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影評—如何馴化令家長頭疼的孩子?

2020-12-15 二與八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是以教育一群青春期的男孩為題材,非常經典,於2004年上映,主要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在人生的低谷期,經別人推薦,來到了一所寄宿學校,而這所學校很特別,是專門為存在問題青少年設立的矯正教育學校。馬修老師到這裡才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理這幫問題少年,體罰處處可見,而性格沉靜的馬修老師嘗試著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裡的情況,用音樂的方式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這部影片的令人很震撼,一個被世俗奴役的人很難在那種環境裡保持內心的寧靜平和,影片中的馬修老師更顯得難能可貴。王陽明曾提出「知行合一」,「知」容易,「行」容易,「知行合一」不容易。但是馬修老師做到了,最終他改變了這群男孩的命運和他自己的命運!

放牛班的春天宣傳海報

片中馬修老師和校長是兩種不同典型的教師代表,校長是一個把個人目的放在教學之上的老師,冷酷無情,他時時刻刻不忘校長的身份,把權力呢,又用到了極致,在他的世界裡,位居其下的人,只能無條件地服從,容不得別人去挑戰他的權威,而他的性格和嘴臉呢,在片中展露無遺呀:

比如說呢,馬修老師初來乍到的時候,校長聽不得他的任何解釋。看他兩的對話:

比如員工受傷的時候,他沒有任何的同理心,更捨不得送去醫院救援,反而有點懷疑那個老頭是在裝可憐。

比如他的教學方式,以及對待學生的做法上,沒有耐心,除了用言語去羞辱學生,沒有一點為人師表的風度,更談不上循循善誘,有的只是各種各樣的體罰,對待學生犯錯也是獨斷專橫,不明事理,妄下判斷,甚至毀掉了一個孩子的前途也毫不在乎,極其不負責任。

又比如呢,馬修老師嘗試去成立合唱團,一開始他反對的態度非常明確,曾多次對馬修老師說:「我不喜歡你的態度,更不喜歡你的做法」,但是後面合唱團的成功,吸引了伯爵夫人來實地考察,點名要聽合唱團唱歌,而這個時候,校長又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功於自己頭上,說一切的初衷來源於自己的設想,這樣呢,他不僅可以加官進爵,還能聲譽遠揚,看馬修老師和另外一位助工的對話。

而與之相反的馬修老師,雖然是一名代課老師,隨時都可能捲鋪蓋走人,但就是這個無足輕重的代課老師,給高牆大院裡的孩子帶來了希望,我們常說:一個內心有愛的人,別人是可以感知到的,

就像《零極限》裡的四句真言:「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修藍博士曾用這幾句話治癒了醫院裡的精神疾病罪犯,而馬修老師用傾聽,寬容、尊重、信任、和理解給孩子找回了真正的自我,他觀察孩子們的特點,從孩子的個性出發,又用音樂去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內心,挖掘他們的興趣點,就像他所說的凡事都不能說絕對,都可以試一試。

孩子們從音樂中釋放了自我,用音樂去表達自己對未來的希望,而孩子們每一次開口歌唱都是情緒的表達,正好馬修老師是他們最值得信賴的聽眾,這樣呢,孩子們也願意和盤託出。

馬修老師的言傳身教,以及每一次的用心,都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孩子的心田,啟蒙著孩子的思想,樹立著他們的世界觀。

最值得提的就是影片中出現的蒙丹,人人都認為這個孩子沒救了,而且蒙丹劣跡斑斑的行為更不值得校長們的善待,對待馬修老師也是極不禮貌,屢次頂撞和挑性,而馬修老師仍然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孩子考慮,去接納他去信任他,還試圖不斷為他去說情,片中蒙丹最後被警察帶走的時候,他朝著馬修老師淡淡一笑,足以說明蒙丹是念著馬修老師的好,他知道誰是真心善待他的,他的微笑也算是馬修老師感激。

蒙丹的回眸感謝

在片中,馬修老師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自己一樣,有血有肉有尊嚴,滿足學生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前提下,然後加以引導教育。在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他滿足了孩子們的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孩子們每次犯錯,他不包庇孩子的錯誤,但他的行為表明他一直是站在孩子這邊兒的;除了這個情感和歸屬的需求,還滿足孩子們尊重的需求,當發現偷校長的十萬法郎是其他孩子時,他詢問了原因;孩子想要一隻熱氣球的的願望,是他不曾預料的,而這恰恰是孩子的天真和單純,為此他不忍心打碎這個孩子的人生夢想,他尊重孩子的夢想,沒有告密。

