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線上新型消費方式,看直播購物正日益獲得人們青睞。在日前舉辦的人民優選直播大賽上,天食小站稻、桂順齋糕點、王朝葡萄酒等30餘款天津食品集團優質產品走進直播間,成為消費者線上消費的新寵。
「家人特別喜歡利達米糕,既是天津的老品牌,還是新做法,口味也多。」參加直播帶貨的天津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張鵬說,「我們家冰箱裡現在滿滿的都是米糕,蒸幾分鐘就能吃,美味又方便。」
張鵬(左一)在直播間裡介紹利達米糕。崔新耀攝
「今年是天津食品集團真正意義上的電商元年,集團通過線上資源聚合,嘗試電商直播,前三季度實現了近60%的銷售增長。」天津食品集團副總經理郟雷表示,「集團充分發揮產業、技術、品牌、渠道優勢,依託農鮮生活線上平臺、線下自有門店,打造集直播帶貨、電商服務、倉店體驗、大數據分析為一體供應鏈平臺,形成了全新的線上線下新零售營銷模式。」
轉變思維 以市場為導向
天津食品集團聚集了天津食品產業眾多馳名商標、老字號,品牌產品更是享譽津門。過去,大多品牌採用傳統銷售模式,有時會出現「叫好不叫座」的現象。當下,直播帶貨成為企業突破線下瓶頸的新出口,天津食品集團也開始通過直播帶動數位化轉型升級。
產品創新跟得上,滿足市場需求。提起利達,人們最熟悉是利達的麵粉,利達饅頭等麵製品。今年,利達針對年輕人的需求,推出了米糕產品和小包裝米。「打小家裡邊就在利達買米麵油。作為消費者,利達的產品,吃著特別放心。」市民郭女士笑著說,「直播看見有新產品,就想著嘗嘗。」
利達糧油的生產車間。陶建攝
「作為天津老品牌的食品加工企業,我們既要一如既往的保證產品品質,也要不斷創新,緊跟時代潮流,堅持做到推出一批儲備一批。」天津利達糧油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戈立新說,此次主動試水直播帶貨,既是對現有產品的檢驗,也是為今後產品創新找思路。
「線上銷售後臺的數據也非常重要,反映了消費趨勢和產品的研發走向。通過直播帶貨我們可以測試消費者對產品反應,從工廠思維轉變為市場思維,根據反饋更有針對地進行產品研發,指導生產。」郟雷說,後續天津食品集團也將以平臺大數據為依託,積極掌握線上平臺對產品、包裝、價格的需求,以市場需要為產品導向,從用戶需求出發,從方便快捷出發,研發適合線上銷售的品牌產品線,並建立電商專屬價格體系。
緊跟時代 讓員工當網紅
「直播帶貨是市場的發展趨勢。從緊張到從容應對,既是對產品加深認知的過程,也更真切地體驗了直播帶貨這種新的銷售方式的魅力。」今年,天津食品集團計劃培養自己的網紅達人,集團市場部的陳禹璇率先嘗試直播,「集團專門召開了賽前動員會,鼓勵員工參賽。」
對於集團主播的培養,郟雷也有著自己的思考,「在培養天食主播方面,首先要有足夠專業的表達能力,能夠精彩且直觀的帶貨;其次是對產品的了解和傳播能力。我們還計劃成立內訓機構,從銷售技巧、直播技巧和產品知識方面對員工進行培訓。」
天津食品集團市場部員工陳禹璇在天食直播間直播帶貨。孫一凡攝
「集團員工直播帶貨,成為我們自己的網紅代言人更專業,更具有說服力。我們也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員工掌握更多的銷售技巧和新技能,培養自己的直播團隊。」郟雷說,集團還在王朝御苑酒堡建立了天食直播基地。基地也將為集團提供直播場地、設備及相關服務,進一步強化線上推廣手段,重點向年輕客群延伸拓展,助力品牌在用戶中進行口碑宣傳,提高知名度。
優化服務 打造零售新模式
從線下購物到線上消費,滿滿當當的貨架變成了分類清晰的圖片列表,購物車也從推著到處跑變成了點點加號就能輕鬆「塞滿」,快遞直達讓消費者不需要自己大包小袋抱回家,消費便利對銷售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倉儲和物流成了「最後一公裡」的關鍵。
為加強天津食品集團全品牌在電商及新零售領域的發展,集團今年在原有電商平臺的基礎上全面優化升級,重點優化流程體驗、提升功能服務。到今年第三季度,集團初步實現了農鮮H5商城、O2O新零售平臺、京東天食旗艦店三大線上平臺,構築了食品集團線上營銷體系。
農鮮生活六號店開業。利達糧油公司供圖
此外,著眼於城市社區,以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消費場景為導向,天津食品集團以規劃的農鮮生活100餘家門店為基礎,在線下門店方面積極布局兩個業態:綜合類菜市場,11月第一家天食放心菜市場已經開業;農鮮生活社區店,主打生鮮副食產品和集團自營產品,開在社區周邊,服務社區百姓,輻射門店三公裡半徑範圍。
資源整合,線上線下一體化,天津食品集團形成天食品牌「人-貨-場」的消費場景,全面覆蓋市內六區及環城四區,打造兩小時城市配送圈布局。「消費者通過O2O新零售平臺下單,可以選擇在線下門店三公裡範圍內的配送。線下門店除作為門店的功能以外,也作為線上O2O新零售平臺的前置倉、配送倉。這樣通過O2O新零售平臺打通了線上和線下的連接,形成線上和線下聯動。」郟雷表示。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