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教師馬修如何實行「愛的教育」

2020-12-17 抬首見星辰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卡爾·雅斯貝爾斯

「放牛班的春天」是臺譯名,其中的「放牛班」在臺灣的意思就是垃圾班和差班的意思。 另一種說法是,「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指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學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謂的「放羊」之意。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獲得了豆瓣9.3的高分,講述的是一位熱愛音樂的鄉間教師馬修,被任命到一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任教,這所收容中心充滿了混亂與暴躁,這裡的校長有著極端的教育方式「犯錯—懲罰—禁閉」,這裡的老師內心總是愁雲慘澹,臉上都是刻板乏味的表情,謾罵和體罰變成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

可愛的禿頭教師馬修無可奈何的看著學生們的惡作劇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發現了孩子們純淨的嗓音。因為音樂的共鳴讓馬修決定用愛教育這些孩子,而孩子們也在馬修的愛的感化下逐漸敞開心扉。

老師的一個小舉動可能對一個人的未來有決定性的影響。是什麼讓馬修「愛的教育」如此有效呢?其實這與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人類七大需要理論有著很大的關聯。接下來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馬修幫助孩子們實現了哪幾點需要。

01安全需要

①維護學生

在馬修第一次上課時,搗蛋的孩子們就讓他踩香蕉皮摔倒、搶他的皮包,直到校長來到鬧哄哄的教室問馬修怎麼回事,孩子們因為懼怕校長的嚴格教育方式而馬上站得端正。這時的馬修並沒有向校長抱怨孩子的搗蛋,而是維護了他們,說只是想讓學生回答問題。

馬修這個看似小小的舉動,其實間接地保護了這群孩子們,避免他們受到校長極端的教育——體罰和關禁閉。這個時候孩子們對馬修的這種行為是不解的,甚至帶有一點感激,但也正是因為馬修對孩子們釋放的善意讓他們意識到,這個人或許是與自己站在同一邊的。

②用另一種方式懲罰犯錯的學生

由於蓋赫特的惡作劇導致學校管理員馬克桑斯受了傷,馬修本來想帶蓋赫特直接去見校長,但想到這樣蓋赫特可能會受到校長極端的管教,就與蓋赫特達成協議,讓蓋赫特去照顧受傷的馬克桑斯作為懲罰。

對於孩子犯下的一些錯誤,責怪和打罵其實是沒有用的。幫孩子想辦法彌補錯誤,讓他能夠了解做錯事的後果,並逐漸學會承擔責任才是最重要的。經過了這件事,蓋赫特也真正意識到由於自己的搗蛋給別人帶來了多大的傷害,愧疚之心讓這個小孩逐漸明白自己曾經一些行動的愚昧無知,相信他也會感激馬修教會給他這個道理,而不是抓他去校長那受到體罰。

02尊重需要

在孩子們在寢室裡唱著嘲諷馬修的歌曲時,馬修沒有因為惱怒而去責怪孩子們,而是很耐心的去糾正他們的發音。並且很開心地意識到:「雖然他們唱的不怎麼樣,可是他們願意唱。」

劉墉曾說過:「尊重那些與你抗爭的人,因為你爭的是理,而不是對方的人格。」馬修恰恰做到了這一點,他尊重孩子的歌聲所以不用貶低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樂理知識。而是利用自己本身的知識去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發言。這個時候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而不是被看不起的。

03美的需要

美的需要其實體現在整部影片的中心事件——建立合唱團,馬修幫助孩子們發現了音樂的世界,讓他們體會到了音樂的美妙。

04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修成立了合唱團後,針對每個孩子的音色分出高中低音,讓他們每一個人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即使是年紀最小不會唱歌的佩皮諾,也得到了合唱團指揮助理的職稱。

在馬修的訓練下,合唱團逐漸成形,而馬修也從中發現了一個極具音樂天賦的孩子皮埃爾,他主動寫信給裡昂音樂學院,希望可以爭取給皮埃爾免除學費。最終,皮埃爾在裡昂音樂學院深造,成為著名的音樂指揮家。

自我實現的需要則是成長性的,是導致自我實現的種種過程。自我實現即「對天賦能力、潛力等的充分開拓和利用。這樣的人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對他們力所能及的事總是盡力去完成。而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也逐步激發了人的全部潛能。

