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鐵畫中「石頭」的意境,此處追溯到清初「四王」之王原祁……

2020-12-19 京海墨韻art

古今中外藝術作品千差萬別,但是總有其共性存在,而且它們之間始終在不斷碰撞中相互借鑑融合發展。中國畫大乘者無不紮根於民族文化土壤中,貫穿著革新求變精神,品鑑畫家段鐵的藝術創作,我們會立刻被畫中引人注目的「石頭」所吸引,此處的藝術創作故事,畫面追溯到清初「四王」之王原祁...

段鐵作品《茂林石凳小溪邊》

清初「四王」王原祁

王原祁作為清初著名的畫家,也是清初「四王」中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他將風水與繪畫結合,在風水學的理論中,「龍脈」就是尋龍擇穴的選址之說,但是清初「四王」王原祁將「龍脈」運用到繪畫中,不僅是畫中龍脈,開合起伏,而且對我國後世的繪畫也產生深遠影響。

王原祁作品

王原祁與王時敏、王鑑、王翬等並稱為清初「四王」。王原祁為康熙時進士,因其聰明有才華,又專心與畫學,因此被召去供奉內廷,深受統治者重用,不僅任書畫譜館總裁,而且他負責編纂《佩文齋書畫譜》[1]。

王原祁最喜歡臨摹黃公望,因此繼承黃公望的繪畫基礎,在技巧方面使用幹筆積墨法,將山石以筆墨的方式來進行分解、組合,畫面構圖布局上雖變化不多,但這其實是他對於山水畫構圖中「龍脈」觀的演繹,為繪畫的整體來營造氣勢。

王原祁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在中國古代的風水學中,認為大自然山水是有龍脈的,龍脈賦予大自然生氣,故此王原祁認為在山水畫中也有龍脈。王原祁的「龍脈」繪畫理論,將風水學中的「擇吉」理論運用到繪畫構圖中,眾多小石塊疊加的山石,是王原祁構圖中慣繪的題材。

段鐵畫中的「石頭」畫法,正是借鑑了王原祁的筆墨構圖技巧、和古代風水學的「龍脈」理論,將它們之間緊密聯繫起來,作為山水畫的布局章法,山石的石面以潤筆皴擦,與小筆觸點染的樹葉相呼應,於細碎中聯結成雜而不亂的整體,構成典雅清幽的自然環境,是文人畫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段鐵作品《青山欲轉綠溪回》

段鐵作品《燕山峻幽圖》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行萬裡路還是段鐵創作山水畫所必需的基本功,石頭、山川所展現出來的精、氣、神,需要先摸清他的來龍去脈,才能做到意在筆先的畫工,在山水畫中將自然界的千變萬化表現出來,在實踐中不斷去探索,不斷變革求新,創作出一幅幅更具收藏價值與文化寓意的藝術作品,促進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

段鐵與苗重安在井岡山寫生

段鐵在雅安寫生

段鐵奔赴黃河寫生

段鐵在東南亞寫生

段 鐵

段鐵,1960年生於北京,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研究員,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副院長,北京京海墨韻書畫院院長,作品曾入選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出版有《中國美術家大系》等多種畫集,專集。

