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卡爾·雅斯貝爾斯
「放牛班的春天」是臺譯名,其中的「放牛班」在臺灣的意思就是垃圾班和差班的意思。 另一種說法是,「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指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學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謂的「放羊」之意。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獲得了豆瓣9.3的高分,講述的是一位熱愛音樂的鄉間教師馬修,被任命到一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任教,這所收容中心充滿了混亂與暴躁,這裡的校長有著極端的教育方式「犯錯—懲罰—禁閉」,這裡的老師內心總是愁雲慘澹,臉上都是刻板乏味的表情,謾罵和體罰變成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
可愛的禿頭教師馬修無可奈何的看著學生們的惡作劇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發現了孩子們純淨的嗓音。因為音樂的共鳴讓馬修決定用愛教育這些孩子,而孩子們也在馬修的愛的感化下逐漸敞開心扉。
老師的一個小舉動可能對一個人的未來有決定性的影響。是什麼讓馬修「愛的教育」如此有效呢?其實這與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人類七大需要理論有著很大的關聯。接下來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馬修幫助孩子們實現了哪幾點需要。
01安全需要
①維護學生
在馬修第一次上課時,搗蛋的孩子們就讓他踩香蕉皮摔倒、搶他的皮包,直到校長來到鬧哄哄的教室問馬修怎麼回事,孩子們因為懼怕校長的嚴格教育方式而馬上站得端正。這時的馬修並沒有向校長抱怨孩子的搗蛋,而是維護了他們,說只是想讓學生回答問題。
馬修這個看似小小的舉動,其實間接地保護了這群孩子們,避免他們受到校長極端的教育——體罰和關禁閉。這個時候孩子們對馬修的這種行為是不解的,甚至帶有一點感激,但也正是因為馬修對孩子們釋放的善意讓他們意識到,這個人或許是與自己站在同一邊的。
②用另一種方式懲罰犯錯的學生
由於蓋赫特的惡作劇導致學校管理員馬克桑斯受了傷,馬修本來想帶蓋赫特直接去見校長,但想到這樣蓋赫特可能會受到校長極端的管教,就與蓋赫特達成協議,讓蓋赫特去照顧受傷的馬克桑斯作為懲罰。
對於孩子犯下的一些錯誤,責怪和打罵其實是沒有用的。幫孩子想辦法彌補錯誤,讓他能夠了解做錯事的後果,並逐漸學會承擔責任才是最重要的。經過了這件事,蓋赫特也真正意識到由於自己的搗蛋給別人帶來了多大的傷害,愧疚之心讓這個小孩逐漸明白自己曾經一些行動的愚昧無知,相信他也會感激馬修教會給他這個道理,而不是抓他去校長那受到體罰。
02尊重需要
在孩子們在寢室裡唱著嘲諷馬修的歌曲時,馬修沒有因為惱怒而去責怪孩子們,而是很耐心的去糾正他們的發音。並且很開心地意識到:「雖然他們唱的不怎麼樣,可是他們願意唱。」
劉墉曾說過:「尊重那些與你抗爭的人,因為你爭的是理,而不是對方的人格。」馬修恰恰做到了這一點,他尊重孩子的歌聲所以不用貶低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樂理知識。而是利用自己本身的知識去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發言。這個時候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而不是被看不起的。
03美的需要
美的需要其實體現在整部影片的中心事件——建立合唱團,馬修幫助孩子們發現了音樂的世界,讓他們體會到了音樂的美妙。
04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修成立了合唱團後,針對每個孩子的音色分出高中低音,讓他們每一個人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即使是年紀最小不會唱歌的佩皮諾,也得到了合唱團指揮助理的職稱。
在馬修的訓練下,合唱團逐漸成形,而馬修也從中發現了一個極具音樂天賦的孩子皮埃爾,他主動寫信給裡昂音樂學院,希望可以爭取給皮埃爾免除學費。最終,皮埃爾在裡昂音樂學院深造,成為著名的音樂指揮家。
自我實現的需要則是成長性的,是導致自我實現的種種過程。自我實現即「對天賦能力、潛力等的充分開拓和利用。這樣的人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對他們力所能及的事總是盡力去完成。而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也逐步激發了人的全部潛能。
05總結: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