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編寫組解答統編語文八年級下冊27個常見問題

2020-12-04 人民網教育

在統編語文中,同學們常常會發現一些「錯別字」、描述不一致的前後文、與自己認知不符的描述,從而感到疑惑。人民教育出版社統計了統編語文八年級下冊中的27個「錯誤」,進行一一解答。

1、第4頁,《社戲》中「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的「胡」字是錯別字嗎?

答:不是。這個「模胡」按照今天的語言運用規範來看是錯別字,但在魯迅寫《社戲》的時代,規範並沒有今天這樣嚴格,因此是可以寫「模胡」的。

今天我們編寫教材,遇到這種情況一般要改為今天的規範用法,即「模糊」,但魯迅的情況比較特殊,根據慣例,魯迅和毛澤東同志的文章,一般不做改動,保持原貌,只在注釋裡說明「現在寫作××」。但「模胡」一詞在本套教材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一課中已經出現過,所以此處不再加注。

2、第16頁,《安塞腰鼓》中的「紅豆角角老南瓜」是多了一個「角」字嗎?

答:不是。《安塞腰鼓》最初發表於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報》上時,原文即「紅豆角角」。

本文作者劉成章先生是陝西延安人,《安塞腰鼓》寫的是陝北民俗,而「紅豆角角」正是帶有陝北方言特點的表達,即末尾字重疊。八下第一單元第2課《回延安》一文中也有一些類似的表達,如「羊羔羔」「樹根根」之類。

3、第27頁,「單元提示」中說「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闡釋事理的說明文」,但《大雁歸來》是一篇散文,應該如何處理?

答:說明文和散文屬於不同維度上的分類,落實到具體文本上可能出現交叉。《大雁歸來》中包含事理說明的成分,但又具有強烈的抒情性,語言優美,有散文的特點,兩方面的特點在教學中可以兼顧。八年級上冊的《蘇州園林》其實也有散文的特點。

4、第28頁,《大自然的語言》預習部分引用了「清明忙種麥」的農諺,但在全國很多地區,清明的時候麥子已經長得老高了,教材是否有誤?

答:農諺是存在地域性差異的。這是一句東北的農諺,教材使用之後也有山東、安徽、河南一帶的老師打來電話說與當地的實際不符。諺語帶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徵,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地理知識解釋,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農諺與一些地區的實際情況不符,不正是受文中所講的「緯度因素」的影響嗎?

5、第30頁,《大自然的語言》在講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時,第二個是「經度的差異」,但整段講的其實是「海陸的差異」,是作者寫錯了嗎?

答:我們認為作者這樣處理是有原因的。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我國處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區受季風影響,季風影響由沿海到內陸逐漸減弱,沿海和內陸的差異約略可以等同於經度的差異,當然嚴格來說應該是「東南—西北」的差異,這與季風的方向更為吻合,但因為具體到這裡的例子,討論的是同緯度的北京和大連、濟南和煙臺,相當於排除掉了「東南—西北」關係中的「南—北」,只剩下「東—西」,因此表述為經度因素也是合理的。

而且第一條因素是緯度因素,第二條因素表述為經度因素,也更符合一般的認知和閱讀習慣。

6、第43—46頁,《時間的腳印》一文的第5—21段是否偏離了中心?

答:《時間的腳印》一文意在說明巖石如何記錄時間,第5段用「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引起,以下直到第29段都是在解釋這一問題,其中第6—21段講的是地質現象,即巖石的侵蝕、瓦解、搬運、沉積和新生的過程,正因為巖石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巖石是一層一層沉積下來的,這個沉積是有一定次序的,我們是可以通過這個次序來了解「過去的年月」的。因此這一部分並未偏離文章的寫作目的。

7、第54—57頁,《桃花源記》是遊記嗎?

