與西星《南華副墨》並載焦竑《經籍志》中。」其從子陸律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貢生,「陸律,字子和,少從宗周受《大戴禮》,穎秀奇拔,日記數千言,餼於庠試輒冠其曹,與從父西星齊名,以嘉靖四十三年貢,為龍遊訓導,嗜學稽古無虛日,生產不一問也,著《從吾集》,縱橫有才士風。」陸家可稱書香門第。然而,陸西星久試不遇,乃棄儒為道,入山隱居。

據陸西星撰《金丹就正篇自序》言,嘉靖二十六年(1547),他遇異人得受仙道秘訣,即呂洞賓降臨其所居住的北海草堂,親授丹訣。引導他走上道教內丹修煉之路,其實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呂祖信仰在當時江南民間社會的傳播:

嘉靖丁未,偶以因緣遭際,得遇法祖呂公於北海之草堂,彌留款洽,賜以玄醴,慰以甘言。

陸西星認為自己深得呂洞賓真傳,從此努力鑽研道教丹書。嘉靖四十三年(1564),陸西星《金丹就正篇》成書「甲子嘉平,……復感恩師示夢,去彼掛此,遂大感悟。追憶曩所授語,十得八九。參以契論經歌,反覆繹,寤寐之間,性靈豁暢,恍若有得,乃作是篇。」在經過身體力行地修煉之後,開始著書闡發自己體悟的內丹之旨,所撰《金丹就正篇》是道教內丹學史上最早系統專論陰陽雙修問題的著作,開內丹東派。

為了更好地研究內丹學,陸西星又追溯到道書的源頭去研讀《老子》:「若夫溯大道之宗,窮性命之隱,完混沌之樸,復真常之道,則孰先《老子》?」並參考全真道丹經來加以詮釋,「參以丹經,質之師授,恍然似得其要領者」,由此提出:「《老子》者,聖人道德之微言,而性命之極致也。」陸西星又開始修煉地元外丹,為此後來他還曾研習風律、堪輿地理。嘉靖四十五年(1566)陸西星曆時三個月所撰《老子道德經玄覽》以老子所倡導的陰陽之道來解讀丹法,展現了他一貫內外兼修的主張。

從《明史》卷九十八《藝文志三》保留的陸西星著作看,他將儒佛道三教思想相融合,因傾向於內丹修煉而提出「性命雙修,此本成仙作佛為聖之大旨」的觀點,在撰寫的多部內丹學著作中,建構了自己的內丹學體系,其所著《方壺外史》八卷,其中包括十五種著述:《無上玉皇心印妙經測疏》《黃帝陰符經測疏》《崔公入藥鏡測疏》《純陽呂公百字碑測疏》《紫陽真人金丹四百字測疏》《龍眉子金丹印證詩測疏》《邱長春真人青天歌測疏》《悟真篇注》《玄膚論》《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圖》《七破論》《老子道德經玄覽》《周易參同契測疏》《周易參同契口義》,反映了陸西星研習道書而形成自己的內丹學意趣的大致歷程。

在《方壺外史》中,陸西星繼續託名呂祖真傳,借「測疏」來解釋道教丹經。陸西星認為「《陰符經》,固古之丹經也」。隆慶元年(1567),撰成《黃帝陰符經測疏》及《玄膚論》二書,系統闡述其內丹理論和方法,「陸生既聞性命之學於聖師,豁然有契於其衷,乃述所傳,為論二十篇,總七千餘言,名曰《玄膚》」。隆慶三年(1569),陸西星撰《周易參同契測疏》,繼續託名呂祖真傳,借「測疏」系統闡述其人元陰陽丹法。隆慶四年(1570)陸西星在《金丹大旨圖》中,描繪「先天無極之圖」「太極未分之圖」「太極分陰陽之圖」「陰陽互藏之圖」等八幅內丹圖,屬於內丹修煉理論的闡釋範圍。同年撰《七破論》七篇,述旁門愚見,抨擊其他修煉術,推動了全真道內丹學在江南的傳播。

