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藝術作品千差萬別,但是總有其共性存在,而且它們之間始終在不斷碰撞中相互借鑑融合發展。中國畫大乘者無不紮根於民族文化土壤中,貫穿著革新求變精神,品鑑畫家段鐵的藝術創作,我們會立刻被畫中引人注目的「石頭」所吸引,此處的藝術創作故事,畫面追溯到清初「四王」之王原祁...
段鐵作品《茂林石凳小溪邊》
清初「四王」王原祁
王原祁作為清初著名的畫家,也是清初「四王」中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他將風水與繪畫結合,在風水學的理論中,「龍脈」就是尋龍擇穴的選址之說,但是清初「四王」王原祁將「龍脈」運用到繪畫中,不僅是畫中龍脈,開合起伏,而且對我國後世的繪畫也產生深遠影響。
王原祁作品
王原祁與王時敏、王鑑、王翬等並稱為清初「四王」。王原祁為康熙時進士,因其聰明有才華,又專心與畫學,因此被召去供奉內廷,深受統治者重用,不僅任書畫譜館總裁,而且他負責編纂《佩文齋書畫譜》[1]。
王原祁最喜歡臨摹黃公望,因此繼承黃公望的繪畫基礎,在技巧方面使用幹筆積墨法,將山石以筆墨的方式來進行分解、組合,畫面構圖布局上雖變化不多,但這其實是他對於山水畫構圖中「龍脈」觀的演繹,為繪畫的整體來營造氣勢。
王原祁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在中國古代的風水學中,認為大自然山水是有龍脈的,龍脈賦予大自然生氣,故此王原祁認為在山水畫中也有龍脈。王原祁的「龍脈」繪畫理論,將風水學中的「擇吉」理論運用到繪畫構圖中,眾多小石塊疊加的山石,是王原祁構圖中慣繪的題材。
段鐵畫中的「石頭」畫法,正是借鑑了王原祁的筆墨構圖技巧、和古代風水學的「龍脈」理論,將它們之間緊密聯繫起來,作為山水畫的布局章法,山石的石面以潤筆皴擦,與小筆觸點染的樹葉相呼應,於細碎中聯結成雜而不亂的整體,構成典雅清幽的自然環境,是文人畫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段鐵作品《青山欲轉綠溪回》
段鐵作品《燕山峻幽圖》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行萬裡路還是段鐵創作山水畫所必需的基本功,石頭、山川所展現出來的精、氣、神,需要先摸清他的來龍去脈,才能做到意在筆先的畫工,在山水畫中將自然界的千變萬化表現出來,在實踐中不斷去探索,不斷變革求新,創作出一幅幅更具收藏價值與文化寓意的藝術作品,促進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
段鐵與苗重安在井岡山寫生
段鐵在雅安寫生
段鐵奔赴黃河寫生
段鐵在東南亞寫生
段 鐵
段鐵,1960年生於北京,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研究員,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副院長,北京京海墨韻書畫院院長,作品曾入選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出版有《中國美術家大系》等多種畫集,專集。
文章由北京京海墨韻新聞中心整理髮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