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仿子久山水》作於康熙庚辰(1700年)四月,時年59歲。與王原祁其他傳世作品不同,《仿子久山水》為其綾本水墨山水,這在王原祁作品中甚為少見。
在清初四王中,王原祁是非常講究繪畫筆墨的一位,喜用幹墨重筆作皴擦,自稱筆端有金剛杵。所謂金剛杵,原本是指古代印度的一種兵器,後來佛教拿它作法器,並且成了佛教密宗的象徵。王原祁稱其筆端有金剛杵,是借金剛杵的威力對繪畫用筆的一種比喻,他主張繪畫筆墨在不生不熟之間,即所謂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
而要取得這樣的效果,畫家除了手頭要有過硬的功夫以外,還要藉助媒材比如紙張絹素來呈現,所以王原祁繪畫非常講究紙張絹素的選擇。王原祁很少用生紙作畫,也不喜用熟紙,他喜歡用別人不常用的半生半熟的鏡面箋,這種紙既能吸墨又不會暈及筆觸,適合反覆皴染。王原祁於紙張絹素十分敏感,有時得一張好紙會興奮許久。
比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王原祁為幾翁先生所繪《仿大痴山水圖軸》,就是某日他忽得一紙來了興致,於是以大痴筆法繪成山水,並且自覺「興會頗合」才「敢以請正」於幾翁先生。其實幾翁為求此畫已經「有年」,王原祁遲遲沒有命筆就是因為未得佳紙,這其中雖然有推諉的成分(當年他畫名大,地位又高,求畫者讓他應接不暇),但對紙張絹素的講究是十分明顯的。
不過有時他也不計較用紙,比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某日,他酒後興起,在簏中拾一廢紙,經揉薄後同樣以大痴筆法作山水一軸,卻因為「紙澀拒筆」,所畫不盡如意。「紙澀拒筆」是因為紙經搓揉後產生滯筆從而導致墨韻不暢,由此可知那是一張生紙。王原祁體察細微,並且善於將細微的體會以形象的比喻和膾炙人口的文句記於畫上,那句「未得大痴腳汗氣」的著名謔語即於此幅所題。這幅作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