05總結: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相關焦點

  • 走進最美教師|鄉村小學「放牛班的春天」走紅網絡 現實版的「馬修...
    走進最美教師|鄉村小學「放牛班的春天」走紅網絡 現實版的「馬修和孩子們」暖哭網友 2020-12-19 2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放牛班的春天:國內評分最高的音樂教育片
    「池塘之底」的教師常說的話「安靜」相較於嚴厲的哈珊校長,以及麻木的教師們,馬修的教育方式顯然不同。面對學生們的「挑釁」,馬修並沒有向校長揭發,反而是維護他們。國內外比較優秀的教育片有1987年的《孩子王》、1989年的《死亡詩社》、1997年的《心靈捕手》、1999年的《一個都不能少》、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2007的《地球上的星星》、2011年的《超脫》……!
  • 遇到克萊門特·馬修這樣的老師,放牛班也會有春天
    這讓我想起前兩天還在看的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巴拉蒂執導的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優秀影片。20004年在中國上映,就受到極大的好評。影片的開頭: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在要上臺演出前突然收到母親去世的消息。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豆瓣9.3分《放牛班的春天》:身處陰溝時,愛就是那束救贖的星光
    影片以一本「日記」的浪漫主義形式,娓娓講述了一個失意的中年代課老師與一群令人抓狂的問題少年之間,如何用愛相互救贖的故事。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與死,但愛卻有無數種形式、維度、長度、強度、厚度,所以,生與死的使用頻度都相對較低,而愛常常成為大部分電影所表達的主題。《放牛班的春天》所表達的「愛」就十分多元,母子之愛、師生之愛、男女之愛、同儕之愛、興趣之愛、職業之愛……也正因為有這麼多的愛,影片才格外地飽滿而豐盈,令人過目不忘久久回味。
  • 深度解析《放牛班的春天》
    大家好,歡迎來到InMovie,這裡是專注於影視解析與分享,今天給大家解析一部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而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則是以其藝術影片獨有的敘事活動以教育題材展開敘事凸顯出施教者和受教者相互救贖的溫馨治癒故事廣受好評,並且榮獲奧斯卡等多個獎項。
  • 放牛班的春天:被救贖的只有「放牛班」麼?有個人一直被忽略
    每顆心需要愛,需要溫柔,大方,需要理解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了,早在04年就已經上映,在豆瓣上的評分更是高達9.3分,可以說是一部口碑炸裂的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故事的背景是1949年的法國,在一個鄉村裡,有一個特別的男子寄宿制學校。
  • 《放牛班的春天》敬禮老師:「永遠別說永遠,總有東西要去嘗試」
    大家好,是教師節,你在屏幕前對你的恩師說了「老師您辛苦了,教師節快樂」?我們會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好老師和好朋友,他們將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最珍貴的寶藏,本期小覽為您帶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們向老師致敬!音樂電影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展示了這樣一位老師,雖然他是一個短期的「落魄」教師,但他仍然徹底改變了一群所謂的「問題少年」的生活,如果能提高成績的老師是高級教師,那麼能喚醒孩子們最真誠靈魂的老師一定是超級教師。這部電影的老師馬修通過音樂和愛深深地影響了這些孩子,被拯救,被鼓勵,被鼓勵,這是一個真正的集體。
  •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如何馴化令家長頭疼的孩子?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是以教育一群青春期的男孩為題材,非常經典,於2004年上映,主要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在人生的低谷期,經別人推薦,來到了一所寄宿學校,而這所學校很特別,是專門為存在問題青少年設立的矯正教育學校。
  • 《放牛班的春天》:沒人生本惡,只是無情的手把人推向無盡的深淵
    放牛班的春天一位職業生涯不順利的音樂人,一群頑劣的學生和一所沒有溫暖的學校,在一個看似老掉牙的套路裡,會產生怎麼的溫情火花?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把故事徐徐展開。
  • 《放牛班的春天》:只要有足夠的愛,問題孩子也能逆襲成才
    《放牛班的春天》上映於2004年,豆瓣評分9.3,電影沒有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它只是一個簡單故事,講述了音樂教師馬修在一所名叫「塘底」的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期間,用愛改變了一群被稱為「塘底之蛙」的「再教育」問題孩子的故事。
