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語文教材不該「當注不注」,語文老師不能當講不講

2020-12-22 水寒說語文1

教材中對文言詩文的注釋,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抓手,是理解文言詩文的橋梁。因此,文言詩文的注釋,需要慎之又慎,任何細微的疏失,都可能給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困擾。

本文僅以統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文言詩文為例,說說「當注不注」的問題。

【例一】

第三單元第11課,《短文二篇》中的《答謝中書書》一文,關於「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的「康樂」有如下注釋。(教材P56)

康樂:指南朝宋山水詩人謝靈運(385-433),他承襲祖父謝玄(343-388)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

在這一課的課後思考探究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答謝中書書》所寫的景物有什麼特徵?文章結尾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麼言外之意。

這個言外之意是什麼呢?學生在探究時不太容易找到抓手。其實應該從「康樂」入手,為什麼不說「自秦始皇以來」,「自陶淵明以來」……而偏偏說「自康樂以來」呢?

顯然,康樂是什麼人值得探究,遺憾的是教材注釋所給信息明顯偏少,只解釋了「康樂」是誰,但對這個人有什麼特點,卻言說甚少。

《資治通鑑》裡記載康樂公謝靈運「好為山澤之遊,窮幽極險」。《宋書·謝靈運列傳》裡描寫他外出旅遊「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障千重,莫不備盡」。

如果把這個資料補充到注釋之中,是不是會更好呢?為什麼我會建議補充這樣一個資料呢?因為我受到了《桃花源記》中注釋的啟發。

在《桃花源記》(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最末一段中,「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教材對「劉子驥」的注釋是《晉書·隱逸傳》裡說他「好遊山澤。」

這個注釋就非常好,因為看了這個注釋,就可以揣摩陶淵明為什麼偏偏要提劉子驥,而不提其他人,因為這個人「好遊山澤」,所以,相當於用劉子驥給自己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做了一個背書,更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回到《答謝中書書》這一篇的注釋,如果能夠在關於「康樂」的注釋中強調謝靈運也有「好遊山澤」的特點,強調他是第一位全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不是對老師的教學,對學生的理解會更有幫助呢?

一旦有了這樣更為明確的注釋,學生比較容易想明白為什麼偏偏要說「自康樂以來」,而不說「自其他的什麼人以來」,原來這裡作者有一種自比、自得的意味,追慕前賢的意思很明顯。

也有一種「引誘」的意味,陶弘景大約是要對他的朋友謝中書表達這樣一個意思:「你看,康樂公和我,都欣賞到這裡的山水美景了,你是不是也要找機會來看看啊。不來會後悔的!」

【例二】

第三單元第13課,《唐詩五首》中《使至塞上》一詩,關於「胡天」和「燕然」兩個詞,均沒有任何注釋。(教材P61)

其中,「胡天」指北方的天空。「胡」是我國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統稱。這個在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木蘭詩》一課中,對「燕山胡騎鳴啾啾」中的「胡騎」有相關注釋。

其實,在小學階段就有陸遊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大約是因為在七年級的《木蘭詩》中有關於「胡」字的注釋了,於是在《使至塞上》中就不再注釋了。基於同一個原因,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文言文《周亞夫軍細柳》中的「以備胡」中的「胡」也沒有注釋。

不過,這個理由似乎又有一點兒說不過去。因為在統編九年級下冊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對「胡天八月即飛雪」中的「胡天」就注釋為「這裡指塞北一帶的天空」,對「胡琴琵琶與羌笛」中的「胡琴」就注釋為「這裡泛指西域的琴」。前面不注釋,而後面卻注釋,難免讓人覺得有一點兒奇怪。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從這兩句詩可以判斷出作者出使和寫詩的時間,一定是春天,因為只有春天大雁才往北飛。注釋「胡天」指「塞北的天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學生只要在了解基本的表層的信息之後,才能深入挖掘這兩句詩更為豐富的意蘊。

《古詩十九首》中有名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胡」「越」相對,「南」「北」相對,這兩句詩比較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胡」字的理解性記憶。

「燕然」一詞,在初中教材裡,最早出現在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鄧稼先》一課中,文中有「碎首黃塵 燕然勒功 至今熱血猶殷紅」的語句,課下注釋了「燕然勒功」這一典故。