答:不是。有人認為《桃花源記》是一篇「漁人視角」的遊記,那按說應該是遊記的「變體」(如本冊教材第五單元的《一滴水經過麗江》);但問題是,此時遊記的「正體」——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尚未出現,因此將其視為遊記並不符合文體發展的實際情況。

其實,《桃花源記》的「記」跟《小石潭記》的「記」並不相同,雖然都有「記敘、記述」的意思,但它更接近《海內十洲記》(舊題東方朔撰)、《西京雜記》(舊題劉歆撰、葛洪集)、《搜神記》(幹寶撰)的「記」,因此,《桃花源記》應該是魏晉時期的一篇志怪小說。

8、第58頁,《小石潭記》中「卷石底以出」的「卷」以前的教材注音為quán,本套教材沒有注音,應該讀什麼?

答:應該讀juǎn。在此前的人教版課標教材中,「卷石底以出」的「卷」注音為quán,解釋為「彎曲」。

此次編寫過程中,經過反覆討論,認為讀quán是不妥的。讀quán的意思是「彎曲」,形容詞;但「卷石底以出」的「卷」從語法和意義的角度看都應該是一個動詞,所以這裡讀juǎn,意思是「翻卷」。

我們刪去quán的注音,但並未加注juǎn,是因為教材文言文注音有一定的原則,一般只注生僻字或易誤讀字,如果與現代漢語常用音義差別不大,則不加注。不注,就意味著讀現代漢語的常用音,即juǎn。

9、第58頁,《小石潭記》中「青樹翠蔓」的「蔓」應該讀màn還是wàn?

答:應該讀màn。在專門的古代漢語辭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蔓」沒有wàn這個讀音。讀wàn的情況只適用於現代漢語的口語。

10、第59頁,《小石潭記》中「明滅可見」的「見」應該讀jiàn還是xiàn?

答:應該讀jiàn。有的老師根據教材注釋中的譯文「時隱時現」,認為應讀xiàn,這是不正確的。「明滅可見」和「時隱時現」不是字字對譯的關係,「明滅」就是「時隱時現」,「可見」就是「可以看見」,「可見(xiàn)」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11、第60頁,《核舟記》中「八分有奇」和「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應該讀yǒu還是yòu?

答:「八分有奇」的「有」應該讀yǒu,「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應該讀yòu。

在人教版課標教材中,「八分有奇」的「有」注為「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是不妥的。「有奇」即「有餘」,是一個固定的詞,「奇」即「餘數、零數」,「有」就是「有」,不應解釋為通假字。

「有」作為「又」的通假字的情況必須連接整數和零數,必須是具體的數字,「奇」是「零數」的意思,而不是具體的某個零數,所以「有奇」的「有」讀yǒu。但「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符合「連接整數和零數」的用法,是通假字,讀yòu。

12、第61頁,《核舟記》中「椎髻仰面」的「椎」為什麼加注了chuí的讀音?

答:應該讀chuí,不加注音易誤讀為zhuī,因此今年修訂時增加了注音。

「椎」,讀zhuī指「椎骨」;讀chuí指捶擊工具(即「槌」),引申為「打擊」等義。

在古代漢語裡,後者的應用更廣泛;但在現代漢語裡,讀chuí的意義已由「槌」「捶」等字承擔,只在「椎心泣血」這樣的成語裡保留chuí的音義。「椎髻」即「形狀像椎(類似於棒槌)的髮髻」而非「形狀像椎骨的髮髻」。

13、第62頁,《核舟記》中「曾不盈寸」的「曾」應該讀zēnɡ還是cénɡ?

答:應該讀zēnɡ。「曾」讀cénɡ時作為副詞只有「曾經」義;而這裡的「曾」與《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一樣,都是與否定詞「不」連用,表示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竟然」,也可譯為「連……都……」,應讀zēnɡ。

參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漢語字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

14、第75頁,《子衿》中的「寧子不嗣音」的「嗣」,有的資料注為「通『貽』或『詒』,給、寄的意思」,與教材不同,哪個正確?

答:教材注「嗣」為「接續,繼續」,依據的是《漢語大詞典》。

「嗣」通「貽」或「詒」的說法大抵來自網上(如「百度百科」),但《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王力古漢語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均未給出這一義項。因此,這一說法是不可靠的,仍應以教材的解釋為準。

這裡順便提示一下:關於文言文中讀音的判定,如果教材語焉不詳,除了諮詢教材編者外,還可以求助於《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比較權威、可靠的工具書,但不要輕信一般的教輔資料或網絡資源。現在有些老師過於依賴、迷信教輔,或是上網隨手一搜就輕下結論,而缺少查閱工具書的意識。這種傾向是需要警惕的。

15、《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過去放在九年級的議論文單元,現在放在八年級,是否仍應按照議論文的教學方式來教學?