  • 神還原《放牛班的春天》這個鄉村小學合唱團暖哭網友
    網友們稱,這段視頻神還原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帶著孩子們唱歌的鏡頭,是電影故事的鄉村小學版。18日,揚子晚報記者核實了解到,這段視頻出處是徐州新沂邵店鎮中心小學「6秒合唱團」,該團在日常排練時被學校體育老師拍下,如同電影故事情節,在留守兒童為主的校園內,音樂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課餘生活,也彌補了孩子們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缺失的關愛。
  • 《放牛班的春天》:因材施教,老師的教導對學生至關重要
    貝比諾帶來了一本日記,一本關於克萊蒙馬修,他們的老師,在一所名為「池畔塘底」教輔院擔任代課老師的故事。兩位白髮皚皚的老人,隨著日記開始進入回憶……《放牛班的春天》劇照我叫克萊蒙馬修,一個過氣的音樂家,今日來到這所「池畔塘底」教輔院,和我的境遇一樣,池畔塘底……,大門口,一個小男孩抱著鐵欄杆,問他為什麼在這,他說「周六,我的父親會來接我
  •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9.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對於這種體罰教育,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就曾說:「教育是要有規律的,如果不尊重規律,倒行逆施,給孩子身心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逆轉地。」這種對孩子身心的傷害,不僅僅只是特例,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就有體現。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導演通過一群孩子和老師的相處方式,揭示了不同教育方式下形成的差別。
  • 今日推薦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春日暖流般打動人心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在法國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巴拉蒂導演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 法國的票房黑馬,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你真的看懂了嗎?
    前言:《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的一部音樂電影,於2004年上映。上映之前沒有任何關注,但在上映之後引發了觀影熱潮,成為當年的票房黑馬。而馬修來到這所學校後,並沒有以暴制暴,用他的包容和耐心,贏得了這些孩子們的尊重和配合。而他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漸漸被同校老師所認可。整篇文章採用倒敘的手法,故事開頭是法國音樂家皮耶爾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他回去參加葬禮,兒時同伴佩皮諾帶來了馬修的回憶錄,繼而向觀眾介紹了音樂家馬修和孩子們的故事。
  • 《放牛班的春天》|沒有壞孩子,「PERMA」理論教你培養ACE型人才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是2004年法國年度票房榜的冠軍,雖然離上映時間已經過去16年了,但是直至如今,該片仍然被教育界定為最有意義最值得學習的影片之一,並且諸多學校組織師生集體觀看。之所以推薦該影片,是因為影片背後隱喻出當代教育問題上的一系列重大社會現象,包括「問題孩子」的教育管理;師生之間的相處矛盾以及孩子的健康心理關注等問題。
  •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放牛班的春天》「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結束時,這首悠揚的歌迴蕩在林蔭道上看完電影我一直在思考,在如此糟糕的教育環境下,在重重阻力下,馬修老師究竟是如何憑一己之力影響全班六十多個孩子,進而喚醒其他老師的責任和愛心的?他又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思考良久,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馬修老師那顆熱忱的心中所懷有的人本主義思想。
  • 《放牛班的春天》本周廣州開演!卡司、福利大公開
    豆瓣9.3分經典電影登上舞臺幾代人的童年回憶重現眼前天籟童聲,動人故事質感舞美復刻電影情景多城巡演,觀眾好評如潮10月24日,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將首次在廣州開演, 給大家帶來池塘底寄宿學校溫暖的故事和動聽的歌聲。
  • 《放牛班的春天》:馬修如何贏得孩子的心?教育孩子做到「三要」
    音樂家馬修被安排到一個寄宿學校當學監,學校裡大部分都是問題兒童,體罰司空見慣。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最大的處理原則就是「行為-反應」,即把他們的「問題行為」扼殺在搖籃裡。馬修嘗試用音樂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雖然最後被殘暴又自私的校長開除,但孩子們對他的愛顯而易見,在贏得孩子的心的方面,他無疑是成功的。01 要給孩子無條件發自內心的愛馬修性格沉靜,從內心裡愛每一個孩子。