「典出《後漢書竇融傳》。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裡,至燕然山刻石記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國的杭愛山。勒功,刻石記功。」

也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八年級上冊的《使至塞上》「都護在燕然」,以及九年級下冊的《漁家傲》「燕然未勒歸無計」均未對「燕然」再注釋。

不過,為了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便,我個人倒是建議對這樣的關鍵詞可以反覆注釋。要不然學生可能很難在學習過程中將這些內容串聯起來。反覆注釋可以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通常一本書的注釋,還會對之後重複出現的某個重點字詞注釋參見前面的某某注釋,何況教材是分冊的呢。

如果對「都護在燕然」中的「燕然」作注,就有助於學生理解為什麼用「燕然」代指前線,也有助於老師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麼前線的說法有很多,卻偏偏用「燕然」來指代。原來王維這個用典別具匠心,一下子就把前線將軍的英明神武的形象突出出來了。

【例三】

第三單元課外古詩文誦讀部分關於《梁甫行》的注釋。(教材P72)

就題目「梁甫行」,教材只是注釋了「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這個題目和詩歌內容是什麼關係?「行」又是什麼意思,都沒有注釋。

這個注釋的「當注不注」,很容易讓人誤解。

通常以為題目要概括詩作內容,或者至少和詩作緊密聯繫,因此,會讓人誤以為這首詩就是曹植在「梁甫」所作。另外「行」我們現在通常理解是「走」,也有「遊」之意。由此,「梁甫行」就很可能被誤解為是曹植來梁甫一遊之後的詩作。而教材中關於這首詩的解讀,又看不出和「梁甫」有什麼太大關係,這就難免讓人心生疑惑。

林庚、馮沅君主編的《歷代詩歌選》,關於「梁甫行」這個詩題有這樣的注釋:

「泰山梁甫行」,一作梁甫行。樂府相和歌瑟調曲名。「梁甫」,泰山附近山名,傳說泰山和梁甫都是鬼魂歸聚之地。這詩與原題無關,寫邊海人民的貧困生活。

原來,「梁甫行」是樂府舊題。「行」是一種樂府和古詩的體裁。比如,《長歌行》《短歌行》《飲馬長城窟行》等。

事實上,教材中的這首詩選自《曹植集校注》,這本書的注釋引經據典對「梁甫行」這個題目的來龍去脈做了一些梳理之後,校注者明確說明這首詩是「曹植採用山東地區民歌的形式,描述百姓的艱辛生活。」

類似於「梁甫行」這樣容易望文生義的題目,在教材中最好還是注釋得更明確一些為好,不能過於簡略,丟掉了很多必不可少的信息,就容易引發學生的誤解。

【例四】

第六單元第25課,《詩詞五首》中的《春望》一詩,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城」作了注釋,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佔領。」但對「國」字卻沒有任何注釋。(教材P139)

事實上,這個「國」字很重要。一般通常意義上理解是「國」是「國家」,但是,「國」還有「國都」之意義。「國破山河在」中的「國」正與後一句中的「城春草木深」中的「城」相對,指的是國都,具體而言,就是指長安城。

在統編九年級上冊的《嶽陽樓記》中,「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中的「國」也是指「國都」。但這裡的「國」就作了明確的注釋,這又是一個前面不注釋,而後面注釋了的情況。

類似於像「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樣的詩句中,「國」因為就是通常意義理解的國家,所以就不必注釋,而類似於「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中的「國」就有注釋的必要,因為這裡的「國」不是國家之意,也不是國都之意,而是「地域」的意思。「南國」就是南方。

一詞多義是文言學習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很容易用現代漢語的常見義去套用理解文言詩文中字詞。有些時候明明理解出現偏差了,還不容易發現。對這樣的一些詞語就很有必要作出明確的注釋。

【例五】

第三單元課外古詩文誦讀部分關於《贈從弟(其二)》的注釋。(教材P72)

其中「風聲一何勁」的「勁」有必要注釋,而且應該標註字音,這裡的「勁」當讀為「jìng」,而不讀為jìn。

「勁jìng」的本義是強有力,比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而「松枝一何盛,風聲一何勁」中的「勁」因為是用來描述風的,所以可以理解為「猛烈」,取相同意意思的還有「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第三單元第10課,《三峽》中,關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一句,只注釋了「巴東」,而沒有注釋「裳」。(教材P55)