答: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單元,單元教學的目標指向不同,文章的教學重點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

這篇文章現在編入演講單元,這就意味著教學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它作為演講的特點。當然,作為一篇議論性較強的演講,其中議論性要素也可或多或少有所涉及。

16、第108—110頁,《一滴水經過麗江》可以說是採取了擬人或者擬物的手法嗎?

答:嚴格說來,《一滴水經過麗江》既不是擬人,也不是擬物。因為無論擬人還是擬物都是修辭手法,修辭手法一般是針對局部的語句而言的,而不用來分析篇章的構思和寫法。就像我們從小看的童話,童話中的動物、植物以及沒有生命的食物可以張口說話,我們也不會說它使用了擬人的手法。

如果一定要說《一滴水經過麗江》這種寫法的特色,我們認為應該是一種虛擬視角,一種外物化、客體化的視角,文章的敘述者、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不再是作者本人,而是其他的人或者外在事物。艾青《我愛這土地》的第一節其實也是虛擬視角,與此類似。

17、第119頁,《雖有嘉餚》中「然後能自強也」的「強」應該讀qiánɡ還是qiǎnɡ?

答:應該讀qiǎnɡ,但讀qiánɡ亦通。漢代經學家鄭玄注釋《禮記》中這一句時說:「自強,修業不敢倦。」按照鄭玄的說法,這裡的「強」是「勉力,勤勉」的意思,對應的讀音應該是qiǎnɡ;也有人理解為「勸勉,勉勵」,亦通,對應的讀音依然是qiǎnɡ。

但讀qiánɡ也可以講通,作「使強大」解釋。唐代經學家陸德明在其著作《經典釋文》中對「然後能自強也」的「強」字做了反切注音:「其丈反。又其良反。」「其丈反」對應的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音為qiǎnɡ,「其良反」對應的則是qiánɡ。也就是說,陸德明認為這裡兩種讀法都是可以講通的。

18、第119頁,《雖有嘉餚》中「教學相長」的「教」應該讀jiāo還是jiào?

答:應該讀jiāo而非jiào。文中「教學相長」的「教」是承上文「教然後知困」而來的,讀音應當與之相同。而「教然後知困」的「教」的意思是「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故而應讀jiāo;讀jiào則是「教導,教育」這樣更加上位、更加寬泛的概念。至於現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ào)學相長」,和本文中的「教(jiāo)學相長」是有一定差異的:前者強調師生的雙向互動,「教」指教師的教育、教導(不僅限於傳授知識技能),「學」指學生的學習(不僅限於學習知識技能),都側重寬泛的、上位的概念,因此「教」讀jiào;而後者是指教師通過教別人和自己學習兩方面的行為來成長,「教」和「學」都是針對教師自身而言的,偏重於「傳授、學習知識技能」這樣具體的、下位的行為,因此「教」讀jiāo。

19、第121頁,《〈禮記〉二則》課後第五題中「人不學,不知道」是否應該是「人不學,不知義」?

答:《禮記·學記》中的原文就是「人不學,不知道」。後人編《三字經》時為了押韻,改成了「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作為經典蒙學讀物為人們所熟知,《禮記》的原文反而顯得陌生了。當然,這裡的「不知道」是「不能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意思,和現代漢語中的「不知道」是有很大差別的。

20、第121頁,《〈禮記〉二則》課後補白第一則中「使子貢問之」,也有的版本是「使子路問之」,哪一個是正確的?

答:「使子貢問之」是更為可靠的版本。《禮記》一書,版本眾多,在今天能看到的各種版本中,確實有「子貢」和「子路」兩種文本,作「子貢」的版本可靠性更高(比如唐代的石經,還有宋代的國子監本、蜀大字本等)。此外,這個故事又見於《論衡》《新序》《文選注》《藝文類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覽》《孔子家語》等書,均作「子貢」,可以作為旁證。因此自清代以來,學者們普遍認為應該是「使子貢問之」。古詩文中存在異文是正常現象,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參看陳恆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中學語文教學》2020年第1期)。

21、第122頁,《馬說》中的「故雖有名馬」和「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的「雖」應該翻譯成「雖然」還是「即使」?