全班合影

最後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集中體現在那個有著「天使臉孔」的音樂天才皮埃爾的身上,單親家庭長大的他,性格異常敏感孤僻,得不到善待的他成為了孩子們心中的偶像,也是老師們極度頭疼的學生,而馬修老師在他種種惡作劇的背後,發現皮埃爾本性善念,又極具音樂天賦,可以說,馬修老師是皮埃爾的伯樂,為皮埃爾一生輝煌的音樂事業奠定了基礎,搭好了階梯,令他實現了原本無法想像的人生價值。

皮埃爾——天使面孔的魔鬼

在影片裡,我們可以明顯的感知到,先入為主的觀念很可怕,如果一個師者認定自己的學生無可救藥,那麼自然學生的一切行為都是壞事,哪怕他們什麼都還沒有做,也很可能是在進行預謀性的策劃。這種防患於未然的心態一旦過了頭,勢必就要演變成羅森塔爾所說的「人際期望效應」,一個人心裡想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天性純良的孩子,在老師的偏見與歧視之下,也極有可能成長為內心扭曲的魔鬼。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兒,喜歡的朋友可以收藏點讚與轉發,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因材施教,老師的教導對學生至關重要
    不問緣由,看著孩子們瑟瑟發抖的樣子,心裡也不是滋味。《放牛班的春天》劇照有一天,我發現我的公文包竟然不翼而飛!不用說!肯定又是那群調皮搗蛋的孩子!《放牛班的春天》劇照這天,一個漂亮的女人前來探望自己的孩子,原來她是莫翰奇的媽媽,此時的莫翰奇正在接受處罰,我沒有告訴她,我不忍心直視她眼中那道光,對孩子的殷切期盼的光芒,我告訴她
  • 放牛班的春天:被救贖的只有「放牛班」麼?有個人一直被忽略
    每顆心需要愛,需要溫柔,大方,需要理解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了,早在04年就已經上映,在豆瓣上的評分更是高達9.3分,可以說是一部口碑炸裂的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故事的背景是1949年的法國,在一個鄉村裡,有一個特別的男子寄宿制學校。
  • 豆瓣9.3分《放牛班的春天》:身處陰溝時,愛就是那束救贖的星光
    影片以倒敘的形式開啟:成功的中年音樂家皮埃爾收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回到故鄉,葬禮之後童年的小夥伴貝比諾帶來一本日記本,令音樂家意外的是,日記中記錄的恰恰是關於他本人,以及跟他同樣擁有著糟糕童年的孩子們在那所叫做「池塘畔底」的行為偏差少年輔育院,如何與音樂相遇,並在代課老師馬修的指引與感召下,乾涸的心靈漸漸得到愛的潤養,逐步走出陰暗的「谷底」,擁抱陽光的往事。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放牛班的春天》海報 《放牛班的春天》屬於典型的探討師生關係的教育類作品,然而影片的價值絕不僅限於此。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與家長密不可分: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一般來說,家長的品行通過孩子的言行能比較直觀的反應出來。 父母覺得孩子經常偷懶,經常沒事幹,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時候只會刷刷手機,在孩子眼中家長也是懶惰的人。
  • 放牛班的春天:國內評分最高的音樂教育片
    因為該片主要講述了指揮家嚴梓朗通過「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讓一群「廢柴學生」在音樂中找回自我的故事,所以很多人將這部電影稱為「港版《放牛班的春天》」!因此,電影《死亡詩社》在國內主流的影評平臺—豆瓣上的評分是9.1分,並且還位列「豆瓣TOP250」的第54位。在美國主流的影評平臺—IMDb上該片的評分也高達8.1分!
  • 神還原《放牛班的春天》這個鄉村小學合唱團暖哭網友
    設施簡陋的教室內,一群穿著厚厚棉衣的孩子,在老師的指揮手勢下,唱出了動聽的韻律。近日,一段鄉村小學合唱團排練的視頻,暖到了眾多網友。網友們稱,這段視頻神還原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帶著孩子們唱歌的鏡頭,是電影故事的鄉村小學版。
  • 《放牛班的春天》:教師馬修如何實行「愛的教育」
    ————卡爾·雅斯貝爾斯「放牛班的春天」是臺譯名,其中的「放牛班」在臺灣的意思就是垃圾班和差班的意思。 另一種說法是,「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指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學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謂的「放羊」之意。
  • 走進最美教師|鄉村小學「放牛班的春天」走紅網絡 現實版的「馬修...
    更多網友表示,看到視頻,第一時間想起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簡直是電影場景的神還原,指揮者的神態動作就是翻版的馬修老師。」不少評論提到,這就是鄉村小學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也有網友留言,想知道這段表演幕後的故事。視頻主角稱,希望能成為「馬修老師」「我們合唱團在這個學期初剛剛組建的,現有42名團員,來自於三到五年級自願報名的學生」。
  • 遇到克萊門特·馬修這樣的老師,放牛班也會有春天