陸西星於萬曆四年(1576)到萬曆六年(1578)著《南華真經副墨》,以《莊子》來論述《老子》,其中又吸取了佛教的「不二法門」,期望以無分別心之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將佛、道融貫起來。此書成為陸西星從內丹學轉向佛學的一個分水嶺,與晚明大乘佛教典籍《楞嚴經》極度盛行的社會文化思潮有關。陸西星生命中的最後20年,主要精力集中到佛學研參上,這為兩次註疏《楞嚴經》提供了機緣,由此撰有《楞嚴經述旨》《楞伽句義通說》等著作。如果說,《方壺外史》是可以公開的道書,是為「外」,那麼,他晚年對佛典的詮釋,「《述旨》以宗古德,《通說》以為童蒙,皆如禪之要典」,則是促進道教與禪學的相融,是「藏之其家」的秘本,是為「內」。這反映了陸西星晚年借佛禪論內丹之歸向。

陸西星的《玄膚論》是針對當時社會中所流行的各種亂象:「壟斷之夫,縱談黃白,人元則以閨丹首亂,服食則以金石戕生,學術不明,流禍無極」,在深研《周易參同契》後認為其是用隱晦之語講述丹法之秘,故著《玄膚論》系統地論述了內丹學的基本理論,諸如三元丹法之相互關係,內外丹之劃分,先後天之區別,修性了命的關係等重要的理論問題。雖然他謙虛地說「玄膚者,言玄理膚淺,非精詣也」,但卻通過20篇,每篇一論,系統地論述了丹法原理和功夫次第,其對內丹學的創造性發揮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首次提出以天元、地元、人元為內涵的「三元丹法」,並在《玄膚論》中對此進行了詳細論述:

丹有三元,皆可了命。三元者,天元、地元、人元之謂也。天元謂之神丹。神丹者,上水下火,煉於神室之中,無質生質,九轉數足,而成白雪,三年加煉,化為神符,得而餌之,飄然輕舉,乃藥化功靈聖神之奇事也。其道則軒轅之《龍虎》、旌陽之《石函》,言之備矣。地元謂之靈丹。靈丹者,點化金石而成至寶,其丹乃銀、鉛、砂、汞有形之物,但可濟世而不可以輕身,九轉數足,用其藥之至靈妙者,鑄為神室,而以上接乎天元,乃修道之舟航,學人之資斧也。……人元者,謂之大丹。大丹者,創鼎於外,煉藥於內,取坎填離,盜機逆用之謂也。古者高仙上聖,莫不由之。

「三元丹法」將古來複雜的煉丹術進行了系統化的分類,天元丹法謂神丹,指清修的功夫;地元丹法謂靈丹,指外丹燒煉;人元丹法謂大丹,指取坎填離的陰陽雙修。其他的各種修煉方法都被認為是旁門小術。陸西星這種對丹法的分類特別反映了江南人所擅長的對事物的清晰分辨,得到了廣泛認同而流傳開來。「三元丹法」成為明清道教仙學論述丹法的代表觀點,「三元丹法,是道教仙學的重要內涵」。近代陳攖寧先生在「三元丹法」的基礎上發揮為四種:「仙家丹法大別為四;天元謂之神丹,言其神妙莫測。地元謂之靈丹,言其奪造化靈氣。人元謂之還丹,言其還我固有。黃白謂之金丹,言其點石成金。地元能點金,又能服食。黃白止能點金,不可服食。此乃二者不同之處。」「三元丹法」的影響至今依然。

第二,在「三元丹法」的基礎上,又特別突出「人元丹法」。《玄膚論》在首論「三元論」之後的19篇主要圍繞著「人元丹法」而展開。以問答的形式,陸西星從內外藥論、陰陽互藏論、先天後天論、鉛汞論、元精元氣元神論、神統論、金液玉液論、性命論、質性論、神室論、河車論、澄神論、養神論、凝神論、真息論、火符論、藥火論、抽添論、遺言論等方面,對人元丹法做了深刻探析。書中的內丹二訣以練神調息為要,神即是性,性定則神自安,神安則精自住,精住則氣自生。煉神又分澄神、養神、凝神三部,缺一不可。書中力求使其丹法理論和功訣顯明易懂,其丹法思想來自南宗的命先性後,但又主以陰陽雙修。胡孚琛先生根據陸西星《玄膚論》「丹有三元,皆可了命」的看法,將內丹學之丹法按其「陰陽」機理而言,分為「三家」,即自身陰陽、同類陰陽、虛空陰陽,又可分為「四派」,即自身陰陽之清淨丹法、同類陰陽之彼家丹法和龍虎丹法、虛空陰陽之虛無丹法,統稱「三家四派」,並提出「真正要研究的,還是人元大丹,又簡稱『丹道』,即名之曰內丹學」。