這裡的「裳」應該有注釋,尤其應該標註讀音為cháng。「裳cháng」指古人穿的下衣,類似於今天的裙子,男女都能穿。《詩經邶風綠衣》:「綠衣黃裳」。而「衣」則是「上衣」,兩者有區別。

當然, 「猿鳴三聲淚沾裳」這句中的「裳」,就是泛指衣服。那為什麼還要注釋呢?是因為很多學生會誤讀該字字音為shang,其實,只有在合成詞「衣裳」中才讀為輕聲shang。

以上兩個主要關於讀音的問題,因為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假如字形相同,但是如果讀音不同,那麼意思一定不同,這樣的意識要讓學生樹立起來。因此,在文言詩文中出現一字多音,尤其在容易和現代漢語弄混的情況下,就有必要做一些注釋。

以上這些例子,從注釋角度來說,教材「當注不注」,肯定很不應該。作為教材和學生之間的「中介」,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能當講不講,要把這些內容補充進去,讓學生建立起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

當然教材編寫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我輩無緣參與其中,所以,並不能完全知曉背後的一些編寫標準。但是,作為一線教師,則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發現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是老師和學生必須要面對的不可迴避的真問題。

歡迎同行們補充各種類似的問題,我也會對此做進一步的整理研究,將來有機會提供給教材編寫者,供他們在修訂教材時參考,也算是為推動教育進步,盡一份一線教師的微薄之力。

相關焦點

  •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愛國情懷
    統編語文教科書同時注重識字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緊密結合。如一年級上冊「識字(二)」第10課為《升國旗》,「向著國旗,我們立正;望著國旗,我們敬禮。」顯然這不是單純的識字,通過對升國旗時莊嚴肅穆儀式的描繪,能夠強化小學生的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
  •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原則與策略
    統編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在課文中對生字詞的數量並沒有明確的限制,字詞的梯度比較大,主要強調教學識字方法和學生自主識字。本文希望通過梳理統編語文教材識字的編排,為「三區三州」語文教師有效進行識字教學提供支撐。 統編語文教材強調漢字的根本地位和重要性,重視識字方法的訓練,強調學生自主識字以及在生活中的積累與應用。
  • 依託統編語文教材有效開展閱讀教學實踐
    今年秋季,部分原來使用漢語教材的民族地區開始使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本文擬就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閱讀教學,談談統編教材的編寫思路以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了解雙線組元結構,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把握課堂教學的「基本口糧」教材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組織,由梁啓超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分組教學」發端而來。
  • 教材編寫組解答統編語文八年級下冊27個常見問題
    在統編語文中,同學們常常會發現一些「錯別字」、描述不一致的前後文、與自己認知不符的描述,從而感到疑惑。人民教育出版社統計了統編語文八年級下冊中的27個「錯誤」,進行一一解答。 1、第4頁,《社戲》中「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的「胡」字是錯別字嗎?
  • 滬小一生將使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 分為上下兩冊
    ●從認字上來說,統編一年級語文教材識字量從原來滬版教材的400字,減少到現在的300字,寫字表為100字,給小一新生更多的適應過度階段。  ●在一年級上的語文課本中,第一個環節就有「你說我做」的口語交際環節,在「學習準備期」設置的環節,能幫助孩子掌握語文使用規範和禮儀,認知一些簡單的漢字,培養傾聽的習慣。
  • 烏蘭察布市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問必答」
    15.能否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歷史》和《道德與法治》的少數民族文字版(蒙古語翻譯版)?答:不能。三科統編教材均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版本,且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我區是「模範自治區」,落實國家的統一部署不應該打折扣、搞變通。
  • 9月1日起國家統編教材將啟用 小學語文先認字再學拼音
    2017年秋季學期,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培養讀書興趣  以前教材編寫普遍是主題單元,此次統編教材採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雙線組織單元的方式來編排。  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統編教材中,課文數量減少,但衍生閱讀量大增。教學上也改變以往只注重精學精講的方式,精學的同時還要注重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整本書閱讀等。
  • 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編排思路與教學建議
    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編排思路與教學建議摘要: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第一、四、七、八單元的編排思路如下:引導 學生感受人物品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藉助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 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表達;培養學生根據童話特點閱讀童話的能力。
  • 幫助教師用好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
    本報訊(通訊員 劉璇 嶽小龍) 正值全國教育系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的重要精神之際,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