答:應該翻譯成「雖然」。「即使」表示讓步假設,「即使有名馬」相當於承認「沒有名馬」,「即使有千裡之能」相當於承認「沒有千裡之能」。那麼到底有沒有「名馬」?當然是有的。到底有沒有「千裡之能」?當然也是有的。因此這兩個「雖」都不應該翻譯成「即使」,而應該翻譯成「雖然」。

那麼有沒有應該翻譯成「即使」的例子呢?有。八年級上冊《三峽》一課中「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因為此時說的是水裡的情況,「乘奔御風」在這一刻都是不存在的,是讓步假設出來的,所以這裡的「雖」才應該翻譯成「即使」。

22、第122頁,《馬說》中「祗辱於奴隸人之手」的「祗」字形有誤嗎?應該讀zhī還是zhǐ?

答:字形無誤,應該讀zhǐ。「祗」在現代漢語中只有zhī的讀音,意為「恭敬」;但在古代也常用來表示「僅僅,只」這個意思,在表示這個意思的時候又寫作「祇」「衹」「秖」「秪」,無論寫作哪種字形,表示這個意思的時候均讀zhǐ。而在現代漢語中,對這五個字的音義做了更為明確的區分:「祗」僅讀zhī,意為「恭敬」;「祇」有兩音,讀qí意為「地神」,讀zhǐ則是「只」的異體字;「衹」「秖」「秪」均只讀zhǐ,「衹」是「只」的繁體字,「秖」「秪」均為「只」的異體字。一些簡化字的語文教材或一般讀物中使用了「祇」或「衹」,嚴格來說是不對的,因為「祇」「衹」讀zhǐ時並非通用規範漢字,用這兩個字不如直接用「只」。

23、第122頁,《馬說》中「一食或盡粟一石」的「石」應該讀shí還是dàn?

答:應該讀sh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新華字典》(第11版)都在「石」的「容量單位」這個義項下明確標註「在古書中讀shí」。《馬說》來自古書,因此應該讀shí。至於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則壓根兒沒有收dàn這個音,把「容量單位」這個義項直接收在shí這個音下,與《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遙相呼應。

追根溯源,「石」這個字在宋代的韻書《廣韻》上只記了「常只(zhī)切」這一個音,對應到今天的讀音就是shí。換句話說,讀古人寫的文言文,見到「石」這個字,甭管什麼意思,只讀shí,沒有第二個音。

至於現代漢語中,石的dàn這個音是從哪兒來的,有興趣的老師和同學可以去參看吾三省(原名陳榕甫)先生的一篇考證短文《用作計量單位的「石」》(《語文新札》,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

24、第125頁和126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黑」和《賣炭翁》中「兩鬢蒼蒼十指黑」的「黑」讀hēi不押韻,怎麼辦?

答:不押韻也應讀hēi,而不要讀hè或其他讀音。有的老師認為讀hè才能與上句「俄頃風定雲墨色」「滿面塵灰煙火色」的「色」押韻,這是不正確的。

「色」和「黑」在杜甫寫這首詩的時代是同韻的;以現代漢語普通話讀來不押韻,是由於漢語語音的古今變化所致。漢語古今音的差別是普遍的、確定的歷史事實,我們用如果遇到今音讀來不押韻的地方都要強行改讀以求「葉(xié)韻」,將改不勝改;個別韻腳讀所謂「古音」,而全詩又讀今音,更顯得不倫不類,平添麻煩和負擔。

因此在教學中,原則上仍應統一使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來讀,遇到讀起來不押韻的古詩,告訴學生這是漢語古今音演變的結果即可。有的地區也可以嘗試用方言來讀。

25、第126頁,《賣炭翁》中「半匹紅紗一丈綾」,過去教材的版本是「半匹紅綃一丈綾」,現在為什麼改了?