第三,從性命雙修的角度對人元丹法做了深入探討。生命為一個由身心、神氣有機結合的系統,人元丹法之所以謂之大丹,乃是因為它「創鼎於外,煉藥於內,取坎填離,盜機逆用之謂也」。人的生命或是依託於精氣神,或是身心,或是形神,或是性命,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丹家往往用性命,陸西星也通過對「保性命之真」而對得道成仙的內外根據做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探索,由此將「性命雙修,此本成仙作佛為聖之大旨」。這是因為「性者,萬物一源;命者,己所自立。性非命弗彰,命非性弗靈。性,命所主也,命,性所乘也。今之論者,類以性命分宗,而不知道器相乘,有無相因,虛實相生,有不可歧而二者。故性則神也,命則精與氣也;性則無極也,命則太極也。可相離乎?」因此,人元丹法又稱「性命之學」,「夫道者,性命兼修,形神懼妙者也。金液鍊形者,了命之謂也。玉液煉己者,了性之謂也。」它以修煉人身體內部精氣神,後天得先天而妙其用,是之謂了命而關乎了性也,通過性命雙修來達到神形俱妙、出神入化之境為主要特徵。

第四,在人元丹法中,從築基煉己、攝心修性入手而倡導陰陽雙修。陸西星在具體的內丹修持方面受南宗陰陽派影響較大,他早年所撰《金丹就正篇》從「順則生人,逆則成丹」出發,認為「人元大丹」是以模仿男女陰陽交合,精氣互施的生人之道為理論基礎的:

「金丹之道,必資陰陽相合而成。陰陽者,一男一女也,一離一坎也,一鉛一汞也,此大丹之藥物也。夫坎之真氣謂之鉛,離之真精謂之汞,先天之精積於我,先天之氣取予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陰而內陽,於象為水為月,其於人也為女。我離也,外陽而內陰,於象為火為日,其於人也為男。故夫男女陰陽之道,順之則生人,逆之則成丹,其理一焉者也。」

人稟天地元氣,父精母血而生,先天精氣分藏於男女。人元丹法雖然與生人的程序不同,但需以分藏於男女身中的先天之精與先天之氣為藥物,使之交合為一,取陰補陽。因此他認為煉丹採藥,精氣合會必須男女雙修,而不能在孤陰孤陽身中自修而成。其實內丹修煉都是強調陰陽和合,「丹經篇篇說陰陽,陰陽本是萬法王」,陸西星是對張伯端到劉永年再到翁保光這一宋元以來在南方傳播的陰陽雙修的理論進一步系統化。

如果說,劉永年先打出陰陽雙修的旗號,翁葆光是實際踐行者,那麼,陸西星則承襲此系丹法,明確提出陰陽雙修的丹法主張,並對陰陽雙修的方法做了具體的描述,認為「金丹之道,必資陰陽相合而成」。其要旨在於通過男女陰陽之道,以「彼」之氣制「我」之精,通過「凝神聚氣」以「煉己」作為煉丹之樞要:「金丹始終,皆藉於此。故煉藥求鉛,以己迎之;收火入鼎,以己送之;烹煉沐浴,以己守之;溫養脫胎,以己成之。正心誠意,則身修國治而天下平矣。此煉丹之樞要也。」不僅使之易於人入手修持,而且將之作為儒家所倡導的「修齊治平」之起點,期望以此來消弭道教倡導的陰陽雙修的內丹學與儒家倫理道德上的衝突。正是基於此,後世才將陸西星作為內丹學中的陰陽雙修派的開創者,又因其倡導的「陰陽雙修」主要流傳於江浙一帶,故又稱為「東派」。