文章由北京京海墨韻新聞中心整理髮布

相關焦點

  • 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
    清初「四王」指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位畫家,他們以正統派的姿態統攝當時的官方畫壇。他們主要活動於蘇南一帶,信奉董其昌的藝術主張,力圖集古人之大成,致力於在摹古或摹古中求變化。他們看重筆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後,追求一種元人意境達到的理想境界,體現所謂士氣與書卷氣,卻較少深入、觀察自然,描寫具體感受。其貢獻在於對繪畫傳統筆墨與意趣的總結和印證,在以臨古為主的藝術實踐中總結了古人筆墨布局上的成就,發展了幹筆渴墨、層層積染的技法表現力,使審美趣味的表達趨於精緻。「四王」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確立了在清代初期的正宗地位。
  • 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畫作欣賞
    清初四王是指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又稱江左四王。四人畫風接近,按傳統審美模式的心理定式,形成「四王」畫派,當時以正統地位雄踞於畫壇。「四王」屬於正統畫派,同時也屬文人畫家,他們倡導南宗的繪畫風格,繪畫具有「中和」之美,能使人消除偏激浮躁之氣,涵養一顆平和仁愛之心。
  • 他遠學元代四大家近承清初四王,匯多家成己學,為乾隆所賞識
    他遠學元代四大家近承清初四王,匯多家成己學,為乾隆所賞識文/錢毛毛錢維城(1720-1772),起初的名字為辛來,字宗磐,又字幼安,別號有幼庵、茶山,晚年時期又號家軒,祖籍位於江蘇常州錢維城所繪的山水,山勢逶迤,極富氣勢,構圖井然有序,意境清幽淡雅。他曾學習過諸多名師畫家,遠學趙孟、吳鎮、黃公望、王蒙此元代四家,近學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此清初四王。著作《桐陰論畫》中曾提及他的山水畫,評其頗有妙境。氣勢,錢維城專心於參加科舉考取功名的時候,根本沒有多少人知道,他是擅長繪畫的。
  • 四王的繪畫作品乍看相似,細看面貌各異,清初正統派山水畫欣賞
    四王是指清代初期四位著名的山水畫家,分別是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和王翬。這四位畫家中,王時敏和王鑑年齡相仿,王原祁和王翬是同輩之人。四王的山水畫風格影響了整個清代的繪畫創作,到了20世紀初期,仍然有大量臨仿四王的作品。
  • 清初四王之間的關係,你可了解?
    清代,是中國書畫藝術集古今大成的時代,其間名家之眾、流派之叢、技法之新,遠超前代。 清初的畫壇,復古與創新兩種趨勢並存。銳意變革的代表有 「清初四僧」(弘仁、髡殘、石濤、朱耷),而崇尚復古的畫家則以「四王」為首。 「四王」是指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四位畫家。他們崇尚董源、巨然與「元季四大家」,以摹古為主旨,因受清王室扶植,「四王」畫派得以成為畫壇正統,從學者眾多,影響深遠。 「四王」之間的關係也十分密切——他們或為師友、或為親屬。
  • 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與四僧弘仁、髡殘、朱耷、石濤
    明末清初,活躍在中國大地上有南北兩個畫派,北方有受皇室支持的「四王畫派」,南方有在野的「四僧畫派」。風格迥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對比一下。四王畫派共同特點是以"元四家"中黃子久的"恬淡平和"為最高審美標準,追求無一點塵俗之氣,一時學者風從,造成"家家大痴,人人一峰"的局面。
  • 在清初四王中,王原祁是非常講究繪畫筆墨的一位
    王原祁《仿子久山水》作於康熙庚辰(1700年)四月,時年59歲。與王原祁其他傳世作品不同,《仿子久山水》為其綾本水墨山水,這在王原祁作品中甚為少見。在清初四王中,王原祁是非常講究繪畫筆墨的一位,喜用幹墨重筆作皴擦,自稱筆端有金剛杵。
  • 「清初四王」王原祁,畫風大氣磅礴又不失精微,康熙也是他的粉絲
    導語:王原祁與王時敏、王鑑、王翬一道,被譽為「清初四王」。他們深受明末董其昌「南北宗」文人畫理論的影響,又深受皇帝賞識,一時左右畫壇風氣,被世人詡為「畫苑正統」。「四王」者,明末清初畫壇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也。
  • 藝術鑑賞|什麼是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
    山水畫有粗、細兩種風格:粗筆一路源自周臣,仿學南宋院體,然於剛勁雄健中別具清俊秀逸之韻。細筆畫屬其本色,風格奇峭而又秀潤。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初為漆工,後改學繪畫。山水以青綠重色為主,主宗趙伯駒和南宋院體,寫景真實又有所理想化,布局宏大繁複兼具明快清朗,繪建築工致精確而不刻板,山石勾勒中兼施皴擦點染,規整中見放逸。
  • 藝術人物 | 他強調摹古,反對創新,為何能成「四王」之首?