答:過去教材選《賣炭翁》,依據的底本是四部叢刊影印日本元和四年(1618,相當於我國萬曆四十六年)那波道園活字本《白氏長慶集》,作「紅綃」。統編教材選《賣炭翁》,依據的是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的點校本《白居易集》,其點校依據的底本是宋紹興刻本《白氏長慶集》,作「紅紗」。二者相較,後者可靠程度更高,故從之。

26、第126頁,《賣炭翁》中「系向牛頭充炭直」的「系」應該讀jì還是xì?

答:應該讀xì。「系」讀xì有「掛」的意思,讀jì則是「打結、拴扣」的意思。兩個宮使應該是把「半匹紅紗一丈綾」隨手往牛頭上一搭一掛就走了,而不會還打個結拴個扣。所以這裡應該讀xì。

27、第139頁,《題破山寺後禪院》中「萬籟此都寂」是否應該是「萬籟此俱寂」?

答:兩種版本都有。教材選錄此詩所依據的《全唐詩》作「都」。此外,影宋本《常建詩集》、唐韋莊《又玄集》、宋何汶《竹莊詩話》、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宋謝維新編《事類備要》作「都」;而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元方回《瀛奎律髓》、明高棅《唐詩品匯》作「俱」。成語有「萬籟俱寂」,所以大家對「俱」的認同度可能更高。

此外,有老師認為文言文裡表示總括只能用「俱、皆、鹹」,現代漢語裡才用「都」,這其實是一種誤解。「都」作為總括副詞,很早就出現了,如《列子·周穆王》:「莫知其所施為也,而積年之疾一朝都除。」漢王充《論衡·講瑞》:「然則鳳凰、騏驎都與鳥獸同一類,體色詭耳,安得異種?」唐杜甫《喜雨》詩:「農事都已休,兵戎況騷屑。」常建的詩裡用「都」,也是很正常的。

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責編:李依環、何淼)