若將陸西星的內丹學置於全真道發展中加以考察,就可見出於對性與命在修仙中作用的不同認識,全真道內部出現過不同的流派,一般認為,有主張先修性後修命的北宗,有主張先修命後修性的南宗,有主張個體獨自清靜修行的清修派,有主張男女同類雙修、陰陽配合的陰陽派,還有以「守中」為主要特點的中派,如元代李道純所著《中和集》在會通儒佛道三教心性思想的基礎上,又將內丹修煉的要旨概括為「中和」「虛靜」四字,認為「中」就是「玄關」,守玄關才能致中和,致中和才能帶來身靜心虛,因此,將「守中」作為丹法的第一要義,由是而在內丹道中形成了自成體系的中派,又稱「虛空陰陽」。但在實際修煉中,這種劃分並非絕對,而是因人、因時而異的,因內涵豐富、方法多樣反而促進了內丹學的持續發展。到明清時期,出現了以陸西星為代表的東派,以李西月為代表的西派和以伍宗陽、柳華陽為代表的伍柳派等。雖然眾多流派相互競爭,但都以「全真而仙」為最高目標,並通過一些實際可操作的方法來引導人們關注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存在。

在道教史上,通常會說全真道有南北二宗、東西兩派並稱之說。南宗有五祖,從張伯端至白玉蟾、再到彭耜,其發展傳承有文獻依據。北宗由王重陽至北七真人,再到丘處機及諸弟子創龍門派,亦有史籍記載。西派起於清代道士李西月,有《太上十三經註解》《三車秘旨》《道竅談》等著作傳世。清嘉慶十一年(1806),李西月學習陸西星的丹法雙修又自成一家,為了不受全真教團的束縛而廣泛傳教,他推陸西星為道教「東派祖師」,通過編纂《呂祖年譜》來講述海山奇遇呂祖以得親傳的種種故事,以說明呂洞賓「有三大弟子,為群真冠:海蟾開南派,重陽開北派,陸潛虛匯東派,吾願入西方化一隱淪。親拜呂翁之門,身為西祖」。李西月自稱得到呂洞賓親傳,不僅借南、北、東三派來襯託「西派」出世的必然性,更是處處以陸西星為榜樣,參照陸西星之名,入道後將初名「元植」改為「西月」,暗示星月交輝;參照陸西星號「潛虛」,改字「涵虛」,以潛、涵來表達隱遁之意;參照陸西星字「長庚」,改字為「長乙」,是因為在五行中庚為西金,乙為東木,以說明兩者遙相呼應。李西月還以「西道通,大江東,海天空」作為自己教團傳承字輩,因流傳於四川而區別於「東派」,故世稱「西派」,其法脈一直流傳至民國。

陸西星在世時,其丹法就受到江南士紳較為廣泛的關注,有「四方之士,有就陸子而參道者」,如趙遵陽、姚更生、鄭思成等,「但均未著書立說,很可能陸一派之成員不過為同師門弟子若干而已,並無法脈延續。」陸西星在世時並沒有自立「東派」,陸西星之後也沒有什麼有關「東派」法脈傳承的記載,故有一些學者對「東派」是否指陸西星一派提出質疑。筆者認為,暫且不論陸西星是否創派,這個東派是否有清晰的法脈傳承,值得注意的是明末到清代時,內丹學還在江浙一帶傳播,名家輩出,著述不斷,其中仇兆鰲和陶素耜都是深受陸西星思想影響的內丹家。

陶素耜(1650~1723),會稽(今紹興)人,原名式玉,字尚白,號存齋,清靜心居士、通微真人。康熙十五年(1676)舉進士,早年雲遊四海,來往於霍童洞天,遇方外至人,傳以修養秘法,研習丹法要旨,曾任兩淮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康熙二十七年(1688)被罷官後,鑽研道教丹書,後遇仇兆鰲得知陸西星丹法,著有《參同契脈望》《悟真約注》,對陸西星的《玄膚論》《金丹就正篇》進行修訂。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陶素耜在所著《參同契脈望》中謂:「自上陽洩漏於前,潛虛詳闡於後,深造實詣,二注並傳,庶幾暗室之巨燈,迷津之寶筏。」說陸西星接續上陽子陳致虛而注《參同契》,「二注並傳」推動了以性命雙修為特徵的內丹學在江浙「越水吳山」一帶的傳播。

仇兆鰲(1638~1717),字滄柱,號知几子,鄞縣(今寧波)人,曾跟隨黃宗羲學習,後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舉進士。此後,仇兆鰲利用在京師之便,廣搜秘要,始讀《參同契》《悟真篇》,乃知道教丹法。五十八歲時回歸江南,與知交陶素耜討論丹法心得,陶素耜始悔孤修之失,遂尋師訪道。六十四歲,仇兆鰲為陶素耜《參同契脈望》作序,謂陶素耜「得孫教鸞真人嫡派,遂注《參同》《悟真》,博採諸家,而折衷己意,晦者闡之使明缺者補之使完,凡藥物火候、結丹脫胎,口所不能盡吐者,皆隱躍逗露於行墨之間,俾潛心好道之士,流覽玩索,知真詮畢萃於斯編矣。」