  • 小學語文教師使用統編新教材,一定要注意這3個問題!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市級教研活動,全市語文教師的精力都用在研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卻不太重視研究統編教材。當前應將研究統編教材放在重要位置。 語文教師應當加強課程標準的學習研究,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頒布已近十年,需要與時俱進。
  • ...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
    2020年秋季起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五個不變今年秋季學期起,我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將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全區民族語言授課中小學其他學科課程設置不變,使用教材不變,授課語言文字不變,蒙古語文、朝鮮語文課時不變,現有雙語教育體系不變
  • 「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召開
    日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於12月5日至6日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來自雲南、新疆、江蘇、安徽、湖南、廣東、福建、北京、浙江的9位教師,先後就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最具代表性的長課文、難課文進行了說課展示。據悉,自今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面向全國開展優秀課例徵集活動以來,共收到各省篩選之後的推薦課例149個。本次現場活動展示的課例,是經過眾多專家遴選出來的優秀課例,體現了教科書的編排意圖和特點,提供了教學長課文、難課文的可供借鑑的有效方法。
  • 老師提問編者答!統編初中語文春季教材的29個問題答疑
    第一期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答疑出爐啦! 人民教育出版社微信平臺日前發布是第一期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答疑,各位編者一共為大家解答了29個問題。
  • 「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圓滿召開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於12月5日至6日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本次活動主題是「長課文和難課文的有效教學」,活動採用說課觀摩展示和交流研討的形式,通過全面解讀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長課文和難課文的編排理念和核心內容,立體呈現相關優秀課例,幫助廣大教師準確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來自雲南、新疆、江蘇、安徽、湖南、廣東、福建、北京、浙江的9位教師,先後就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最具代表性的長課文、難課文進行了說課展示。
  • 熱點丨語文教材拼音出錯?古詩出錯?官方這樣回答……
    >最近,昆明市民黃先生陪孩子背古詩時,發現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山行》一詩,寫的是「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在教學的時候,不需要講變調規則,也不要過度拓展,只需要讓學生了解有這個現象,並且藉助注音在課文中讀準這幾個詞語就可以了。04刺蝟的「蝟」應該讀輕聲,為什麼教材中注音是wèi ?
  • 拼音從「a、o、e」開始教 本市小一新生將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
    日前,一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語文教材在淘寶上熱銷。記者從市教委獲悉,上海的小學新生今年確實將告別滬教版教材,使用全國統一編寫的這套新語文教材。值得關注的是,新教材將加大漢語拼音集中教學力度,讓孩子們有更充足的漢語拼音學習時間。
  • 三科統編教材如何培根鑄魂,立德樹人?
    三科統編教材如何培根鑄魂,立德樹人? 來源:海峽教育報 | 作者:羅小春 | 時間:2020-11-28 如何提升教師的「鑄魂」能力?如何打造富有感染力的優質課堂?
  • ...室課堂教學展示暨全縣統編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研討活動成功舉辦
    >begin-->為探索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的教學策略與方法,進一步促進骨幹教師快速成長,由縣教研室組織的王桂榮名師工作室課堂教學展示暨全縣統編教材小學語文培訓研討活動在縣城南學校小學報告廳成功舉行。來自各鎮中心學校和縣屬小學語文學科教師參加了此次活動。
  •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利於青少年高素質成長——自治區社科院專家...
    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關於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決策部署。在內蒙古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是黨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懷,有利於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有利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科院作為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
  • 統編語文:1-6年級上冊《生字注音、組詞》,想拿100分,暑期必練
    統編語文:1-6年級上冊《生字注音、組詞》,想拿100分,暑期必練!正值暑假假期,最近不少家長朋友都在後臺留言問老師,關於暑期預習應該從哪裡著手進行,自己想利用假期的時間幫助孩子提早預習。關於這個問題,今天老師給大家的建議便是,暑期預習當從基礎入手,就拿語文學科來說,很多家長朋友給孩子預習,直接拿到課本就給孩子講課文,但這樣並不對,因為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學習相對較為基礎,語文學科的學習首要任務是掌握拼音字詞,如果孩子最基礎的拼音字詞組詞都不會,接下來的學習必然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