    每位家長都希望老師對自己的孩子好一些,多關注一些。孩子在學校能遇到一位好老師,也是孩子的幸運。這讓我想起前兩天還在看的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巴拉蒂執導的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優秀影片。20004年在中國上映,就受到極大的好評。
  • 《放牛班的春天》本周廣州開演!卡司、福利大公開
    豆瓣9.3分經典電影登上舞臺幾代人的童年回憶重現眼前天籟童聲,動人故事質感舞美復刻電影情景多城巡演,觀眾好評如潮10月24日,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將首次在廣州開演, 給大家帶來池塘底寄宿學校溫暖的故事和動聽的歌聲。
  • 今日推薦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春日暖流般打動人心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在法國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巴拉蒂導演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 《放牛班的春天》:只要有足夠的愛,問題孩子也能逆襲成才
    《放牛班的春天》上映於2004年,豆瓣評分9.3,電影沒有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它只是一個簡單故事,講述了音樂教師馬修在一所名叫「塘底」的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期間,用愛改變了一群被稱為「塘底之蛙」的「再教育」問題孩子的故事。
  • 法國的票房黑馬,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你真的看懂了嗎?
    前言:《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的一部音樂電影,於2004年上映。上映之前沒有任何關注,但在上映之後引發了觀影熱潮,成為當年的票房黑馬。馬修懂得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特質和天性悉心教導,幫他們找到真正的自己。學校被命名為「池塘之底」,意思是這群孩子已經無救了。而馬修並沒有放棄他們,也從未放棄他們,他組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合唱團,根據每個孩子的特質和天性展開教育,小心翼翼地維護每一個孩子的自尊。
  • 看廣州電影《點點星光》——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
    而它淳樸的故事,平實的手法,轉折而動人的電影鏡頭,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熟悉的世界經典名片《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們都不應該是首先追求名和利的,譬如這部影片《點點星光》。也許你想像不到會有如此充滿精神生活然卻物質貧乏的故事。什麼叫充實的精神生活?為什麼它又發生在物質貧乏的環境當中?電影是為心靈而書寫的,這就是《點點星光》在質樸的畫面背後告訴我們的一切。
  • 《放牛班的春天》:沒人生本惡,只是無情的手把人推向無盡的深淵
    放牛班的春天一位職業生涯不順利的音樂人,一群頑劣的學生和一所沒有溫暖的學校,在一個看似老掉牙的套路裡,會產生怎麼的溫情火花?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把故事徐徐展開。
  • 揭西「放牛班的春天」登上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閉幕式
    揭西「放牛班的春天」登上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閉幕式 2020-12-03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度解析《放牛班的春天》
    大家好,歡迎來到InMovie,這裡是專注於影視解析與分享,今天給大家解析一部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簡介:《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 《熱血合唱團》被《放牛班的春天》完敗:劉德華還能淋多久的雨
    票房低的原因是電影過於單調,不夠熱血沸騰,口碑不好的原因則是題材撞上了《放牛班的春天》。 多方面的原因下,導致了《熱血合唱團》空有一腔熱血,卻沒能賺到足夠多的票房。
  •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放牛班的春天》「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結束時,這首悠揚的歌迴蕩在林蔭道上,久久地衝擊著我的心,令我百感交集,是喜悅?《放牛班的春天》劇照學生調皮闖禍是正常的,如何處理這類問題才最為關鍵,這時候一個老師的師德水平決定了問題的性質
  • 程蝶衣的不幸,放牛班的春天與墊底辣妹的蛻變,給母親的深度思考
    做母親的頭疼,做老師的煩惱,成長中的孩子委屈。以至於成人以後總有一些劣性伴隨自己在漫長的歲月中痛苦不堪,質疑美好,懷疑彬彬有禮的偽裝性,有時候我們都在焦躁中生活。或許追本溯源還是我們從母親哪裡得到了不完整的生活原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