因此「東派」應是對以陸西星為代表的在江浙一帶傳播內丹學者的概稱。東派繼承《參同契》《悟真篇》的內丹學傳統,表現出一些獨特的江南文化特點與意趣。

第一,以呂祖崇拜為信仰特點。全真道初興時,就構造了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的傳承體系,稱之為「北五祖」。八仙中的呂洞賓因具有誓願度盡天下人、然後自己再成仙的精神,深得廣大民眾的喜愛與尊奉,民間扶乩、解夢、靈籤等佔卜吉兇禍福的活動往往託之呂祖。全真道龍門派南傳後,繼承了道教的多神信仰,尤其突出了對呂祖的崇拜,倡「呂仙之道,傳丘長春」,並將金蓋山視為「呂仙純陽子化身所遊之地」,因此,在江南地區道觀中大多建有呂祖殿、純陽宮等,與廣大民眾追求祈福消災的心理需要相關,呂祖往往成為當地最佔香火的神仙,大概是受江南道教文化的影響,陸西星自言其所修丹法也是呂洞賓數次降臨親授丹訣,引導他走上道教內丹修煉之路的。

第二,繼承文人道教的傳統。陸西星本質上屬於重視文化傳承的江南士紳,但喜讀道書,奉行道教信仰與修道實踐,又屬於文人道士的範疇,其用道教信仰與實踐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從其保留至今的著述來看,不僅內容廣泛,所著內丹著作通過援易入道、援佛入仙,強調丹法步驟應從煉性入手,通過佛仙互釋、易道互證,以佛禪來闡發內丹修煉之宗旨,反映了江南文人受仙道文化浸染,以身體力行來實踐丹道生活而豐富了明清時期道教內丹修煉的形式與內容。

第三,以散居道士立身。陸西星雖然修煉全真道所倡的「性命雙修」之內丹,但形成了與在江南傳播的龍門派不一樣的修道風格。王重陽在創教之初,就對全真道士的宗教生活提出了帶有禁忌性的具體要求,這從《重陽立教十五論》中可見,希望通過倡導戒律,樹立全真道之新風,以與舊道教相區別。丘處機則仿照佛教戒律,立全真道的「三壇大戒」。後來,王常月將持戒與修仙相聯繫,倡導「仙佛無門,皆從戒入」。江南全真道龍門派奉「以戒為師」的傳統,將持戒精嚴作為道士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

然而,陸西星不受全真道教規戒律的約束,更不出家受戒,猶如江南正一道散居道士,只在江南士紳中傳播內丹學,沒有認真培養弟子,更沒有形成像全真道龍門派一樣字輩分明的傳承譜系,但這也使陸西星能夠打破宗派之界線,不僅從道教內部融合全真與正一,而且在其生命的最後20年中,從內丹學的角度參研佛學,促進了明清道教對佛教的借鑑與融合。以陸西星為代表的士紳化傾向,是特別值得研究的明清時期中國本土宗教的發展現象

本文發表於《中國本土宗教研究》2020年03期

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江蘇道教文化史」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孫亦平,南京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美國哈佛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訪問學者,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研究方向為:宗教學原理、中國道教和佛教。