相關焦點

  • 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編排思路與教學建議
    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編排思路與教學建議摘要: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第一、四、七、八單元的編排思路如下:引導 學生感受人物品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藉助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 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表達;培養學生根據童話特點閱讀童話的能力。
  •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原則與策略
    統編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在課文中對生字詞的數量並沒有明確的限制,字詞的梯度比較大,主要強調教學識字方法和學生自主識字。本文希望通過梳理統編語文教材識字的編排,為「三區三州」語文教師有效進行識字教學提供支撐。 統編語文教材強調漢字的根本地位和重要性,重視識字方法的訓練,強調學生自主識字以及在生活中的積累與應用。
  • 統編初中語文春季教材的29個問題答疑
    第一期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答疑出爐啦! 人民教育出版社微信平臺日前發布是第一期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答疑,各位編者一共為大家解答了29個問題。
  • 小學語文教師使用統編新教材,一定要注意這3個問題!
    由此看來,理解、把握教材時出現的問題,多數情況下還是教學觀念的問題。教學前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是怎麼想的,教學跟得上他們的發展需要,要認清教學目標,吃透統編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編排意圖。
  • 人教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第十五課 文具的家編者語:這一課的「讀一讀,記一記」是組詞訓練,訓練孩子們將一個字組出四個詞。口語交際 一起做遊戲語文園地七和大人一起讀 孫悟空打妖怪這裡是以童謠的形式讓同學們了解孫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在人教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的名著閱讀單元,必讀書目就是四大名著。
  • 人教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人教統編版語文一下第一單元「識字(春夏秋冬)」教材及部分解讀人教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最新」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材及部分解讀
  • 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發揮統編教材的國防教育功能 「一綱多本...
    今年9月,義務教育階段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三科統編教材在全國實現全面覆蓋,此前這三科使用多年的「一綱多本」教材徹底告別課堂。如何理解中小學三科教材實行國家統編、統審、統用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如何認識統編教材在加強中小學國防教育中發揮的作用?本報記者近日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
  • 統編教材中的英雄人物之八——抗日戰爭英雄群像
    其中,狼牙山五壯士與東北抗聯八名女戰士的事跡令人尤為動容。統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記述了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1941年8月,晉察冀軍區戰士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和胡福才,為掩護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決然地把日軍引向狼牙山峰頂絕路,在子彈打光、石頭砸光的情形下,寧死不做日軍俘虜,縱身跳下萬丈懸崖,三人犧牲,兩人身負重傷。
  • 「最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
    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人教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最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人教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 統編語文教材不該「當注不注」,語文老師不能當講不講
    教材中對文言詩文的注釋,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抓手,是理解文言詩文的橋梁。因此,文言詩文的注釋,需要慎之又慎,任何細微的疏失,都可能給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困擾。本文僅以統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文言詩文為例,說說「當注不注」的問題。
  • 滬小一生將使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 分為上下兩冊
    ●從認字上來說,統編一年級語文教材識字量從原來滬版教材的400字,減少到現在的300字,寫字表為100字,給小一新生更多的適應過度階段。  ●在一年級上的語文課本中,第一個環節就有「你說我做」的口語交際環節,在「學習準備期」設置的環節,能幫助孩子掌握語文使用規範和禮儀,認知一些簡單的漢字,培養傾聽的習慣。
  • 人教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最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最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人教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開學啟用 小學生先識字後學拼音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趙穎彥) 根據教育部通知,今年9月起,全國小學和初中的起始年級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版」語文教材。據介紹,部編版教材編寫歷時5年,經過了30多輪評審最終面世。9月新學期一起啟用的還有歷史和道德與法治教材。
  • 烏蘭察布市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內蒙古自治區從2020年起分三年在民族語言授課學校使用國家統編《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教材。為進一步做好我市政策解讀工作,平穩有效推進國家統編教材使用,根據自治區教育廳統一安排,對群眾、家長和師生關心的重點問題進行集中解答。1.學生、老師和家長如有疑問,通過什麼渠道、向誰反映?
  • 依託統編語文教材有效開展閱讀教學實踐
    今年秋季,部分原來使用漢語教材的民族地區開始使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本文擬就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閱讀教學,談談統編教材的編寫思路以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了解雙線組元結構,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把握課堂教學的「基本口糧」教材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組織,由梁啓超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分組教學」發端而來。
  • 拼音從「a、o、e」開始教 本市小一新生將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
    日前,一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語文教材在淘寶上熱銷。記者從市教委獲悉,上海的小學新生今年確實將告別滬教版教材,使用全國統一編寫的這套新語文教材。值得關注的是,新教材將加大漢語拼音集中教學力度,讓孩子們有更充足的漢語拼音學習時間。
  • 部編版2021年春季小學語文下冊教材變動,不要提前學了過時的課本
    部編版教材是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就是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意思;由於這本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所以又稱「人教部編版」;到2018年全國統一使用部編版教材,所以又稱「統編版」。自2016年部編版教材問世以來,教材一直在做改動,每個學期都有增刪改的情況,有的甚至改動比較大,這裡【龜仙島】武天老師給大家整理了2021年春季部編版小學語文下冊的改動情況,大家在預習新課的時候注意教材的變化,不要提前學了,到時候發現和課本又不同了,那就略顯尷尬了。
  • 9月1日起國家統編教材將啟用 小學語文先認字再學拼音
    9月新學期開學在即,我國中小學起始年級將開始使用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新教材。新教材更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家主權教育。  教育部28日召開發布會介紹新教材編寫情況。教育部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介紹,新教材的編寫堅持三方面原則:堅持德育為先,以德塑魂;以學生為本,易教利學;堅持繼承發展,守正創新。
  • 統編版_二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六詞語大全_10個同步生詞 - 小...
    《統編版_二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六詞語大全_10個同步生詞 - 小孩子點讀》由[小孩子點讀]APP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小學家庭同步輔導專家。
  • 八年級下冊語文考點匯總,字詞課文「一網打盡」,列印後多背多記
    八年級下冊語文考點匯總,字詞課文「一網打盡」,列印後多背多記儘管初中語文學習難度並不大,不過仍然是有很多家長擔心自家孩子在初二語文學習上「漸行漸遠」,以至於會錯過好的高中,事實上,初二年級是最容易出現成績兩極分化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