    「四王」中名副其實的「爺爺輩」。他的繪畫有何獨特之處?順古求變:王時敏的摹古之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王時敏的「摹古」都為人詬病,其開創的「四王」畫風也被看作是中國畫衰微的源頭。他對弟子王翬、孫子王原祁的期望亦是使「虞山一隅」、「吳中畫道」振而興之,其稱讚石谷亦是「如古人忽復現前」。
  • 常說四王畫風保守教條,為何無人能夠超越,紮實的基本功太重要了
    四王是指明末清初四位山水畫名家,分別是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他們四人中,王時敏和王鑑的年齡相當,王原祁和王翬都是他們二人的晚輩。這四位畫家被統稱為清代初期的山水畫正統派,在創作中他們四人都很強調傳統技法的重要性,講究筆筆有來歷,落墨有章法。
  • 淵廬話畫第八十八期清六家之一,清初被視為「正統」的畫家——吳歷
    為「清初六家」之一。幼學畫,稍長學琴。早年多與西人牧師、神父往來。1681年,吳歷決意隨柏應理神父赴羅馬覲見教皇,原欲經澳門乘荷蘭船赴歐洲,已至澳門,卻未能成行,遂留居澳門約5個多月。1682年在澳門加入耶穌會,受洗名為西滿·沙勿略,並遵習俗取葡式名雅古納。常居聖保祿教堂,吟詩作畫,有《漁山袖珍冊》、《白傳湓江圖卷》、《秋山紅葉圖》等作品面世。此時他的繪畫,明顯有吸收西方繪畫藝術之處。
  • 「津門網」他的畫融南北二宗精髓為一爐,有清初四王和宋人的影子
    今天我們來分享吳湖帆先生的一張萬松金闕圖,他的這張作品有95釐米×49釐米,整個作品氣勢恢宏,構圖非常飽滿,在雲山霧繞之間,隱隱的畫出幾處茅屋和宮闕樓臺,作品貢獻非常精細,有清初四王之風。吳湖帆先生的繪畫,主要畢生追求南北二宗融合的道路,上追宋元諸家,在30年代的時候,吳湖帆先生曾任職於故宮博物院,從而飽覽故宮裡面所收藏的大量字畫,尤其是宋代繪畫之風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對青綠山水畫尤為感興趣。
  • 中年秀潤,晚年蒼渾,沈雄驗右,元氣淋漓,筆端金剛杵之語不虛也
    作品創作整理不易,喜歡的關注一下,不斷更新中,感謝您的閱讀。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一號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著名畫家王時敏之孫。由於深得康熙欣賞,地位顯赫,受其藝術影響者非常多,逐漸形成婁東畫派,王原祁也成為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的正統派中堅人物,並與王時敏、王鑑和王翠合稱「四王」。王原祁自幼聰敏,家學淵源,得祖父王時敏和「四王」之一的王鑑的直接傳授,王時敏曾親手繪製《仿李成以下宋元名家山水冊》供他學習,並把家藏曆代名家如董源、李成、範寬、黃公望、王蒙、沈周等人的名跡,給他臨摹、研究。
  • 明末清初兩大畫派,「四王」與「四僧」,各有千秋不相上下!
    明末清初兩大畫派,「四王」與「四僧」,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分別是合稱為「四王」的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以及被人們稱為「四僧」的石濤、朱耷、弘仁、髡殘,由於「四王」以及「四僧」兩個流派的風格截然不同,所以自然引起了許多人的討論與關注。人們認為「四王」這風格是比較保守的,因為他們深受知名畫家董其昌的影響,堅持比較主流的畫法。
  • 在清「四王」之中他的影響力極大,創立婁東畫派,成為殿堂級畫家
    在清「四王」之中他的影響力極大,創立婁東畫派,成為殿堂級畫家文/文涓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晚年又號西廬老人,祖籍位於江蘇太倉,是清朝初期宮廷畫風的主要代表人物與王翬,王鑑,王原祁共四人,形成了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畫派。毫不誇張地說,「四王」的山水畫風,影響著整個清朝初期的一代人。王時敏的山水畫在「四王」當中,更富有影響力,他的山水畫同時也開創了新的畫派「婁東派」。
  • 山水畫中如何表現山勢與龍脈
    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曾用「脈」來比喻山川的走勢,《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中有「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的記載,可見先民早就意識到山川與人體脈絡之間的象形聯繫。從古至今,「龍脈」一詞不僅出現在風水堪輿領域,而且常出現在古代畫論中。古代山水畫的構圖常以風水中的龍勢、生氣為神韻指導,如山脈的急緩、山水的迂直,村落、民居的位置,均參照風水之法來處理。
  • 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四王」們口口聲聲自稱是在仿董(源)巨(然)仿倪(雲林)黃(公望),仿王蒙,他們明白無誤地這樣宣稱,還明確地提在畫上,主要是因為「復古」「仿古」在當時是與今天「創新」一樣時髦的褒義詞,所以他們都喜歡用;真實他們不過是借古人之圖形傳自己的筆墨追求而已。。以「四王」中的王原祁為例。王原祁一生宗黃公望,自稱所宗的也是黃的筆墨。曾題畫稱「筆墨一道,用意為尚。而意之所至,一點精神在微茫些子間隱躍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