編輯 | 劉驍奔

相關焦點

  • 南哲思享|孫亦平:論「記紀神話」中的道教元素———兼論古代日本...
    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東亞國際秩序正處於轉型之中,結合日本學者有關「記紀與道教」的研究,從日本文化古層中存在的「宗教意識的原型」入手,通過對「記紀神話」中的道教元素的分析,探討古代日本對中國道教的解讀,來重新審視古代東亞社會中不同的民族傳統和文化心態,期望能夠為營造適宜中國和平穩定發展的東亞文化空間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鑑。
  • 南哲思享|孫亦平:江蘇的城隍廟及城隍文化初探
    據吳訥撰《常熟縣重建城隍廟記》記載,明太祖即位後,出於加強禮樂制度建設以管理民間宗教及教化民眾的需要,「乃屢勤睿思,建立制度,正名定分,為萬世成憲。若郡邑城隍廟,亦其一也」。對於這些城隍制度改革背後的原因以及實際影響,學界多有討論且提出不同看法,如濱島敦俊認為「二年新制」和「三年改制」主要反映了以「推進位度化的官僚集團」為代表的習慣派和以「禮官及諸儒臣」為代表的觀念派的對立,「同時也是道教和儒教的對立」;另外也有人認為「兩種城隍說主要反映了壇祭與廟享這兩種形式所代表的城隍神屬性在觀念上的衝突」。
  •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為何影響力比不上佛教?
    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另一路由海路傳入中國南方,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其在漢代就出現在中國。而道教通過張道陵也在漢代正式建立了教派。古印度佛教佛教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極大的,其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道教因為在中國本土宗教,所以還有一定的生存空間。其影響力並沒有佛教這麼深遠和強大。
  • 明代宗教之爭:金丹道學修仙與禪宗心性究竟
    佛教不同於很多宗教的地方在於他是否定「神我「的恆常在,而推崇「無我」。如婆羅門教的主張是以無明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業,由業而受果.它的輪迴觀中神我是恆常在的。而佛教改編後的輪迴觀受緣起論等核心觀影響是否認恆我的存在,這是佛教教義和其他絕大部分宗教神學衝突的原因之一。我國大乘佛教在原始佛教的基礎上於世界觀有一個極大的變化,就是大乘佛教是對物質世界徹底的否認。
  • 格斯的,民族化,或本土化傾向
    不過,格斯的民族化或本土化傾向卻使他對當地根深蒂固的哥德式藝術的流風餘韻情有獨鍾。因此,他的藝術保留甚至恢復了一些中世紀的手法,例如畫中各類人物的大小比例又回到按宗教意義而定的老套,在左右兩邊表現供奉人和聖徒的畫幅中,位於聖徒前面的男女供奉人比他們身後的男女聖徒小了許多,中央畫幅中前面的天使也比他們身後的聖母和聖約瑟小得多。
  • 道教,中國的本土宗教
    太極八卦在我國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中,道教是唯一發源於中國、由中國人創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稱為本土宗教。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漸趨完備,並得到統治者的承認,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隋唐至北宋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尊崇,道教極為興盛,社會影響極大。晚唐北宋以後,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現及以修持內丹術為主的金丹道派開始興起。
  • 無襯線字體成為高檔社區標誌的背後,士紳化浪潮正瓦解城市多樣性
    此後,「復古的權威感」逐漸被「士紳化風格」代替。接受 Vice 採訪的城市學者喬納森·傑安·克裡斯曼(Jonathan Jae-an Crisman)曾研究過城市中的藝術、文化和士紳化之間的聯繫,他認為「無襯線字體」的流行實際上是整個士紳化浪潮的一部分。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和尚多道士少
    我們都知道,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可是發展到現代,似乎西風壓倒了東風,應了「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句話,外來的佛教似乎比本土的道教更普及,信眾更多,這個我們可以看以下一組數據:目前,全國共有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約3.3萬處,佛教教職人員(這裡我們可以稱其和尚)約22.2萬人,信仰佛教的人數那就更為眾多
  • 反士紳化浪潮下的城市文化:文化空間的未來在哪?
    全球各大城市都在經歷士紳化過程,在巴裡奧洛根,La Bodega Gallery的關閉被認為是士紳化浪潮擠走藝術空間的典型,在當地再度激起了反士紳化的聲音。士紳化與反士紳化,是各大城市都在上演的故事。拉丁裔社區巴裡奧洛根的士紳化問題巴裡奧洛根位於美國加州哥倫比亞市,鄰近市中心,位於聖地牙哥港和海軍造船廠之間。
  • 新祥旭:中國人民大學21年宗教學考研經驗備考指導匯總
    1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簡介:碩士點研究方向有:宗教學原理,宗教哲學,佛教歷史與思想,道教歷史與思想,基督宗教歷史與思想,伊斯蘭教歷史與思想,宗教社會學,宗教實證性研究。3宗教學參考書01《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下冊)肖前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02《宗教學基礎十五講》王曉朝著北京大學出版社42020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分數線
  • 宗教為何在古代中國如此「順從」?
    一、本土宗教的出現及外來宗教的本土化在中國,西漢初期,孕育於春秋戰國的儒家不斷發展,通過董仲舒上書,逐漸開始了學術與國家政治的結合,成為此後的封建王朝思想正統,並在發展中出現宗教化傾向。東漢明帝時期,佛教正式傳入中原地區,逐漸本土化,成為「大乘佛教」;東漢末年,五鬥米教和太平教出現,道教正式誕生。自此,活躍在中國封建時期的「三教」全部出現,並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漸碰撞融合。要探討中國的宗教發展,就需要重視中國的國情。
  • 米廣弘: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重要意義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深刻揭示了宗教生存發展的客觀規律,豐富了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內涵,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為做好新時代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使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有了清晰的實現途徑和具體抓手。一、尊重宗教規律的需要宗教的生存和發展取決於是否適應所處的社會。
  • 南哲思享丨楊維中:「宗派」分野與「專業分工」——關於隋唐佛教...
    凝然在《三國佛法流通緣起》(撰於1311年)中載有日本八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真言宗以及成實宗、俱舍宗,前者稱之為「本宗」,後者稱之為「寓宗」;中國部分則有十三宗,即毗曇宗、成實宗、律宗、三論宗、涅槃宗、地論宗、淨土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真言宗。
  • 南哲思享|劉鵬:康吉萊姆科學意識形態概念辨析
    關鍵詞:巴什拉 康吉萊姆 科學意識形態在科學與意識形態的關係問題上,哲學家們主要採取了三種進路,一是認為科學技術承擔了意識形態的功能進而成為社會控制的手段(如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批判立場);二是強調科學僅僅是眾多意識形態之一,因而並不具有認識論的優先性(如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宗教」);三是考察特定社會意識形態對科學內容的滲透
  • 作為我國本土宗教,道教是怎麼建立發展的?
    華夏的三大宗教分別是儒、釋、道。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也是中國本土宗教裡最崇高的信仰。道教,前身是道家。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炎黃時期就開始有「順應自然」的理念出現,那時的道家著作有《太公》、《黃帝四經》等。
  • 世界有三大宗教,光基督教信徒就有30億人,中國的三大宗教是什麼
    現在的世界三大宗教全都是誕生於國外,然而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這些其他國家的宗教並不符合中國人的習俗,要想在中國傳播非常困難。事實上三大宗教傳入中國後,為了能夠生存下來都進行了本土化,其中最顯著的便是佛教了。
  • 南哲思享|代玉民:邏輯分析可以取消形上學麼——論馮友蘭對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奎因在本體論上強調「何物存在不依賴人們對語言的使用,但是人們說何物存在,則依賴其對語言的使用」,按王路的說法,奎因以一階邏輯的量詞理論來刻畫關於本體論的種種承諾,使本體論進入了語用層面。某種程度上,本體論的語用化,弱化了形上學作為一種客觀知識的可能性。可見,卡爾納普和奎因雖在「分析性」問題上態度不一,但在消解或弱化形上學的知識形態方面可謂殊途同歸。
  • 中國與梵蒂岡:撲朔迷離的政治、宗教關係
    中國與梵蒂岡的關係起碼有三個敏感點:首先是梵蒂岡一向反對全球範圍內的共產主義力量,其追求純粹宗教的主張與袒護政治取向並非完全統一;其次是他保持了同臺灣的正常邦交;最後是梵蒂岡更希望將締交國的天主教會納入梵蒂岡的「道統」體系,既由教皇統一任命該國各教區的主教,規定其領導和管理方式。這和中國天主教目前的「三自」(自立、自養、自傳)原則有難以消解的矛盾。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佛教源自印度,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本土禪宗佛法的開創歸於來自印度佛教的達摩祖師。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與認知錯誤。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看似鐵證如山的證據其實經不起推敲,從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禪宗佛法與中國玄學極其類似的論述結構以及領悟禪宗佛法的法門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在達摩祖師布道之前,禪宗佛法早已在中國傳開了。
  • 南哲思享 | 張榮:「理性的致命一躍」:康德對恩典學的改造及其意義...
    換言之,單個人無力使自身改惡遷善,因為人的本性中有「趨惡的傾向」。《宗教》第三篇第一章討論「關於善的原則在塵世建立上帝之國時取得勝利的哲學觀念」。康德首先從倫理的自然狀態開始,論述了倫理共同體和道德普遍法則,提出了一個特別的宗教哲學觀念:「一個倫理共同體的概念是關於遵循倫理法則的上帝子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